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本性永遠沒有離開過本性

2021-01-20 慈誠羅珠堪布

如果認為緣起是實有的邏輯,其實是自相矛盾的。為什麼自相矛盾呢?

  

《緣起贊》中云:「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何能於一事,二無違和順。」

  

自性是無造作,不需要觀待任何事物的。假如有觀待,就不是自性。

  

比如,液體的本質是天然的,與氣體、固體都不一樣,它是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的,例如水、牛奶等。如果本來不是液體,卻人為地把它變為液體,那就不是它的本性,就是相對和觀待的。再比如,鐵、銅的本質不是液體,但在高溫下,卻可以變成液體。換言之,鐵和銅的液體,要觀待於高溫。如果沒有高溫,就只會是固體,所以說,鐵、銅的本質是固體而並非液體。凡是要觀待而成立的東西,都不是它的本質。

  

在世俗諦當中,所有物質都有自己的本質。當然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所有的物質都沒有本質、都是空性。如果萬事萬物真的有本質,那就不應該依賴任何東西而存在。比如說,如果稻芽有自性、有本質,那就應該先天是稻芽,永遠都是稻芽,而且永遠都不能消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是有自性、實有的。但稻芽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然!稻芽只是在各種因緣聚合的時候,才產生了。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稻芽又會變成其它物質。這充分說明,勝義諦的稻芽,是沒有本質的。



緣起是有觀待的,任何有因有緣的東西,都必須依賴於條件。比如說,稻芽就是有作的,它必須依賴於因緣。如果稻種、土壤、溼度、溫度、空間、時間都沒有,稻芽也不會產生。稻芽,就是由溼度、空間、時間等因緣造作的,所以它是有待的。

  

如果一切物質或緣起是真實有自性的,那就應該是無作無待的。但緣起卻是有待有作的,這是我們大家公認的。怎麼可能有自性與緣起可以在一個事物上面無二無違呢?這個觀點絕對是錯誤的。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雖然緣起法的自性本來就不存在,並不是以前存在,現在在某種情況下變成了不存在。但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現象卻都是存在的。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

  

慧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為清淨。而是因為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慧能大師雖然還沒有講大圓滿,但已經把空性講得很透徹了。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從表面現象的角度,而使用「轉化為」這個詞。比如,意識轉化為智慧,阿賴耶識轉化為佛的智慧等等。但實際上並不是轉化,而是本身就如此。

  

如果有一天我們加行修好了,在對上師、佛法非常有信心的前提下,就有可能會證悟到自性本離。那時我們就會發現,心的本性永遠沒有離開過本性,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自性本離,是緣起法的第二層意思,也是比較深奧的緣起法。除了緣起以外,沒有別的事物;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別的事物。緣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緣起。《般若十萬頌》這麼龐大的佛經所講的,就是自性本離。如果證悟通達了,所有問題也都解決了,因為所有問題的源頭,都歸結於無明。而這四個字,正好是無明的剋星。

 

《緣起經》、《稻杆經》當中所講的緣起,絕大多數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以及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產生的因素,當生存的因素消失的時候,世界也會隨之而消失。包括我們內在的精神,都是隨因緣而變化的。在變化的過程中,因不會去想要產生什麼樣的果,果也沒有想過要從什麼樣的因產生,這都是世界的自然規律。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真的合理,也與佛教不會有衝突,佛教可以用緣起來解釋生物進化論。雖然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來證實生物進化論到底是否合理,但目前這種觀點畢竟已經被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接受了。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首先是海洋裡的一些物質慢慢變成了海洋生物,然後變成陸地生物,最後變成了人。但這只能解釋人的肉體部分的來歷,人的靈魂是怎麼出來的?到現在誰也無法解釋。其實,這都是因為緣起。

  

二十一世紀,是物慾橫流的時代。現代人的煩惱,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重的。雖然我們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物質財富,但我們的需求卻沒有減少。

  

比如,按理說,有了電腦,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可以閒下來了,但實際並非如此。有了這些東西以後,大家反而變得更加忙碌了。在有了飛機、汽車、高科技的通訊產品等等之後,我們不但不知足,反而需求更厲害了。我們知道的越多,擁有的越多,煩惱、痛苦、邪見也越多,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更需要修前行。如果不修出離心、菩提心,而去學中觀、禪宗、大圓滿、大手印等等,都是沒有用的,只能播下解脫的種子。很多佛經都是聞解脫,但實際上很多人聽了並沒有解脫。為什麼?就是基礎沒有打好。在《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前行備忘錄》中,記載了很多反覆修加行的前輩大德,他們的欲望和邪見沒有我們嚴重,都需要反覆修加行,我們就更不要說了。

 



往期回顧


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極佳門徑

佛教最核心、最珍貴的精華:緣起性空獅子吼聲

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緣起與空性

凡是有因有緣而產生的東西都是假的

為什麼密宗分九乘次第呢?




