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榮耀】人間天穹 北理之光——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研製紀實

2021-01-16 北京理工大學校友會

  在首都北京,提起動物園,人們的腦海裡呈現的不是大小動物,就是服裝批發,但就在人流終日熙熙攘攘之地,還座落著一處可以仰望星空的所在——北京天文館,在這座建成於1957年,至今仍是中國唯一天文館中,刻畫宇宙,展現宏偉天象的鎮館之寶當屬其主廳中的大型天象儀。

  而就在這「巡天之地」,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在31年的時間裡,為全國兩千萬人展示宇宙萬象的是一道來自北理工的璀璨之光,這就有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牽頭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這臺飽含著京工人心血,集全國之力製造的大型天象儀,不僅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其在光學、機械、控制和天文等領域體現的綜合技術水平,成為我國光學儀器科研領域的標誌性成就,也成為北京理工大學歷史上耀眼的「新中國第一」系列科技成果之一。

「我們要在宇宙空間佔一個位置」,100天創造「中國第一」

  大型天象儀是用於演示人造星空的天文儀器,通過紛繁複雜光學系統、精巧的機械運動機構和電氣控制系統,實現對宇宙星空的科學直觀再現,可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大型光學儀器之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只有德、中、美和日等少數國家具有按照需要定製生產的技術與能力。

  在科學技術總體還欠發的的上世紀50年代,全世界只有德國蔡司光學儀器廠具備設計製造能力,而同樣的年代,北京工業學院儀器系的師生們卻用100天的時間,獨立研製出了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創造了一個中國科技史上的奇蹟。

  將時間拉回到1958年,社會的全新面貌,感動著全體中國人,於是每逢國慶,「向國慶獻禮」就成為愛國情懷的真實表達。為了向58年國慶獻禮,北京工業學院各系師生也都立足專業,掀起了科技成果創新創造的高潮。

  在這個背景下,學校儀器系的師生也在思索用什麼樣的科研成果,才能完成向國慶獻禮的目標,並且這份「大禮」還要能體現學校儀器方面的研究實力,最終,他們將目光鎖定「大型天象儀」。

  選擇這個項目也並非偶然,1957年,北京天文館落成,足不出戶就能辨析宇宙星空,不僅在普通百姓中引起轟動,也吸引了相關科研人員的關注。天文館的核心就是大型天象儀,北京天文館裝備了一臺東德生產的蔡司天象儀,這臺高水平的天文設備,給京工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要在宇宙空間佔一個位置」,這是當時京工師生最響亮的口號,在這個昂揚的年代,面對國慶獻禮任務,儀器系師生決心挑戰大型天象儀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光學儀器。

  目標明確,儀器系上下滿懷強烈愛國熱情,在時任系黨支部書記馬志清的帶領下,由青年教師為骨幹,帶領8531班全體應屆畢業生以及低年級學生一百多人,「白手起家」,在僅有大型天象儀粗淺的直觀認識的情況下,從天文基本知識和天象儀的基本原理入手,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科研和大學習「運動」。

  然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卻是不可想像的,例如為了完成光學系統的大量計算,在缺乏計算設備的情況下,只能「人海戰術」,全系師生用對數表來進行手工計算。「系裡7月1日召開『誓師大會』,決定研製大型天象儀向國慶獻禮。同學們更是豪情滿懷地打出了「踏破千重山,闖過萬道關,立下青雲志,造出人造天」的大標語!我們只有僅僅三個月的時間。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大家紛紛將鋪蓋搬到實驗室,真正是廢寢忘食。有時開現場會議,同志們站著就會睡著,卻沒有一人有怨言。」1958年,參與大型天象儀設計光電學院退休教師伍少昊回憶說。

  在北京天文館支持下,北京工業學院儀器系師生從1958年7月到1958年10月,用三個月成功研製出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原理樣機,並在北京天文館進行了演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時民主德國大使館等一批外賓也聞訊趕來參觀,散場後認真考察了我們的儀器,對我們三個月的研究成果感到十分的震驚。」回憶當時的場景,伍少昊依然歷歷在目。1959年1月《人民畫報》還將「大型天象儀」作為新年首期的封面。1958年的首臺大型天象儀原理樣機雖然在研製水平上還尚顯稚嫩,性能也未能達到實際使用要求,但卻是中國人獨立自主的完成了對大型天象儀整套技術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成功填補了該領域空白,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突破。

