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加拉》是一幅描繪北美尼亞加拉大瀑布的風景畫,由19世紀的美國畫家弗雷德裡克·埃德溫·丘奇創作。這是一幅史詩般的傳奇畫作,曾讓美國公眾嘆為觀止。在畫作背後,還有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世界第八大奇蹟
尼亞加拉大瀑布是大自然的奇觀,也被視為聖地,有美國的「麥加」之稱。它是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邊界的天然屏障,也是蜜月旅行者和冒險者的著名目的地。在19世紀初到60年代,這裡是美國畫家最鍾愛描繪的自然景觀之一。
在眾多的畫作中,丘奇的《尼亞加拉》(1857年) 給公眾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這幅畫尺幅巨大,長度超過兩米。站在畫作面前,觀眾被這種恢宏的氣勢所震撼,仿佛身臨其境地站在靠近瀑布的懸崖上。
丘奇是美國哈德遜河畫派著名畫家託馬斯·科爾的唯一學生。他最初是以描繪南美的異國風景而成名。在19世紀50年代,丘奇被美國北方的自然景觀吸引。從1854年到1856年,他在美國的北方各州旅行,其中包括尼亞加拉大瀑布。
《尼亞加拉》是丘奇最著名的畫作之一。這幅畫作使他成為這個時期美國最著名的畫家。人們用「偉大」來形容這幅畫作,甚至有評論家將這幅畫稱為 "世界第八大奇蹟"。
自然和商業的狂歡
《尼亞加拉》描繪了原始而具有崇高感的自然奇觀。然而,在19世紀,這幅畫也象徵著美國城市商業文化的野心和榮耀。當這幅巨大的畫作抵達紐約,一場狂歡般的喧囂也隨之而來。1857年5月,這幅畫在紐約的多個畫廊展出。參觀者以25美分的價格可以一睹這幅畫的風採。
畫作是在昏暗的畫廊環境中展出的,只有畫作本身被燈光照亮。在展覽的幾周時間裡,有超過10萬人參觀。這幅畫甚至與真實的尼亞加拉瀑布形成競爭,成為當時的熱門景點。
畫家丘奇具有超越常人的商業頭腦。在展覽中,持有門票的觀眾可以購買複製品。帶有藝術家籤名的珂羅版複製品售價30美元,普通的彩色印刷品15美元。展覽期間,畫作複製品售出了近千張。
隨後,這幅畫繼續在美國東部沿海城市巡迴展出,同年又被送往英國。丘奇選擇了這幅《尼亞加拉》代表美國參加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獲得了二等獎。法國畫家讓·萊昂·熱羅姆(Jean Léon Gérme)稱讚這幅畫為美國藝術身份的 「根基」。
這幅畫對公眾的吸引力和商業價值是不言而喻的。1876年,當時剛開放不久的Corcoran美術館以125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幅畫,被認為是一樁超值的交易。
真正的現代奇觀
《尼亞加拉》描繪的是宏偉壯觀的場景。然而,這幅畫在當時聞名遐邇的原因在於對細節克制而嚴謹地描繪。丘奇早期的畫作曾因對水的描繪不符合實際而招致批評。為了讓這幅畫在細節上真實準確,丘奇曾在1856年去瀑布現場寫生。
除了細節之外,這幅畫與其他描繪瀑布的繪畫還有諸多不同。1830年,丘奇的老師託馬斯·科爾也描繪過尼亞加拉大瀑布。在這幅畫裡,科爾虛構了一個伊甸園式的場景。雖然歐洲定居者早已佔領了瀑布周圍的土地,但科爾的畫上出現了美洲原住民站在懸崖上俯瞰瀑布的情景。
丘奇在創作剛開始時受到了科爾風格的影響。但是,在1857年,他採用了一種更加精確的方式來描繪瀑布所處的環境和細節。他沒有去營造一個被迷霧籠罩的、遙遠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而是創造性地採用了全景式的展現,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瀑布宏偉的氣勢,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體驗。
「天命」的象徵
對19世紀的民眾來說,丘奇在畫布上捕捉到了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力量和莊嚴,同時也表現出人類對自然的徵服。早在1859年,美國作家亞當·巴多就認為這幅畫體現了美國的民族精神。
丘奇的畫作被視為「天命」的自然象徵。美國人信奉「天命」,他們把在北美大陸的殖民行為視為上天賦予的神聖權利。這種天命觀反映了美國現代商業社會所具有的優越感,宗教信仰將這種觀念神聖化了。此外,丘奇的繪畫也將尊重科學事實的細節描繪與宗教象徵手法結合在一起。
丘奇研究專家大衛·亨廷頓對此評論道:
在這幅畫裡,「超自然」披上了自然的外衣,「聖歌」通過物理現象體現出來。在丘奇的時代,《聖經》為自然現象提供了超驗的解釋。在這幅畫中,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各組成部分可以與《聖經》中的有關描述相對應。例如,河水代表「洪水」,彩虹代表「聖約」,霧柱是 「引導以色列人的雲柱」等。
亨廷頓甚至認為,在丘奇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中,漂浮的樹枝象徵著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必定會被清除。
一棵被連根拔起的樹將要被捲入「深淵」。它如同死亡一般黑暗,仿佛蛇一樣扭曲,無力地湧向即將到來的深淵。不一會兒,這個兇險的陰影就會消失,從這個場景中被徹底清除。它將不再是陽光下神聖之美的對立面。
這些解釋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但是,這幅巨作的確包含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值得探究的細節。它的意義早已超過了一幅普通的風景,更勝似各種明信片上的瀑布照片。
從某種程度上說,《尼亞加拉》也是一首徵服自然和蠻荒之地的頌歌,迎合了19世紀新大陸殖民者的品味和追求。
參考資料:artnet News
感謝評論和分享,更多藝術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Art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