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蛇,讓這個村遠近聞名

2020-09-03 霜紫生活記

有這樣一種動物,相信多數人都會十分害怕,看到它,心裡就發毛,看到它們滑溜溜的身體,吐著信子的舌頭,渾身的汗毛都要立起來。但是, 也許這就是因為趨避式衝突,對於這種動物,又十分好奇,喜歡看它們的身姿,喜歡的它們的神秘…… 而這個動物就是蛇



蛇的所處的環境因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它們所棲息的環境多種多樣,有穴洞,有地面,有的在樹上,還有一些生活在水中。相信很多人農田和池塘裡都見到過它們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蛇是冷血動物,卻不知道蛇的體溫隨溫度改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自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蛇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在大家都看過的《動物世界》上,它吃蛋,吃小老鼠,只要它飢餓,甚至吃同類。-_-|| 嚇人


全世界有蛇3425種,中國有241種,還在隨著野外調查的深入不斷增加,對於這種神秘的動物,相信很多人雖然好奇,但真要現實裡見到都避之不及,特別在這241種蛇裡有很多帶有劇毒。

銀環蛇、五步蛇、圓頭茅腹、眼鏡王蛇、白眉腹、灰藍扁尾海蛇、金環蛇、舟山眼鏡蛇、竹葉青、圓斑蝰。這十樣毒蛇即是中國毒蛇中最強悍的十樣,其實中國特產的毒蛇還有很多,不過這十樣比較著名,而且致死率比較高,在中國分部的比較廣泛。

但是就是這樣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動物,卻有一個地方把它視若珍寶。


在我國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有一個叫做子思橋村莊,有個遠近聞名的稱號:世界第一蛇村。

沒有人敢靠近這個村子,因為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村莊,大大小小的盤踞著幾百萬條蛇。就連隔壁村的人,都不敢走鄰串巷,對於蛇村,遠而避之。


廚房裡有一條,廁所裡有兩條,睡覺時,枕頭下,還有一條,你以為蛇隨處可見已經夠可怕,而村民的行為更是讓人驚出一身冷汗,他們都是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稀鬆平常的徒手就把蛇抓起來關起來,即便這些都是無毒的蛇,普通人千萬不要模仿。

這便是村民的日常,對於沒有過多接觸過蛇的普通人來說,這樣的情況肯定會害怕吧,我反正是渾身發毛……


有媒體專門採訪過村民,很多村民表示:「自己已經記不清被蛇咬過多少次了,不過基本上是被無毒蛇咬的,因為人們對毒蛇總有一種天然的防範心理,所以不易被咬。而對無毒蛇,被咬一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子思村的家家戶戶都養蛇,少則幾萬條,多則幾十萬條,為什麼只有區區800人的村子,卻有足足300多萬條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蛇?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子思橋村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是成就蛇村的重要因素, 最開始,莫幹山中隱匿著很多蛇,有村民就拿蛇去做藥材,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就有村民開始養殖, 這就不得不提當地現年66歲的的村民楊洪昌,他是村裡的第一位養蛇人,他被大家稱其「蛇王,他發現子思橋村的氣候十分適合養蛇。而且藏匿蛇類的洞穴十分多,是蛇類生存繁衍的天堂。

楊洪昌秉承了浙江人說幹就幹的精神,他越養越多,銷量越來越好,村民見狀也開始學習楊洪昌養蛇。每家每戶都開始養殖蛇。


他絲毫不藏私,幫助大家傳授自己的蛇類養殖經驗,蛇類養殖成了子思橋村的第一產業,可以說蛇村正是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形成的。

