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昌,又稱「五文昌夫子」、「五文昌帝君」,是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分別是:「文昌帝君」、「魁鬥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呂祖仙師」、「文衡帝君關聖帝君」。相傳此五神皆有護持文運之職能,而成為士人學子敬奉的對象,故合稱「五文昌」。各地或有加奉「至聖先師」、「倉頡先師」等神聖者。
「五文昌帝君」第一位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有其他稱謂:「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等",是漢族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掌管福祿、主宰功名,又稱梓潼帝君。在道教尊為「更生永命天尊」、「七曲靈應天尊」、「保德宏仁大帝」等,居玉真慶宮。《歷代神仙通鑑》稱祂:「上主三十六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
《文昌帝君陰鷙文》有,文昌帝君曾十七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裡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顆星。即鬥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文昌帝君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並叫「文星」。所以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其職權就是主宰仕子的功名利祿和求子延嗣。「天下學子盡屬文昌,善惡有報皆是陰騭」,凡人升學考試、升職考試、應聘考試等應試前都可向帝君祈求。文昌帝君靈驗非凡,佑人考運亨通,官秩高遷,智慧聰明,文思敏捷。
文昌帝君主掌世人功名祿位,護佑天下好學上進之士,主考試順利,學業有成並祿運不斷,因此歷來為文人墨客、莘莘學子所供奉,信仰傳統已延續千年。「凡求科甲及第,謀求功名,想要學業有成、功名高貴、工作順利,都離不開文昌庇佑!」
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據傳是晉代的殉國將領張育,原本是四川梓潼地區的鄉土神,後被認為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行。
據傳,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傳世之著作有陰騭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等諸書,皆有裨於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之。
文昌帝君生平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成神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
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
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
宋元時期,人們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
據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記載,鬥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祿。也就是說北鬥星的上方有六顆星組成一個星座,象筐形,便是文昌宮。六星的最後一顆星是司祿之星,它的職責是「司祿賞功進士」,也就是主宰人間賞罰功名、提拔士人為官的工作。
後來,司祿星漸漸被認為是主宰讀書人追求祿位命運的專職星座。自唐朝開科取士以來,熱衷功名的文人學子認為文昌星高懸頭頂、神秘莫測,期盼文昌星能夠從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隨時供奉,求得保佑。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普遍奉祀文昌帝君。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每年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神誕,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會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唐、宋、元三代帝王,對文昌均有封祀。唐玄宗封為「左丞相」;僖宗封為「濟順王」;宋太祖封為「聖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景定五年(1264)三月二十九日封為「神義聖武孝德忠仁王」;元延佑三年又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文昌帝君雍容惠顏,坐下騎的是白特,隨身帶著天聾和地啞兩個童子,之所以選這兩位童子跟隨,是為了避免洩露科舉考題和錄取等情況。道經上這樣記載文昌仙跡,說他七十三次化生人間,每次都是士大夫,且為官清廉,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以此教化黎民,普濟群生。所以玉皇大帝命文昌帝君來主管世間之科考、榮祿、進退和禍福等。
「文昌帝君」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星神。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鬥魁前,一說在北鬥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
有關文昌星的說法,《史記天官書》所載:「鬥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星經》中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鬥魁前,其六星各有名。」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
文昌宮與「天聾真人」、「地啞真人」
據越西當地老人講,文昌宮即越西的梓潼宮的建築十分壯觀,年代久遠,宮門前,矗立三株古楊。樹幹挺撥剛勁。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圍,樹枝虯曲縱橫,姿態萬千。宮門進魁星樓,過甬道,便是三間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輝煌。殿門雕花窗格,玲瓏剔透,富麗華貴。在梓潼宮的山頂上有一洞,人們稱之為紫府飛霞洞。據越西廳志載:「為宋代苟沐父子所開。」是文昌帝君修煉處。此外越西城內的瘟祖廟,觀音廟都與文昌帝君張亞子有關。這是因為文昌帝君行善施藥,澤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敵。
而大殿內正是為貼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兩邊是「天聾」、「地啞」侍童像,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
天聾地啞是文昌帝君的兩個侍童,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褚人獲《堅瓠八集》卷四·天聾地啞:「文昌帝君從者曰:天聾、地啞。蓋帝君不欲人之聰明盡用,故假聾啞以寓意,夫天地豈可以聾啞哉?比喻痴愚笨拙的人。」
天聾、地啞真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桂香殿內,元皇座前。芒鞋道服,煥西極之文光;粉面雙子,秉東方之秀氣。掌圖書而持桂藉,捧如意而載蒲團。侍立九天,降青鸞於臺疆;隨行七曲,控白馬於雲霄。鋤惡慝以幻聰明,憑忠孝而開智慧。緘陰陽之秘,謹承地而承天;妙變化之身,洵非聾而非啞。至孝至聖,至感至靈。紫微構府,玉霄絳宮。啟白傳言,宣恩達令,文昌輔弼真人。