相關焦點

  • 佛經中描述心的本性,從沒有變老;也從沒有消失過是真的嗎?
    你的一念之中,因為沒有實體存在,所以有空性存在起名為法身,你能看見任何的物體是因為你有光明的存在所以能看見物體,這起名為報身。你心中的一念,能影響你身體做出種種行為,起名為化身。你的本性同時包含空明覺這三種性質,而且這三種性質不能獨立剝離出來。說心的本性有空性是沒有錯誤的,但如果說心的本性就是空性那是錯誤的。
  • 善心噁心,本性光明
    我們的貪嗔痴以及很多很多的煩惱,我們沒有證悟的時候,在我們的心裡就是非常真實的;我們一旦證悟了,這些所有的煩惱全部都會消失的,但是光明和心的本性還存在。所以就是說,煩惱不是真實的,心的本性是真實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是用「真實」這兩個字,為什麼呢?因為煩惱以及由煩惱投射出來的世界早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那個時候剩下來的是什麼?
  • 宇宙的本性及真相
    性有許多代名詞,如:真我、本來面目、道、真如、本性、實相般若、菩提、如來、如來藏、法身、涅槃等。但不夠準確,只能說接近它,相似它。宇宙的本性(性)只是一種本來具有的存在,雖存在,但又無形無相,沒有形象、不發出聲音、他本身也不做什麼、從來不動既不震動,也不移動。本性中沒有世界萬事萬物的影子,什麼都沒有,宇宙萬事萬物中都有它的存在,或說它存在於萬事萬物中。無一例外。
  • 武庚紀:為什麼說冥族人有著「同類相食」的本性?
    可是從冥族這個群體的過往來說,神族對他們的認知是沒有錯的,野蠻、嗜血、兇惡切切實實可以概括冥族的本性,只不過在神族這個最大對手和逆天而行這個大元帥的影響下,冥族被暫時改變了而已。如果冥族仍舊處在地獄,他們仍舊為生活所奔波時,他們的本性就會顯露出來。
  • 本性是根,情緒是枝杈
    本性是根,情緒是枝杈。本性隱而不顯,情緒則時時流露。因此,對治情緒,要比對治本性簡單多了。
  • 自然的魅力:人的智慧,種子的本性
    自然的魅力:人的智慧,種子的本性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是通過人的智慧,經過漫長的、反覆的過程後得到的。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就是人類智慧的產物。而令人嘆服的是,一粒種子對自然卻存有天然的本性。種子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輪迴,有著自然的特質,不管它飛到什麼地方,不管它安身於那塊土壤,只要它應時躺下了,不需要人們去喚醒,它自然就是發芽開花成長成熟。大地是種子的母親,生生不息,並回饋著人類的智慧。可能說,種子是證明自然力量的最神奇的精靈。
  • 追求永生是宇宙萬物的本性
    玉帝長生不老二、宇宙為人類的誕生做了最精確的設計,最嚴密的推敲。宇宙時空產生於大爆炸在收縮為黑洞三、宇宙是和諧的。不管食物鏈還是星系,都是十分和諧的。宇宙也是發生、發展、滅亡的過程,沒有人類的努力抗爭,宇宙難逃一劫,這或許就是宇宙投入一切資源創造人類的終極「目的」。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人類改造世界,再造宇宙的動力是源源不斷的。宇宙對人類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但照顧的方式是人類自己悟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賜予。通過悟,人類的思維更加複雜高級,通過悟,人類獲得了永恆的動力。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光的本性
    高中物理公式大總結17:光的本性   十七、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稱為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兩種學說:微粒說(牛頓)、波動說(惠更斯)〔見第三冊P23〕   2.雙縫幹涉:中間為亮條紋
  • 全是源於好戰的本性!
    小夥伴們大家好,我依舊是頭像謝霆鋒,身像高曉松,上得了屋頂,下得了水溝,左手怒抓大灰機,右腳爆踢代課老師,校長親評震校小學霸,人稱嬉皮笑臉賽星馳,背後冷豔似無缺,英明神武小神童,曉松不及奉師茶,小編一族絕品不涼心小編~小~蔥~子!是也!
  • 你所有的痛苦,在於你看不透你自私的本性
