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 海鷗照相機飛向世界

2021-01-13 網易財經

文/周紅

文革期間的1968年,32歲的孫晶璋從上海照相機廠的技術科工藝大組的大組長被下放到了金工車間大件組當工人,加工大直徑的金屬零件。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的孫晶璋,19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實習,1963年由北京輕工業部研究院機械設備研究所調回上海照相機廠,親歷了上海照相機廠自58年正式成立以來主要產品的研試。後來他成了上海照相機總廠的總工程師。

上海照相機廠是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的前身。1963年,該廠生產的相機90%是上海牌4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即方鏡箱照相機)。這也是中國第一款出口的相機,以德國羅萊弗萊克斯(Rolleiflex)雙反相機為原型,1963年底開始批量生產,1964年出口中東地區。

和新中國成立後籌建的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照相機工業也承擔著突破、趕超的使命,關係一國光榮。從58年建廠並推出58-1型相機,到4型雙反相機出口,上海照相機廠僅用了六年時間。

NTER>1968年,海鷗4A型(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供圖,海鷗相機歷代機型圖 >>)

飛出上海

1968年,上海牌照相機正式使用海鷗牌註冊商標,從此「海鷗」飛出上海,成為新中國照相機工業的標杆。這是為推動出口而做的改動。據孫老先生回憶,4型系列相機出口後,得到出口地一些反饋。原來按照國際有關規定,以地名「上海」作為商標不能在國際上註冊,相機說明書上的熊貓圖案亦不能用。因為多數照相機出口到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熊貓的圖案在伊斯蘭教徒看來酷似豬。為避免造成誤解,熊貓圖案也被換下。

這時,上海輕工進出口公司提議採用其註冊的「海鷗」牌,海鷗與上海有關,又有「飛向世界」的含義。不過,這或許都是後來人們的美好附會。那時,叫「海鷗」的產品多得是:「海鷗」牌洗滌、化妝品……。

孫老後來才聽說,海鷗是被西方人看不起的海鳥,「又懶又饞,老是跟隨在輪船後面,搶吃船員倒在海裡的殘羹剩飯,後來才知道對海外宣傳並不十分有利。當時沒得選擇,要出口,必須得用輕工進出口公司指定的商標。」

「上海4型可以說把當初從事照相機事業的人們的精神傳給了我們……儘管已經生產了40多年,我手頭上的上海4型相機依然動作輕快、從裝膠捲、設快門、調焦、按快門、上膠捲、到最後去除膠捲都是暢通無阻。和其原型祿來相機一樣,動作安全簡便。即使是早期產品,做工也很結實,不愧為後來大為流行的海鷗系列相機的開頭。」日本相機收藏家陸田三郎在其著作《中國古典相機故事》中,對40多年前生產的4型照相機,仍不吝讚美之詞。

4型系列在國內有眾多模仿者,風靡一時。4型系列中,被仿造最多的是4B型,重慶寧江機械廠在1968年生產的峨嵋SF-1相機,丹東照相機廠於1974年至1980年生產的牡丹雙反相機系列,武漢照相機廠1973年生產的黃鶴相機等,都證明了4型系列流行之廣。

少數人的「玩具」

「那時候,上海300萬人口,玩相機的最多只有3000人。」和相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林家瑞告訴網易財經,五六十年代,能玩得起相機的是極少數人,即使玩也是「窮玩」。林師傅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相機,退休後在上海最大的星光攝影器材城開了一家二手中古相機店。

當時,拍照還是項挺有「危險性」的昂貴愛好。「有很多人拍照後,自己衝自己洗,那時候人民群眾警惕性很高的,我自己衝洗相片,暗室裡開著紅燈,只要有紅光透出去,裡委幹部要報告派出所,派出所再來調查。」林師傅笑著回憶,在吳淞口端相機拍照,都會被懷疑成特務,而聚會討論拍照更是不敢想,「一活動就說是裴多菲俱樂部。」

膠捲也很貴。「膠片都是蘇聯匈牙利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拍電影剩下的零碎片頭,卷好了,1塊5毛錢一卷,匈牙利的片子5塊錢一卷,等於現在四五百元了吧。」林師傅擁有的第一個國產相機,就是上海牌58-1,當時他已參加工作,月薪74元,買得起80元的58-1。

在國內,雖然相機仍是奢侈品,不過4型的價格是工人一個多月工資,為更多人接受。「到4型出來以後,接著有4A型、4B型、4C型,特別是4B型出來之後,80塊錢一架,應該說相當便宜。我大學畢業的那幾年每月工資一直都是65塊6毛。整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根本就沒加工資。但是有些勞動力比較多的家庭也是能夠買得起。」孫晶璋說。

