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宇宙中找了它十幾年,公民科學家只用了兩周就發現了它

2020-10-28 姿勢分子knowledge

我們總說,地球的大氣層之外是一片真空。實際上,在這個被稱作太空的宇宙空間內,其實充斥著各種輻射,其中伽馬射線以其強大的能量,備受科學家的關注。

在最近大約20年的時間裡,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尋找這些伽馬射線源,其中有一些取得了預期的成果,但有一個射線源仍然蒙著神秘的面紗。它是銀河系中最明亮的伽馬射線源之一,被認為來自於距離地球2470光年的一個雙星系統中。然而,實際的觀測中,科學家卻只找到一顆恆星。

最晚在2009年的時候,科學家就認定了這個伽馬射線源是一顆脈衝星。在2014年的時候,在利用X射線和可見光波段對這裡進行探測時,發現了一顆周期為75分鐘的變星。科學家當時相信,這顆恆星的75分鐘周期,一定與那個釋放出伽馬射線的中子星及這顆恆星的軌道周期相一致。

但是,儘管充滿了信心,可正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喬德雷爾銀行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Colin Clark所說的那樣:「到目前為止,所有在這裡尋找中子星的研究都無功而返。」

我們知道,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擁有著極高的自轉速度,並且周期極其穩定。在自轉的同時,它還會從兩極釋放出脈衝輻射,因此脈衝星又被稱為宇宙中的燈塔。

想要找到這顆脈衝星,科學家就必須找到與它自轉相一致的脈衝信號。在多年以來,這都是科學家們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們選擇了採用公民科學計劃"愛因斯坦@家 ",利用其中數萬名公民科學家的計算機,對這顆隱藏的脈衝星進行搜索。

其實,類似的項目已經進行很多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尋找地外生命的SETi。雖然人類的天文觀測設備發展得越來越快,從宇宙中獲得了海量的數據,但是這個數據已經超出了科學家的計算機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他們經常會公布一些公民科學家計劃,任何感興趣的普通民眾都可以下載官方軟體,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在自己電腦有餘力的時候自動運行程序,幫助科學家完成科研。如果有一萬人參加,那就相當於將科學家的計算機提升了幾千甚至一萬倍。

在這個項目中,科學家將NASA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上的廣域空間望遠鏡(LAT)在2008-2018長達10年的時間內所觀測到的數據上傳,供公民科學家分析。果然,科學家們花了幾年時間都沒有找到的天體,公民科學家僅僅用了兩周就解決了。歷盡千辛萬苦,人類終於找到了這顆被預言的脈衝星,科學家將其命名為PSR J1653-0158。

不過,有一點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這顆脈衝星的自轉速度。作為毫秒脈衝星的典型代表,自轉周期僅有幾毫米也是正常的。但是,觀測結果表明,它僅僅1秒之內就能轉500圈,也就是說,自轉周期僅有2毫秒,這個數據還是打破了人類歷史上發現過最快脈衝星的紀錄。

與此同時,它的磁場也很值得一提,因為它非常弱,在人類迄今為止發現所有脈衝星中排名倒數第三。

還有一點,那就是它的伴星實在太小了。科學家認為,這顆伴星很可能是一顆被脈衝星摧殘的氦白矮星,只留下了一個殘骸。由於這樣的雙星系統就像是黑寡婦蜘蛛一樣由一方殘殺另一方,因此科學家又稱之為黑寡婦雙星、黑寡婦脈衝星。

研究表明,這顆脈衝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倍,而它的伴星雖然密度極高,是鉛的6倍,但體積極小,所以質量只有太陽的1%左右。該研究團隊形容說,這對雙星系統就是銀河系中「超重質量和蒼蠅級別質量」天體的交誼舞。二者的公轉周期只有75分鐘,這也是已知同類雙星系統中最近的一對。

(圖片說明:該雙星提供兩大天體之間的距離和地月距離對比示意圖)

德國漢諾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天文學家Lars Nieder介紹說:「在距離脈衝星僅有1.3倍地月距離的位置上,這顆白矮星的殘骸以每秒700多公裡的速度,僅用75分鐘就能繞脈衝星公轉一圈。這個與眾不同的『二重奏』最初可能是一對非常接近的雙星系統,伴星的物質逐漸落入中子星,增加了它的質量,也使得它自轉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削弱了它的磁場。」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的,那麼根據理論分析可知,被摧殘的白矮星將會產生出巨大的物質雲。Clark介紹說:「脈衝星用它的輻射和高能粒子形成的恆星風,將它同伴的物質蒸發,使得這個恆星系統充滿了無線電波無法穿透的等離子體。」因此,即使PSR J1653-0158能夠發射無線電波,它也會被物質雲吸收,無法被我們觀測到。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PSR J1653-0158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第二顆檢測不到無線電波的脈衝星。

