臺灣「教改」造就了缺少文化認同的空心世代

2020-12-03 中國臺灣網

一般以為1994年是臺灣教育改革的起始。25年前的1994年4月10日,臺灣的人本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等團體發起教育改革大遊行,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四大訴求,同年6月臺灣「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開始了大規模教育改革。

觀察月刊69期發表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的評論文章指出,其實在1994年之前的10年內,許多臺當局與民間的教育改革活動已在進行,包括:1984年起實施「大學通識教育選修學分」;1985至1987年9所師範專科學校改為學院;1990年3所私立專科學校改制學院;1985至1994年修訂《大學法》;1985至1995年新訂《教師法》;1988至1994年修訂《師範教育法》;1989年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成立;1990年開始「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1989至1992年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擬「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並於1994年舉辦「學科能力測驗」,且開始「大學推薦甄選入學」。

1994是教育改革狂飆元年

現今回顧,1994年是臺灣教育改革狂飆的起始。當年1月5日,新「大學法」公布施行,大學「校務會議是最高決策會議」,開始由遴選委員會遴選校長(後來許多大學亂來)。2月7日,「師資培育法」公布施行,師資培育多元化(後來「教育學程」設置浮濫)。

1月8至9日,臺灣研究基金會、澄社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辦「民間教育改革會議」。4月10日,教育改革大遊行後成立「四一○教育改革聯盟」,對各方強力遊說。

6月8日,臺灣「立法院」教育、「法制委員會」一讀通過「教師法」草案中有關學校設教師會的條文,導致1995年後中小學校園裡教師會、家長會與行政部門互相傾軋的亂象。6月9日,「立法院」通過「二年內全面開放審定本教科書」,於是開啟「一綱多本」時代。

9月21日,臺當局「行政院」教育改革會成立,置委員31人,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各方寄予厚望。

1994後教育改革亂象叢生

總的來說,臺灣1994年以來的教育改革是政治領軍、主事者更迭頻繁(政黨三度輪替只是原因之一)、理念錯亂、政策不銜接的亂局,直至當前。主要表現如下:

臺灣當年的「教育改革」是與「修憲政改」同步進行的,其基調是「去中國化」。人民直選的臺當局領導人李登輝於1996年8月提出「心靈改革」。

同年12月,在教育改革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裡,李遠哲在序文中明顯呼應,寫說「教育改革是心靈改革的大政」。

接著,1997年初中開始推行「認識臺灣」課程。之後,小學的「生活與倫理」課去除「倫理」,初中的「公民與道德」課去除「道德」,而高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心靈改革」逐步造就了缺少文化認同的空心世代。

1996年6月,當局任用甫於前一年返臺當成大校長的吳京,換掉「師範體系」的臺當局「教育部長」郭為藩(後來郭與前任的毛高文「部長」一起「外放」,以利「消除教育改革障礙」);吳於是大展宏圖,「每日一驚」,說「教育部就是教育改革部」。1998年2月李遠哲等人乃再運作由林清江取代吳京。又「總諮議報告書」建議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委員會」,於是自1998年初到2000年5月,劉兆玄得以臺當局「行政院副院長」主持「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掌握大權。李、吳、劉、林這幾個人的理念與作風全然不同,各行其是。

原本郭為藩「部長」建議請李遠哲主持教育改革會,是希冀抵擋「廣設高中大學」的壓力。不料,李卻極力主張以綜合高中取代技職學校,而且呼籲廣設「四年制大學」。

查臺灣的四年制大學(包括大學及學院),1993年時共51所,到2003年竟擴增為142所。同時期又廣設碩、博士班。廣設高中、大學的後果極為嚴重:高等教育資源稀釋,技術教育崩壞,學生水準低落。

教育改革欲速行,教育更沉淪

在位20個月的吳京「教育部長」罔顧《建議書》的「漸進」建議,大幅擴增大學「推薦甄選」名額,並推動申請入學。將「總諮議報告書」束諸高閣。在位16個月的林清江「部長」更激進行事,推動於2001年全面施行「九年(不)一貫課程」(以「十項基本能力」取代「五育」)——其理念與作法全不見於《總諮議報告書》;又推動「基本學力測驗」(2001),「廢除高中聯考」、「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2002)等都倉促成案。

