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傳奇 - 荷塘月色 (2010北京演唱會)
04:55來自周易新聊齋
本性澄明萬古同,滔滔潤物信無窮。
百川奔注歸滄海,五服安居賴禹功。
動帶晚風衝島嶼,靜涵秋色混虛空。
浮舟葬骨成何事,範蠡知機伍相忠。
這是釋智圓(百度詞條:釋智圓(976~1022年),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俗家姓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詩文僧。他隱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後人因稱其為「孤山法師」。釋智圓雖為佛徒,但頗愛好儒學,喜為詩文,是唐中葉至宋初儒釋道三家學說相互滲透的時代潮流下,致力於儒釋相通的學.)的一首吟詠《水》詩文。
水是中國文化重要的題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子的話,《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中還有一句話對此做了補充:「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一、水知道的答案
提到水之善,不能不提及日本學者江本勝的著作《水知道的答案》,自1994年以來就一直在冷室中以高速攝影的方式拍攝和觀察水結晶,他宣稱自己發現水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信息的能力,江本勝認為,「水是有感情的」,「世界萬物都是可以溝通的!」江本勝的書出版後,受到無數的追捧,也受到無數的棒喝。追捧的人用米飯、桔子之類做實驗,驗證貼有好惡字眼的米飯、桔子是否發生變化,結果基本驗證的了江本勝書中的介紹;棒喝的人認為江本勝沒有遵循「雙盲」科學原則,是根據結果選擇答案。
筆者認為,江本勝的實驗或者存在漏洞,但得出的結論大體還是不錯的。正如一些人來說,「即使是謊言,也是由溫度的。」對於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中國不少人習慣一棒子打死,當年也曾有報紙發表文章,聲稱兩千個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錯誤的。但真理的對錯不需要人多勢眾,只需要有一個人拿出切實的證據就成!《水知道的答案》書中的觀點是否錯誤,還是那直接簡易的方式檢驗一下即可,就像廣東那個學生生的米飯。
《水知道的答案》書中的感恩思想,因果報應的內涵,契合宗教家的思想,這也是備受宗教人士吹捧的主要原因。宗教是什麼,他就是神秘的,你很難用「雙盲」法對他進行科學實驗。雖然有科學家不斷對宗教質疑,也有不少權威的科學家對宗教力挺,如我們熟知的牛頓、愛因斯坦等等。
我之所以認為《水知道的答案》書中的思想大體是正確的,主要基於中國風水學原理。自然風水學在中國,一度也被視為封建迷信大加鞭撻的,但現在風水學已經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出現在一些大學殿堂,其論文更是在核心期刊比比皆是。
學者董林認為,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點。(1)
水是大地的血脈,他對世界的感知力最強。正如我們人類肌體生病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抽血化驗。為什麼化驗血液就可以發現疾病,就是因為他客觀反映著我們的喜怒哀樂。就像我們普通人,感知身體好壞的一個重要參照,就是尿液。如果它發黃,帶有刺鼻的氣味,大多身體生病了。如果它清涼,則是健康的表徵。
二、風水學原理
《易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做減法,力求簡單,直奔真實!
