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13小時》——從美國的視角,呈現出利比亞的混亂社會!

2021-01-09 敲愛笑滴仙女

《危機13小時》情節緊湊,跌宕起伏,有種讓人投入在《使命召喚》裡的感覺,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而是將一段真實的事件娓娓道來,視覺感受很強烈。

挺好的一主旋律風格電影,符合麥可貝一貫的大場面風格,影片在調度、動作、槍戰、配樂方面都很出色,很好的拍出了戰爭的真實感。劇情緊湊,有一種寫實的視角,呈現中東亂局下的反思。有點像特種部隊的反恐作戰,從美國的視角呈現出利比亞的混亂社會。

這裡根本無法區分敵我好壞,美國人無法理解利比亞人的心理和行為,卻自以為是的攪和以致深陷在這個難以自拔的泥潭中,反映出美國政客的中東政策的失敗,而受害的是無辜的家庭。前四十分鐘鋪墊冗長,夜幕降臨便是狂轟濫炸,5000萬投資一點火藥賣拷貝都不吝嗇,夜幕燈影、碧空藍天配合槍林彈雨不能再贊。

如果片長能縮短到110分鐘左右還能更好,而最震撼的恐怕只是暴風雨後的寧靜。爆炸貝算是炸完變形金剛之後挽回了點顏面。無論是火爆的戰爭場面,還是深邃的題材內涵,都可以與《黑鷹墜落》相媲美。唯一遺憾的是,並沒有展示美國大使的遭遇,而是以特種兵與恐怖分子的交火為重點。這就難以一睹勁爆的場面,也算是麥可·貝多少給美國人留下一點自尊心。最有《黑鷹墜落》範的片子了,比《孤獨的倖存者》來得精彩。

麥可貝喜歡大場面,但本作裡相對比較克制,而不斷追拍,搖晃的畫面配上凝重的音樂,讓人緊張感十足。不過音樂我覺得有些太足了,而時間上也過長,兩個半小時的內容裡依然有不少冗餘,如果重新編輯的話應該會更好。戰爭中沒有絕對勝利者,參與方都用血的教訓換取暫時的利益。

最後利比亞人民在滿是同胞屍體的殺戮之地尋找辨認自己親朋這組鏡頭滿分。美國大兵們也搞不清楚戰爭的意義,Jack說關乎這場戰爭的一切他們都覺得和自己沒有關係,就算死也是莫名其妙,哪怕他們一槍槍的在槍林彈雨中來往。其實也不過是為了金錢完成契約工作。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幾個美國大兵,堅守著情報站的據高點,憑藉著手裡的先進武器裝備,擊退了極端分子的兩波進攻。很著名的班加西事件,爆炸貝拋開變形金剛還是有些東西的,著眼於6個普通士兵,一部群像戲,劇情推進精彩程度可以與《黑鷹墜落》比肩。上帝、天堂、地獄,藏與汝心。對於6個士兵,對於cia,對於恐怖分子,對於利比亞街頭那些孩童都是如此。

事跡和角色都很感人,戰鬥場面也充滿了聽覺刺激,但導演對人物塑造和敘事的節奏如何配合顯然掌握得不好,而且戰鬥場面的剪輯和調度混亂且無序,大大削弱了現場命懸一線的危機感,也讓角色那種為生存而死戰的英雄氣概和義薄雲天的責任感扁平化。儘管明顯可以看出對黑鷹墜落的致敬,但差距依然客觀存在。

賣拷貝我覺得收斂了些,不只追求視覺和場面效果,而是力求真實,看到結尾恐怖分子的母親,孩子看到他們的屍體那一幕,不僅動容,他們為何而死,他們也是兒子,也是父親,也有家庭,誰主宰了他們的生命,這樣的死去到底意義何在。整個世界的動蕩紛亂、無可理喻,在某個時刻突然具化為一些人的困獸之鬥,而真正的英雄主義——以個人的意志超越塵世的喧囂正是在這時得以展現。

麥可·貝[勇闖奪命島]後最佳作,角色塑造、場面設計、節奏把控在同類影片中皆屬不俗,劇情弱化國家情懷,但對於真實事件的多角度呈現和反思力度仍略顯不足。全片突出表現親情和戰友情給予他們的動力,妥妥的美國主旋律大片。戰鬥場面激烈緊張,火線清晰,敘事明確。不愧是麥可貝的拿手好戲。最可惜的是那位千裡救援而來的戰士,來了沒開幾槍就死於迫擊炮的進攻。

