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光回聲?利用光反射可以看到更遙遠的過去!

2020-12-05 博科園

當向外看太空時,我們看到的是更遙遠的過去,那是因為光以有限的光速傳播,光到達我們的眼睛需要時間。但是,光可以被氣體和塵埃吸收、反射和重新發射,這就給了我們另一個視角。這被稱為光回波(或光回聲),能讓天文學家以另一種方式了解宇宙。相信大家都熟悉回聲的概念,聲音在空中傳播,從遠處的物體反射回來,先聽到原始的聲音,然後是反射的聲音,從反射中可以了解反射面,是近還是遠等。

那是因為聲速大約是每秒343米,光速接近300000千米/秒——快到你的眼睛都看不見反射,但是在太空中,星雲直徑可達數光年,天文學家可以看到光穿過氣體雲和塵埃雲,這是強大的耀斑和超新星回聲。光回聲最好的例子是雷達,用來把無線電信號從物體上反射回來,然後映射出來,雷達由發送信號的發射器和再次捕捉信號的接收器組成。既然知道光速有多快,就可以檢測到無線電脈衝從物體上反彈回來,然後用它計算出所有物體距離有多遠。

在地球上,雷達用於船隻和飛機導航,以及天氣跟蹤等。但是天文學家使用雷達來找到行星的距離,並繪製出小行星的表面情況。例如,當小行星3200 Phaethon接近地球時,阿雷西博射電天文臺收集了它表面的圖像。無線電波是探測反射的完美電磁輻射形式,當光線從遠處的物體反射回來時,已經非常微弱了,會變得越來越微弱。但是雷射也被用來測量月球的距離,當太空人在阿波羅任務中登陸月球時,在月球表面放置了特殊的反光鏡。

科學家可以向反射器發射強大的雷射,並在反射回來的光線中探測到它。利用恆定的光速,可以通過觀察反射的雷射返回地球需要多長時間來計算月球的距離。但要真正利用反射光,需要更亮,比如:一顆新形成的恆星,一顆正在爆炸的恆星,或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能量輸出——類星體。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以可見光、紅外線和無線電波的形式釋放電磁輻射。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觀察反射光的方法,從而發現宇宙的更多奧秘。

你可能熟悉的一幅圖像是V838 Monocerotis恆星,位於2萬光年之外。天文學家們仍在試圖找出原因,出於某種原因,在2002年,這顆紅色超巨星的外層大幅膨脹,使它成為整個銀河系中最亮的恆星——比太陽亮度高出60萬倍。它不是一顆新星,也不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爆炸的超新星。V838這次閃光的後續效應,在發生後的近20年裡一直可見。

光在一個球體中穿過恆星周圍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當穿過塵埃時,就會分散開來,需要更長的旅程才能到達地球。這種光線反射讓天文學家得以研究塵埃的性質,這些塵埃可能是很久以前被恆星拋出,但如果沒有這顆恆星提供的「手電筒」,天文學家是看不到的。天文學家利用光回聲來研究年輕恆星周圍行星的形成,NASA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和四個地面天文臺被用來測量一顆新形成的恆星和原行星盤之間的距離。

這顆恆星名為YLW 16B,距離地球約400光年,質量和太陽差不多,但它只有100萬年的歷史。即使使用這些強大的天文臺望遠鏡,原行星之間的距離也太小,無法直接測量。相反,使用光的回聲來獲得大小。年輕恆星在亮度上是可變的,每天發出的光量都在變化。物質從原行星盤中旋出,被恆星的磁場線捕獲,然後落到恆星上,照亮了原行星盤。隨著恆星亮度的變化,部分多餘的光線會照射到行星盤上,產生天文學家能夠探測到的「回聲」。

既然知道光速,就能計算出光亮到達原行星盤需要多長時間,以及縫隙有多大。計算出光到達這個距離需要74秒,這表明相距0.08個天文單位,離恆星1200萬公裡。相比之下,從太陽到水星的距離約為6000萬公裡。現在天文學家利用光回聲來研究恆星質量黑洞周圍的環境,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這個儀器能夠探測到黑洞J1820發出的x射線,該黑洞以伴星為食,該黑洞位於獅子座,距離地球約1萬光年,最早由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任務發現。

2018年3月11日,這個黑洞突然爆發,成為x射線天空中最亮的天體之一。當然,並不是黑洞本身突然爆發,而是圍繞著黑洞的吸積盤,由伴星偷來的物質組成。這種物質在周圍旋轉,被環境的強大壓力和磁性加熱。產生了x射線輻射,被日冕包圍,日冕是亞原子粒子加熱到10億攝氏度的區域。吸積盤的不穩定會導致崩潰,就像雪崩從山上落下,釋放出大量的輻射。天文學家想要研究的正是吸積盤內邊緣。由吸積盤塌陷引起的耀斑,向各個方向釋放x射線,但x射線也穿過吸積盤,以不同的波長和強度反射。