文昌神掌管天下文章、考學、仕途,其手中硃筆(文昌筆)能助人文思泉湧、旺考運、利仕途。相傳被硃筆點中之人,可金榜題名,因此人們在文昌節或是開學、考試前拜文昌,祈求文昌保佑學業有成、仕途亨通、事業順遂。
人們為祈求文昌星君保佑功成名就,金榜題名,則常常隨身佩戴或在風水文昌位擺放旺事業的文昌吉祥物,古時百姓還會為自己的孩子求文昌筆、文昌塔等吉祥物送予學子,為他們開啟智慧,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自古以來,凡是興修文昌塔的城市,都能出很多文人墨客,將相良才,可見,文昌對學業是很有益處的。
據《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有,文昌帝君佐南鬥而注生,判桂祿以翊運。若有善男信女,欲求嗣息者,可在二月初三和每月的朔望日、本命甲子庚申等日,持齋虔禮,捧誦此經,自然居室歡和,精神完暢,祥光馥鬱,生氣氤氳。當有九天監生高元帥,招神攝靈,篤生桂胤,比及生產,太乙在門,司命在庭,或有觸冒,或有兇厄,虔誦此經,即得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陰空抱送,臨盆有慶,子母無虞。嬰兒在於襁褓之中,為父母者,有能考據五蒸十變之期,焚香祈禱,持誦此經,即得五臟六腑,長養和平,胎毒潛消,痘疹稀少,關煞不侵,如欲聰明智慧,壽命延長,本命生辰,宜誦此經,諸所饒益,福德無量。
文昌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不驕帝境,玉真慶宮。現九十八化之形藏,顯億千萬種之神異。飛鸞開化於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釋教;不驕不樂,職盡乎天地水官。功德難量,威靈莫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輔元,開化主宰,司祿職貢舉真君。七曲靈應,保德宏仁大帝,談經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九十餘化妙難量,一十七世放祥光。百代顯靈垂感應,千秋執政主文章。
常乘白馬遊寰宇,每降飛鸞整紀綱。眾等呼嵩齊頌祝,桂香宮內正稱揚。
帝德無邊,嶽降欣逢二月;聖功有感,嵩辰喜值初三。適逢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聖誕,至心稱念文昌帝君名號和寶誥,誦持有關文昌帝君善書、經典,百福來臻,子孫榮慶,終身顯達,無量壽福。
「五文昌帝君」第二位魁鬥星君(大魁星君)
魁鬥星君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在古代中國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魁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魁星踢鬥,又名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綠衣帝君、魁星爺。是中國道教信仰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魁星為北鬥星的「璇璣杓」,即是北鬥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這四星為「魁」,其餘三星為「杓」。相傳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
道教信仰中,因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後人對「魁星」的塑像,右腳踩鰲頭(象徵中第),左腳踢起星鬥,手握筆,身體動感十足。
由於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因"魁"又有"鬼"搶"鬥"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相傳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
把「魁」字拆開,便是「鬼」和「鬥」二字,民間工匠雕造或繪畫魁星像時,刻意塑造成面目猙獰的模樣。它單足立於鰲頭之上,另一腳翹起,一手執筆,一手捧鬥,寓意魁星點鬥、獨佔鰲頭。
相傳,魁星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極醜。魁星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鬥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未中三元,而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將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鬥」之題,以求文運高照。
魁星手裡拿了一支筆,專門點考試中榜者的姓名。誰夢見魁星,誰就能成為考場上的幸運者。魁星點鬥的吉祥圖案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為流行。通常在吉祥圖案裡把魁星畫成一腳站鰲頭、一腳向上後踢的形象,取「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祥瑞。
所謂「獨佔鰲頭」,就是考試的第一名的意思。還有的祥瑞圖案是採用會意文字的形式,畫面上有一藍面的小鬼,一手捧墨,一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連鬼帶鬥,就是一個草體的「魁」字。「獨佔鰲頭」是有典故的: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臺階下迎榜,在皇宮大殿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鰲的腦袋上,故曰「獨佔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可。儘管它鬼裡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裡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
供奉
若家中有學生,或者生意競爭,可供奉魁星,以增加自己的學業和競爭能力。魁星真身(此為靈動最好-神來之韻),隱含魁星踢鬥、獨佔鰲頭、克己復禮、正心修身等四句古代名言。魁星統天庭司文運、主科舉,被視為功名財運亨通的守護神,一方指向北鬥七星(消災之義),象徵為人指點迷津(渡人),一腳踢鬥(星力磁場-護持),能夠讓人日進鬥金(用智慧生財),一腳踏著鰲頭(變成富翁-鰲為首-魚身為富),有如大船入港(是鰲魚之氣)、滿足豐收(智富雙收)。
魁鬥星君的傳說
相傳魁鬥星君是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極醜。 魁星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鬥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未中三元,而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將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鬥」之題,以求文運高照。此魁星以上好紅銅澆鑄,高19.8釐米,其發上翹,突目而獠牙;右手高舉執鬥,左手前伸握有銀錠;一足蹺起,一足獨立於鰲頭之上;袒胸露乳,腰扎虎皮。為典型的元代神仙造像。
「魁星踢鬥」這種圖案在晚明的瓷器上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更為大量的是在清康熙朝。相類似的主題文飾還有「獨站(佔)螯頭」、「青雲得路」等等。