學者練力華認為,風水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規律,也就是「人」與「天」的關係問題。因此,《周易》中闡揚的「天人合一」理論,必然成為風水學的重要理論基礎。風水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天人合一」理論基礎上建立的;風水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在於追求天人地的和諧與協調;風水學理論的完善和發展,更離不開「天人合一」理論。因此,「天人合一論」是風水學的最高綱領。(2)
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周易》對中國思想的最大貢獻之一。這種思想主要基於中國先哲們師法自然的人生態度,他們即使不能完全探知事情的本源,但他們對世界的發展變化的奧秘做了深入獨到的觀察。
學者鄭賽日、唐強則從中外比較的角度,論述風水學的存在原理,他們認為,物理學中有一種運動叫作布朗運動,其有一種無規則的特性,顆粒無規則、永不停歇地運動,隨意而自在,但從守恆的角度來看,它又有一種強烈的秩序。這種感覺就像太極一樣,自由又拉扯。這樣,兩者之間就有了一致性。傳統風水學是先人的思想結晶,看似神秘虛無,與科學相違背,但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從一定角度看,這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解釋、相互支持的。社會在不斷進步、不斷發展,所以風水學也只有不斷跟隨人類的步伐才能得到更好的運用。東方的風水學和西方的場所精神都有其獨特的氣質,二者不謀而合,並且都是人類的智慧。要想不斷延傳下去,尊重自然和相信科學是不二法門,在風水學的指導下,理解運用場所精神,將其傳承下去,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創造(3)
心理場理論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在心理學史上,將之歸在完形心理學範疇。研究「場」的鼻祖是德國人勒溫。勒溫將心理場定義為「心理生活空間」(Psychological Life Space)即「綜合可能事件的全體」。這包括三個因素:第一,準物理事實,即人類心目中的自然環境。第二,準社會事實,即人類心目中的社會環境。第三,準概念事實,即人類思想觀念與現實的差異。這裡的「準」即非真正實物,只是主觀感受,這就區別了現實和心理兩種不同概念。(4)
學者張琳對此有更加精妙的闡釋: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節省材料,冬暖夏涼,人可長壽。西南潮溼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幹闌式竹樓居住。我國現存許多建築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山是道教名勝,整體是按照地勢高,砌造牆垣和寶殿,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5)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譬如我們黃河流域,因為黃河的迂迴、曲折、雄渾,緩慢,就哺育黃河流域人民沉穩、渾厚、樸實、堅毅等性格特徵;長江以其激越,闊大,清澈,哺育出長江流域百姓靈動,變通,勇敢的性格特徵。相比而言,黃河的地域官員趨向沉穩保守特徵,而江浙地區則趨向勇進、改革等特點。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遵循著一些規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外部的環境有著高度的融合性。有些道理人們可以明白,有些道理則不為人們所知,但是遵照古人的一些信條,大體是不錯的。如果你必須用「雙盲」法驗證,恐怕以現代的技術依然難以解釋這些信條。
李約瑟引證《呂氏春秋精道》論述道:「在古代中國關於物理世界的構思中,連續性波和循環是佔優勢地位的。在這裡,『精』有時差不多可以翻譯成為輻射能。」對此,李約瑟甚至斷言:「中國人在這方面是如此領先於西方人,以致我們差不多可以冒險地猜測,如果社會條件有利於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國人可能首先通過磁學和電學的研究,先期轉到場物理,而不必經過撞球式的階段了。」(6)
三、本性澄明萬古同
《論語·雍也》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錢穆先生對此做了一番精妙的闡釋,他說:「蓋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於自然,自然之美反映於人心,表而出之,則為藝術。故有道德者多知愛藝術,此二者皆同本於自然。《論語》中似此章富有藝術之美者尚多,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亦合之於德性與藝術。此之謂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謂聖。聖人之美與善,一本於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聖人之心就如蘇軾筆下的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他們的悲喜與自然息息相關,人民悲喜與共,所以不論呈現出那種狀態都是好的。但世人參差不齊,泥沙俱下,也就有了人心險惡之說,劉禹錫說:「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大體世事繁雜,人心難測,與其與人勾心鬥角,不如無心以任遠,激情山水。相看兩不厭,大概只有能夠與山水和諧共處的人了。
李太白有詩:「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沒有人間的相互傾軋,只有桃花流水作伴,用山水返照內心,內心澄澈,世界就光明了。
宋代張孝祥有一首詞《念奴嬌.過洞庭湖》,可謂這方面的絕唱: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這種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意境,幾近於佛,正如高僧釋智圓所說:
本性澄明萬古同,滔滔潤物信無窮。
註:
(1)董琳:中國風水文化中蘊涵的科學思想簡論.J.《藝術科技》 2016年第2期:413
(2)練力華:風水文化的本質是和合.J. 《建築與文化》 2016年第5期:65
(3)鄭賽日、唐 強:風水學下的場所精神探究.J.《藝術科技》 2017年第8期430
(4)庫爾特·勒溫.拓撲心理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6.
(5)董琳:中國風水文化中蘊涵的科學思想簡論.J.《藝術科技》 2016年第2期:413
(6)Needham.Joseph .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M] .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8.
(7)錢穆.論語新解.[M]:144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44
下一篇:樹消息:大樹和我們的人生
本文是《道通天地—周易講座》的一部分,已經發表六篇,分別是:
庚子年裡說周易庚子年裡說歷史三生因果伴孤燈《白鹿原》裡說秘辛前程往往有期因萬事誰能知究竟,人間最怕是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