而到70年代初,「海鷗」牌照相機緊俏到需要通宵排隊才能買到。孫晶璋也曾受親戚朋友委託,裹一件大棉襖,晚上六七點鐘去排隊,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買。

起步晚,而不落後於人

從無到有的的第一架58-1型相機,充滿了當時工匠的樸素和執著。它是由一群當時相機店的學徒和中央商場修鐘錶的手工業者,聚集到南京路四川路口惠羅公司六樓的一個小閣樓裡,參照著德國徠卡(Leica)3B型相機敲敲打打,摸索出來的。

負責製造的是一支雜牌軍:相機的金屬部分由技術人員仿萊卡製造,鏡頭由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設計,鏡頭加工委託給了上海吳良才眼鏡廠。

現已80歲的海鷗公司老員工孫雲清,當時跟著自己的鐘表師傅,見證了第一架上海相機的誕生。「相機做出來後,在中蘇友好大廈工業陳列館展示,外國人看到很驚奇,讓講解員拿出來看看,但我們只有一隻照相機,擺擺樣子的。」58-1和其後繼上海58-2成為中國照相機產業首批大量生產的高級相機。

而負責給58-1照相機畫設計圖紙,為大批量生產做準備,正是孫晶璋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的畢業實習作業。

「德國萊卡3B型號是1936年出來,我們是58年開始做,比他們晚了20多年。但是我們一起步就到這個水平了。這種照相機蘇聯也剛剛開始搞。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生產不出,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工程師搬回去,才開始的,大概1950年左右就有照相機出來。美國的照相機工業規模很小,我看他不是不能搞,可能是它的重點不在相機,而在汽車。比中國先進的還有日本,日本在二戰時已經有照相機了,而且有幾個照相機廠。除此之外,我們算是先進的了。當時,香港、臺灣根本差太遠了,我們起步得比較快。」孫晶璋回憶道。

同樣在六十年代初,中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生產135膠捲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國家。1964年上海照相機廠開始仿製日本美能達(Minolta)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當時模仿的是1962年問世的美能達SR-7型的結構和造型,但SR-7型的自動測光系統的元件當時國內都沒有,只能把這部分去掉,因此最後實現的性能大致相當於1958年推出的美能達SR-2。

通過了試製定型後的相機被命名為上海DF型,1966年開始批量生產後又改名為海鷗DF型,世人熟知的「海鷗單反」由此誕生。海鷗DF型單眼相機以及其各種改型連續生產了數十年,產量以十萬計,記錄了無數珍貴時刻,也成為了許多攝影人的啟蒙助手。

「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

誕生於大躍進趕英超美年代的上海照相機廠,擺脫不了浮誇風的影響。文革中七十年代初的「東風」、「紅旗」相機更是嚴重脫離現實,只為滿足某些自我膨脹的要求而造。1968年底,上海照相機廠接到任務,仿照瑞典「哈蘇」500C(Hasserblad)照相機研製「東風」相機。孫晶璋介紹,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款使用120膠捲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日本的勃浪尼卡(Bronica),瑪米亞(Mamiya)645等同類型照相機均尚在研製中。

同時,另一艱巨任務——仿製西德萊茨照相機廠生產的徠卡(Leica)M4照相機,(這在當時也屬於世界上最高級的35毫米照相機之一,和瑞典的哈蘇都是各自類型的頂級機),落在上海照相機二廠。1969年,正值國慶20周年,上海照相機二廠將仿製徠卡M4 的照相機稱為「紅旗」。這些據說都是喜歡攝影的江青的意思。

後來,江青又下達了新的「聖旨」:「哈蘇原型機的快門只有1/500秒,我們必須達到1/1000,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也能有。我們既然能做1/500秒,為什麼不能做1/1000秒呢?」

現實是,當時的中國照相機工業總體技術水平還很落後,沒有高純度的光學玻璃,沒有合格的、精度較高的金屬材料,沒有高精密度的工具機設備,光憑一股熱情,怎麼能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呢?負責快門設計的孫晶璋內心質疑,可面對這一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用點小聰明矇混過關。他的辦法是,在1/1000秒時,快門的最大通光口徑從鏡頭的最大光圈f/2.8縮到F4,這時大於F4的幾檔就不能用,但最高1/1000秒的快門速度是達到了,用孫晶璋的話說,是總算「將江青糊弄過去了」。

進入九十年代,海鷗錯失了數位相機的發展機遇,受進口照相機的夾擊,走下坡路已是不可避免。孫晶璋指出了海鷗衰落的兩個原因,國企體制問題和基礎技術的薄弱。

「照相機是應用技術,要靠基礎技術支撐。如果沒有基礎技術支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電子技術不行,材料技術不行,工具機技術不行,什麼都不行,那麼沒辦法,我們只能全靠引進,全都是日本過來。你能夠引進一個,你能夠引進兩個,但你不可能什麼都引進過來。」孫老感嘆。