天文學家能夠看到黑洞和吸積盤之間的距離在耀斑事件中似乎沒有改變,但是周圍的日冕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從160千米縮小到16千米。2014年1月,天文學家在M82星系中發現了一顆超新星。這顆超新星名為SN 2014J,屬於1a型超新星,其中一顆白矮星從伴星上竊取物質。當質量達到太陽的1.4倍時,就會爆炸——從數百萬光年外就能清楚地看到。距離太陽系只有1100萬光年,這是天文學家40年來所見過離地球最近的1a型超新星,這是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研究的絕佳機會。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超新星爆炸10個月後觀察了這一區域,然後在兩年後再次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爆炸產生的輻射以光速穿過周圍物質,並照亮了這些物質。天文學家估計,這片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區域圍繞著這顆死星延伸了大約300至1600光年,每年都會被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反射光擴張照亮一光年。事實上,天文學家已經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了超過15次,但這是所能看到的最高解析度。考慮星系合併過程中觀測到的碰撞情況,較大星系ShaSS 073的核心有一個活躍超大質量黑洞,這使得它非常明亮。

質量較小的星系被稱為ShaSS 622,輻射正從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吸積盤中傾瀉出來,對較小的星系進行轟擊,使其在吸收並重新發出光線時發出光芒。在圖中是一個小點,但它在太空中卻有18億平方光年。但奇怪的是:根據計算,天文學家發現它沒有足夠輻射使它發出如此明亮的光。相反,這次爆發發生在3萬年前,當時的星系核心要明亮得多,而現在只能看到反射光,所以光速恆定這一事實對探索宇宙非常有幫助,即使是在它發出光回聲的時候。