電影也許誇大了某些槍戰對峙成分,不像《黑鷹墜落》那樣最大限度的還原事件本身,但是拋開先入為主的虛構理念,以電影本身的角度把片中發生的一切都當成真的那麼你絕對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可以說是繼《黑鷹墜落》之後最精彩的一部戰爭片。

相關焦點

  • 熱血的軍事題材電影,《危機13小時》將一段真實的事件娓娓道來
    這或許是黑鷹墜落之後最好看軍事片,當然,因為真實事件所以電影難免走一下俗套,這是一部好的戰爭電影,麥可還是很適合軍事題材類的電影,《危機13小時》情節緊湊,跌宕起伏,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而是將一段真實的事件娓娓道來,視覺感受很強烈。
  • 《危機13小時》影評:基於事實,又略行升華
    《危機13小時》改編自真實事件、場景非常真實,一個不完善的安保部署導致危機發生、危機發生後中情局和美國空軍沒有作出最快的反應而導致大使被殺的悲劇發生、幸而有一班訓練有素而為數不多的職業軍人控制場面和堅守據點、才沒有導致更大的悲劇發生…事件告訴我們面對危機反應一定要快,因為事件人物太多、電影角色也沒用特定的主角
  • 麥可貝執導《危機13小時》捨生取義的精神
    這次的這部《危機13小時》,改編自真人真事,幾位主要演員託比史蒂芬、約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羅薛伯、詹姆斯貝吉戴爾、馬克斯馬丁尼、大衛丹曼等人,名氣都不算大,不過倒也無妨,過程是否拍得精採最重要。劇情敘述2012年9月,利比亞情勢動蕩不安,一般老百姓輕易在街上都能買到軍火,可見那裡處於一觸即發,接下來會發生啥事都不奇怪。
  • 危機 13 小時 與班加西事件
    《危機13小時》根據米切爾·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說改編,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危機13小時
    這是麥可·貝導的這部新片根據米切爾·朱可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前發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後數十名武裝分子衝進領事館,示威演變為暴力衝突,最終導致包括美國大使約翰·克里斯多福·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 《危機13小時》你是否真正看懂?背後寓意不簡單
    《危機13小時》是於2016年的一部反恐電影,該故事主要以美國大使館遇襲為背景拍攝的,地點發生在利比亞,值得注意的是該影片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也就是說歷史上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接下來讓我們簡單的回顧一下劇情。
  • 打死卡扎菲的利比亞,七年後成了第二個索馬利亞?
    7年的動蕩沒有停息,多少利比亞民眾失去生命,更多家庭生活無望,流離失所。但誰該為這一切負責呢?這是一個極其沉重的問題!歷史還沒有給出答案。1「打卡」之後儘管當時的執政當局否認虐殺傳聞,但美國《全球郵報》網站曝光的混亂且血腥的圖片和視頻顯示,卡扎菲被俘虜後「遭到性侵」:幾名士兵持槍押著老卡,其中一人左臂張開控制老卡,右手拿棍狀物用力捅他的屁股……曾以殘忍和壓制統治利比亞42年的卡扎菲以這樣被殘忍和壓制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神話。
  • 《危機13小時》特種精英精彩表現,營救美國官員,打敗恐怖分子
    利比亞成為世界危機地區2012年美國在全球有29個外交站,其中12個處於極度危險地區,這些外交站的威脅等級被國防部定為危急,其中兩個在利比亞的黎波裡和班加西。2011年10月,美國、法國、英國聯軍空襲利比亞,隨著空襲的繼續,利比亞人民在遭受42年暴政統治後,通過武裝反抗推翻了獨裁者穆阿邁爾卡扎菲。
  • 綜述|撕裂的社會 混亂的美國
    在大選年背景下,美國社會被重重矛盾裹挾:種族衝突、政治極化、社會動蕩u2026u2026而新冠疫情應對失控,更折射出一個日益撕裂和混亂的美國。11月2日,美國洛杉磯縣貝弗利山市商業區的商家將店鋪門窗封上。為應對美國大選可能出現的抗議或騷亂,貝弗利山市不少商業區開始加強防護和安保。(新華社發) 美國媒體指出,沿街商鋪的這些木板正在提醒美國人「現實有多糟糕」,「這場選舉增加了人們的恐懼和不安」。
  • 美國將前駐利比亞大使死亡定性為謀殺
    美國當局對駐利比亞大使克裡斯·史蒂文斯等三名外交人員2012年9月11日在班加西遇襲身亡提出刑事指控。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及CNN稱,已經判定安薩爾伊斯蘭教班加西領導人Ahmed Abu Khatala謀殺罪。去年10月,Khatala帶頭對美國外交官展開襲擊。已有數十名嫌疑人被控參與了襲擊事件,不過當局尚未披露他們的姓名。
  • 危機13小時——— 一部從開始打到結尾的戰爭大戲