而眼下的海鷗,不知何時才能再度展翅高飛。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不常見的海鷗4A103A雙反照相機!中國上海照相機廠生產
    今天介紹一款上海海鷗照相機廠生產的海鷗4A103A雙反照相機。海鷗4A103雙反很常見,但我相信4A103A雙反則應該屬於不大常見的一個型號了。說到這臺海鷗4A103A的由來,實際上是由一款海鷗為德國的Foto-Quelle公司貼牌生產的Revue 6x6雙反所引發的。
  • 中國江蘇常州照相機總廠製造的紅梅-5雙反照相機
    繼續介紹雙反照相機,今天登場的是江蘇常州照相機總廠生產的紅梅-5雙鏡頭反光照相機。該機由江蘇常州照相機廠1979年研製生產。當時的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總局的專家組,在1982年7月對紅梅-5進行了鑑定,認定為優質產品,隨後正式投入生產。
  • 中國湖北武漢照相機廠製造的友誼SF-I型雙反照相機!
    有段時間沒介紹雙反照相機了,所以今天就介紹一款湖北武漢照相機廠製造的友誼SF-I型雙反照相機吧。按照莊克明《中國照相機》一書的介紹,友誼雙反是由武漢照相機廠(現在好像已經不在了)在1975年研製生產,1982年通過當時的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總局組織的產品鑑定,正式投產的產品。
  • 香港製造的Halina Viceroy雙反照相機!
    今天介紹的這款Viceroy,是香港的Halina公司在1960年前後生產的一款雙反照相機。想必各位都知道:所謂的「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於實際的拍照。
  • 中國哈爾濱電錶儀器廠製造的熊貓牌XM型膠片單反照相機!
    所以今天就介紹一下這款哈爾濱電錶儀器廠生產的熊貓牌單反照相機吧。您沒有看錯,這款熊貓牌單反照相機,就是哈爾濱電錶儀器廠生產的。不過我自己第一次看到其生產廠家的時候也覺得奇怪,電錶廠生產相機?實際上這和當時我國的經濟情況有著很大的關係。在計劃經濟時期的70年代初,國內照相機市場基本上是賣方市場,當時市場最奇缺當屬上海海鷗照相機廠的產品。
  • 江西鳳凰光學為英國製造的CENTON K100 PK口膠片單反照相機!
    Centon這個品牌屬於英國的一家創立於1935年的攝影器材零售公司Jessops公司,該公司主要業務是銷售相機、鏡頭以及相關的攝影附件等。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Jessops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問題,並最終在2013年的1月份關閉了旗下的187家商店,並進入政府監管狀態。
  • 海鷗啁啾
    海鷗啁啾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
  • 冬日青島 海鷗飛翔在浮光躍金的海面上
    冬日的青島,在棧橋海域,海鷗快樂地飛翔著。一會兒歡聚在空中,一會兒飛散開掠過波光粼粼的海面;一會兒飛向大海的深處,一會兒在岸邊的淺灘上留下歡快的倒影……【來源:青島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海鷗」巴塞爾鬥贏「歐米茄」
    新華社瑞士巴塞爾3月11日電 2012年瑞士巴塞爾國際鐘錶珠寶展組委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10日對瑞士歐米茄公司訴中國海鷗手錶商標侵權一案作出裁決,認定海鷗手錶在本屆展會上使用的標識牌未對歐米茄註冊商標構成任何侵害。中國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本屆展會上展出一款自主研發、擁有核心技術、直徑最小、具有國際水平的同軸陀飛輪女士腕錶,引起業界人士關注。
  • 一隻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海鷗
    無垠海,天際間鳥鳴聲聲,翅影點點可能還有電影《海鷗食堂》裡的溫暖美好或者是發生在春城《老人與海鷗》裡的情深義重你會發現【F】的獨特含義那是一隻海鷗向上的姿態風浪為伴,大海為家,對遠方的執著和對飛行的熱愛讓它看遍了世界的廣大。偶爾,它會飛抵一個未知的地方,短暫地停留,看一眼當地迷人的景致,原始的風貌,聽聽人們的交談,和孩子們的笑聲。
  • 照相機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3年之後,畫匠完成了「作品」。他一看,這是什麼畫呀,只是一塊大木塊。他正要發脾氣,畫匠慢條斯理地說道:「請你修一座不透光的房子,在房子一側的牆上開一扇大窗戶,然後把木板嵌在窗上。太陽一出來,你就可以在對面的牆上看到一幅美妙的圖畫了。」這個人聽畫匠說得那麼有板有眼,只好半信半疑地照畫匠說的去做。果然,房子蓋好,並照畫匠說的那樣安上木板後,在房子的牆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景致。
