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在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之前,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形態

2020-12-06 楊曉雪說聞

利比亞在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之前,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的經濟社會形態中,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和完善的政府組織。然而,異族統治、西方的殖民擴張和統治,打亂了利比亞原有民族和國家組織的正常歷史演進進程。

殖民者有意保存部落組織,採取分而治之的統治方式以維護他們的殖民統治和利益。結果,利比亞現代民族融合和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進程被嚴重延緩,甚至一度中斷,從而導致國家在獨立後的存在基礎不是有著共同語言、文化和情感認同的統一民族,而是相對獨立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在外來統治進入以前,利比亞的社會組織結構有多種形式,諸如核心家庭和擴大的家庭、家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這些社會組織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以血緣和親緣為聯繫紐帶,互相之間因無固定界限而相互交織。人們在不同場合強調自己隸屬的不同社會組織。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的爭鬥難以避免,有的為了群體的延續,有的為了爭奪生存所需的資源,有的出於文化衝突,也有的單純為了復仇。

約公元前7000年,利比亞沿海平原文化就已經顯示出新石器時代的特徵:居民擅長耕作農作物,馴養牲畜。在利比亞的南部,也就是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當時水草豐美,自然環境優越,遊牧民與狩獵者得以在這裡安居。然而,這種生活環境僅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此後氣候惡化使該地區變得極為乾燥。

居民逃離了這個逐漸沙漠化的地方,有的移居至現在的蘇丹、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有的遷至現在利比亞的南部地區,融入當地的柏柏爾族群,成為利比亞的土著人。柏柏爾人是利比亞最早的居民,關於利比亞歷史的最早文本記錄是埃及銘文中記載的柏柏爾人的遷徙情況,即公元前4200年埃及第三王朝時期圖阿雷格人(柏柏爾人的一支)的遷徙。

柏柏爾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對他們的記述都是通過希臘官員、羅馬官員、地理學家以及旅行家等做出的相關描述,而不是源於柏柏爾人自己留下的記錄。柏柏爾人到達現代意義上的利比亞地域的時間不得而知。歷史記載,公元前2200~前1700年,柏柏爾人已經分布在利比亞地區,當時的東部地區由埃及人統治,西部和南部各自獨立存在。

公元前1300年發生了一次利比亞部落民的大規模遷徙,埃及的阿蒙紀念塔(Ammon)上關於美尼普塔二世(Meneptah Ⅱ)的碑文對此有記載,其中提到了利比亞地域上的一位名為Mar-ajui的國王,從他國率軍進入此地域,欲將其攻佔,遭遇失敗,數千名士兵被俘。此後柏柏爾人的繼承者在利比亞的東、西部地區建立了柏柏爾王朝,在南部的費贊地區也有一定數目的柏柏爾人存在。

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旅行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25年)在其著作《歷史》中有如下闡述:迦太基、埃及和昔蘭尼加曾經是一塊完整的大陸,當時就叫利比亞。賈拉曼特人當時已存在於上述地區以南區域(即現在利比亞南部地區)。多數部落都季節性地遷移,逐水草而居。

也有一些部落是半遊牧的,夏季隨放牧牲畜一起遷移,冬季則定居於固定的群體中。一些年長者不再遷移,定居於農莊中,年輕人則維持季節性遊牧。根據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理論,人類社會人們共同體的發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民族。利比亞的土著民就是按以上序列發展起來的,但只發展至部落,部落聯盟是在外族入侵後才出現的。