此後種種,包括課程改革(例如減少語文課,取消「中國史」等),課綱、入學方式、師培制度等的草率變革,不在此贅言。總之每過幾年,當局就會換一批學者專家,把學生當成小白鼠做實驗。更有好多「教育改革販子」遊走於臺當局「教育部」與「立法院」之間,暗地串通勾結,推波助瀾。然而,幾乎每一次改革都弄得民怨載道,而學生的競爭力每況愈下。

至於2007年開始醞釀,預定2019年起要全面實施的12年「國民教育」,更是過程曲折詭譎,充滿政治考量。其後果已可預見:補習班更猖獗,私校更興盛,優秀中學生大量出走。如今「2019課綱」即將推行,教科書到現在還未編定;至於相關的大學入學方式,則尚在各方角力爭論中。

以上種種,豈能不令教育界人士感慨萬千!

相關焦點

  • 臺學者:臺灣教改大搞民粹 學歷貶值資源稀釋
    (劉宗龍攝)   中新網11月19日電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克提日前在臺灣發表演講,與談人士大多認同:「教育」是臺灣地區追趕歐美的關鍵。臺灣《中國時報 》19日刊文責稱,當年「教改派」叫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刻意把臺灣的教育搞成扁平式的「均質化」。
  • 誰該為臺灣教改失敗負責
    再加上臺灣的人口已呈現負成長,於是就導致:昨日相競飆設大學,明天將要備嘗大學逐一退場,碩、博士班逐一關門的苦果。拿了碩士、博士又怎麼樣呢?臺灣產的博士成千上萬,多數所學非所用,辛苦的降格以求自求生路去也。最近的12年義務教育,官方強調不考試,結果還是有會考,執行辦法反反覆覆,坊間怨聲載道。20年教改走入歧途,教改就像詐欺事業。
  • 臺灣教授:蔡英文當局把臺灣變成空心蛋殼
    17日接表示,看蔡當局以壯大臺灣響應大陸的31項惠臺措施,只是包裝過去政策而已,意義不大。讓人擔心的是,蔡當局已讓臺灣變成了空心蛋殼,在未來的美中角力下,臺灣地區恐怕很難耐得住大國的壓迫。此舉是大陸巧實力的更大發揮,對於臺灣人民前往大陸發展所有可能產生的效應與影響,大陸都概括接受,包括意識型能態較明顯的青年世代到大陸求學、就業也都能接受,展現了大陸的自信。
  • 島內學者:「去中教改」是臺灣由盛轉衰的關鍵
    當年,他邀請李遠哲回臺,利用他頭上頂著的「諾貝爾獎光環」,配合臺灣大學和「中研院」的一班「自由派」學者,喊出「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打倒升學主義」之類的民粹式口號,把學生當小白鼠,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方案,徹底改變了臺灣的教育結構,也摧毀了臺灣的品德教育。
  • 臺灣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鄭任南攝 臺灣《今日新聞網》)     臺灣教育問題昨天在臺「中研院」院士會議引發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中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姐後,直接告訴他「學長說這做不出來」,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只想早點拿到學位。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也就是說,即使綠營透過「國家機器」和大量推播平臺,以及在疫情的保護傘下,支持「臺獨」的比重仍是少數,絕非臺灣主流民意。其次,雖然說臺灣人認同高達67%,讓蘇貞昌說出「臺灣人認同臺灣是天經地義」。但民意結構中的「維持現狀派」仍佔多數,達52.3%的比重,比例雖有所縮減,但仍然超過半數,就可以看出國族認同結構與兩岸「統獨」立場結構未盡相同,並未如綠營論述般,臺灣人認同增加,就代表「臺獨」時代的來臨。調查結果顯示,67%的臺灣人認同與38.2%「獨立」支持者,前者高於後者接近30個百分點。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臺胞投書:臺灣高等教育真的被「教改」害慘了
    再來談談臺灣的高考,臺灣今年的考試方式跟20年前大學聯考差不多,學生可以一次考全部九科內容,也可以依照自身的文組和理組專業進行選科考試,也被稱為「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 說到臺灣高考的變遷,就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臺灣教育改革」談起。
  • 李遠哲與教改無關?
    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出版自傳,針對李登輝指其該為教改失敗負責提出反駁,認為當年是李登輝未繼續採用教改會的建議,只聽後來吳京「部長」的意見所造成。許多人紛紛質疑李遠哲為何又一次撇清教改的責任?把失敗之責推給已逝的吳京是否厚道?尤其是辯稱教改會當年提議的「廣設高中大學」,是指廣設「公立」大學與高中,顯然與事實有差距。
  • 周祝瑛:傳統與革命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臺灣在過去20年當中就犯了這個毛病,沒有真正去做示範,哪怕臺灣只有2300萬的人民,而且他們的學生大概只有一百多萬人,可是換句話說,87年之後一般民眾累計了對教育的不滿,94年4月10日,全臺灣發動了民間示威遊行(410教改大遊行),提到了不滿教育,很多家長老老少少帶著小孩一起上街去抗議說我們的教育要改變,希望落實小班小校,希望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
  • 「空心蔡」,放過臺灣吧
