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堡之王》是1989年上映的法國劇情電影,改編自英國女詩人、作家蘇珊·希爾1970年的小說《我是城堡之王》。由Régis Wargnier執導,Jean Rochefort、Dominique Blanc等主演。講述了一個小男孩,不肯直接表達的感情所扭曲成的種種惡行,竟然剝奪了唯一能與他一塊成長的生命!除了兩個男孩間匪夷所思的對手戲,小男孩與母親在酒館共舞一景,美的出奇。
《我是城堡之王》和一般兒童電影的純真觀點截然不同,它描述小男孩隨母親到鄉間別墅擔任家庭教師,老闆之子因喪母及想引起注意,不時想出各種手段折磨男孩,尤其在發現父親對家庭教師有意後,更變本加厲。當母親發現兒子的屈辱,憤怒地選擇離開;然而體貼的小男孩了解守寡的母親也愛上了男主人,於是主動成全母親。但是在新家人拍照當天,男孩在眾人毫無警覺下跑了,留下全新的禮服在岸邊,他選擇了大海。呼喊著他名字的少爺,又怎麼知道自己不肯直接表達的感情所扭曲成的種種惡行,竟然剝奪了唯一能與他一塊成長的生命!除了兩個男孩間匪夷所思的對手戲,小男孩與母親在酒館共舞一景,美的出奇。
電影使用的配樂全部選用前蘇聯大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ъев,1891~1953)的作品,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第七交響曲》等等,與電影之情節搭配得十分巧妙到位,優美而富有童話色彩的的音樂為渲染電影的戲劇性氛圍提供了濃厚的韻味,而且使電影具有一種聲畫並情的藝術特色。託馬在森林裡祈禱、夏爾在拯救託馬時奏響的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七交響曲》都是非常動人的戲劇刻畫的瞬間。這部電影也是將古典音樂用於電影配樂的成功例子。
電影開頭有個片段非常的好,就是查爾斯看到媽媽在火車上幫助一個女人接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當時,小查爾斯的表情,充滿的恐懼,害怕,甚至不忍目睹的將眼神避開。後來他跑過去問媽媽,是不是自己也是這樣的出生的,感謝媽媽,為了給自己生命,忍受著那麼大的痛苦。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查爾斯在城堡裡受盡了委屈和凌辱,但是為了媽媽的幸福,還是勸媽媽回去了。再來說說託馬斯,表面上的趾高氣昂,但是實際上內心卻脆弱的要命,欺負,凌辱查爾斯,也是為了偽裝自己。一方面渴望著查爾斯媽媽的母愛,另一方面又不敢承認,還嫉妒著查爾斯分走的自己僅存的父愛。這孩子就像個糾結體。我感覺兩個孩子之間必定存在著某些特殊的感情。在我們青春期的時候,都會存在相同的困惑,所謂,對身邊同性的朋友產生超出友誼之外的感情。但是過了那段時間,異性戀就會明白,自己喜歡的是異性,而同性戀則會一直喜歡同性下去。託馬斯很早就被查爾斯吸引,但有不敢承認。所以一次次的欺負他,用盡各種辦法羞辱他。最後,查爾斯奔向大海去尋找自己父親的時候,他才敢正式自己的感情。對於他來說,失去的不只是個玩兒伴那麼簡單。
有勇氣的人基本上是直腸子,夏爾根本看不懂託馬斯的七竅玲瓏心,作為世界觀尚不成熟,對母親懷有熱誠的愛的小男孩,就算沒有託馬斯攪局,他對母親的再婚生活也沒有一絲嚮往。所以他做了自己認為對的選擇。託馬斯方面對夏爾可能確實有點那啥,他是城堡之王,控制欲,佔有欲表現的很突出。他了解夏爾,了解爸爸,甚至也可以說是了解媽媽的,但是他拒絕任何人了解他的真實想法,這種堅持在我看來並不會因為夏爾的死有所改變。至少基情沒有被渲染出來,被渲染出來的只有爸爸媽媽之間莫名其妙出現的,糾結的情慾。媽媽和爸爸的對手戲看的我一抽一抽的,可以看得出來媽媽是個美豔、獨立有魅力的女人,而爸爸財力雄厚,高貴霸氣,看得出來一直有不少鶯鶯燕燕環繞左右,兩個人有相互吸引的必要條件,但是我並沒有看到相愛的契機,就算爸爸對媽媽一見鍾情好了,那媽媽是什麼時候動情的呢,就一起看車去了一次河邊防線就全被攻破了嗎?看不明白好嗎!另外,兩人相愛便相愛,為何要如此急色,託馬斯這麼世故,開口閉口妓女都是因為你們大人在他旁邊就親親摸摸好嗎?
那些清晨午夜時分清明仿佛洞徹一切的目光,常常讓我覺得不寒而慄。託馬斯是如此地怨毒,面臨危難的時候卑微屈膝,事後卻又謊話連篇,我甚至覺得他的弱勢不過是一場偽裝與欺騙,是謀劃已久的陰謀。他可以費勁心思地逼走男孩與他的母親,可是查爾斯死後他的悲傷卻也是如此地深切。甚至唯有在他哭泣的時候,我才隱約看到一些真實的情感。他一直以來按照內心的秩序,按照自己所認為對的,所應該的來做,可是每一種的情感卻都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讓他措手不及,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奔跑,為何哭泣,只因為那個少年已沉睡於海。這是他不懂得,他是被城堡囚禁的國王,他是自己領地孤獨的王子。他在堅守自己城牆的同時沒有意識到的卻是自己的心早已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