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斕、線條優美的這組迷人星雲被稱為海鷗星雲,因其與飛行中的海鷗相似而得名。這個區域由塵埃、氫、氦和較重元素的痕跡組成,是新恆星熾熱而充滿能量的誕生地。歐洲航空局VLT觀測望遠鏡(VST)捕捉到的這些引人注目的細節,揭示了組成海鷗星雲的單個天體,以及海鷗星雲內部的細微特徵,VST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見光觀測望遠鏡之一。
海鷗星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三大塊氣體雲,其中最獨特的是Sharpless 2-296,構成了「翅膀」。從一個翼梢到另一個翼梢跨度約100光年,Sh2-296顯示出發光的物質和在明亮恆星之間編織的暗塵埃帶。這是一個美麗發射星雲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是HII區域,表明了新恆星的活躍形成,這可以在這張圖片中看到。正是這些年輕恆星發出的輻射,通過電離周圍的氣體並使其發光,使雲層呈現出夢幻般的色彩,使海鷗星雲如此引人注目。
這種輻射也是決定雲形狀的主要因素,通過對周圍的物質施加壓力,並將其塑造成我們所看到的異想天開形態。由於每個星雲都有獨特的恆星分布,而且可能像這個星雲一樣,是由多種雲組成,所以星雲的形狀各異,激發了天文學家的想像力,讓人聯想到動物或熟悉的物體。Sh2-296和Sh2-292之間的對比說明了形狀多樣性。在「翅膀」下方,是一片更緊密的雲,形成了海鷗的「頭」。最顯著的特徵是一顆巨大、極其明亮的恆星HD 53367,其質量是太陽的20倍,通常把這顆恆星看作海鷗銳利的「眼睛」。
Sh2-292既是發射星雲又是反射星雲,大部分光是由圍繞在它新生恆星周圍的電離氣體發出,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光從它外部恆星反射回來。這些黑色的條帶打斷了雲層均勻性,並賦予它們紋理,它們是塵埃帶——由密度大得多的物質構成路徑,隱藏了雲層後面的一些發光氣體。像這樣的星雲每立方釐米有幾百個原子密度,遠低於地球上最好的人造真空。儘管如此,星雲密度仍然比它們外部的氣體要大得多,後者的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釐米1個原子。
海鷗星雲位於大犬星座和獨角獸星座之間的邊界上,在銀河系的一隻臂上,距離約3700光年。螺旋星系可以包含成千上萬的雲,幾乎所有雲都集中在它們旋轉的手臂上。一些較小的雲也被認為是海鷗星雲的一部分,包括Sh2-297,這是一個小而多節,除了海鷗上「翅膀」的頂端,Sh2-292和Sh2-295。這些天體都在夏普勒斯星表中,這是由美國天文學家斯圖爾特·夏普勒斯編撰的一份包含300多片發光氣體雲目錄。
博科園|研究/來自:ESO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