    先不論蔡英文在這十個領域的所作所為,對臺灣發展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兩岸關係,她竟隻字不提,顯然就是避重就輕。如果說蔡英文「三年有成」,她唯一「成」的就是「成功」破壞兩岸關係。民進黨至今仍死抱「臺獨黨綱」,所以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 臺報析蔡英文的虛無主義:再怎麼變 空心不變
    分析指如果說,這就是蔡英文追尋的「改變」,那麼這樣的「改變」,恰恰反映蔡英文的空心,永遠不會改變,無能於改變。  文章摘編如下:  相較於倒黴的蔣偉寧,蔡英文不但不會因為如此公然抄襲歐巴馬而去職,反而還備受「太陽花學運世代」以及深綠陣營的愛戴。如果說,這就是蔡英文追尋的「改變」,那麼這樣的「改變」,恰恰反映蔡英文的空心,永遠不會改變,無能於改變。
  • 李遠哲稱「九年一貫」非「教改會」決定
    NEWS.SOHU.COM  2004年03月05日10:13  中國臺灣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
  • 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教改過錯 不應全怪我
    >年,認為教改後遺症「大家都有責任,我當然也有責任」;問題在於「教育部長」換太快,很多政策沒準備好就上路。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1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四一○教改」今年邁入20周年,當年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的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昨天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
  • 臺網友:臺灣曾被日本荷蘭侵佔 但中國文化永不變
    摘要:近日,臺灣教育部門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欲減少文言文比重,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更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遭到各界一致批評。臺灣網友質疑稱,「部分『臺灣人』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卻有著中國漢文化的節日與習俗」。
  • 弘揚正能量 兩岸一家親——淺述揭陽與臺灣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工作
    三山國王信仰文化是地域精神民俗文化,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既傳承鄉土優秀文化,又是兩岸同胞「神同源,文化同宗」的精神連結,更是「人同根,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認同。據統計,大陸各地約1萬座,臺灣地區410多座,東南亞180多座。三山國王是三山神,既非佛也非道,無經文教義,無僧侶住持,而廟祀千載流傳,歷史不衰,其原因是它由民間傳說的三山神護國、保土、安民的守護神引發形成的。傳說中的三山神曾助隋文帝一統中國,救李世民於危難,幫宋太宗趙光義平定內亂,護國庇民,安寧黎庶,因屢受皇封,使得三山國王的精神千古流傳,被世代景仰與膜拜。
  • 表情符號的設計啟示:面向Z世代群體的流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
    編輯導語:表情包,是隨著網絡社交溝通的增多出現的一種主流文化,其追求醒目、新奇、諧謔等效果的特點,與年輕人張揚個性和搞怪的心理相符。由於彌補了文字交流的枯燥和態度表達不準確的弱點,有效地提高了溝通效率,表情包得以大範圍地傳播。對於表情包的設計者來說,如何針對Z世代的情感和特點進行設計,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從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當時的臺當局「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起,在陸續推行多項改革方案中,浩大的教改工程啟動至今已經20年,在臺灣就影響程度而言,可謂僅次於民主改革的社會工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繼續倡導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以跟上我國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此,構建和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更顯得尤為重要。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有56個民族,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走文化強國之路,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在一些地方,因族群問題最後導致了國家分裂,而在另一些地方,因族群問題政治共同體變成了更加多元文化的國度。眾所周知,臺灣社會生活著四大族群,分別是客家人、本省人、外省人以及原住民。從這裡的劃分標準便可知曉,臺灣的族群問題,不是狹義上所指涉的「民族」問題,而是由不同的原鄉或地理所構成的具有比較獨特表徵的群體之間的共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