天象儀「三兄弟」,從「日心」到「地心」的原始創新

  雖然1958年研製的首臺大型天象儀實現了對天象儀工作原理和系統的探索與驗證,但性能尚達不到實際運行要求,距離國外產品差距更是十分巨大。此時,一個問題擺在了儀器系師生的面前,大型天象儀研製是就此止步,還是繼續向更高水平的發起衝擊?同一時期,一批相同的國慶獻禮項目,也因為種種原因止步。天象儀作為一種科學演示儀器,社會應用前景並不明朗,研製需要的成本也著實不低,在師生中產生了項目是否繼續的不同看法。

  何去何從的關鍵階段,院系領導經過反覆研究和討論,統一了思想認識,大型天象儀的研究開展,不應該完全從設備研製的角度來看待,應該看到其潛在價值,大型天象儀涉及儀器設備領域的多種技術應用,深入研究有利於推動整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甚至帶動其他專業研究水平的提升。1959年,在學院的有力支持下,將天象儀項目改由院工廠和儀器系共同承擔。並制定了第二階段三臺大型天象儀的研製計劃,隨即拉開了六十年代天象儀「三兄弟」的研製大幕,並將實現天象儀的結構優化和高精度運行作為研製目標。

  天象儀的英文名稱Planetarium直譯「行星儀」,其技術的核心就是對太陽系天體的視運動進行模擬,由於天體的視運動規律及其複雜,尤其是月亮受到的攝動幹擾很多。國外所有天象儀採用的「日心模擬」方案精度不高,導致太陽系天體存在1度到6度不等的原理誤差。圍繞提高模擬精度,儀器系師生廣泛調研,大膽探索,創造出天象儀運行的「太陽系地心模擬方案」,使得研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理論方案上的革命性創新,使國產天象儀根本區別於世界上一切採用『日心』模擬方案的天象儀而獨樹一幟。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研製工作無可仿製,從一開始就只能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創新之路」,伍少昊介紹說。

  雖然,新設計原理的誕生令人歡欣鼓舞,但是在技術實現方面,困難依然重重,陸續研製出的三臺天象儀,還是不能充分發揮新模擬方案的優點,整體技術依然沒有到達預期水平。1962年7月25日,時任北京工業學院院長的魏思文中將,親自召開了專門會議,成立了由院工廠和儀器系主要負責人共同牽頭的工作組,並專門調派了談天民同志擔任組長,細緻地梳理了研製工作中的各種問題。首先集中力量開展一系列專項技術實驗,深入剖析了德國蔡司天象儀的技術特性,取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徹底解決了設計和工藝中存在的問題,再次對天象儀的「太陽系機構」進行第三次全面改進後,終於在1965年春研製出性能相當出色的天象儀樣機,實現了預期的研究目標。

  在這一階段,在並無上級要求的情況下,北京工業學院自己組織力量對大型天象儀進行艱苦攻關,直接推動了儀器系在教學科研上的整體水平的提升,同時也確立了相關領域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天象儀「三兄弟」雖為「三胞胎,卻每一臺都有改進、都承擔了不同的試驗任務,最後終於「修成正果」,其承前啟後的意義不同凡響。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藉助國家力量,打造世界領先水平

  雖然,1965年的天象儀達到了實際使用水平,但是仍然是停留在實驗室中的實驗設備,始終無緣真正投入實踐。然而,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73年,國家決定要開發能反映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的國產大型天象儀。環顧全國,這個任務當仁不讓地落在了在該領域擁有傲人實力的北京工業學院。

  1973年,根據國家計委、科學院下達的任務,由北京工業學院牽頭,組織北京光學儀器廠、北京電源設備廠和北京天文館,開展大協作,調集全國資源,開始了國產大型天象儀的會戰。北京工業學院在天象儀領域的研究實力得以充分發揮,在1965年第三輪樣機的研製基礎上,又進行了創新設計,於1976年設計製造了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天象儀,並正式在北京天文館組裝,應用實際演示。這臺天象儀也是新中國第一臺正式實際投入使用的大型天象儀。

