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認為緣起是實有的邏輯,其實是自相矛盾的。為什麼自相矛盾呢?
《緣起贊》中云:「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何能於一事,二無違和順。」
自性是無造作,不需要觀待任何事物的。假如有觀待,就不是自性。
比如,液體的本質是天然的,與氣體、固體都不一樣,它是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的,例如水、牛奶等。如果本來不是液體,卻人為地把它變為液體,那就不是它的本性,就是相對和觀待的。再比如,鐵、銅的本質不是液體,但在高溫下,卻可以變成液體。換言之,鐵和銅的液體,要觀待於高溫。如果沒有高溫,就只會是固體,所以說,鐵、銅的本質是固體而並非液體。凡是要觀待而成立的東西,都不是它的本質。
在世俗諦當中,所有物質都有自己的本質。當然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所有的物質都沒有本質、都是空性。如果萬事萬物真的有本質,那就不應該依賴任何東西而存在。比如說,如果稻芽有自性、有本質,那就應該先天是稻芽,永遠都是稻芽,而且永遠都不能消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是有自性、實有的。但稻芽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然!稻芽只是在各種因緣聚合的時候,才產生了。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稻芽又會變成其它物質。這充分說明,勝義諦的稻芽,是沒有本質的。
緣起是有觀待的,任何有因有緣的東西,都必須依賴於條件。比如說,稻芽就是有作的,它必須依賴於因緣。如果稻種、土壤、溼度、溫度、空間、時間都沒有,稻芽也不會產生。稻芽,就是由溼度、空間、時間等因緣造作的,所以它是有待的。
如果一切物質或緣起是真實有自性的,那就應該是無作無待的。但緣起卻是有待有作的,這是我們大家公認的。怎麼可能有自性與緣起可以在一個事物上面無二無違呢?這個觀點絕對是錯誤的。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雖然緣起法的自性本來就不存在,並不是以前存在,現在在某種情況下變成了不存在。但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現象卻都是存在的。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
慧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為清淨。而是因為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慧能大師雖然還沒有講大圓滿,但已經把空性講得很透徹了。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從表面現象的角度,而使用「轉化為」這個詞。比如,意識轉化為智慧,阿賴耶識轉化為佛的智慧等等。但實際上並不是轉化,而是本身就如此。
如果有一天我們加行修好了,在對上師、佛法非常有信心的前提下,就有可能會證悟到自性本離。那時我們就會發現,心的本性永遠沒有離開過本性,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自性本離,是緣起法的第二層意思,也是比較深奧的緣起法。除了緣起以外,沒有別的事物;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別的事物。緣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緣起。《般若十萬頌》這麼龐大的佛經所講的,就是自性本離。如果證悟通達了,所有問題也都解決了,因為所有問題的源頭,都歸結於無明。而這四個字,正好是無明的剋星。
《緣起經》、《稻杆經》當中所講的緣起,絕大多數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以及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產生的因素,當生存的因素消失的時候,世界也會隨之而消失。包括我們內在的精神,都是隨因緣而變化的。在變化的過程中,因不會去想要產生什麼樣的果,果也沒有想過要從什麼樣的因產生,這都是世界的自然規律。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真的合理,也與佛教不會有衝突,佛教可以用緣起來解釋生物進化論。雖然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來證實生物進化論到底是否合理,但目前這種觀點畢竟已經被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接受了。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首先是海洋裡的一些物質慢慢變成了海洋生物,然後變成陸地生物,最後變成了人。但這只能解釋人的肉體部分的來歷,人的靈魂是怎麼出來的?到現在誰也無法解釋。其實,這都是因為緣起。
二十一世紀,是物慾橫流的時代。現代人的煩惱,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重的。雖然我們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物質財富,但我們的需求卻沒有減少。
比如,按理說,有了電腦,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可以閒下來了,但實際並非如此。有了這些東西以後,大家反而變得更加忙碌了。在有了飛機、汽車、高科技的通訊產品等等之後,我們不但不知足,反而需求更厲害了。我們知道的越多,擁有的越多,煩惱、痛苦、邪見也越多,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更需要修前行。如果不修出離心、菩提心,而去學中觀、禪宗、大圓滿、大手印等等,都是沒有用的,只能播下解脫的種子。很多佛經都是聞解脫,但實際上很多人聽了並沒有解脫。為什麼?就是基礎沒有打好。在《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前行備忘錄》中,記載了很多反覆修加行的前輩大德,他們的欲望和邪見沒有我們嚴重,都需要反覆修加行,我們就更不要說了。
往期回顧
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極佳門徑
佛教最核心、最珍貴的精華:緣起性空獅子吼聲
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緣起與空性
凡是有因有緣而產生的東西都是假的
為什麼密宗分九乘次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