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發明智能吸油海綿有效解決海上溢油事件

2020-07-30 環境與發展智庫
美科學家發明智能吸油海綿有效解決海上溢油事件

圖片來自原文

2020年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智能海綿可以清理漏油》(Smart sponge could clean up oil spills )的報導指出,其資助的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多孔的智能海綿,可以選擇性地吸收水中的石油。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工業工程與化學研究》雜誌上。

石油洩漏對環境、人類健康和經濟都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除了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等嚴重的海上溢油事件之外,還有很多洩漏事件比較小,但它們仍然對生態系統和周圍的社區構成了深遠的影響。石油洩漏的清理是一個昂貴而複雜的過程,不僅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還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燃燒石油,使用化學分散劑將石油分解成非常小的液滴,或者用昂貴的、不可回收的吸收劑吸收石油。

新的解決方案通過有選擇地吸收石油,將有效保護清潔的水和未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免受威脅。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智能吸油海綿比目前任何最先進的解決方案都更經濟、有效和環保。由於能夠吸收超過自身重量30倍的石油,這種海綿可以在不傷害海洋生物的情況下,廉價有效地清理石油洩漏。同時,海綿可以重複使用幾十次而不會失去它的效用。這種智能吸油海綿的奧秘就在於一種由磁性納米結構和碳基材料組成的納米複合塗層,這種碳基材料具有親油、疏水和磁性的特點。這種納米複合材料的納米孔三維結構可以選擇性地與油分子相互作用並結合,捕獲並儲存油,直到油被擠出。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方法不僅能夠很好地處理海洋溢油,還具有其他應用潛力。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2期,牛藝博 編譯。