當然,除了關於這個黑寡婦雙星系統的各個特性之外,還有一點非常值得興奮,那就是Einstein@Home這樣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更加廣泛地召集公民科學家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幫助科學家取得更多突破性發現。

漢諾瓦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Bruce Allen是Einstein@Home的主任和創始人,他指出:「在費米衛星觀測到的伽馬射線源名錄中,還有幾十個伽馬射線源,我敢打賭,其中肯定有脈衝雙星。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探測到它們的伽馬射線所產生的脈衝特徵。在Einstein@Home的幫助下,我們有望實現這個突破。誰知道呢,沒準還有更加振奮的驚喜在等著我們。」

隨著人類觀測設備越來越強,科學家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需要公眾參與到這樣的科研任務中,我們也希望能夠參與到這樣的項目中來,共同幫助人類科技進步。人類的科技已經走到了關鍵時期,我們越來越需要更多的人合作和努力。我們的科技能走多遠,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有多團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中十幾顆宜居星球
    以地球為例:有科學家經過計算表明,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在地球演化史上將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而如果距離再近5%,它也可能處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少之又少)雖然,「宜居星球」是宇宙中的珍奇,少之又少,但是由於宇宙的極其龐大,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絕大的。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減少,是什麼在「淘汰」它?
    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通過觀測宇宙,發現星體周圍很可能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而在那之前,科學家們曾經認為,宇宙中普遍都是明物質,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可以看到的。那麼,這種看不見的物質會是什麼呢?很快10年過去了,另一名天文學家奧爾特在觀察太陽系周圍的之後,正式提出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質的理論,科學家們對於暗物質的研究,也由此正式展開。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中十幾顆宜居星球,上面有外星人嗎?
    因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宇宙間的宜居帶是以地球生態系統為標準的。以地球為例:有科學家經過計算表明,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在地球演化史上將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而如果距離再進5%,它也可能出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
  • 它把宇宙隔開了!科學家發現最大「宇宙牆」,裡面堆滿了暗物質
    ,一直都存在著許多的未解之謎,同時,伴隨著觀測研究,也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發現傳來,日前,科學家們就在宇宙中又發現了「一堵牆」。這座宇宙牆它藏身於銀河系的正後方,銀河系的光線將它遮擋住,讓它完全藏身於黑暗之中,所以,即使它距離我們如今近,一直也都不曾發現,一直到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發現了其中星系的紅移現象,才最終鎖定了它的存在。這也是科學家們發現的迄今為止最大的宇宙結構,它甚至要比2003年發現的長度為13.7億光年的史隆長城還要大很多。
  • 科學家研究發現超級行星,體積是地球的5~15倍,但卻找不到它!
    其實科學家們從來沒有停止對未知的[第9行星]的探索,許多人認為在海王星和冥王星之外的某個地方,有一顆質量比地球大5倍的第9顆行星,而這顆還不知道究竟存不存在的。[第9行星]有一個特別的名字,x星一直以來被神秘所籠罩,要弄清[第9行星]還得從海王星的發現開始說起。讓我們回想一下。1846年科學家們發現海王星的時候,科學家們其實就已經開始懷疑附近是否還有另一顆行星。
  • 科學家最新發現:地球宇宙中獨一無二!-科學家,發現,地球,宇宙,獨一...
    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約有7*1020顆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科學家相信,它們中很多都有著與我們相似的環境。這一理論名叫「哥白尼原理」。該原理認為,地球在宇宙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近期一項最新研究否定了該理論,認為地球在宇宙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