  • 不是所有的「海鷗」都是海鷗!
    在中國,人們看見鷗會說那是「海鷗」,在歐洲我也見過民眾管鷗叫「seagull」,就是海鷗的英文直譯。在這裡,海鷗是作為鴴(héng)形目鷗科鳥類的通稱使用的,「seagull」也是鷗科鳥類的英文俗稱之一。
  •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沒有老舍怎麼回事?196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需保密50年才能公布,所以這則坊間傳聞也始終未知真偽。
  • 北戴河「海鷗媽媽」每天自費餵食千隻海鷗
    然而今年卻不同,湛藍的天空下,成群的海鷗在海邊嬉戲、覓食、沐浴陽光,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吸引海鷗的是一位55歲的退休教師——常英,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海鷗媽媽」。初春的海邊,海風依然寒冷。下午4時左右,北戴河平水橋公園,常英如往常一樣帶著準備好的食物來到海邊。她剛一出現,千餘只海鷗便熱鬧起來,一邊展翅飛旋,一邊嘎嘎地叫著聚集到她的身邊。
  • 真是一隻迷人的宇宙海鷗!海鷗星雲,光翅膀就跨度100光年
    色彩斑斕、線條優美的這組迷人星雲被稱為海鷗星雲,因其與飛行中的海鷗相似而得名。這個區域由塵埃、氫、氦和較重元素的痕跡組成,是新恆星熾熱而充滿能量的誕生地。歐洲航空局VLT觀測望遠鏡(VST)捕捉到的這些引人注目的細節,揭示了組成海鷗星雲的單個天體,以及海鷗星雲內部的細微特徵,VST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見光觀測望遠鏡之一。海鷗星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三大塊氣體雲,其中最獨特的是Sharpless 2-296,構成了「翅膀」。從一個翼梢到另一個翼梢跨度約100光年,Sh2-296顯示出發光的物質和在明亮恆星之間編織的暗塵埃帶。
  • 海鷗星雲,光翅膀就跨度100光年,真是一隻迷人的宇宙海鷗!
    色彩斑斕、線條優美的這組迷人星雲被稱為海鷗星雲,因其與飛行中的海鷗相似而得名。這個區域由塵埃、氫、氦和較重元素的痕跡組成,是新恆星熾熱而充滿能量的誕生地。歐洲航空局VLT觀測望遠鏡(VST)捕捉到的這些引人注目的細節,揭示了組成海鷗星雲的單個天體,以及海鷗星雲內部的細微特徵,VST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見光觀測望遠鏡之一。
  • 「海鷗」風暴潮為何超66年歷史紀錄?專家解讀
    與17級的超強颱風「威馬遜」相比,13級的「海鷗」雖然顯得有些瘦弱,但它的降雨量卻超過了「威馬遜」,不僅給海口人民留下一片水城蕩漾的深刻景象,還刷新了這裡66年來風暴潮水位的最高紀錄。  帶著關於「海鷗」的種種疑問,海南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了相關氣象、水文專家,從科學的角度來進行答疑解惑。
  • 英一海鷗被箭刺中身體,人看著擔心,海鷗被箭刺入數月仍正常覓食
    而近日在英國一家肯德基門口,一隻海鷗引發了人們的擔心,因為這隻海鷗被一枝箭刺中身體,這隻海鷗帶著這枝箭,仍正常覓食,在吃外面扔的炸雞和薯片。 據介紹:在2020年5月時,這隻海鷗就被民眾看到被箭刺穿身體
  • 【圖刊】飛向太空的世界十大運載火箭
    【圖刊】飛向太空的世界十大運載火箭圖為2004年10月11日,俄羅斯質子-M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中心準備升空。 發布時間:2018-01-30 11:31:04 【編輯:富宇】 【圖刊】飛向太空的世界十大運載火箭
  • 你見過會飛的照相機嗎?無人機貿易分類將劃歸「會飛的照相機」
    在今年9月份時,中國的「大疆無人機」被世界海關組織協會制度委員會認定,分類歸為「會飛的照相機」一類。   據深圳海關關稅處介紹無人機屬於創新型高科技產品,如果按照帶照相機的飛行器分類就必須按照飛行器的標準進行監管,飛行器的貿易管制各個國家都不一致且都相對比較嚴格,容易形成非關稅貿易壁壘,但是如果歸類為「會飛的照相機」就可以按照照相機的分類進行監管,各國對照相機一般沒有特殊的貿易管制要求,有利於高科技優勢產品進入民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