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地球的大氣層之外是一片真空。實際上,在這個被稱作太空的宇宙空間內,其實充斥著各種輻射,其中伽馬射線以其強大的能量,備受科學家的關注。
在最近大約20年的時間裡,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尋找這些伽馬射線源,其中有一些取得了預期的成果,但有一個射線源仍然蒙著神秘的面紗。它是銀河系中最明亮的伽馬射線源之一,被認為來自於距離地球2470光年的一個雙星系統中。然而,實際的觀測中,科學家卻只找到一顆恆星。
最晚在2009年的時候,科學家就認定了這個伽馬射線源是一顆脈衝星。在2014年的時候,在利用X射線和可見光波段對這裡進行探測時,發現了一顆周期為75分鐘的變星。科學家當時相信,這顆恆星的75分鐘周期,一定與那個釋放出伽馬射線的中子星及這顆恆星的軌道周期相一致。
但是,儘管充滿了信心,可正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喬德雷爾銀行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Colin Clark所說的那樣:「到目前為止,所有在這裡尋找中子星的研究都無功而返。」
我們知道,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擁有著極高的自轉速度,並且周期極其穩定。在自轉的同時,它還會從兩極釋放出脈衝輻射,因此脈衝星又被稱為宇宙中的燈塔。
想要找到這顆脈衝星,科學家就必須找到與它自轉相一致的脈衝信號。在多年以來,這都是科學家們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們選擇了採用公民科學計劃"愛因斯坦@家 ",利用其中數萬名公民科學家的計算機,對這顆隱藏的脈衝星進行搜索。
其實,類似的項目已經進行很多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尋找地外生命的SETi。雖然人類的天文觀測設備發展得越來越快,從宇宙中獲得了海量的數據,但是這個數據已經超出了科學家的計算機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他們經常會公布一些公民科學家計劃,任何感興趣的普通民眾都可以下載官方軟體,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在自己電腦有餘力的時候自動運行程序,幫助科學家完成科研。如果有一萬人參加,那就相當於將科學家的計算機提升了幾千甚至一萬倍。
在這個項目中,科學家將NASA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上的廣域空間望遠鏡(LAT)在2008-2018長達10年的時間內所觀測到的數據上傳,供公民科學家分析。果然,科學家們花了幾年時間都沒有找到的天體,公民科學家僅僅用了兩周就解決了。歷盡千辛萬苦,人類終於找到了這顆被預言的脈衝星,科學家將其命名為PSR J1653-0158。
不過,有一點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這顆脈衝星的自轉速度。作為毫秒脈衝星的典型代表,自轉周期僅有幾毫米也是正常的。但是,觀測結果表明,它僅僅1秒之內就能轉500圈,也就是說,自轉周期僅有2毫秒,這個數據還是打破了人類歷史上發現過最快脈衝星的紀錄。
與此同時,它的磁場也很值得一提,因為它非常弱,在人類迄今為止發現所有脈衝星中排名倒數第三。
還有一點,那就是它的伴星實在太小了。科學家認為,這顆伴星很可能是一顆被脈衝星摧殘的氦白矮星,只留下了一個殘骸。由於這樣的雙星系統就像是黑寡婦蜘蛛一樣由一方殘殺另一方,因此科學家又稱之為黑寡婦雙星、黑寡婦脈衝星。
研究表明,這顆脈衝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倍,而它的伴星雖然密度極高,是鉛的6倍,但體積極小,所以質量只有太陽的1%左右。該研究團隊形容說,這對雙星系統就是銀河系中「超重質量和蒼蠅級別質量」天體的交誼舞。二者的公轉周期只有75分鐘,這也是已知同類雙星系統中最近的一對。
(圖片說明:該雙星提供兩大天體之間的距離和地月距離對比示意圖)
德國漢諾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天文學家Lars Nieder介紹說:「在距離脈衝星僅有1.3倍地月距離的位置上,這顆白矮星的殘骸以每秒700多公裡的速度,僅用75分鐘就能繞脈衝星公轉一圈。這個與眾不同的『二重奏』最初可能是一對非常接近的雙星系統,伴星的物質逐漸落入中子星,增加了它的質量,也使得它自轉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削弱了它的磁場。」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的,那麼根據理論分析可知,被摧殘的白矮星將會產生出巨大的物質雲。Clark介紹說:「脈衝星用它的輻射和高能粒子形成的恆星風,將它同伴的物質蒸發,使得這個恆星系統充滿了無線電波無法穿透的等離子體。」因此,即使PSR J1653-0158能夠發射無線電波,它也會被物質雲吸收,無法被我們觀測到。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PSR J1653-0158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第二顆檢測不到無線電波的脈衝星。
當然,除了關於這個黑寡婦雙星系統的各個特性之外,還有一點非常值得興奮,那就是Einstein@Home這樣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更加廣泛地召集公民科學家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幫助科學家取得更多突破性發現。
漢諾瓦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Bruce Allen是Einstein@Home的主任和創始人,他指出:「在費米衛星觀測到的伽馬射線源名錄中,還有幾十個伽馬射線源,我敢打賭,其中肯定有脈衝雙星。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探測到它們的伽馬射線所產生的脈衝特徵。在Einstein@Home的幫助下,我們有望實現這個突破。誰知道呢,沒準還有更加振奮的驚喜在等著我們。」
隨著人類觀測設備越來越強,科學家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需要公眾參與到這樣的科研任務中,我們也希望能夠參與到這樣的項目中來,共同幫助人類科技進步。人類的科技已經走到了關鍵時期,我們越來越需要更多的人合作和努力。我們的科技能走多遠,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有多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