  這臺大型天象儀主機高5米,重3噸,包含20多類共200多套光學系統,由2000多種近4萬個專用零件組成,與主機配套的還有9大附屬儀器,由7臺電動機驅動,能作周日,周年,歲差,極高,地平,地經,赤經7項運動。傳動系統由200多個齒輪通過差動器的交互偶合,以實現各種天文運動。全部齒輪系速比都按天文數據,精確到8位以上有效數字。「像這樣複雜的系統不經過幾輪扎紮實實的刻苦攻關,想僥倖讓它正常地運轉起來是不可能的」伍少昊在談及1976年天象儀的時候如是說。

  迄今為止,這臺天象儀的精度依然是所有光學-機械式天象儀中最高的,其許多原始創新之處,還大大提高了表演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結束之後,八年間,因政治出身撤換之聲不絕,正是憑藉八年出色穩定的運行,才得以避免。1984年7月,在北京市科委組織的鑑定會上,實測了從1900-2000共100年間的天體運行精度,國產天象儀日、月、行星的實際誤差,全部小於國外天象儀的原理誤差,凸顯了「地心布局」的優越性。光學泰鬥王大珩在鑑定書中對大型天象儀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放映內容上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在太陽系機構上採用與國外不同的獨特設計,消除了某些原理誤差,是成功的、有創造性的…體現了我國設計人員的高設計水平」。1985年,大型天象儀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76年至2007年,這臺大型天象儀在北京天文館連續服役31年,接待了2000多萬觀眾,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2007年11月5日下午3點,隨著天象廳恐龍滅絕、天體碰撞最後一個鏡頭結束 ,這臺超期服役,勞苦功高的國產大型天象儀光榮退役,北京天文館老館傳統天象儀表演成為絕唱,標誌著機械式天象儀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現在,這臺由北京工業學院設計研製的國產大型天象儀已成為北京天文館的「鎮館之寶」,在天文館地下二層展廳永久保存展示。當你有幸看到這臺通體幽藍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時,請不要忘記它「MADE IN BIT」的北理品格,永遠承載著那段輝煌而難忘的「京工歲月」。

  那道光,刻畫宇宙,星光璀璨!


(文章部分資料參考文獻:嚴沛然,伍少昊:《中國的天象儀》)