    這股力量的最底層就是能量熵增定律下萬物的演化趨勢,人也是在這股力量的驅動下進步著的,它在我們的大腦裡面,體現為動物腦的本性。因此,每天的打卡與反思修正的正是我們的已經固化的本性,是大腦裡面那些已經自動化的成型的神經元網絡,這些本性已經進化了幾百萬年,以至於它是如此的完善,如此的高效與省能,使得我們幾乎不可能懷疑它,也不可能離開它。
  • 人的本性: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才是根本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的本性,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才是根本。小故事:母雞與燕子母雞發現了一個蛇蛋,小心翼翼地孵化,細心地給它啄開蛋殼。燕子看見後,說:「傻瓜,你為什麼要孵化這壞蛋呢?它一長大首先就會傷害你。」寓意這故事是說,儘管人們仁至義盡,本性惡劣的人也不會變好。
  • 《人性的弱點》談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
    我對此書的評價心理學類的勵志書有一個共性,就是人物案例特別多,長篇大論,西方人的名字長且辨識度也不高,這讓讀者讀起來容易覺得枯燥,另外這類書沒有什麼邏輯性,上下文聯繫性不高,不管你是有目的或者無目的的拿起來翻翻,都能看得進去。
  • 《人類的本性》(四)二 「地心說」與「日心說」王大訓
    《人類的本性》(四)王大訓二  「地心說
  • 水知道:本性澄明萬古同
    鳳凰傳奇 - 荷塘月色 (2010北京演唱會)04:55來自周易新聊齋本性澄明萬古同追捧的人用米飯、桔子之類做實驗,驗證貼有好惡字眼的米飯、桔子是否發生變化,結果基本驗證的了江本勝書中的介紹;棒喝的人認為江本勝沒有遵循「雙盲」科學原則,是根據結果選擇答案。筆者認為,江本勝的實驗或者存在漏洞,但得出的結論大體還是不錯的。正如一些人來說,「即使是謊言,也是由溫度的。」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 量子力學的「希格斯場」與人性善惡本性的形成
    很多人聽說過希格斯場吧!希格斯場是以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姓氏為名,是一種假定遍布於全宇宙的量子場。按照標準模型的希格斯機制,某些基本粒子因為與希格斯場之間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基本粒子的生成之初始時刻是沒有質量的。這是已經由當代量子力學理論證明,是「科學真理」。—這個論據是由實驗驗證證明,真實可靠性很紮實的,沒有人能夠反駁!人性就像物質的夸克、膠子一樣,是人們的基本性情構成元素。人性初始在實質上沒有善惡之別,就像基本粒子形成沒有質量一樣存在著相通性。關於人性的起初不含任何善惡因子的,有很多論述。
  • 從生物本性探討為何男同性戀之間的感情更脆弱?
    本文是從生物本性方面進行討論,因此在討論開始之前,大家首先要樹立人的本質是動物的觀念。說男同性戀之間的感情更脆弱是和異性戀比較得出的,要弄清楚男同性戀感情脆弱的原因,首先要知道為何異性戀間的感情較牢固。
  • 明說動物天性,暗諷人類本性
    此外,古人善於將人類的本性和動物的天性做對比,即顯得文雅許多,又能發人深省。因此,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許多明說動物天性,暗諷人類本性的高級罵人話,好比下面的十句話。人雖然有仁愛之心,但是也有冷冰冰的時候,你很難想像人類的底線在哪裡?或者乾脆說,人類行事沒有底線。至於食不食子,戰亂年代或許能找到答案。
  • 鏡子能映射出人的本性—《假面騎士龍騎》
    你遇見過另一個自己嗎? 《假面騎士龍騎》(原文:仮面ライダー龍騎/Masked Rider Ryuki)是平成假面騎士系列的第3部作品,宣傳標語為「不戰鬥的話就無法生存下去」 龍騎的故事以鏡為主題——正如劇中所說:「鏡子可映照出人的本性」,假面騎士也不例外 在本作中每一個騎士均為了自己的願望,為了自己所謂的
  • 一定程度的靜,是體會到內在本性的前提
    內在體會著不可撼動的不動者,寧靜而堅定昨天,分享了李善友教授一次演講中提到的精彩片段他提到了託利的《新世界》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託利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傳達了關於靈性覺醒的知識然後,他整合了神與禪,將它們融會貫通在一起其實,這也是我們的方向我們不需要談複雜、教條的所謂教理,重點在於如何安住於寧靜當中,如何體會到、確認到真實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