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雙縫實驗,我們感應到的幹涉條紋並不是光的信息

2020-12-05 探索貓百家號

之前發了一篇文章談雙縫幹涉實驗,說到我們感應到的幹涉條紋並不是光的信息。用這個思想對高速攝影機拍攝出來是粒子性,而人的肉眼卻看到的是波動性做了解釋,我現在再來進一步分析一下。

量子比特被理解為一種渦旋其實是很多科學家早就提出來的。如下圖,能量在渦旋中心是以峰值存在的,以指數形式向外遞減。我們看到的光量子的信息,其實是很多量子比特旋向的綜合,當然光量子表現出來的粒子性,其實也是這種綜合效應,即所有能量的綜合。

但是在雙縫幹涉實驗中,或者在衍射實驗中,光量子中的很多量子比特之間相干產生的效果就會呈現出來,這樣即使是單個光量子也會看到幹涉或者衍射現象。多個量子比特之間相干的效果,即能量的疊加或者消減,就會被肉眼感應,也可以被曝光足夠時間的攝影機感應。因為其中每個明亮條紋部位的能量遠不如整個光量子的能量(即多個量子比特能量的綜合),所以高速攝影機無法感應,只能感應到整個光量子的能量,即粒子性。

就是這麼個原理。很多人在之前的評論區說什麼的都有,我索性把那篇文章刪除了,現在用最少的文字寫這篇文章。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各種合作。

