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歷史悠久、精彩紛呈,我們從小都讀過很多神話故事,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其實我們現代讀的很多神話故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不斷增補、刪減等等,早已不是它最初的樣子了,不說面目全非,但起碼有很多古今差異。
這就好比是電腦和手機系統更新一樣,人們總是期望事物更完美、更合理,神話也是這樣的發展歷程。比如我們熟悉的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呢?很多人都會說,因為水神共工的怒撞不周山啊。
傳說上古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戰,共工戰敗,一怒之下撞倒了撐天之柱不周山,導致天塌西北、地陷東南,天河水流不止,人間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幸好女媧站了出來,煉彩石以補天,積蘆灰以止洪水,斬鰲足以立四極。
這是我們熟悉的,現代通行的神話版本,也就是說,共工撞不周山在前,女媧補天在後,是因果關係。但實際上在早期的神話中,女媧補天跟共工撞不周山,並沒有直接關係,甚至誰前誰後還是兩說。
最早把女媧和共工聯繫起來的,是東漢王允的《論衡》,王允同樣有疑問,女媧為啥補天?為了使神話更合理,王允就把共工神話和女媧神話結合了起來,看起來天衣無縫,不過共工肯定不樂意了,憑啥要我背鍋?
在更早的《列子·湯問》中,更是明確記載,先有的女媧補天,女媧補天之後才有的共工撞不周山,還有一點無論是《論衡》還是《列子·湯問》,都說與共工大戰的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而不是火神祝融。
共工與祝融大戰的說法,最早出自唐朝司馬貞的《史記補·三皇本紀》,所謂水火不容嘛,司馬貞和王允差不多,都是把神話按照自己的想法,變得更合理、完善,實際上也少了很多原本的內涵和韻味。
所以我們熟悉的女媧補天的前因後果,最早都是出自唐朝的司馬貞,那麼之前是怎麼解釋女媧補天的原因的?雖然不是很明確,但之前的古籍記載也大概給出了原因,漢劉安《淮南子》中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而《列子·湯問》說,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所以女媧要補天。大概意思就是說,天地的災難都是自然發生的,沒有什麼具體原因,天地就是這樣天生不完美。天地不全,所以女媧要補,我感覺頗有點道家風格在裡邊。
所以早期神話來看,女媧補天的原因,跟共工怒撞不周山,是沒什麼關係的,甚至共工撞不周山還有在女媧補天之後,共工的神話主要是解釋為什麼神州大地西高東低,如果天地被女媧修正了,那共工的神話就沒有意義了。
共工或成神話中最大背鍋神,只因大家想讓神話更合理、精彩一點,實際上共工為洪水之神,已經很不受待見了,這大概也是要共工背鍋的原因。但共工神話自有它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也不能用現實的價值觀來衡量古代神話。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