現在子思橋村已經揚名海外,很多外國人紛紛慕名前來,而子思橋村也成就世界第一蛇村的美譽。

相關焦點

  • 媽呀,兩米長的蛇直接上手!寧波這個小區竟藏著個捕蛇高人
    隨後,小夥子上演了一場徒手抓蛇的好戲。楊傑今年24歲,來自陝西安康。2017年8月進入劍橋社區物業工作。他壓根兒沒想到,打那以後,捕蛇竟然成了他的分內事。2年多時間裡,他已經抓了10餘條蛇,成了遠近聞名的「捕蛇高手」。
  • 探秘「中國第一蛇村」:幾百村民養300萬條蛇
    站在橋上四望這個村子,黛瓦白牆與桑園、稻田相輝映,乍看下與普通的江南水鄉一般無二。就在不遠處的白牆上,「中國蛇村」的宣傳語赫然在目。自上世紀80年代起,村民以養蛇為業,在不到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最多時飼養著300多萬條各種蛇類。後來,不少人將這裡稱為「中國第一蛇村」。近40年了,蛇村如今怎樣了?
  • 中國「蛇村」是哪裡 年售300多萬條毒蛇
    蛇在醫學上有很大的藥用價值,而大多數人對於這種冷血動物充滿了畏懼。但是,在中國卻有這麼一個村莊。幾乎家家都養蛇。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塊看一下中國「蛇村」是哪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中國「蛇村」年售300萬條毒蛇 外媒:蛇農可年入40萬
    方寅說:「起初我怕蛇,覺得它們讓人很不舒服。不過現在,我已經習慣了這一切。」在子思橋村的許多人家,都可以看到眼鏡蛇、蟒蛇和蝰蛇,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把這個地方稱為「蛇村」。能賺錢嗎?答案是肯定的。報導稱,這對30歲的夫婦與村裡其他人一起,每年向製藥公司銷售300多萬條蛇,製藥公司用蛇的膽、肝和皮製成營養補充劑,最終賣給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報導指出,在中國,蛇的藥用價值延續了幾千年。
  • 探訪中國第一蛇村:40年與蛇共舞 村民靠「賣毒」發家致富
    浙江德清縣新市鎮子思橋村村民以養蛇為業,村裡最多時棲息著300多萬條蛇,不少人將這裡稱為「中國第一蛇村」。子思橋村早已是全國最大的藥用蛇養殖基地。盛夏時節,正是小蛇繁育的高峰期,筆者走進「中國第一蛇村」,探秘村民「與蛇共舞」的生活。
  • 當地村民用石灰封門窗防蛇
    原標題:當地村民用石灰封門窗防蛇信息時報訊 10月10日晚上,網上曝出南京六合區一養殖場於8月份下旬逃出200多條眼鏡蛇幼蛇。當地政府澄清,已經陸續抓回、打死150餘條,僅剩50條幼蛇尚未尋到。10月12日,記者再次走訪事發地,發現當地村民家家戶戶運來石灰封堵家中門窗,做足防禦工作。
  • 西伯利亞飛來大天鵝,讓這個小漁村變成了聞名全國的「天鵝村」!
    又到一年飄雪時,位於山東省榮成市俚島鎮有個名為煙墩角的小漁村,原來這裡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20多年前,有幾隻天鵝來此過冬,村民對它們愛護有加,隨後到此過冬的天鵝越來越多,最多時達到如今的上萬隻規模,從此,這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天鵝村」。
  • 鄞州劍橋社區有個「捕蛇高手」
    天氣一熱,家住鄞州區中河街道華泰劍橋小區的毛女士又開始慌兮兮的,她擔心小區「蛇出沒」。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就在5月10日,有居民看到長約2米的蛇在小區主幹道曬太陽,把大家嚇得不輕。幸好小區物業保安楊傑上演了一場抓蛇的好戲。兩年多時間,他已經抓了10餘條蛇,成了遠近聞名的「捕蛇高手」。
  • 傳說中的蛇王雞冠蛇,就是這個樣子?
    傳說中的雞冠蛇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真正解決,但是卻一直都有它的傳說。傳說中的蛇王雞冠蛇,有著無解的毒,但是也通人性,很多雞冠蛇都不會主動傷人。那麼這種雞冠蛇真的存在嗎?我們來看看。
  • 傳說中的蛇王雞冠蛇, 就是這個樣子?
    傳說中的雞冠蛇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真正解決,但是卻一直都有它的傳說。
  • 附視頻丨超大眼鏡王蛇入村偷雞未遂!民警化身捕蛇達人!
    5月9日18時許,永福縣局龍江派出所接到110指令,有一條大蛇出現在龍江鄉保安村板布屯的一處魚塘邊,隨時有傷人的危險!民警立即趕赴現場。到達後發現原來是一條野生保護動物——眼鏡王蛇!它有劇毒!這下對於完全沒有捕蛇經驗的民警來說,在不傷害它的前提下如何妥善處理,可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 永豐縣冷水坑村民用上了熱水器
