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紅
文革期間的1968年,32歲的孫晶璋從上海照相機廠的技術科工藝大組的大組長被下放到了金工車間大件組當工人,加工大直徑的金屬零件。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的孫晶璋,19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實習,1963年由北京輕工業部研究院機械設備研究所調回上海照相機廠,親歷了上海照相機廠自58年正式成立以來主要產品的研試。後來他成了上海照相機總廠的總工程師。
上海照相機廠是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的前身。1963年,該廠生產的相機90%是上海牌4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即方鏡箱照相機)。這也是中國第一款出口的相機,以德國羅萊弗萊克斯(Rolleiflex)雙反相機為原型,1963年底開始批量生產,1964年出口中東地區。
和新中國成立後籌建的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照相機工業也承擔著突破、趕超的使命,關係一國光榮。從58年建廠並推出58-1型相機,到4型雙反相機出口,上海照相機廠僅用了六年時間。
NTER>1968年,海鷗4A型(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供圖,海鷗相機歷代機型圖 >>)飛出上海
1968年,上海牌照相機正式使用海鷗牌註冊商標,從此「海鷗」飛出上海,成為新中國照相機工業的標杆。這是為推動出口而做的改動。據孫老先生回憶,4型系列相機出口後,得到出口地一些反饋。原來按照國際有關規定,以地名「上海」作為商標不能在國際上註冊,相機說明書上的熊貓圖案亦不能用。因為多數照相機出口到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熊貓的圖案在伊斯蘭教徒看來酷似豬。為避免造成誤解,熊貓圖案也被換下。
這時,上海輕工進出口公司提議採用其註冊的「海鷗」牌,海鷗與上海有關,又有「飛向世界」的含義。不過,這或許都是後來人們的美好附會。那時,叫「海鷗」的產品多得是:「海鷗」牌洗滌、化妝品……。
孫老後來才聽說,海鷗是被西方人看不起的海鳥,「又懶又饞,老是跟隨在輪船後面,搶吃船員倒在海裡的殘羹剩飯,後來才知道對海外宣傳並不十分有利。當時沒得選擇,要出口,必須得用輕工進出口公司指定的商標。」
「上海4型可以說把當初從事照相機事業的人們的精神傳給了我們……儘管已經生產了40多年,我手頭上的上海4型相機依然動作輕快、從裝膠捲、設快門、調焦、按快門、上膠捲、到最後去除膠捲都是暢通無阻。和其原型祿來相機一樣,動作安全簡便。即使是早期產品,做工也很結實,不愧為後來大為流行的海鷗系列相機的開頭。」日本相機收藏家陸田三郎在其著作《中國古典相機故事》中,對40多年前生產的4型照相機,仍不吝讚美之詞。
4型系列在國內有眾多模仿者,風靡一時。4型系列中,被仿造最多的是4B型,重慶寧江機械廠在1968年生產的峨嵋SF-1相機,丹東照相機廠於1974年至1980年生產的牡丹雙反相機系列,武漢照相機廠1973年生產的黃鶴相機等,都證明了4型系列流行之廣。
少數人的「玩具」
「那時候,上海300萬人口,玩相機的最多只有3000人。」和相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林家瑞告訴網易財經,五六十年代,能玩得起相機的是極少數人,即使玩也是「窮玩」。林師傅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相機,退休後在上海最大的星光攝影器材城開了一家二手中古相機店。
當時,拍照還是項挺有「危險性」的昂貴愛好。「有很多人拍照後,自己衝自己洗,那時候人民群眾警惕性很高的,我自己衝洗相片,暗室裡開著紅燈,只要有紅光透出去,裡委幹部要報告派出所,派出所再來調查。」林師傅笑著回憶,在吳淞口端相機拍照,都會被懷疑成特務,而聚會討論拍照更是不敢想,「一活動就說是裴多菲俱樂部。」
膠捲也很貴。「膠片都是蘇聯匈牙利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拍電影剩下的零碎片頭,卷好了,1塊5毛錢一卷,匈牙利的片子5塊錢一卷,等於現在四五百元了吧。」林師傅擁有的第一個國產相機,就是上海牌58-1,當時他已參加工作,月薪74元,買得起80元的58-1。
在國內,雖然相機仍是奢侈品,不過4型的價格是工人一個多月工資,為更多人接受。「到4型出來以後,接著有4A型、4B型、4C型,特別是4B型出來之後,80塊錢一架,應該說相當便宜。我大學畢業的那幾年每月工資一直都是65塊6毛。整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根本就沒加工資。但是有些勞動力比較多的家庭也是能夠買得起。」孫晶璋說。
而到70年代初,「海鷗」牌照相機緊俏到需要通宵排隊才能買到。孫晶璋也曾受親戚朋友委託,裹一件大棉襖,晚上六七點鐘去排隊,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買。
起步晚,而不落後於人
