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剛上小學時,識字很少,我曾嘗試著通過讓他讀一讀各種招牌海報之類的辦法快速增加他的識字量。但是因為急於求成,反而欲速則不達,即使你要求他去讀某些招牌或者廣告上的字,他也依然「王顧左右而言他」,沒辦法,只好暫停下來。
但隨著他識字量的逐步增加,他對各種招牌廣告慢慢都感興趣起來,不僅僅是招牌廣告,凡是有文字的地方,他都想要看一看寫的是啥,甚至都要自覺不自覺地讀一讀。
這不,住宅樓電梯裡的廣告經常更換,每次回家乘坐電梯,他就很自然地把那些廣告讀一讀。
結果,那天看了一個汽車的廣告,聽他讀著讀著,我忽然大笑起來,原來他把一個字讀錯了:「購置稅」讀成了「購置脫」。秀才遇字讀半邊,有時候一些形近字成人也會讀錯,不過,這個錯字讀得有一點兒離譜。
我趕緊給他解釋,「脫」是月字旁的,而「禾」字旁的是稅,還有,比如,「說話」的「說」是言字旁的,「喜悅」的「悅」是豎心旁的,他們都有共同的部件是「兌」,就是在銀行中常見的「兌換貨幣」的那個「兌」字。
但在給他順口講了這些的過程中,我是一邊講一邊頭腦中閃現出了一連串新的問號。諸如,除了我剛剛舉出來的幾個常見字之外,還有哪些字有「兌」這個部件。它們都是形聲字嗎?「兌」在這些字中各自起什麼作用,做形旁還是聲旁,如果是形旁,都是取相同的意思嗎?……
我的習慣是一旦有了這些關於文字的疑惑,只要有時間就馬上查一查工具書,想辦法解決一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常用的網絡工具書「漢典網」和「國學大師」這時候就派上了用場。
先利用「漢典網」的漢字拆分功能,查出帶有「兌」這個部件的字都有哪些。
很快找出符合條件的常見字如下:
悅 稅 脫 蛻 說 銳 閱
然後逐一點擊相應漢字,看它們的字源和基本含義。
悅:形聲。從心,說省聲。本作「說」。本義:高興,愉快。
稅:形聲。從禾,兌聲。本義:田賦,徵收的農產品。
脫:形聲。從肉,兌聲。本義:肉去皮骨。
蛻:形聲。從蟲,兌聲。本義:蟬、蛇之類脫皮去殼。
說:形聲。從言,兌聲。本義:用言語解說,開導,說明。
銳:形聲。從金,兌聲。本義:芒。
閱:形聲。從門,說省聲。象在門裡清點東西。本義:在門內考察、計算事物。
這樣查下來之後,發現一些共性,也有一些特性。都是形聲,但是,卻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兌」為聲旁的字,即:稅脫蛻說銳,另外一類雖然有「兌」這部件,但卻不是以它為聲旁,而是「說省聲」,所謂省聲指漢字形聲字的聲符為某字的省略。因此「說省聲」就是以「說」為聲旁的,但是省略了「說」的一部分。
從這些形聲字中可以看出,基本上聲旁和本字的讀音已經不相同了,甚至相去甚遠。但從字源的角度追溯,它們依然是以形聲的方式造出來的字。
在了解了這些字的字源以及本義之後,我又做了一些更詳細的探究,又收穫了很多從前不知道的或者雖然知道,但並不細微並不準確的知識。
因為是從「兌」這個字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所以,還要回過頭來把「兌」研究一下,看看是怎麼回事。
兌:會意。從人,從囗,八象氣之舒散,兄者與祝同意。從八,與曾同意,今字作悅。本義:喜悅。
原來,這個「兌」我們現在常用的「兌換」這個意思,是引申義,本義是喜悅。我又查了查國學大師中提供的字源解析。
看了這個圖片,就知道「八象氣之舒散」是怎麼回事了。原來是像咧開嘴巴微笑的樣子。
通過查看詳細解釋,可以看得到「說」和「悅」在古代常常通用,最常見的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為什麼這兩個字可以相通呢?
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說文系傳統論》
說,釋也,一曰談說也。——《說文》
有了這些解釋,再仔細琢磨,原來「說」實際上就是把某些東西用語言講清楚了,具象一點來說,就像是把某些被束縛或者包裹住的東西解開了一樣,而「悅」在很大程度上也無非是因為心結打開了,自然就有開心的感覺。
稅,租也。——《說文》
斂財曰賦,斂谷曰稅,田稅曰租。——《急就篇》注
再看這兩個解釋,就知道為什麼「稅」要以「禾」字作為形旁了,原來是與田地有關,與田地有關,當然必須和莊稼聯繫在一起,與禾苗聯繫在一起,自然以「禾」作為形旁就好理解了。而且,還由相關的注釋知道了「賦」「稅」「租」的細微區別了。
銳,芒也。——《說文》。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
銳的本義為「芒」,那「芒」又是什麼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是「芒者,草耑也。」「耑」同「端」,所謂「草耑」就是草葉的尖,草葉的尖部當然比較鋒利,由此豁然開朗,「芒」「銳」最初都是名詞,然後進一步轉化為形容詞。也從這個字的發展更深入理解了古人造字的基本原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不僅僅知道以上所講的這麼多,例如,還由「閱」聯想到「讀」,又進一步關注兩者的異同等等,這個以後有機會可以在談閱讀的文章中說到。
這些東西有用嗎?什麼時候用?在什麼場合用?這些我都不太在意。我知道一定有用,一定有機會用到。這要比孔乙己掌握「回」字的四種寫法有用得多。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快樂,更深地理解了什麼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什麼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最近關於量子力學的「廣泛應用」引發了熱議,有什麼諸如幾分鐘讀一厚本書之類的以量子閱讀命名的極高效的閱讀方法,也有什麼據說利用了量子糾纏原理,孩子病了給父母扎針灸就能治病的極高明的醫術,這些我都不信。
不過,兒子讀錯別字鬧了個大笑話,我這個當爸爸的卻從中收穫了很多。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量子糾纏」吧。我只是通過行動,給兒子樹立了一個榜樣,說不定以後他一旦對某些字感興趣,想學得更深入,我就可以把我這個實踐經驗講給他聽呢。當然,作為語文老師,更大的可能我會在課堂上把這個例子講給學生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