博科園|研究/來自:Fraser Cain/Universe Today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光的全反射讓光傳得更遠
    光導纖維如何利用光的全反射讓光傳播得更遠你知道下面這些圖片是怎麼做出來的嗎?emmm,應該和光有關,但不知道是什麼。沒錯,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光纖絲。利用光纖絲可以做成一幅畫。我們都知道光導纖維利用了光的全反射。
  • 這個AI系統僅憑光回聲就能得到3D圖像
    藉助光回聲獲得時間信息,利用機器學習從看似噪聲的信息中挖掘模式。這項研究登上光學期刊 Optica。利用光回聲和機器學習製作 3D 影像(左),右圖來自 3D 相機。左圖解析度低於右圖,但它僅基於光回聲執行,且能夠展示人物的形狀。想像一下,你閉著眼睛朝一隻動物大吼,然後根據回聲就能判斷這隻動物是貓是狗。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 人靠光的反射看東西
    比如在暗室的地面上放一面鏡子,讓一束光線射入鏡面,可以看到光束只能向一個方向反射,正對著反射光線的人可以看見地面上有一個亮點,而在其它方向的人卻看不見地面上的亮點,地面很暗。這是因為鏡子表面非常光潔平整,光束照到上面,不會向四面八方反射,只能沿著某個確定的方向反射。如果把地面上的鏡子拿走,不論我們站在那個方向,都可以看見地面上有個亮點。這是因為地面布滿微小的坑坑窪窪,光線射到這種表面上,就被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到四面八方,形成所謂的漫反射。
  • 【教案】物理 | 《光的反射》
    今天給大家更新的是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光的反射現象,知道什麼是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環節二:新課講授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本身不發光的物體,由於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總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些光線又進入人眼,就會被看到。教師總結:這就是光的反射現象(板書標題)教師詢問:這個過程遵循什麼規律?
  • 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當你抬頭仰望夜空時,你怎麼知道你所看到的那些光點是明亮而遙遠的,還是相對微弱而近?一種方法是比較物體實際發出的光和它看起來的亮度。它的真實亮度和表觀亮度之間的差異,揭示了一個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測量天體的亮度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於不發光的黑洞。
  • 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當你抬頭仰望夜空時,你怎麼知道你所看到的那些光點是明亮而遙遠的,還是相對微弱而近?一種方法是比較物體實際發出的光和它看起來的亮度。它的真實亮度和表觀亮度之間的差異,揭示了一個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測量天體的亮度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於不發光的黑洞。
  • 光的反射
    【知識點】1.光的反射反射現象:反射現象:光遇到桌面
  • 通過外星文明太陽能電池板反射的光,或許就能找到外星人!
    另一個世界的文明會創造出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技術籤名」嗎?而且,這些技術籤名會比生物籤名更容易檢測嗎?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亞當·弗蘭克已經收到了美國宇航局的資助,這將使他能夠開始回答這些問題,這筆撥款將用於他對技術籤名的研究,技術籤名是其他星球上使用的過去或現在技術的可檢測跡象。
  • 初二物理教學設計:光的反射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並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 紅色物體反射紅色光?大錯特錯!
    當你在搜尋引擎上詢問紅色物體反射什麼光的時候,你會發現答案幾乎都是紅色物體反射紅色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識。由於黃綠色的光被吸收,它的互補色紫紅色則被顯現出來,其它波長的光還是成對互補拼成白色光,那麼我們看到的該物體就是紫紅色。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物體吸收了大多數波長的光而只反射紅色光。這就涉及到物質對光選擇性吸收的問題。我們知道,物質根據其自身能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基態S0、激發態S1、S2、S3、S4等,不同的激發態代表著不同的能級。
  •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光的世界裡,那麼光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人類觀測所有的事物都是依賴電磁波,可見光和不可見光,都是人類觀測利用的工具。不管是對遙遠深空天體的觀測,還是對微觀世界原子級甚至粒子的觀測,都是利用電磁波。比如可見光有光學望遠鏡、顯微鏡,不可見光有射電望遠鏡、射線望遠鏡、電子顯微鏡等等。現在來說說可見光。
  • 高考物理知識點:光的反射和折射
    影可分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區域內完全看不到光源發出的光,在半影區域內只能看到光源的某部分發出的光.點光源只形成本影,非點光源一般會形成本影和半影。本影區域的大小與光源的面積有關,發光面越大,本影區越小。
  • 光學基礎:光的反射及平面鏡成像
    一、光的反射1.概念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它和另一種介質的分介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質的現象,稱為光的反射。③.相同點:都能用肉眼看到,都可以是放大、縮小或等大的。7.平面鏡的應用生活中離不開的鏡子①利用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 光的壓力與全息攝影
    1959年,美國發射了一個氣球做的人造衛星—「回聲號」,這顆衛星充滿了氣體,直徑有30米,原擬藉助它來反射超短波,但由於沒有考慮到光的壓力,發射後出現了意外情況:在太陽光壓力下,這顆衛星每天竟被推向地球5.5米。這樣,原來預計能在太空中存在20年的「回聲號」,由於太陽光壓的作用而被縮短為只有一年。原來衛星受到的光壓等於它受到的重力的20倍,光壓在它身上起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
  • 光的小實驗-鏡子的反射
    光的鏡面反射: 光到達鏡面,經過反射進入我們眼睛,我們看到的是等大等距離上下相同的影像,但是左右是相反的。
  • 什麼是瞳孔對光反射的直接和間接反射
    #醫生請回答#瞳孔大小隨光照強度而變化的反應是一種神經反射,稱為瞳孔對光反射。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進入眼內的光量。該反射的感受器為視網膜,傳入神經為視神經,中樞為中腦的頂蓋前區,效應器是虹膜。觀察瞳孔的直接反射和間接對光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的特點是效應的雙側性,瞳孔在光照下,引起孔徑變小,稱為直接對光反射。如光照另一眼,非光照眼的瞳孔引起縮小,稱為間接對光反射。
  • 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反射
    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線平行,反射光線也平行。漫反射:入射光線平行,反射光線不平行,射向各個方向。
  • 物理基礎:幾何光學問題--光的反射、折射
    (2)影是光被不透光的物體擋住所形成的暗區.影可分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區域內完全看不到光源發出的光,在半影區域內只能看到光源的某部分發出的光.點光源只形成本影,非點光源一般會形成本影和半影.本影區域的大小與光源的面積有關,發光面越大,本影區越小.
  • 初二物理:[實驗]光的反射定律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絢麗多彩的世界,都是由於物體表面發生了光的反射,這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舉手提問】:1、什麼是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遵循什麼規律?[互動內容]:預習課本「觀察與實驗」,點開視頻看做法,自己模仿做一下,並把測出的數據填入課本表格中。
  • 初中物理《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習題練習
    以下對於「看到未點亮的燈泡」所畫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4.如圖所示是晚上汽車在乾燥的瀝青路面和潮溼的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大燈部分的光路簡圖,在晚上開車時(  )A.潮溼的路面更容易發生光的漫反射B.乾燥的路面發生光的折射C.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溼的路更暗D.照射到乾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5.如圖甲所示,一把透明塑料刻度尺放在平面鏡前一定距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