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成都市博覽局局長陳琳
成都市博覽局局長、成都市貿促會常務副會長陳琳
本刊記者 | 張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個新的服務產業——會議產業應運而生並逐步發展起來。國內外專家認為,會議產業與其他很多產業有所不同,它不僅擁有很強的經濟拉動性,還能有效推動當地相關產業、優勢學科的發展,促進投資增長,提升區域形象等等,可以說是益處多多。正是由於會議產業的獨特吸引力,發達國家各級政府都很重視會議產業,普遍設立了相關促進協調機構,積極推動會議產業發展。面對這個誘人的新興產業,我國各個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如何搶佔會議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呢?了解我國會展業發展狀況的人都知道,成都近幾年在會展業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積極而有意義的嘗試,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會展業直接收入,從2008年的13.5億,到2009年的25億,再到2010年的32.1億!我國會展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究竟那種模式最適合中國的國情,尚處於探索當中。在這種背景下,成都的成功經驗對我國會議展覽業的健康發展無疑將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鑑於此,本刊記者就會議服務鏈的構建與會議目的地建設等問題,專程採訪了成都市博覽局局長陳琳。
記者:成都是我國知名的會展城市,近些年會議展覽業發展迅猛,成績斐然。據了解,今年成都市會展業增長率創造歷史新高,同時亮點紛呈。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陳琳:2010年是「十一五」最後一年,是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也是成都 全面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起步之年。成都會展業圍繞新的城市定位和新的形勢要求,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會展產業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增強,「會展之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統計部門預計,全年舉行各類會展節慶活動382個,展覽總面積185萬平米,會議總面積344萬平方米。會展業直接收入32.1億元,拉動消費272.06億元;參節參會人數超過8000萬人次,其中外地人超過1300萬人次;經貿合同金額2878.14億元,通過展會引進投資合同金額8728.23億元(含西博會),綜合指標都創造了歷史新高。
從數量上看,今年在成都舉辦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外知名論壇或會議達11項,從會議檔次和規模來看,我們舉辦了中國綠色公司年會暨商界領袖成都論壇、首屆全球汽車論壇、第十二屆骨科學術會議暨第五屆COA國際學術大會等多個行業領軍級高端會議。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學術會議,中華醫學會骨科學術會議是國際知名的骨科品牌學術會議,是迄今為止在成都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專業行業會議,也是該會首次選擇在西部城市舉辦,而超過一萬名的與會人員也使本屆會議在參會人數和規模上創下了新高。「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雛形初現。
記者:從本刊掌握的情況看,願意到成都舉辦會議的機構越來越多,成都已經成為了一個頗受歡迎的國際國內會議目的地城市。您認為成都在吸引會議組織者方面與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陳琳:成都具備舉辦大型、高端會議的區域優勢和良好條件。一是領先西部的綜合競爭力和強勁的發展動力為成都會展業實現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80億元,增長14.5%,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2363.5億元,增長16.8%。二是交通物流便捷。成都市擁有兩條機場跑道(4F級),開通國際航線27條,國內航線200餘條。多條鐵路幹線和國道交匯於此,步入地鐵時代的成都還擁有完善的市內交通系統。2009年,成都鐵路、民用航空、水運、公路的貨物運輸總量達3.95億噸,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全國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三是配套設施完善。成都擁有多個國內一流、高質量的會展中心以及布局合理的會議舉辦場地,能承接不同規模、檔次和主題的展會。目前,場館面積突破20萬平方米,居於全國第4位。同時,由會議中心、賓館酒店、旅行社和餐飲、廣告、翻譯企業等20多個行業企業構成的「會展服務聯盟」,能全面滿足外地參展商各需求。
2009年,成都提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這無疑是為成都會展業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成都的城市空間結構和格局將進一 步優化,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相互交融,這將有利於成都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布局的均衡化;城市功能將不斷增強,國際性的區域樞紐和中心城市逐漸顯現,這為成都會展業發展創造了更好的設施條件,有利於會展業服務功能的提升;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強大的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將逐漸出現,這為成都會展業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城鄉二元體制將全面破除、生態環境將更加優美、基礎設施將更加完善,這為成都會展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外在條件和內生動力。
記者:要打造國際會議之都,為會議組織者與會議團隊提供優質的會議服務是基本條件之一。成都市在構建會議服務鏈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陳琳:成都是全國最早設立會展業管理專門機構的城市。經過發展,已成為擁有30多個部門「並聯運行」的會展政務服務體系,建立起了一流的「科學決策和協調服務」機制。我們不斷完善涵蓋宣傳、公安、交通、工商、海關、衛生檢疫、旅遊等30多個政府部門的「會展一站式服務」機制。建立快速處理各類突發問題機制,提升會展政務服務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得到國內外組展商的廣泛認同。
這幾年我從來自國內外與會領導、嘉賓、企業、客商等處得到的對成都會展的反饋,大致是「成都辦會的水平、檔次在不斷提升」, 「在蓉期間充分感受到了成都的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我們有「比較好的硬體設施支撐各種規格的會議展覽」,同時,在「軟」環境的打造上不遺餘力,包括成都人的熱情好客、從客人一下飛機就開始的周到的細節服務,使他們不僅來此參會,還來投資、旅遊、定居,成都會展業的外延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最為寬泛。
我們已經構建起城市服務功能平臺、會展產業政策體系和綜合服務平臺。聚集會議中心、賓館酒店、旅行社和餐飲、廣告、翻譯企業等20多個行業企業構成「會展服務聯盟」,為會展提供理想的舉辦條件和配套服務。
記者:「綠色」已經成為國際會議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成都市在今年的第三屆中國會議產業大會上獲得了「中國最佳綠色會議城市」殊榮,今年還舉辦了頗具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國綠色公司年會」。您怎麼看待「綠色會議」及其與城市會展業發展之間的關係?
