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稱為智人,一種高級的動物,其本質在動物,不在高級。本文是從生物本性方面進行討論,因此在討論開始之前,大家首先要樹立人的本質是動物的觀念。
說男同性戀之間的感情更脆弱是和異性戀比較得出的,要弄清楚男同性戀感情脆弱的原因,首先要知道為何異性戀間的感情較牢固。
這需要從人類進化開始說起。人類的祖先是棲息在森林中的靈長目猿猴,由於某些原因,人類祖先被迫從森林轉向廣闊的原野求生活。原野上沒有了森林裡豐富的野果,想要生存,就必須和原野土著居民食肉獸成為競爭對手,同樣採取狩獵的方式獲得食物,伴隨這一過程,人類由以前的「素食主義者」漸漸演化為如今的「雜食主義者」。但是,人類祖先沒有食肉獸這樣天生適合狩獵的身體結構,所以他們必須採取合作的手段。以上背景決定三點,第一,人類祖先要生存就必須要合作獵食;第二,男性出獵時,女性留在家中照顧幼兒;第三,男性外出狩獵必須合作。
首先,男性外出打獵時,要確保女性的忠貞,所以男女結成配偶關係;第二,如果要指望體力較弱的男性在狩獵中合作,要給他們平等的性生活的權力;第三,人類發明了致命的武器,這大大加劇了性鬥爭的劇烈程度,為了避免內部消耗,男性滿足於只與一位女性結為配偶關係;第四,這個因素十分重要,嬰幼兒長大成人的過程十分漫長,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使得父母養育後代的責任加重,育兒的任務必須由父母雙方共同承擔,這對形成強大的配偶關係很重要。
綜上所述,在人類作為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異性戀就形成了強有力的一對一配偶關係,這種機制保持到了現代社會,即使表面上看稍有變化,這使得異性戀之間的感情更穩定。但是反觀男同性戀,情況就並非如此。男同性戀雙方其中沒有任何一方需要在家中等待另一方的哺育,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獵場,如今改稱為工作場所,彼此沒有異性戀間那麼強烈的依附關係。而且男同性戀從解剖學特徵(身體結構)上分析,他們之間不可能正常孕育出屬於他們兩人的孩子。因此男同性戀間缺乏形成強有力配偶紐帶的重要因素,他們也可以形成配偶關係,但是其關係的性質和異性戀間的有差別,緊密程度沒有異性戀的高,維持關係的因素相較異性戀更少。
還有一個容易理解的生物本性導致男同性戀間的感情脆弱——性衝動,強大發達的性慾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無論男人或女人,有研究顯示,男性性慾達到頂峰的年齡比女性小,29歲女性才能和15歲的男性的性慾相比,因此兩個年輕男性之間擦出的性的熊熊烈火則更灼熱。男性強烈活躍的性慾也是男同性戀間感情脆弱的原因,這由人類作為動物的生物本性決定的,無法人為阻斷其發展。男同性戀情侶間在生物意義上無法真正的形成家庭,其家庭責任意識明顯比異性戀弱。從生物角度看,性交穩固了異性戀間的配偶紐帶,他們能從性合作中得到極大的補償,強化配偶關係,起到維繫家庭的作用。異性戀有養育後代的社會任務,要求完整的家庭,性交活動只允許發生在配偶之間,事實上,人類豐富刺激的性交活動就是為維繫家庭,共同養育後代產生的,其他哺乳動物沒有人類這般銷魂的性愛,以狒狒為例,從交尾到排精的時間只有七八秒,雄性臀部衝擊的次數至多為15次,常常到不了15次,幾乎無性快感可言。
男同性戀幾乎沒有承擔這方面的社會壓力,無需苛求守護家庭,性交對象範圍大大擴大,男同性戀在機制上沒有和異性戀相當的抑制自己性衝動和控制性交只發生在配偶間的意識。
性交對於男同性戀來說,鞏固家庭的作用微小,主要目的是對性快感的追求。渴望了,就隨心放肆。作為生物本性的性衝動是無法控制的,其失控的程度遠超你我的預料,男同性戀容易出現出軌和多個性夥伴的情況,感情自然得不到穩定。
聲明,以上觀點均從生物本性的一般情況討論,並未考慮人類文明和個人特性等因素,絲毫不存在歧視同性戀的意圖,我本人始終相信愛情不分性別,都有對愛情的渴望和對配偶忠貞的責任,並非認為同性戀是不忠誠的。我始終被同性戀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