柏柏爾人最初的組織形式是原始人群,隨後是血緣家族,這兩種共同體的規模都很小,也沒有共同的地域。自石器時代後,產生了氏族組織,氏族逐漸發展為胞族,一個胞族一般包括兩個以上的氏族。若干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或胞族結合成穩定的部落。利比亞從此以部落為基本社會單元。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11世紀,利比亞大部分地區都受到外來入侵或處在異族統治之下。其所轄三地既有過處於同一外族統治時期,也有過受到不同異族入侵的階段。其間,外來統治者對利比亞各地的管理多是間接的,沒有對其部落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和改變。後來遷入的異族有的入鄉隨俗,有的將其自身的部落特性帶入利比亞。阿拉伯人遷入後,利比亞的人種及部落社會結構相對穩定下來。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7世紀,利比亞三個地區分別受到不同外族的入侵。其間,有的入侵者侵入利比亞後融入土著民,有的未建立長期的有效統治,還有的自生自滅。利比亞地域上的居民以家族部落為單位散居生活,人群、人種、社會制度等都尚不穩定。

腓尼基人和羅馬人入侵後的的黎波裡塔尼亞部落腓尼基人又稱布諾人,是古代生活在地中海東部的人群,其生活的地域包括現在敘利亞、黎巴嫩及以色列北部的沿海地區。他們在公元前12世紀已活躍於整個地中海盆地,建立了諸多極富潛力的商業據點。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人沿地中海岸,即現在的突尼西亞建立迦太基城,此後,在的黎波裡塔尼亞建立永久定居點,從而將迦太基的影響力擴展到北非海岸。腓尼基人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大的沿海城市,即現在的的黎波裡、萊布提斯和薩布拉塔。

腓尼基人的到來對的黎波裡塔尼亞土著柏柏爾人產生了深刻影響,雙方相互學習和融合。柏柏爾人在語言與習俗方面逐漸布諾化,他們將布諾崇拜儀式融入自己的民間宗教。直到羅馬統治後期,的黎波裡塔尼亞的居民仍然使用布諾語。在布諾戰爭期間,腓尼基人也得到柏柏爾部落的大力支持,並逐步融入柏柏爾部落。

腓尼基人的入侵在的黎波裡塔尼亞催生了部落聯盟,其產生的直接原因為土著部落應對軍事行動和謀求生存的需要。部落聯盟的力量遠遠大於單獨部落,但是並非所有部落都能形成聯盟,多數部落仍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

親緣部落間的聯盟,通常因臨時的緊急需要而結成,隨著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但也存在親緣部落間在聯盟解散後又重新結為永久聯盟的情況。公元前146年,羅馬人贏得了第三次布諾戰爭,控制了的黎波裡塔尼亞地區,後將其設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的黎波裡塔尼亞被劃分給西羅馬帝國。

但羅馬人沒有在這個地區建立直接統治,對地方事務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很少幹預,因此,的黎波裡塔尼亞地區的柏柏爾部落在這一時期內未發生顯著變化。多族入侵後的昔蘭尼加部落公元前632年,希臘人在北非地區修建了第一座城市昔蘭尼,昔蘭尼加地區的名字即源於此。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裡,他們又在北非沿海地區修建了四座城市:阿波羅尼亞、巴爾切、烏切拉和歐裡庇得斯,整個昔蘭尼加沿海地區都處於希臘人的影響之下。這五座城市結成了聯盟,他們自由貿易,採用相同的貨幣制度。