相關焦點

  • 雙縫實驗實際上說明了人類可以感應「非信息」
    可以說,光子在通過第一塊透鏡到我們插入第二塊透鏡這之間「到底」在哪裡,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這個延遲實驗其實和雙縫實驗是一樣的。還有其他如用高速攝影機拍攝雙縫實驗的:如果不用高速攝像機, 我們人眼看到是光以波的形式傳播,通過雙縫後呈現在屏幕上不是兩條光斑,而是很多條光斑,間接說明了光是以波的形式傳播。
  • 為何雙縫幹涉延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懼?薛丁格:我們發現了宇宙的...
    如果說宇宙不是完美的,它有BUG(漏洞),你信麼?雙縫幹涉實驗似乎一步步地發現了這個宇宙「漏洞" 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麼? 當我們在水中丟下一塊石頭,那麼水面就會產生波紋,如果同時丟下兩塊石頭,兩個水波之間就能夠出現交叉的幹涉條紋。
  • 當年的雙縫幹涉延遲實驗,為何會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如果說宇宙不是完美的,它有BUG(漏洞),你信麼?雙縫幹涉實驗似乎一步步地發現了這個宇宙「漏洞" 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麼? 當我們在水中丟下一塊石頭,那麼水面就會產生波紋,如果同時丟下兩塊石頭,兩個水波之間就能夠出現交叉的幹涉條紋。
  •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光的幹涉是高中物理選修3-4的難點內容,因為光波的頻率非常高,所以難以用肉眼觀察到光的幹涉現象,學習時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 雙縫幹涉實驗不能證明光的波動性
    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爭論很久,自雙縫幹涉實驗看到了光屏的條紋以後,似乎光的波動論找到了確鑿證據。我看未必。第一,可見光的波長是,380~780nm,也就是不足0.8um ,或者說8/萬mm。你說這個量度的波的疊加,你如何看得見?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20世紀,物理學家們遇到一個難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一部分人認為光是波。另一部分人認為光是粒子,像一粒粒光滑的小球。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現在物理界只好認為光即是粒子又是波,稱為波粒二像性。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
  • 《大雄的魔界大冒險》與雙縫幹涉實驗
    1、雙縫幹涉實驗  要理解費恩曼到底說了啥,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個中學實驗:雙縫幹涉實驗。       將一束光射向兩條狹窄的縫隙,最後在屏幕上出現的是一系列幹涉條紋。這個實驗用來證明光的波動性,即光是一種波,分別通過兩個裂縫的光波會彼此幹涉形成幹涉圖像。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前面我們科普過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我們也講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它證明了光的粒子性,由此我們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特質。可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有沒有可能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能同時測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人類是天才的,這個震驚物理世界的實驗就這樣誕生了,人們稱之為雙縫幹涉悖論。
  • 「雙縫幹涉實驗」到底發現了什麼?真的讓科學家感到恐怖嗎?
    實際上,量子力學是人類了解宇宙底層邏輯的敲門磚,而雙縫幹涉實驗則是量子力學核心的顯現,下面聊聊雙縫幹涉實驗到底多「詭異」,揭示了宇宙哪些核心?。薛丁格的貓、上帝擲骰子、平行宇宙哪來的?由於量子太過抽象,因此我們把量子現象過渡薛丁格的貓,再回到雙縫幹涉實驗就容易理解了。這是薛丁格給我們理解量子力學的好例子。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初步分析
    本章中我們將用光的微粒模型初步分析光的雙縫幹涉條紋的形成。從窄縫中射出的光穿過兩條窄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託馬斯·楊稱之為幹涉條紋,認為這是通過兩條窄縫的光子相互幹涉形成的,後來人們把這個實驗叫做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雙縫幹涉條紋的特點。光的雙縫幹涉條紋是一組平行等間距的明暗相間的直條紋。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初步探索
    從窄縫中射出的光穿過兩條窄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託馬斯·楊稱之為幹涉條紋,認為這是通過兩條窄縫的光子相互幹涉形成的,後來人們把這個實驗叫做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幹涉條紋的特點。光的雙縫幹涉條紋是一組平行等間距的明暗相間的直條紋。
  • 是否觀察實驗過程,竟會影響到實驗結果,有趣的雙縫幹涉實驗
    在雙縫幹涉實驗中,首先讓光穿過一條狹窄的細縫,然後再穿過兩條平行的縫隙,而後就會在後面的背板上呈現出幹涉條紋。是的,後面的背板上出現的並不是兩條光紋,而是一組光文,這組光紋就是幹涉條紋,幹涉是波的特性,於是人們認識到光不是粒子,而是波。
  • 不可理喻的微觀世界:雙縫幹涉實驗
    於是,雙縫幹涉實驗進入大家視野。一旦我們去看電子從哪個縫通過,這時候顯示屏就只有兩條亮線;然而不觀測,又出現了幹涉條紋。:光是一種波而不是一種微粒,這個實驗非常有力地證明了光具有波才具備的自我幹涉性質。
  • 電子雙縫幹涉與延遲選擇實驗的可能原因分析
    (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有人把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稱作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認為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包括了量子力學最深刻的奧秘。那麼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究竟神奇在哪裡呢?1974年,科學家在雙縫實驗中將電子一粒一粒的發射出來,當第一個電子到達屏幕以後過一段時間再發射第二個電子,經過足夠長時間之後屏幕上依然出現了幹涉條紋。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最新解釋
    為了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人們提出了物質波理論,並且只要看到光形成明暗相間條紋就認為光表現出波的特性。隨著電子雙縫實驗的出現凸顯了波動理論不合理之處,延遲選擇實驗更是直接敲響了波動理論的喪鐘,儘管很多人並不死心,千方百計整出多種解釋為波動說續命,但所有的努力除了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波動理論是死路一條以外並沒有其他作用。不禁讓人產生這樣的感慨: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詭異的雙縫幹涉實驗與量子糾纏遐想
    光雙縫實驗雙縫幹涉並不陌生,光線通過兩條狹縫在屏幕上相互幹涉形成明暗相間條紋,佐證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單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採用電子槍將電子逐個打出,最後屏幕上也形成了規律的明暗相間的條紋,就好像是後出發的電子知道先出發電子的落點位置,也就是說前面出發的電子對後面的電子會有影響。
  • 深層解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對實驗的誤解到底為止!
    在漆黑的屋子裡要想看到物體,就會打開電燈,物體反射的燈光進入到我們的眼睛裡,就可以被我們看見。現在,我們想去看這些電子的運動軌跡,問題就來了。電子本身我們看不見,可見光進入裝置,只會影響電子的運動路線,並不會反射。所以,我們用光去「看」電子是不可行的。
  • 環保工程師知識點:雙縫幹涉實驗
    ,導軌另端用長滑塊固定雙縫實驗觀察筒6,各光具的光軸要和導軌平行並大致共軸。再裝上光源單縫、光具架和雙縫,單縫取豎直方向,雙縫外環上的指示線對準光具架上的零刻線,雙縫距離單縫5~10cm.此時順著光的傳播方向看,通過單縫的光形成的窄條形光斑應恰好落在雙縫上,如偏斜則應轉動光源和單縫使之對準。即單縫與雙縫平行。再取下毛玻璃屏。裝上觀察筒,對準光具架稍加轉動,就能由大透鏡看到筒內毛玻璃屏上呈現不少於5條的彩色幹涉條紋。
  • 真分身術雙縫幹涉實驗
    其實我們在中學時候就已經接觸過量子理論了,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當時當時老師一般不會講太多,所以也沒覺得這個雙縫實驗有多神奇,所以也沒覺得這個雙縫實驗有多神奇。,我們拿一束線照向一個板子,這個板子上開了兩條平行的縫,這個板子上載了兩條平行的縫,然後光就會透過這兩個細縫,照到板子後面的牆上,照到板子後的牆上,那麼牆上有幾條亮紋呢,如果光是粒子,那麼通過兩條細縫,牆上理應對應出現兩條條紋才對,可是結果卻出現了多條條紋,可是結果卻出現了多,而且展示的規律和幹涉條紋一模一樣,這不就是波嘛,但這會不會是因為。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從我們小時候起,就從老師和家長那裡聽過很多非常經典的物理實驗,比如牛頓用三稜鏡分解太陽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自由落體試驗等,而今天我們要談的這個東西,很多人可能聽都沒聽過。然而,就是這個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實驗,卻被美國《物理世界》雜誌評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