    在我們的記憶中,冷水坑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無水村,不要說使用熱水器,一旦遇到乾旱就是飲用水源也嚴重不足。村幹部艾森元說,如今,這裡的村民不僅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而且一些大部分村民還購買了這種方便快捷的太陽能熱水器,用上了水衝式廁所。這個村的群眾生活用水緣何得到如此喜人的改善?
  • 藏熱村興起「奶牛熱」
    在拉薩市城關區納金鄉,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小康村,靠著奶牛養殖,這個僅有797人的小村,奶牛常年存欄達到1204頭,養牛專業戶有162戶,達到全村住戶的72%,村民因為養殖奶牛走上了致富路。  「是黨的惠民政策則為我們村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村黨支部書記格桑平措一語道破致富「天機」。
  • 山東王家坊前村:從互助合作到村社共建走出共同致富路
    齊魯網8月11日訊(山東臺 廖亮 臨沂臺 曹磊 紀立軍 劉江)1955年,山東莒南縣王家坊前村部分農戶自願入股、辦起互助合作社,通過發動社員投資,解決了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個經驗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
  • 江山什麼蛇最多?什麼蛇最毒?看了你就知道了
    ✎與你分享江山資訊 | 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江山 我們一路與你同行   夏季是蛇出沒的旺季,尤其是在城郊和農村地區,經常會發現有蛇出沒,其中大部分都是毒蛇,如果沒有防備,一不小心就會中招。
  • 永恆的紀念——博山劉家臺村紀念館22方肖像印背後的故事
    文/圖 記者 王曉明 王兵 李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劉家臺村是魯中地區的一面旗幟。當時中共博山縣委舊址,就在這個村,與敵人的據點一河之隔。」
  • 茂名驚現傳說中的「兩頭蛇」!
    「重陽節時節,信宜一網友在思賀鎮八排山登高時,發現一條罕見但已奄奄一息的「鈍尾兩頭蛇」,當網友下山時在原地看到這條兩頭蛇已死去。微博 @我真是我不知道:蛇哥蛇哥,今日重陽,某同學登高時發現"兩頭蛇"一條,紅底黑背。上山時發覺己奄奄一息,下山時看掛了。坐標為羅定信宜兩市交界的八排山。
  • 從「落後村」到「幸福村」:一個東北農村的致富新經
    從髒亂差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環境整潔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的曙光。髒亂差曾是這個「落後村」的代名詞。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柴草垛滿街亂堆,村民閒暇之餘吃喝聊侃,這樣的日子沒人覺得不對勁。這幾年,黎明村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頭抓,增收致富和鄉風文明齊頭並進,變化悄然發生。在黎明村,沒人要的秸稈成了「香餑餑」。
  • 「光板村」是怎樣成「樣板村」的
    因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萍鄉市安源區安源鎮石板村被村民戲稱為「光板村」,這是5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石板村,村集體年收入已超過12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樣板村」。石板村的變化,得益於近年來該村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經濟發展的路子。
  • 「癌症村」走不出的「死亡地帶」?
    翻開報紙,常看到刺痛心靈的字眼:「癌症村」。《健康時報》刊登了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劉快莊村和西堤頭村兩個「癌症村」的報導,西堤頭村這5年死於癌症的約有近300人,已患癌症但還活著的有60~80人,而劉快莊村死於癌症的在150人以上。上個月,新華社還報導了廣東省翁源縣上壩村這個「癌症村」,曾是一個水草豐美的魚米之鄉,當地民間曾有歌謠流傳:有女要嫁江河村,不愁吃來不愁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