但嚴重的部落意識使他們難以合作,希臘人也並未在此地建立起有效的政治控制。昔蘭尼加各城市之間彼此保持獨立,也不斷產生各種名目的激烈競爭,他們同希臘統治者的關係也不好,使人們在大多數時間裡都不能構築成一個共同禦敵陣線。在此後的幾百年間,這五座城市先後被埃及、波斯和希臘統治。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有四個國家,從原始社會直接到資本主義社會,全是發達國家
    按照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都從原始社會開始發展,後面依次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然後封建社會是個分水嶺,要不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要不發展成社會主義社會,最終都發展成共產主義社會。
  • 淪為西方政治工具的諾貝爾和平獎
    當初諾貝爾選擇北歐小國挪威頒發和平獎,確實是因為擔心和平獎淪為大國或國家集團操縱的政治工具。然而諾貝爾和平獎發展到今天,早已與諾貝爾遺願背道而馳。不僅英美等大國對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的操縱愈發明顯,頒發和平獎的意義也逐漸偏離了單純褒獎那些為推動裁軍、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為促進國家或民族間友愛的人士,而變成了一種推廣西方意識形態的政治工具。
  • 地理位置的優越,時間的恰到好處,印度一步一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歐洲各國逐漸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開啟現代化進程時,他們通過血腥的資本積累的方式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發展貿易、掠奪資源,從而強制性的開啟了全世界的近代化歷程。早期的資本積累過程中,西方殖民者的足跡遍布各個大洲大洋,甚至是和歐洲各國貿易往來頻繁的亞洲也慘遭毒手。
  • 近代歷史中的東南亞為何只有這個國家沒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過去正式的名稱是「暹羅」(英語:Siam)。泰國為何能夠擺脫成為殖民地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泰國積極進行近代化的改革,從泰國國王拉瑪四世到拉瑪五世都能說口流利的英語,積極引進西方教育和軍事制度,努力振興泰國自身的產業。
  • 「兩種生產」與原始社會發展動力的研究
    關鍵詞:兩種生產;社會發展動力;根本動力;直接動力;社會形態 在《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後簡稱《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確提出「兩種生產」。通過佔有最新的原始社會史學、人類學成果,結合馬克思晚年筆記,恩格斯對原始社會的研究得出了諸多結論。
  • 大量的殖民掠奪,是不是西方國家快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
    在近現代歷史上,西方國家的崛起,無一不突出一個搶字。大航海時代開啟後,他們魚貫而出,到處爭搶殖民地。通過掠奪,把當地的黃金白銀農產品運回歐洲,實現快速暴富。而大量的外來資源和財富,不僅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需求強勁的深加工,也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大爆發。
  • 人類社會形態變化:原始社會—所有文明都經歷過的社會階段!
    不管是何種支線,在人類的進化發展史上,都曾先後出現了數個社會形態,它們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原始社會也被稱為「原始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
  • 實力超越原宗主國的殖民地國家,全世界只有兩個
    宗主國是指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等附屬國家進行統治、剝削和壓迫的國家,享有幹預其殖民地國家內政外交的一切權力。這種權力名叫宗主權,最早是用來形容奧斯曼帝國與其周圍屬地的關係。殖民時代開始後,宗主權逐漸成為了西方殖民大國推行殖民地統治的一種重要形式。
  • 世界歷史:亞洲各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近代工業革命的發生使英法等歐洲國家走上了工業化的快車道,同時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列強對亞洲的殖民擴張。17世紀以來,亞洲逐步陷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的深淵。在南亞,17世紀初,印度開始受到英國殖民勢力的侵略。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掠奪印度的主要工具。該公司經營200多年,在印度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商站和居留地,成為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代理機構,1為英國把印度變為殖民地奠定了基礎。
  • 李文:薩科齊借一場對利比亞硬仗重返世界中心
    但在利比亞戰爭爆發後,恐怕要重新定義。薩科齊的「軟帝國主義」也同樣利用了軍事這樣的硬工具。這是薩科齊的衝動、譁眾取寵,還是他所奉行的「軟帝國主義」的必然?一切有待隨著戰事的發展和其他國家的反應來考量。正值法國擔任八國集團 (G8)和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有評論認為,薩科齊想要同時打贏利比亞與G20兩場戰爭。
  • 美軍大舉空襲利比亞,數名武裝分子被消滅,傳遞啥信號
