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吳戰通 見習記者 左朝君 萌友 尚海東/文圖視頻 陳姝/剪輯
「娃娃魚我見過不少,可是這麼大塊頭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實屬罕見啊!」濟源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王慧君介紹說。
今日(8月10日)上午7點50分左右,王慧君與同伴在愚公林場九裡溝管護區巡查,途經鄭坪橋時無意中看到橋下北邊淺水灘裡有一個長長的、棕黑色的東西在動。
「不會是娃娃魚吧?」王慧君猜測,為了一探究竟,他們下到河裡走進一看,果然是一條野生大鯢(俗稱「娃娃魚」),棕黑色、背部有不規則斑點、腹面顏色較淺、四條腿,有著長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經驗的他們十分確定它的身份。
「從外表看上去這隻娃娃魚體長足足有一米多,10餘斤重」。王慧君介紹:「這裡水很淺,大鯢沒辦法遊走,只能在原地轉來轉去。」
根據多年野生動物救助的經驗,王慧君一行沒有貿然行動。「這裡顯然不適合大鯢生存,首先這個山溝內的水源不是活水,應該是降雨所產生的,如果沒有繼續降雨的話,很可能就會斷水,周邊並沒有娃娃魚喜歡棲息的山洞,所以我判定這裡應該不是它的主要活動場所,可能是被最近的降雨衝至這邊的。王慧君分析到。
經過諮詢野生動物專家,大家決定將這條大鯢「帶走」,換一個利於它生存的環境進行放生,一番討論後,大家覺得九裡溝景區內的大壩最合適,那裡水深,植物資源豐富,環境幽靜,適合大鯢生存。
為了將其安全的轉移到九裡溝管護區的蓄水壩當中,他招呼同事找來了一個塑料大桶,計劃將其裝進桶裡帶到大壩處。雖然在救助前,對於這條「大塊頭」的體重已經有了預計,可將其撈起來,放到桶裡的過程,還是費了王慧君不少功夫,「娃娃魚身體上沒有鱗片,都是粘液,非常滑溜,並且這隻娃娃魚個大,非常有勁。」
最終在同事的協助下,王慧君終於將這條「大塊頭」的娃娃魚放置到了桶內,經過初步的檢查後,確定這條娃娃魚的身上沒有外傷,具備野外生存能力,隨後他們顧不上休息,趕忙前往九裡溝管護區內的蓄水壩附近,剛剛將其放置在水壩邊,「大塊頭」就有些忍不住,飛快的爬進水壩內,遊向了深處。
據王慧君介紹,俗稱為娃娃魚的中國大鯢,野生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從幼體生長到成體,至少需要5年左右,而此次被救助的「大塊頭」娃娃魚,其生長周期,至少得有十餘年。
在此,王慧君也提醒廣大市民,在野外如果遇見野生動物,儘量不要與其接觸,也不要對其餵食,如果發現野生動物有受傷的情況,要及時與有關部門進行聯繫,由專業的工作人員去救助,並對其進行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切記不要盲目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