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儀的發明——中華文明燦爛的樂章

2021-01-20 海西州文化體育場館管理有限公司

天文學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翻開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頁,天文學就佔有顯著的地位。人類從遊牧民族開始就認識和應用天文知識。從日月星辰的運行,晝夜交替,春夏秋冬的變化,到曆法的編算等,古代天文學家通過對各種天文現象的觀測,創立了天體測量學。中國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為久遠的時代,是世界上發展天文學最早的國家,天象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項主要內容,其中包括天象觀測的方法、儀器和記錄,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許多天文發現領先西方文明達數百年之久。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儀器主要是渾儀,與其相比,渾象則顯得更為豐富多彩,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王蕃、葛衡,南北朝的錢樂之、梁代的陶宏景等人都造過渾象。特別是葛衡設計的渾象更為別出心裁,他所造的渾象主體是一個空心球,球面上按天體的位置鑿成孔竅,觀測者能夠進入球體的內部,這時,抬頭仰望,透入小孔中的亮光猶如天上閃爍的星光,極其形象、逼真,成為當時天象演示的重要儀器。宋代的蘇頌、韓公廉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共同研製了新一代的渾象,轉動球體,則「中星、昏、晚(曉),應時皆見於竅中。」這就是今日天象儀的祖先,古人稱為「假天儀」。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唐代學者杜佑說:「古之人樸質,中華與夷狄同,有祭立屍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飲血焉,有巢居穴處焉,有不封不樹焉,有手摶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諱名焉。中華地中而氣正,人性和而才惠,繼生聖哲,漸革鄙風」。地理條件對於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聖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德國的蔡斯工廠於1923年在慕尼黑博物館製作了一臺投射式天象儀,能夠產生逼真而形象化的視運動效果,尤其是太陽系星體的視運動,效果非常好。蔡斯天象儀在技術上的成功得到全世界的一致讚譽。1973年,北京天文館準備向德國訂購一臺新的天象儀,需要大筆的外匯。為了節約國家財力,北京工業學院主動請纓,提出依靠我國自己的研製力量,憑藉我們自己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成功研製出我們自己的天象儀。
  •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之三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 拙書稿《歷史的陰謀——從希臘出發追索西方虛構歷史》新四片段 之三 PART
  • 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他們分布在亞歐非大陸北緯30度左右的位置上,創造著各自燦爛的文明,但是雅利安人來了,他們崛起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是個發展壯大的遊牧民族,他們分化遷徙給世界文明帶來極大的破壞,把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徹底埋葬,其中一隻南下的雅利安人消滅了古印度文明,至此四大文明只有中國獨存。
  • DNF手遊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怎麼樣 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獲取方法
    DNF手遊中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怎麼獲取,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怎麼樣。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的屬性以及獲取方式。 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 稀有度 史詩項鍊 基本屬性 智力+26 精神+66 魔法防禦力+1801 裝備效果
  • 《DNF手遊》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怎麼樣 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屬性一覽
    其中躊躇者套裝是一套史詩首飾,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DNF》手遊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屬性一覽的相關內容吧。 《DNF》手遊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屬性一覽 > 躊躇者的天象儀項鍊 稀有度 史詩手鐲
  • 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研製紀實
    1959年,在學院的有力支持下,將天象儀項目改由院工廠和儀器系共同承擔。並制定了第二階段三臺大型天象儀的研製計劃,隨即拉開了六十年代天象儀「三兄弟」的研製大幕,並將實現天象儀的結構優化和高精度運行作為研製目標。  天象儀的英文名稱Planetarium直譯「行星儀」,其技術的核心就是對太陽系天體的視運動進行模擬,由於天體的視運動規律及其複雜,尤其是月亮受到的攝動幹擾很多。
  • 北理工雕塑致敬首臺天象儀
    本報訊(記者任敏)昨天,紀念我國首臺自行研製的大型天象儀的雕塑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落成。這臺天象儀40年前由北理工研製成功,曾在北京天文館服役31年,當時的實測行星位置精度世界第一。天象儀是用於演示天體運轉、各類天文現象的大型投影儀器,擁有複雜的光學系統、機械結構和電氣控制單元,其設計和製造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目前國際上只有中國、德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才能製造。1958年夏天,北京工業學院(北理工前身)儀器系師生在3個月內試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原理樣機。
  • 100年前,英國人出了本書,說:中華文明起源於中亞蘇美爾文明
    在世界歷史上,中華文明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文明發源之時起,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薪火相傳連綿不斷,也是當今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碩果僅存的一個,這也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地方。正因為中華文明獨有的魅力所在,所以那些西方學者也對中華文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在一百年前的1894年,英國學者拉克佩裡就出版了一本學術專著,專著的名字叫做《中國文明西源說》。
  • 蘇美爾文明居然與中華文明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在上古世界中,人類的活動大多是以部族為單位的,像蘇美爾文明這樣吸納了不同部族的文明還是相當少見的。蘇美爾人的文字與中國的甲骨文兩個文明的文字到底有多像呢?看下圖咱們再說。但是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而蘇美爾文明的時期是在夏朝以前。要知道夏商時期,我們的思想也是神本位。周代之前,夏商帝王也是自稱為神的。「道」的概念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是不存在的。重要發明的時間以輪子為例,輪子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發明,蘇美爾人大約在4000年前發明了輪子。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專業考古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趨頻繁,為世人呈現中華大地上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宇宙之舞:芝柏天象儀三軸陀飛輪腕錶Planetarium Tri-Axial
    此款三維「天象儀」腕錶集三軸陀飛輪、24小時完整旋轉一周的球體和天文月相於一身。 它將專業製表技術、標誌性設計和傳統手工藝巧妙結合,汲取了GP芝柏表DNA中的精華:箭型金橋、七弦琴狀陀飛輪框架、藍寶石拱形透鏡,側孔使得光線能夠完全透入這款超凡精緻的機械裝置。
  • 形象教學 4DU模擬光學成像天象儀解析
    14DU模擬光學成像天象儀解析  [中關村在線投影機頻道原創]4DU光學成像天象儀可以實現天象模擬觀察,為學生和天象愛好者提供更容易探索的空間。4DU光學成像天象儀  天象儀演示在室內進行,是全天候的,適合於團體科普,主要用於大中小學、天文館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如果黃河真的出自塔裡木河,那塔裡木河就成了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了,畢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而塔裡木河則只是塔裡木盆地沙漠中的一條找不到海洋的,籍籍無名的內陸河。所以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那我國的黃河發源地在哪裡呢?首先一點,你知道是哪三江嗎?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總面積39.5萬平方公裡, 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5%。
  • 天文館老館下周一閉館 天象儀即將「退休」
    我國自行研製的首座大型天象儀將在11月6日完成它最後的使命,正式退出北京天文館老館,同時北京天文館老館也將正式閉館改造,2008年年初重新開放。記者今天獲悉此事。  「1957年建成開放的北京天文館老館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所以這次改造將不會在老館的外觀造型上做大的改變。
  • 世界最先進日本天象儀被列入吉尼斯紀錄
    打開APP 世界最先進日本天象儀被列入吉尼斯紀錄 秩名 發表於 2012-10-23 10:51:48   日本五藤光學研究所(
  • 金色記憶‖中國古代黃金盛宴璀璨奪目,展現華夏中華五千年文明
    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發源於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這裡的平原河流和充沛雨水為農業文明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孕育出早期的中原華夏文明,並逐步向周邊區域擴展。無論從人口還是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重心幾個維度來看,中原文化幾千年來一直是中華文明主脈,甚至一度成為東亞大陸文明中心。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