    9月27日,據俄衛星通訊社消息稱,美國非洲司令部當天發布消息指出,美軍對利比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目標發動空中襲擊,消滅17名武裝分子。 消息稱,17名恐怖分子被擊斃,沒有平民受傷。這次襲擊發生於26日,地點位於利比亞西南部。美國非洲司令部指出,美方與利比亞民族和解政府協調行動。
  • 揭秘:近代中國孱弱不堪,為何沒有徹底淪為殖民地甚至被滅國?
    同樣的道理,阿富汗如此弱小,為何沒有淪為殖民地或者被滅國?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國家軍事外交的目標是什麼?是為了吞併中國?彰顯自己的威武霸氣?是為了解放中國人,顯示自己的文明道義?其實都不是,西方軍事、外交的目標是為了利益。準確的說,是為了錢,或者英鎊、或者美元、或者法郎。怎麼才能從中國賺錢?肯定是跟中國做生意,最好是在中國劃一塊地,壟斷該地區的生意。就像某個販毒黑幫畫一個城市,總攬這個城市的毒品生意是一樣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地方才能做生意?
  • 世界上領土最支離破碎的國家,曾經是荷蘭殖民地,如今是二流國家
    滿者伯夷王朝在歷史上曾經打敗過中國大元王朝的入侵,公元15世紀中期開始衰落,公元1478年滅亡,印尼再一次分裂,多個島嶼都建立了割據朝代,這種分裂情況給了早期西方殖民國家入侵的機會,包括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入侵過印尼。
  • 世界上唯一的黑人發達國家,曾淪為殖民地百年,人均GDP為我國2倍
    世界上唯一的黑人發達國家,曾淪為殖民地百年,人均GDP為我國2倍雖然我們生活在亞洲,但是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種族歧視是一件很不對的事情,不管膚色如何,其生命的價值都是一樣的,不過在現實社會中,發達國家一般集中在歐洲、北美洲以及亞洲等部分地區,而這些地區的人種也以白種人和黃種人居多,所以提到黑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貧窮和落後。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全球45個最不發達的國家,其中就有32個在非洲,且都是黑人國家。
  • 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形態是什麼?滅亡還是真正的公平?
    資本主義的最高形態是什麼?有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的最高形態就是滅亡。我只能說這種人不僅連資本主義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連馬克思主義是什麼他也不知道。網上最正確的答案不是我說的,但是我是認可的,那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形態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甚至是共產主義社會。
  • 「五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親述的理論嗎?|讀嘉
    先要判斷它們的社會性質。歷史事件的背後有一條歷史的發展線,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最後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每種社會形態都有獨特的性質,而那些瑣碎的歷史知識都可以一一歸類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這樣也就大大方便了我們的記憶。我們回憶高考時總會說:啊,那是我人生知識的巔峰,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在歷史學科,這一造就我們巔峰的最大功臣之一便是「五種社會形態」的發展線。
  • 揭秘利比亞主權財富基金:資產龐大、涉獵廣泛、顧問陣容豪華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利比亞主權財富基金的總額為7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利比亞人1萬多美元。擁有如此巨資的卡扎菲如何運作這些資產?由於相對封閉的緣故,任何有關利比亞的事物似乎都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卡扎菲似乎與西方社會格格不入,但其子、假定接班人賽義夫卻能在西方上流社會穿梭自如,這是何故?
  • 打死卡扎菲的利比亞,七年後成了第二個索馬利亞?
    但7年時間,足以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發生劇變,比如利比亞。明天,是卡扎菲7周年忌日。7年前的10月20日,一代梟雄卡扎菲死於利比亞人民的「打卡運動」。他死後7年,利比亞沒有變成杜拜,卻變成了「第二個索馬利亞」。在這七年裡,利比亞老百姓忍受著七年之痛,還經歷著與西方關係的七年之癢。
  • 法國在經過拿破崙戰敗後的崛起,殖民地增多,經濟發展空前繁榮
    法國所經歷的經濟繁榮與過去崛起的英格蘭不同,法蘭西的統一源於軍人與商人的暗中勾結,也是一次資本主義自下而上的洗禮,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中原本認為法國政府有能力鎮壓起義的國家,都認為法國提出的新型國家結構是不合法的,也不符合教會的倡導。
  • 寒竹:民粹主義對西方國家政治的衝擊
    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中,權力結構呈現出一種自上而下的形式,企業的所有者或獲得授權的經營者擁有原初的權力並處於權力的頂端,是一種典型的精英統治。而由於私人經濟活動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私權力對公權力也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