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以為1994年是臺灣教育改革的起始。25年前的1994年4月10日,臺灣的人本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等團體發起教育改革大遊行,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四大訴求,同年6月臺灣「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開始了大規模教育改革。
觀察月刊69期發表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的評論文章指出,其實在1994年之前的10年內,許多臺當局與民間的教育改革活動已在進行,包括:1984年起實施「大學通識教育選修學分」;1985至1987年9所師範專科學校改為學院;1990年3所私立專科學校改制學院;1985至1994年修訂《大學法》;1985至1995年新訂《教師法》;1988至1994年修訂《師範教育法》;1989年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成立;1990年開始「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1989至1992年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擬「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並於1994年舉辦「學科能力測驗」,且開始「大學推薦甄選入學」。
1994是教育改革狂飆元年
現今回顧,1994年是臺灣教育改革狂飆的起始。當年1月5日,新「大學法」公布施行,大學「校務會議是最高決策會議」,開始由遴選委員會遴選校長(後來許多大學亂來)。2月7日,「師資培育法」公布施行,師資培育多元化(後來「教育學程」設置浮濫)。
1月8至9日,臺灣研究基金會、澄社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辦「民間教育改革會議」。4月10日,教育改革大遊行後成立「四一○教育改革聯盟」,對各方強力遊說。
6月8日,臺灣「立法院」教育、「法制委員會」一讀通過「教師法」草案中有關學校設教師會的條文,導致1995年後中小學校園裡教師會、家長會與行政部門互相傾軋的亂象。6月9日,「立法院」通過「二年內全面開放審定本教科書」,於是開啟「一綱多本」時代。
9月21日,臺當局「行政院」教育改革會成立,置委員31人,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各方寄予厚望。
1994後教育改革亂象叢生
總的來說,臺灣1994年以來的教育改革是政治領軍、主事者更迭頻繁(政黨三度輪替只是原因之一)、理念錯亂、政策不銜接的亂局,直至當前。主要表現如下:
臺灣當年的「教育改革」是與「修憲政改」同步進行的,其基調是「去中國化」。人民直選的臺當局領導人李登輝於1996年8月提出「心靈改革」。
同年12月,在教育改革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裡,李遠哲在序文中明顯呼應,寫說「教育改革是心靈改革的大政」。
接著,1997年初中開始推行「認識臺灣」課程。之後,小學的「生活與倫理」課去除「倫理」,初中的「公民與道德」課去除「道德」,而高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心靈改革」逐步造就了缺少文化認同的空心世代。
1996年6月,當局任用甫於前一年返臺當成大校長的吳京,換掉「師範體系」的臺當局「教育部長」郭為藩(後來郭與前任的毛高文「部長」一起「外放」,以利「消除教育改革障礙」);吳於是大展宏圖,「每日一驚」,說「教育部就是教育改革部」。1998年2月李遠哲等人乃再運作由林清江取代吳京。又「總諮議報告書」建議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委員會」,於是自1998年初到2000年5月,劉兆玄得以臺當局「行政院副院長」主持「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掌握大權。李、吳、劉、林這幾個人的理念與作風全然不同,各行其是。
原本郭為藩「部長」建議請李遠哲主持教育改革會,是希冀抵擋「廣設高中大學」的壓力。不料,李卻極力主張以綜合高中取代技職學校,而且呼籲廣設「四年制大學」。
查臺灣的四年制大學(包括大學及學院),1993年時共51所,到2003年竟擴增為142所。同時期又廣設碩、博士班。廣設高中、大學的後果極為嚴重:高等教育資源稀釋,技術教育崩壞,學生水準低落。
教育改革欲速行,教育更沉淪
在位20個月的吳京「教育部長」罔顧《建議書》的「漸進」建議,大幅擴增大學「推薦甄選」名額,並推動申請入學。將「總諮議報告書」束諸高閣。在位16個月的林清江「部長」更激進行事,推動於2001年全面施行「九年(不)一貫課程」(以「十項基本能力」取代「五育」)——其理念與作法全不見於《總諮議報告書》;又推動「基本學力測驗」(2001),「廢除高中聯考」、「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2002)等都倉促成案。
此後種種,包括課程改革(例如減少語文課,取消「中國史」等),課綱、入學方式、師培制度等的草率變革,不在此贅言。總之每過幾年,當局就會換一批學者專家,把學生當成小白鼠做實驗。更有好多「教育改革販子」遊走於臺當局「教育部」與「立法院」之間,暗地串通勾結,推波助瀾。然而,幾乎每一次改革都弄得民怨載道,而學生的競爭力每況愈下。
至於2007年開始醞釀,預定2019年起要全面實施的12年「國民教育」,更是過程曲折詭譎,充滿政治考量。其後果已可預見:補習班更猖獗,私校更興盛,優秀中學生大量出走。如今「2019課綱」即將推行,教科書到現在還未編定;至於相關的大學入學方式,則尚在各方角力爭論中。
以上種種,豈能不令教育界人士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