    《危機13小時》是一部由麥可·貝執導,詹姆斯·戴爾 / 約翰·卡拉辛斯基 / 馬克斯·馬蒂尼主演的一部劇情 / 動作 / 戰爭 / 驚悚類型的電影,我在這邊簡單的對這部電影做一個點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建設偉大社會,走向福利國家,詹森時期美國社會的發展與困境
    伴隨著一聲槍響,這位創造了美國總統在任期間最高支持率的總統離開了人世。而在兩個小時之後,副總統詹森就任,他繼承了甘迺迪的某些政治思想,力圖將美國帶向一個富裕而強大的社會,帶向一個偉大的社會。甘迺迪總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中,永遠存在著壓迫和剝削,這是由資產階級自身的掠奪性質所決定的。而在美國的歷史上,這種性質表現在社會永遠呈現出一種二律背反的態勢。
  • ...美國_時政|911事件|克里斯多福·史蒂文斯|美國政府|利比亞_時政
    而到了6月,這種情況變本加厲:6月10日,英國駐利比亞大使多米尼克·阿斯奎斯(Dominic Asquith)在班加西(Benghazi)遭到武裝分子攻擊,大使與兩名護衛受傷,勉強逃過一劫。當時,有利比亞政府軍內部人士警告駐利比亞的美國官員稱:這裡的安全形勢已經不允許美國人的活動了。而這名美國官員在接受CNN採訪時更是坦白:「這裡的情況令我們感到恐懼。」
  • 利比亞在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之前,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形態
    利比亞在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之前,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的經濟社會形態中,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和完善的政府組織。然而,異族統治、西方的殖民擴張和統治,打亂了利比亞原有民族和國家組織的正常歷史演進進程。殖民者有意保存部落組織,採取分而治之的統治方式以維護他們的殖民統治和利益。
  • 一場引起世界大混亂,毀滅50萬億市值的危機在十年後終於讓西方清醒:美國靠不住了!
    更具深遠影響的是,這場危機讓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制度「燈塔」,成了展示資本主義制度缺陷的「櫥窗」。十年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面臨著內部斷層和社會撕裂的困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西方的經濟制度和發展模式具有難以克服的制度性缺陷。
  • 美國大選背後的深層危機:選舉人團,搖擺州與社會極化丨美國向何處去
    文 | 李晉(思想史學者)、馬麗 (社會學家) 當下,無論是支持還是厭惡川普的人,應該都會承認,美國正面臨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引言在今天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理論視角中,無論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我們都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大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它得以超越過去文化區域的劃分,這種劃分曾以傳統的方式將人類學家們劃分為三個「貴族」部落和兩個被支配的部落。
  • 9年了,當年的卡扎菲是如何親手毀掉利比亞和惹惱全世界的?
    利比亞(意為埃及之外的北非之地),利比亞,曾經的北非天堂,國際媒體嘴中的「北非美國」。以往的印象裡,利比亞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富甲一方。經濟富庶,人民安樂,軍事強勁,最要命的是那從出生到死亡都由國家買單的福利制度。
  • 利比亞遇害美公民含前「海豹」突擊隊員
    【環球網報導 記者趙小俠】據法新社9月13日報導,美國官員當地時間13日透露,美駐利比亞大使館遇襲事件中死亡的四名美國公民,其中一人是前「海豹」突擊隊隊員。這名要求匿名的美國官員拒絕透露這名前「海豹」突擊隊隊員的姓名,但是美國媒體以及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已確定,這名前隊員為現年42歲的格倫·多爾蒂。
  • 李文:薩科齊借一場對利比亞硬仗重返世界中心
    據報導,法國19日率先對利比亞展開空襲後,在法國議會裡,明確反對出兵利比亞的只有法國共產黨。法國廣播電臺20日這樣評論說:「19日的巴黎成為世界中心,法國外交在多年低調和平庸後,終於在利比亞問題上發揮帶頭作用……法國如此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還得追溯至上世紀科索沃危機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