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的備考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名字「巴普洛夫」,我們知道他因對消化生理的研究而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金。我們會學習他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高級神經活動與氣質類型的對應,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巴普洛夫。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國中部小城梁贊,他的父親是位鄉村牧師,母親是一位牧師的女兒。他曾經一度希望自己長大後成為父親那樣的人——用神賦予的力量去解除別人的痛苦。這也是家裡人對他的期望。因此,他進入一所神學院學習。
但是,有一件事使他對上帝和神學產生了懷疑。
一次,父親被人請去做祈禱,巴甫洛夫纏著也要去。這次,父親是給一個快要死去的孕婦做臨終祈禱。孕婦因為消化不良快要死去了。她的肚子很大,痛苦得在床上大聲呻吟。看到這種情景,巴甫洛夫靜靜地站在一個角落裡,聽著父親祈禱,希望父親的祈禱能解除病人的痛苦,甚至能讓這個孕婦和她的孩子活下來。但是,父親的祈禱並沒有起到作用,孕婦和那個未出世的孩子一起死了。後來巴甫洛夫在家中的破書架旁廣泛閱讀了俄國的許多進步書刊,使他的知識大增,眼界大開,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開始崇尚自然科學與民主精神。
巴甫洛夫是專心投入學術研究的典型學者,只專心研究,不注意衣食住行生活細節。他結婚時即同他妻子約定,妻子不幹涉他的研究,他不負責家庭事務,並向妻子承諾,不飲酒、不打牌、不應酬,每年9月至次年5月,每周工作7天,只有暑假陪妻子到鄉下度假。70歲以後,巴甫洛夫每天仍乘電車上班,有次電車尚未停穩,就從車上跳下來,跌倒在地,路旁一位老婦人驚叫說:「天啊!看這位天才科學家連電車都不會搭!」巴甫洛夫的工作熱忱一直維持到逝世為止,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視著越來越糟糕的身體情況,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他要為一生至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對於人們的關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絕:「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在複習備考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但是面對枯燥的、乏味的知識,多了解一些知識背後的故事,增加學習的興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策略。
中公講師關琳琳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