相關焦點

  • 海上溢油怎麼辦?這塊「海綿」能幫忙
    如今海上溢油事故頻繁發生,溢油發生後對海洋環境會產生巨大的危害傳統採用焚燒水體表面溢油的處理方法,且不考慮處理得徹不徹底,光是焚燒帶來的二次汙染也夠令人頭疼了。近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公布了一種新材料,它可以吸收相當於其自身重量90倍的溢油,然後像海綿一樣把溢油擠出再二次利用。
  • 寧波材料所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實現產業化
    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快速的溢油應急處理,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曾志翔、王剛等研究人員,研製了系列親油疏水材料,並基於這些材料開發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通過對材料的孔徑控制、結構設計及表面能調控(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24): p. 2424-2426.
  • 清理海上油漬 「高分子刷」吸油不吸水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最新研發的親油疏水材料和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目前已在上海儀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規模化投產,這也是國內首條日產2500平方米連續式親油疏水材料生產線。預計到今年年底之前,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日產量將達到25000平方米。 今年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第一個溢油應急計劃,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海上漏油風險。
  • 科學家創造可重複使用的海綿 可有效吸收溢油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雖然我們已經看到過很多設計用於清除水中溢油的材料,但很多材料都是一次性使用,最終都會被填埋。然而現在,科學家們卻創造出了一種可以反覆使用的吸油海綿。這種海綿由伊利諾州西北大學領導的團隊開發的,實際的海綿本身和其他海綿很像。
  • 機器人、磁性肥皂、特殊海綿 : 海上油汙清潔大隊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海上漏油事件是海水汙染其中一大來源,不僅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同時威脅到海洋業及旅遊業的發展,最糟糕的是,清理海上油汙通常需要花費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所幸,科學界有了解決油汙的最新發明 : 機器人、磁性肥皂以及專用海綿。
  • 曾志翔: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美國墨西哥灣因漏油事件,大連新港油罐區發生爆炸和原油洩漏事故,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先後發生溢油事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如何提高吸附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研製出效果更好的吸附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  傳統的溢油應急清理包括以下幾種方法。圍油欄、吸附、撇油器機械法回收、溢油分散劑、微生物等。
  • 中國進口石油90%依賴海上運輸 特大溢油事故險情不斷
    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讓全世界為之震驚。海上採油與海上石油運輸的生態風險,又一次讓世人高度關注。為此,記者採訪了幾位專家,請他們就這一事件發表看法。  多種原因造成的海上石油汙染事件  目前,海上石油開採活動日益頻繁,海上石油運輸也日趨活躍,世界上曾多次發生石油洩漏汙染海洋的事件,對地區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美國也「製造」過許多次。造成海上石油洩漏汙染事件頻發的原因有多種:一是海上航運因素導致海上石油洩漏。
  • 超材料視頻 | 「原油清道夫」——超吸油海綿
    據估算,全球每年因海洋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其中對環境影響最嚴重的是突發性溢油事故,工業汙染事故中海洋水體油汙染佔92%。因此,近年來吸油材料因其吸附油汙高效、使用方便、應用範圍廣等特點,已成為含油水體處置的重要技術之一。美國Argonne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稱為Oleo Sponge的新型海綿,不僅可以吸收分散在水體中的溢油,而且可以擰乾以允許材料和回收油的再利用。
  • 【科技前沿】中科大仿生與納米化學實驗室:「焦耳熱+石墨烯」海綿可以吸油了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當時國際上也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但目前煤焦油仍然撞擊著沙灘。一直以來,高粘度原油洩漏的回收是國際難題。疏水親油的吸油材料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很好的方案。然而,這些材料的吸附速度相當有限。今年,中科大仿生與納米化學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針對此類問題研製了可以吸油的海綿。如何實現海綿吸油?
  • 渤海石油開發違法排汙嚴重 海上溢油漂油事件頻發
    隨著渤海石油開發活躍,溢油漂油事件頻發,而海上溢油很難降解,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永久性的,若沒有及時清理便會沉入海底,對海底生物、底棲動物的破壞是致命的。特別是對漁民水產養殖的影響更難估計。」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長劉心成告訴記者。
  • 科學網—科學家研製出可清潔水的吸油海綿
    本報訊 為應對日益增長的水資源短缺,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Seth Darling描述了能解決全球清潔水可獲得性的研究創新
  • 【科技前沿】科學家研製出可清潔水的吸油海綿
    為應對日益增長的水資源短缺,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Seth Darling描述了能解決全球清潔水可獲得性的研究創新。他的綜合論文聚焦了理解並控制材料和水之間的界面。界面決定了水質傳感器、濾膜甚至管道等各種技術的表現。Darling實驗室正致力於研究吸附劑,以便促進水處理技術的發展。他在日前出版的美國物理學會(AIP)所屬《應用物理學雜誌》上報告了最新發現。
  • 神奇石墨烯吸油海綿「科大造」 可連續吸附、清理高黏度原油
    記者日前從中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教授課題組在高黏度浮油吸附材料設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首次將焦耳熱效應引入多孔疏水親油吸油材料中,設計並研製出可快速降低水面上原油黏度的石墨烯功能化海綿組裝體材料和連續收集環境中洩漏原油的收集裝置,大幅提高了吸油材料對高黏度浮油的吸附速度,顯著降低了浮油清理時間。
  • 「親水又親油」的聚氨酯新型海綿材料面世
    能讓海綿如吸水一般快速地吸油嗎?這恐怕是在眾多漏油事故中,人們首先想到的最快捷、最簡便的處理方法。日前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宣布,該所研究人員利用納米纖維素和石墨烯的特性,通過浸塗法獲得了超親水超親油的新型海綿。這種「雙親」海綿在油水分離領域,特別是海上漏油事故以及受到油汙染的各類水資源中,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親水又親油」的新型海綿面世
    原標題:「親水又親油」的新型海綿面世   能讓海綿如吸水一般快速地吸油嗎?這恐怕是在眾多漏油事故中,人們首先想到的最快捷、最簡便的處理方法。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納米纖維素和石墨烯的特性,通過浸塗法獲得了超親水超親油的新型海綿。
  • 水中油汙染 木製海綿新材料可解難題
    創新發現  隨著生產生活中含油汙水的大量排放以及海上原油洩漏事故的頻發,水中油汙染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重大問題。如何實現高效的油水分離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近日,《ACS Nano》刊物在線發表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王小青副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在高彈木材海綿材料製備及其油水分離應用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 桑吉號事故再反思③|中國距一套完善的溢油應急機制還有多遠
    在OSRL履職期間,作者參與過大量溢油應急項目,包括為突發溢油事件現場應急制定解決方案、 為國際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以及政府提供應急培訓等等,積累了大量諮詢、培訓以及現場處置經驗。目前,作者在新加坡創立SRM Advisory諮詢培訓公司,專門面向中國國內提供溢油應急與事故管理方面的諮詢與培訓。上一章中,作者分析了中國的溢油應急能力的完備性與現存問題。
  • 海洋局發布調查結論:康菲溢油認定系責任事故
    長期籠統注水導致溢油  聯合調查組稱,據核查,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在蓬萊19-3油田B平臺的生產違反總體開發方案,沒有執行分層注水的開發要求,長期籠統注水,導致注採比失調,破壞了地層和斷層的穩定性,造成斷層開裂,形成竄流通道,發生海上溢油。
  • 能高效清理回收水面浮油的疏水親油海綿問世
    原標題:能高效清理回收水面浮油的疏水親油海綿問世     頻繁的石油洩漏事故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但隨著一種「疏水親油海綿」的問世,這一難題有望得到徹底解決。   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2013級研究生葛進等在導師的指導下,提出將經過疏水納米二氧化矽處理過的疏水親油海綿與自吸泵相結合的新思路,成功設計出一種新型浮油收集設備,能在水面上連續而且高選擇性地收集水面浮油。「該浮油收集回收裝置設計的關鍵部分是疏水親油海綿,其獨特的相互貫穿的大孔結構使油能夠在海綿內部快速流動,同時阻礙水的浸透。」葛進說。
  • 中國地質大學發布海上突發事件應急信息服務平臺
    日前,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牟林教授團隊基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上搜救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所研發的「海上突發事件應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於展會發布。牟林教授介紹,「海上突發事件應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採用「監測感知預警→海洋環境高精模型→溢油搜救高效模擬→大數據智能預警預測系統」的創新研發鏈條,突破了海上溢油及搜救預警預測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