  •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它在宇宙中有什麼作用?科學家給出了猜想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它在宇宙中有什麼作用?科學家給出了猜想人類是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從人類誕生之後,就開始不斷的探索宇宙中的奧秘,人類就希望有一天能夠解開宇宙的終極奧秘,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發現了宇宙中有很多天體,我們的地球只不過是眾多天體中的一個,我們的太陽其實是一顆恆星,太陽系有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轉動,我們能夠看到的宇宙中的天體除了恆星就是行星,還有很多的小行星,這些天體都是能夠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的
  • 它是宇宙中最奇怪星體,科學家至今搞不清楚它巨的巨大能量來源
    他發現3C 48的光譜中,在一個奇怪的位置上有一些又寬又亮的發射線。這個新發現的天體,它有著異常明亮的光芒,而且距離地球達百億光年,可如此遠的距離能夠被我們觀測到,的確非常不可思議,最初的時候,科學家還以為是恆星,可是後來研究發現它並不是恆星,光譜似行星狀星雲但又不是星雲,發出的無線電波如星系但卻又不是星系,因此科學家稱它為「類星體」。
  • 它是比黑洞更神秘的存在,科學家表示沒有它就沒有宇宙
    宇宙是非常浩瀚的,存在著無數的星系,無數的星球,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地球,不過是宇宙當中的一粒塵埃罷了。對於宇宙的來源,比較接受的觀點就是來源於奇點大爆炸,但是在這其中到底存在著多少的秘密?人類一直是想要探求,但是無法得知。也是因為我們如今的科技水平有限,對於很多的事情,只能靠猜想。
  • 宇宙或存在超過人類的高級文明,科學家發現了它,有點可疑!
    高級文明一直以來都困擾了人類很久,在茫茫的宇宙中,外星文明或許是存在的。在很早之前科學家對外星文明的猜測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並且對外星文明的存在也是深信不疑的,倘若外星文明是真實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證明他們的存在呢?
  • 宇宙是某個生命體的大腦?科學家:可能是真的,但它還未發育
    甚至有科學家直言,對於宇宙中某些問題,人類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對宇宙數百年的探索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它有許多地方顛覆了人類的認知,與人類的邏輯方式相悖,甚至曾一度影響到了人類的探索過程,使得探索停滯不前。
  • 宇宙是某個生命體的大腦?科學家:可能是真的,但它還未發育
    甚至有科學家直言,對於宇宙中某些問題,人類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答案。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對宇宙數百年的探索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它有許多地方顛覆了人類的認知,與人類的邏輯方式相悖,甚至曾一度影響到了人類的探索過程,使得探索停滯不前。
  •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天文望眼鏡發現了宇宙中的首個分子:氦氫化物。浩瀚的宇宙深不可測,充滿了可怕的黑洞,這些黑洞可以將行星撕成碎片。然而,在大爆炸之後的瞬間,宇宙是一個相當無聊的、空虛的地方。它顯得炙熱、緻密,主要由氫原子和氦原子組成。在這個原始宇宙中,科學家們相信氫和氦發生了碰撞,形成了宇宙中第一種分子。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它揭示了地球未來的命運
    在宇宙中,或許沒有什麼是永恆存在的,即使是宇宙,未來伴隨著演化,或許也有終結的那一天,只不過從時間的跨度上來看,宇宙中的很多萬物,它們存在的時間都非常漫長罷了,比方說恆星,當恆星走向生命尾聲後,便會演化成其它的天體繼續存在於宇宙之中。
  • 宇宙中的「普通物質」被發現,但它並不普通,沒有它宇宙不復存在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宇宙中構成恆星、行星和星系的普通物質中,潛藏著40%的特殊物質,這些物質藏身於複雜的宇宙網之中,在宇宙中具有重要地位,這項研究也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 令人絕望的熵增定律,預示宇宙命運,科學家:後悔發現了它
    宇宙空間浩瀚無比,宇宙中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謎團,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許多科學家在宇宙空間中都有了新的發現,這些新的發現都令人欣喜,但當人類發現一個定律後,人類卻不願相信這是真的,那就是熵增定律。
  • 人類在宇宙的「眼睛」看到了什麼?它讓科學家感到擔憂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曾看著天上的星星,幻想著宇宙中會有什麼。人類面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恐懼和好奇。但是,正因為是人類,我們的天性使得我們戰勝恐懼,探測未知。1957年,人類已不滿足僅僅是尋找地球的答案,開始向宇宙邁出第一步。我們懷著巨大的敬畏和好奇,向宇宙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 科學家發現「南極牆」,長度達14億光年,是它阻礙了人類嗎?
    人類為何找不到外星文明?專家發現「一堵牆」,可能被它阻礙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路程是艱辛又漫長的,遇到層層的關卡,想方設法的想要突破,卻無從下手。宇宙中有許多超乎人類認知範疇的東西,例如空間速度、宇宙的大小等等,都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