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放療和化療是腫瘤治療的三大主要手段。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表明,目前腫瘤五年生存率能夠達到55%,其中外科手術貢獻27%,放療貢獻22%,內科貢獻6%。所以,手術、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許多患者在手術後不久即出現轉移或局部復發,導致療效不盡人意,單純手術不能很好控制局部腫瘤時,就需要放、化療等其他手段來輔助治療,來提升人體免疫現狀,防止癌細胞的復發和轉移,提高根治性手術切除率、術後生存率等。
所以說放化療是癌症病友的一條必經之路,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放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身體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放、化療副作用有哪些?
一、皮膚毒性。
表現為脫髮、皮膚色素沉著等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紅腫、脫皮,糜爛、潰瘍等;好發部位為皮膚薄嫩及多皺褶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等。
為了避免放療後皮膚損傷,患者在接受放療時,要做好自我保護,內衣要柔軟寬鬆,不要在照射野內黏貼膠布,清理乾淨局部皮膚,不留肥皂、沐浴液等物質,不要讓皮膚受到暴曬等。
二、消化系統反應。
如噁心、嘔吐、腹瀉和便泌等。放、化療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患者出現厭食、噁心及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當出現噁心嘔吐時,應保持臥床休息,多喝溫開水,少食多餐,禁食油膩葷腥食物;口服維生素B6片、甲氧氯普胺片等藥物可減輕症狀;
三、藥物外滲。
許多藥物可對皮膚組織產生化學性炎症,一旦發生藥物外滲,會出現輸液穿刺局部疼痛、腫脹。
四、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指化療後出現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表現為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數量減少。
五、心、肝、肺、腎重要臟器功能損害
抗腫瘤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可能引起重要臟器功能損害,嚴重的可出現腎功能衰竭、肝損傷、肝壞死、炎症等。
六、發熱
放療時出現的發熱原因較多:與放療造成的組織損傷有關,腫瘤組織的壞死及吸收會引起體溫升高;放療後免疫功能減退易合併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導致發熱;若放療同時聯合化療、免疫增強治療,也會引起發熱。因此,當放療後出現發熱時,首先應該尋找病因,對症治療。
七、乏力
放療後乏力、疲勞可能會一直存在,其嚴重程度多取決於放療的強度、是否聯合化療等。常表現為精神不振、身體虛弱、睏倦。
八、脫髮
脫髮程度與藥物濃度和劑量有關。再此期間,介意的患者可選擇佩戴假髮或者帽子。
此外,由於放療部位不同,還可引發口咽乾燥疼痛、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口腔潰瘍等副作用。
很多患者在進行手術切除之後,都會被要求放、化療同步進行,但是有不少的患者有這樣的擔心,放射治療副作用已經很明顯了,那麼同步化療副作用是不是會更大?任何一種治療除了療效之外,還會有毒副作用。
其實兩種治療手段疊加在一起的時候,效果會變好。那麼,相應的毒副作用肯定是要比單一的時候要大。當嚴重的放、化療副作用發生時,患者會有明顯的痛苦和不適感,讓很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所以採取合理的輔助緩解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怎麼緩解放、化療毒副作用?
大部分放、化療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是可逆的,通過一些輔助藥物的使用可以控制或者減輕毒副作用。在放化療的過程中,只有做到「增效減毒」才能順利做完應有的療程,達到最佳效果。
而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金雀異黃素與放化療聯用可產生疊加協同作用,提高抗癌效果,還可以通過抗氧化作用對機體產生保護,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金雀異黃素不同於一般的止痛藥,它進入體內,就像射擊打靶一樣,迅速靶向損傷腫瘤細胞DNA,殺死腫瘤細胞,同事抑制腫瘤細胞新生血管生成,消除、減輕腫瘤對神經的刺激,消除、減輕腫瘤對周圍臟器和膜的牽扯,疼痛自然減輕直至消失。
金雀異黃素配合放化療還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減輕消化道反應金雀異黃素可減輕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食慾下降、腹脹腹痛、口腔潰瘍、白細胞減少等副反應。
增強放化療的效果很多腫瘤細胞惡性程度高,對放化療不敏感。金雀異黃素進入人體後會增強腫瘤細胞周圍的藥物濃度,故對腫瘤放化療起到增強效果的作用。
緩解放療毒副反應放療期間應用金雀異黃素,可達到局部與全身兼治的目的,療效更好。放療後,服用金轉停膠囊攻補兼施,可防復發轉移。
加強骨髓保護功能金雀異黃素可減輕放化療引起骨髓抑制所導致的白細胞血小板下降。肝功能損傷常見的化療毒副作用。 建議晚期患者使用生物治療,無痛苦無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延長患者生存期,實現帶瘤生存。
患者和家屬朋友們不用太過擔心同期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大量服用金轉停的患者反映,在放化療的同時,配合金轉停不但毒副作用會緩解,還可以增加食慾,提高生活質量,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患者就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
最後提醒廣大的腫瘤患者朋友:放、化療期間提倡清淡、易消化飲食;每天更換食物種類和花樣;少量多餐(每天6-8餐);補充足夠的水分、電解質和維生素,可給予水果汁、菜湯、肉湯或魚湯、果蔬泥、含有電解質成分的非碳酸運動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