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在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之前,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的經濟社會形態中,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和完善的政府組織。然而,異族統治、西方的殖民擴張和統治,打亂了利比亞原有民族和國家組織的正常歷史演進進程。
殖民者有意保存部落組織,採取分而治之的統治方式以維護他們的殖民統治和利益。結果,利比亞現代民族融合和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進程被嚴重延緩,甚至一度中斷,從而導致國家在獨立後的存在基礎不是有著共同語言、文化和情感認同的統一民族,而是相對獨立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在外來統治進入以前,利比亞的社會組織結構有多種形式,諸如核心家庭和擴大的家庭、家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這些社會組織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以血緣和親緣為聯繫紐帶,互相之間因無固定界限而相互交織。人們在不同場合強調自己隸屬的不同社會組織。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的爭鬥難以避免,有的為了群體的延續,有的為了爭奪生存所需的資源,有的出於文化衝突,也有的單純為了復仇。
約公元前7000年,利比亞沿海平原文化就已經顯示出新石器時代的特徵:居民擅長耕作農作物,馴養牲畜。在利比亞的南部,也就是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當時水草豐美,自然環境優越,遊牧民與狩獵者得以在這裡安居。然而,這種生活環境僅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此後氣候惡化使該地區變得極為乾燥。
居民逃離了這個逐漸沙漠化的地方,有的移居至現在的蘇丹、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有的遷至現在利比亞的南部地區,融入當地的柏柏爾族群,成為利比亞的土著人。柏柏爾人是利比亞最早的居民,關於利比亞歷史的最早文本記錄是埃及銘文中記載的柏柏爾人的遷徙情況,即公元前4200年埃及第三王朝時期圖阿雷格人(柏柏爾人的一支)的遷徙。
柏柏爾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對他們的記述都是通過希臘官員、羅馬官員、地理學家以及旅行家等做出的相關描述,而不是源於柏柏爾人自己留下的記錄。柏柏爾人到達現代意義上的利比亞地域的時間不得而知。歷史記載,公元前2200~前1700年,柏柏爾人已經分布在利比亞地區,當時的東部地區由埃及人統治,西部和南部各自獨立存在。
公元前1300年發生了一次利比亞部落民的大規模遷徙,埃及的阿蒙紀念塔(Ammon)上關於美尼普塔二世(Meneptah Ⅱ)的碑文對此有記載,其中提到了利比亞地域上的一位名為Mar-ajui的國王,從他國率軍進入此地域,欲將其攻佔,遭遇失敗,數千名士兵被俘。此後柏柏爾人的繼承者在利比亞的東、西部地區建立了柏柏爾王朝,在南部的費贊地區也有一定數目的柏柏爾人存在。
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旅行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25年)在其著作《歷史》中有如下闡述:迦太基、埃及和昔蘭尼加曾經是一塊完整的大陸,當時就叫利比亞。賈拉曼特人當時已存在於上述地區以南區域(即現在利比亞南部地區)。多數部落都季節性地遷移,逐水草而居。
也有一些部落是半遊牧的,夏季隨放牧牲畜一起遷移,冬季則定居於固定的群體中。一些年長者不再遷移,定居於農莊中,年輕人則維持季節性遊牧。根據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理論,人類社會人們共同體的發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民族。利比亞的土著民就是按以上序列發展起來的,但只發展至部落,部落聯盟是在外族入侵後才出現的。
柏柏爾人最初的組織形式是原始人群,隨後是血緣家族,這兩種共同體的規模都很小,也沒有共同的地域。自石器時代後,產生了氏族組織,氏族逐漸發展為胞族,一個胞族一般包括兩個以上的氏族。若干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或胞族結合成穩定的部落。利比亞從此以部落為基本社會單元。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11世紀,利比亞大部分地區都受到外來入侵或處在異族統治之下。其所轄三地既有過處於同一外族統治時期,也有過受到不同異族入侵的階段。其間,外來統治者對利比亞各地的管理多是間接的,沒有對其部落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和改變。後來遷入的異族有的入鄉隨俗,有的將其自身的部落特性帶入利比亞。阿拉伯人遷入後,利比亞的人種及部落社會結構相對穩定下來。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7世紀,利比亞三個地區分別受到不同外族的入侵。其間,有的入侵者侵入利比亞後融入土著民,有的未建立長期的有效統治,還有的自生自滅。利比亞地域上的居民以家族部落為單位散居生活,人群、人種、社會制度等都尚不穩定。
腓尼基人和羅馬人入侵後的的黎波裡塔尼亞部落腓尼基人又稱布諾人,是古代生活在地中海東部的人群,其生活的地域包括現在敘利亞、黎巴嫩及以色列北部的沿海地區。他們在公元前12世紀已活躍於整個地中海盆地,建立了諸多極富潛力的商業據點。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人沿地中海岸,即現在的突尼西亞建立迦太基城,此後,在的黎波裡塔尼亞建立永久定居點,從而將迦太基的影響力擴展到北非海岸。腓尼基人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大的沿海城市,即現在的的黎波裡、萊布提斯和薩布拉塔。
腓尼基人的到來對的黎波裡塔尼亞土著柏柏爾人產生了深刻影響,雙方相互學習和融合。柏柏爾人在語言與習俗方面逐漸布諾化,他們將布諾崇拜儀式融入自己的民間宗教。直到羅馬統治後期,的黎波裡塔尼亞的居民仍然使用布諾語。在布諾戰爭期間,腓尼基人也得到柏柏爾部落的大力支持,並逐步融入柏柏爾部落。
腓尼基人的入侵在的黎波裡塔尼亞催生了部落聯盟,其產生的直接原因為土著部落應對軍事行動和謀求生存的需要。部落聯盟的力量遠遠大於單獨部落,但是並非所有部落都能形成聯盟,多數部落仍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
親緣部落間的聯盟,通常因臨時的緊急需要而結成,隨著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但也存在親緣部落間在聯盟解散後又重新結為永久聯盟的情況。公元前146年,羅馬人贏得了第三次布諾戰爭,控制了的黎波裡塔尼亞地區,後將其設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的黎波裡塔尼亞被劃分給西羅馬帝國。
但羅馬人沒有在這個地區建立直接統治,對地方事務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很少幹預,因此,的黎波裡塔尼亞地區的柏柏爾部落在這一時期內未發生顯著變化。多族入侵後的昔蘭尼加部落公元前632年,希臘人在北非地區修建了第一座城市昔蘭尼,昔蘭尼加地區的名字即源於此。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裡,他們又在北非沿海地區修建了四座城市:阿波羅尼亞、巴爾切、烏切拉和歐裡庇得斯,整個昔蘭尼加沿海地區都處於希臘人的影響之下。這五座城市結成了聯盟,他們自由貿易,採用相同的貨幣制度。
但嚴重的部落意識使他們難以合作,希臘人也並未在此地建立起有效的政治控制。昔蘭尼加各城市之間彼此保持獨立,也不斷產生各種名目的激烈競爭,他們同希臘統治者的關係也不好,使人們在大多數時間裡都不能構築成一個共同禦敵陣線。在此後的幾百年間,這五座城市先後被埃及、波斯和希臘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