從無到有的的第一架58-1型相機,充滿了當時工匠的樸素和執著。它是由一群當時相機店的學徒和中央商場修鐘錶的手工業者,聚集到南京路四川路口惠羅公司六樓的一個小閣樓裡,參照著德國徠卡(Leica)3B型相機敲敲打打,摸索出來的。
負責製造的是一支雜牌軍:相機的金屬部分由技術人員仿萊卡製造,鏡頭由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設計,鏡頭加工委託給了上海吳良才眼鏡廠。
現已80歲的海鷗公司老員工孫雲清,當時跟著自己的鐘表師傅,見證了第一架上海相機的誕生。「相機做出來後,在中蘇友好大廈工業陳列館展示,外國人看到很驚奇,讓講解員拿出來看看,但我們只有一隻照相機,擺擺樣子的。」58-1和其後繼上海58-2成為中國照相機產業首批大量生產的高級相機。
而負責給58-1照相機畫設計圖紙,為大批量生產做準備,正是孫晶璋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的畢業實習作業。
「德國萊卡3B型號是1936年出來,我們是58年開始做,比他們晚了20多年。但是我們一起步就到這個水平了。這種照相機蘇聯也剛剛開始搞。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生產不出,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工程師搬回去,才開始的,大概1950年左右就有照相機出來。美國的照相機工業規模很小,我看他不是不能搞,可能是它的重點不在相機,而在汽車。比中國先進的還有日本,日本在二戰時已經有照相機了,而且有幾個照相機廠。除此之外,我們算是先進的了。當時,香港、臺灣根本差太遠了,我們起步得比較快。」孫晶璋回憶道。
同樣在六十年代初,中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生產135膠捲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國家。1964年上海照相機廠開始仿製日本美能達(Minolta)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當時模仿的是1962年問世的美能達SR-7型的結構和造型,但SR-7型的自動測光系統的元件當時國內都沒有,只能把這部分去掉,因此最後實現的性能大致相當於1958年推出的美能達SR-2。
通過了試製定型後的相機被命名為上海DF型,1966年開始批量生產後又改名為海鷗DF型,世人熟知的「海鷗單反」由此誕生。海鷗DF型單眼相機以及其各種改型連續生產了數十年,產量以十萬計,記錄了無數珍貴時刻,也成為了許多攝影人的啟蒙助手。
「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
誕生於大躍進趕英超美年代的上海照相機廠,擺脫不了浮誇風的影響。文革中七十年代初的「東風」、「紅旗」相機更是嚴重脫離現實,只為滿足某些自我膨脹的要求而造。1968年底,上海照相機廠接到任務,仿照瑞典「哈蘇」500C(Hasserblad)照相機研製「東風」相機。孫晶璋介紹,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款使用120膠捲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日本的勃浪尼卡(Bronica),瑪米亞(Mamiya)645等同類型照相機均尚在研製中。
同時,另一艱巨任務——仿製西德萊茨照相機廠生產的徠卡(Leica)M4照相機,(這在當時也屬於世界上最高級的35毫米照相機之一,和瑞典的哈蘇都是各自類型的頂級機),落在上海照相機二廠。1969年,正值國慶20周年,上海照相機二廠將仿製徠卡M4 的照相機稱為「紅旗」。這些據說都是喜歡攝影的江青的意思。
後來,江青又下達了新的「聖旨」:「哈蘇原型機的快門只有1/500秒,我們必須達到1/1000,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也能有。我們既然能做1/500秒,為什麼不能做1/1000秒呢?」
現實是,當時的中國照相機工業總體技術水平還很落後,沒有高純度的光學玻璃,沒有合格的、精度較高的金屬材料,沒有高精密度的工具機設備,光憑一股熱情,怎麼能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呢?負責快門設計的孫晶璋內心質疑,可面對這一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用點小聰明矇混過關。他的辦法是,在1/1000秒時,快門的最大通光口徑從鏡頭的最大光圈f/2.8縮到F4,這時大於F4的幾檔就不能用,但最高1/1000秒的快門速度是達到了,用孫晶璋的話說,是總算「將江青糊弄過去了」。
進入九十年代,海鷗錯失了數位相機的發展機遇,受進口照相機的夾擊,走下坡路已是不可避免。孫晶璋指出了海鷗衰落的兩個原因,國企體制問題和基礎技術的薄弱。
「照相機是應用技術,要靠基礎技術支撐。如果沒有基礎技術支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電子技術不行,材料技術不行,工具機技術不行,什麼都不行,那麼沒辦法,我們只能全靠引進,全都是日本過來。你能夠引進一個,你能夠引進兩個,但你不可能什麼都引進過來。」孫老感嘆。
而眼下的海鷗,不知何時才能再度展翅高飛。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