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2021-01-10 IT之家

IT之家8月24日消息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堅課題組帶領的光電探測技術團隊經過兩年的攻關,根據 InSb 探測器在 2.5-5um 波段上高響應的性能,利用線性可變濾波片在此波段線性可變的特點完成了此波段上連續掃描觀測的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由於天光背景強度極其微弱,探測器輸出信號低於 nA 量級,採用鎖相放大技術成功提取出淹沒在噪聲中的信號;為了降低探測器暗電流的影響,探測器製冷到 - 150℃以下;為了克服由於儀器帶來的背景熱噪聲,進行了適應低溫的斬波器和光學設計。IT之家了解到,團隊攻克了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相關成果於 2020 年 8 月 13 日發表在 JATIS 上【J. Astron. Telesc. Instrum. Syst. 6(3), 036001 (2020) 】。同時申請專利 「用於窄波段連續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和方法」並獲得授權,專利號:ZL201810845379.4

▲ 光學模型和測量儀外形 | 圖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另據科技日報報導,這也意味著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17/1.JATIS.6.3.036001

相關焦點

  • 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原標題: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中科大團隊兩年攻關:成功研製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該領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時申請專利並獲得授權。
  • 中科大團隊兩年攻關:成功研製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我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該領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時申請專利並獲得授權。
  • 我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合肥8月23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微米波段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攻關,攻克了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2.5~5微米波段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天文望遠鏡儀器和系統雜誌》上。紅外觀測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
  • 2.5-5um波段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隨著近年來我國天文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中國天文界擁有紅外天文觀測能力的願望也更加迫切。近期我國多項大型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設備項目獲得天文界支持,為了保證這些大型設備建設成功後,順利高效地開展紅外觀測儀器的研製和紅外天文的觀測研究,必須對相關候選站址進行紅外天光背景的測量。
  • 中國自主研製的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在南極投入運行
    J,H,K波段的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並完成了實驗室樓頂測試。我國紅外天文研究發展受限於優良臺址和探測器的缺乏。隨著近年來我國天文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中國天文界擁有紅外天文觀測能力的願望也更加迫切。為了保證這些大型設備建設成功後,順利高效地開展紅外觀測儀器的研製和紅外天文的觀測研究,必須對相關候選站址進行紅外天光背景的測量。
  • 天文研究測量設備除了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還有啥?
    智能製造網訊 長久以來,受限於優良臺址、探測器的單一、觀測技術的缺乏,我國紅外天文研究發展嚴重落後。隨著我國天文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中國天文界擁有紅外天文觀測能力的願望也更加迫切。綜合採用多種技術、設備和系統來取得天文研究新成果,對於國家科技進步意義重大。
  • 中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2015-04-22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3600 Å和4250 Å))高時間和高空間解析度的太陽觀測;可同時獲得三個通道的全日面和局部(10角分)高質量的圖像,解析度優於1角秒,質量達到國際單個太陽監測望遠鏡的最好水平,根據不同的觀測模式需要還可獲得10830Å和6562.81Å的線心和偏帶等數據;成功研製了國內首臺
  • 深圳先進院成功研製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煒研究員團隊與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張蠟寶教授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成果論文"Depth-resolved NIR-II fluorescence mesoscope"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期刊上。
  • 「華龍一號」首臺核能發電機研製成功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6日對外宣布,由東方電機為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研製的首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龍一號」半轉速汽輪發電機成功通過了「型式試驗」,全部指標達到和優於設計要求。
  • 從自主研製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看我國光譜儀發展現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團隊與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
  • 世界首臺超高解析度光電子能譜儀研製成功
    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首臺能量解析度優於1毫電子伏特的超高解析度光電子能譜儀在中日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研製成功,科學家們還首次直接觀察到化合物的超導電子態。這一重大科學成果發表在2005年的《物理評論快報》第94卷上。
  • 【母校榮耀】人間天穹 北理之光——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研製紀實
    而就在這「巡天之地」,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在31年的時間裡,為全國兩千萬人展示宇宙萬象的是一道來自北理工的璀璨之光,這就有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牽頭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
  • 國內首臺大功率光熱發電汽輪機研製成功
    國內首臺大功率光熱發電汽輪機研製成功 東汽研製的國內首臺大功率太陽能光熱發電汽輪機。周亞飛 攝      24小時發電,投運不造成環境汙染  本報訊(記者 吳曉彤)6月9日,由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中廣核德令哈5萬千瓦機組完成廠內空負荷試車,順利衝轉至額定轉速,成功進行了110%的超速試驗,各項指標優良,這標誌著國內首臺大功率光熱汽輪機組研製成功
  • 上海光源自主研製成功首臺真空波蕩器
    2月6日下午,科研人員完成了調束前準備工作,晚18:00開始正式調束,隨即在光束線螢光靶和絲掃描探測器上分別觀測到波蕩器輻射光斑和光電流,21:30在實驗站鈹窗出口處的電離室上探測到波蕩器輻射的5.4 keV單色光(3次諧波),並掃描獲得該能量下單色器搖擺曲線,實現了首輪調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