供稿: 宣傳部 王徵 辛嘉洋 攝影: 光電學院退休教師 伍少昊提供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研製紀實
    而就在這「巡天之地」,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在31年的時間裡,為全國兩千萬人展示宇宙萬象的是一道來自北理工的璀璨之光,這就有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牽頭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
  • 【母校動態】「中國首臺大型天象儀"校園雕塑揭幕儀式舉行」
    1957年,在我國航天事業剛剛起步後不久,大型天象儀被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確定為向國慶獻禮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牽頭研製該儀器的學校師生發出了「我們要在宇宙空間佔一個位置!」的雄音偉志。1958年,經過100天的攻關奮戰,中國首臺大型天象儀誕生,華麗再現了遙遠的宇宙蒼穹。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計算機根據要表演的天文現象劇本,編制過程控制程序,用以操縱天象儀的9種機械運動、140多項燈光設備的開關控制以及20多種可調光控制,從而實現宇宙、天,體、星空的運動與變化。這個用來控制、操縱天象儀的計算機,是一臺專門用於大型天象儀的控制計算機,我們稱它天象儀計算機。
  • 北理工雕塑致敬首臺天象儀
    本報訊(記者任敏)昨天,紀念我國首臺自行研製的大型天象儀的雕塑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落成。這臺天象儀40年前由北理工研製成功,曾在北京天文館服役31年,當時的實測行星位置精度世界第一。天象儀是用於演示天體運轉、各類天文現象的大型投影儀器,擁有複雜的光學系統、機械結構和電氣控制單元,其設計和製造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目前國際上只有中國、德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才能製造。1958年夏天,北京工業學院(北理工前身)儀器系師生在3個月內試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原理樣機。
  • 「中國首臺大型天象儀」校園雕塑在北理工落成
    本報訊 5月26日,「中國首臺大型天象儀」校園雕塑落成揭幕儀式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
  • 中國新型核彈「北星之光」研製成功,美國強烈關注!
    自1964年中國首次試爆原子彈,數十年來, 中國的核武技術水準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要遠遠小於常規武器與世界的差距,目前中國具有與美、俄一樣的空、地、潛全方位投射打擊能力, 作為中國威懾美軍最有效的核武器,目前狀況如何呢?
  • 世界最先進日本天象儀被列入吉尼斯紀錄
    總部:東京都府中市)向多摩六都科學館(東京都西東京市)交付的天象儀「CHIRON II」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最先進的天象儀」,為此該研究所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該天象儀使用LED光源,可在大型穹頂上投影的恆星總數多達1.4億顆,獲得了好評。以前,位於高速公路休息站富士川樂座的天象儀曾被列入吉尼斯紀錄。   CHIRON II利用12張恆星原版,可投影出共計1.4億顆星星,其中除了7萬顆8等星之外,還包括構成銀河的18等星。「憑藉可顯示暗至18等星的細緻表現力,可清晰反襯出銀河中的黑暗部分」(五藤光學研究所)。
  • 天文館老館下周一閉館 天象儀即將「退休」
    我國自行研製的首座大型天象儀將在11月6日完成它最後的使命,正式退出北京天文館老館,同時北京天文館老館也將正式閉館改造,2008年年初重新開放。記者今天獲悉此事。  「1957年建成開放的北京天文館老館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所以這次改造將不會在老館的外觀造型上做大的改變。
  • 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原標題: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中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IT之家8月24日消息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堅課題組帶領的光電探測技術團隊經過兩年的攻關,根據 InSb 探測器在 2.5-5um 波段上高響應的性能,利用線性可變濾波片在此波段線性可變的特點完成了此波段上連續掃描觀測的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 中科大團隊兩年攻關:成功研製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國之棟梁!哈工大劉永坦院士捐800萬獎金,直言榮耀屬於愛國學者
    昨天,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先生將最高科技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以幫助哈工大在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 中國向南非捐贈教學天象儀及漢語教材(圖)
    人民網約翰尼斯堡3月8日電(張潔嫻)中國教學儀器設備公司、中國孔子學院總部7日在約翰尼斯堡科技博物館(Sci-Bono Discovery Center)分別向南非捐贈一臺教學天象儀及2000本漢語教材。
  •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新中國日曆)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版今起開設「新中國日曆」欄目,回顧新中國歷史上的今天,呈現發生的大事、要事,突出展現這一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偉大成就,敬請關注。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性能良好。」
  • 中科大團隊兩年攻關:成功研製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該領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時申請專利並獲得授權。
  • 八年打磨「精密機械之王」 長春光機所研製的高精度光柵刻劃機能在...
    在1毫米距離裡劃出6000道刻槽,約20公裡行程範圍內保證刻槽間距誤差小於一根頭髮絲的千分之一——這是被譽為「精密機械之王」的難度。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和物理研究所歷時8年,日前成功研製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機,同時攻克把光柵「做大」和「做精」的世界性難題,在這場追逐精密機械王冠的競爭中先拔頭籌。
  • 北京天文館老館今起閉館重修 30年天象儀退役
    設備:30年天象儀退役  外觀:整體結構基本不變  展望:2008年重新開放  天文館老館今起閉館重修  本報訊 (記者 康菁菁) 昨天,北京天文館老館站完了它  服役30年天象儀退休  天文館的工作人員寇先生告訴記者,北京天文館老館建於1957年,其中上世紀70年代安裝的國產大型天象儀將「退休」。他說:「這臺國產大型天象儀是1976年安裝的,到現在已經有30年的歷史了。當時的預計壽命是10多年,但已經超期服役了20年,現在也該『退役』了。」
  • 中國疫苗百年紀實
    》是第一部以紀實文學方式寫成的中國百年抗疫史,由著名軍旅作家、解放軍報原副總編江永紅撰寫。 一個扶杖老人與「鬍子疫苗」  ——世界獨有的二價痢疾(FS)疫苗研製紀實第二十九章 只有中國兒童才有的福祉  ——腸道病毒 EV71 疫苗的研製與生產紀實
  • 新中國的第一:這臺計算機有屋子那麼大
    (央視截圖)  在計算機的領域,萬事開頭「大」,新中國的第一臺計算機也不例外。103機僅主機部分的好幾個大型機櫃就佔地40平方米。  在60年前,有計算機就是勝利,而在今天,中國在追求計算機的「超級」。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是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銀河-I」。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
  • 天象儀的發明——中華文明燦爛的樂章
    天文學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翻開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頁,天文學就佔有顯著的地位。人類從遊牧民族開始就認識和應用天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