陳琳:去年四月,六百位國內外政界要員,企業界、學界領袖,NGO組織代表齊聚成都, 圍繞「綠色」展開巔峰對話。作為中國綠色發展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國際化大會,該年會是首次移師北京以外的城市舉辦。
綠色公司年會今年移師成都,從目前的效果看,是雙贏的。我們在與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合作中,也進一步學到了成功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經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議期間專門發來賀信,對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表示肯定,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署長阿希姆?施泰納親臨會議,實地感受成都的獨特魅力。特別是主題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前瞻和路徑」的商界領袖成都論壇的召開,使綠色公司年會在成都得到了提升,成都也通過綠色公司年會向世界闡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所以,在成都舉辦是雙贏的,也是綠色公司年會落戶成都的「奧秘」。
會展業本身屬於低消耗的無煙產業,低碳、環保、綠色正成為會議產業發展的理念和趨勢。如何在會議中實現綠色會議,是許多同行都關注的話題,也被大家積極踐行。我們倡導綠色會議,已經不是單純的展會本身的綠色和環保的問題,而是在展會這個信息交流的平臺上,靠展會來傳達低碳的理念。
記者:會議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正得到越來越多城市的重視,國內主要會議城市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成都在未來中國會議產業發展格局中的發展規劃怎樣?
陳琳:會展活動必須與城市特點、文化特色、產業特徵相符合,體現出其獨特性、專屬性、差異性。
——與城市特點相結合。在與會展業相關的城市特點中,西部中心(以三中心兩紐為代表)、輕鬆休閒(以茶館文化為代表)、懂得享受(以眾多娛樂場所為代表)、敢於消費(以私車第三城為代表)是成都最明顯的特點。因此,成都的展、會、節活動應圍繞城市特點開展,如體現西部中心的西博會、歐洽化,體現休閒的茶文化博覽會,體現消費潛力的成都購物節等。
——與文化特色相結合。成都市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以美食文化、熊貓文化、道教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非物質文化為主的特色文化對會展業尤其是節慶活動的發展影響重大。可以圍繞這些特色文化,打造一批與此相關的會展、節慶活動,如美食旅遊節、熊貓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道教文化節、三國文化周、「夢回金沙」古蜀文化節等。
——與產業特徵相結合。根據《成都市工業重點產業發展規劃2010年調整方案》,成都市已確定新材料、電子信息、汽車、石化、航空航天、冶金建材、食品、家具、製鞋、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工業產業。成都會展應當與上述十大重點工業相結合,形成家具展、汽車展、電子展、建材展、醫學論壇、新能源論壇、新材料論壇、西部鞋都博覽會等一批與重點產業發展相配套的會展活動。
未來一個時期,我們將按照「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總體發展戰略以及打造「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的總體要求,全力打造「會展品牌集聚區、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休閒節慶之都」,力爭「硬體設施、服務機制、品牌項目、龍頭企業、綜合影響」五個全國一流。重點舉行綜合性的政治經濟高端論壇以及圍繞醫藥、電子、機械、食品、家具等成都優勢產業的行業會議,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環保生態等領域的會議,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國際國內行業組織年會,大力推進會議產業發展,加快「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的建設。
記者:我國的會議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期,您對未來發展有何設想?
陳琳:近年來,中國的會議產業在大家的共同推動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過去,國際性的會議大都選在歐美國家舉辦,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會議基礎設施的改善,國際會議組織者紛紛將目光轉向了中國。這是眾望所歸,也是實至名歸。
國內許多城市均將會展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中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成都、大連、杭州等城市紛紛出臺了扶持政策,這對於促進會議產業良性發展發揮了明顯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會議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自身也需要政策推動,地方政府的諸多政策正決定著各城市會議產業發展前景和未來。從會議組織者角度看,國內PCO、DMC與國際上的公司比較,實力偏弱,策劃、組織運作、營銷、資本運作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為此需要政策保障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