魁星與奎星地探源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鬥星君」顯系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鬥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註: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奎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頭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奎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所謂「奎主文章」。說它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因「魁」與「奎」同音,並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現了「經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狀元又稱「魁甲」,解元又稱「魁解」。
而「魁星」既為北鬥之第一星,查星經載北鬥言:「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鬥為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由於「魁鬥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五魁」,即「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以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叫《經魁》 。魁為「首」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而這「魁」字,則源於古人的奎星崇拜。
唐宋時,皇宮正殿的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大龜)的圖像。如果考中進士,就要進入皇宮,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故有"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明朝人陸深在《儼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這些皆表明士生們都希望"魁星點鬥,金榜題名"。
魁鬥星君的故事是這樣的:「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鬥,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醜無比,所以屢屢面試時落第。他長得怎樣呢?據說本來就醜陋,又長了滿臉麻子,一隻腳還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寫得太好了,終於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
皇帝問:「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鬥」。「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佔鰲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後,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這個醜文人的才學、智慧和發奮,使他後來升天成為魁星--北鬥七星的前四顆,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應魁星的面目醜陋,一半是"鬥",應魁星才高八鬥、也應北鬥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硃筆批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文人中傳「任你文章高八鬥,就怕硃筆不點頭」就來源於此。
據說從此開始,皇宮正殿臺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圖案,一隻魁鬥放在旁邊,殿試完畢發榜時,應試者都聚到皇宮門前,進士們站在臺階下迎榜,狀元則一手持魁鬥,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佔鰲頭」。
魁鬥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魁罡正炁,奎壁元精。兩儀萃華,五嶽集靈。左持朱提聚寶羆,右執月毫掌文衡。居二十八宿之微垣,司三萬六千之善應。考校眾英,匡扶世運,宣忠孝文昌之化,掌功名祿籍之權。開我慧心,合我聰明。文武場中,春秋闈內。龍蛇飛繞,錦鋪輝騰。司科目而顯儒風,輔雄豪而佐盛廷。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宣化,扶文啟運,魁鬥星君,廣播帝教天尊。
「五文昌帝君」第三位朱衣神君
朱衣神,又稱朱衣夫子、朱衣神君、朱衣星君,是道教主管文運的「五文昌」神之一,相傳此神著紅衣,能細辨文章的優劣。朱衣神與文昌帝君、魁星、孚佑榮帝君呂祖仙師、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尊奉。宋代名儒歐陽修曾見朱衣神顯靈,感嘆:「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
宋趙令畤《侯靖錄》記載:「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遺考試卷,坐後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視之,無所見,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朱衣暗點頭。」
名儒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時,常感覺到有朱衣人在後。凡經朱衣人點頭的,都是入選的奇文,因此歐陽修感嘆:「文章自古無憑據,惟朱衣暗點頭。」也就是說,文章有沒有資格入選,得看朱衣神的意見,自從歐陽修此事以後,朱衣神就成為了士人學子篤信的神之一。
民間流傳
也有說法:關帝君是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聖帝君)乃紫微宮裡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
五文昌第四位純陽祖師呂祖仙師孚佑帝君
「純陽帝君」呂洞賓祖師,又稱孚佑帝君。呂仙出身士人,後修道飛升。相傳孚佑帝君呂祖時常護佑應考的士子,以黃粱夢點醒趕赴科舉的盧生,故向呂仙祈求之後,許多人會在廟中或神像旁睡覺,期待呂仙示夢於人。
孚佑帝君呂洞賓,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師。名喦("喦」或作「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現在山西運城市芮城有元代丘處機奉皇帝御旨興建的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呂洞賓是道教中的大宗師。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還有隱於民間的道門教外別傳,皆自謂源於呂祖。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鍾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天下劍仙之首)。
據《全真詮繹》記載,於北宋期間應八仙之首鐵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筍山聚會時列入八仙(鐵拐李祖師、鍾離權祖師、張果老祖師、藍採和祖師、何仙姑、呂洞賓祖師、韓湘子祖師、曹國舅祖師)之列。
呂祖仙師,名巖,字洞賓。蒲州永樂縣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生,傳說異香滿室,有白鶴飛入帳中不見,自幼聰穎,十歲便能文,十五歲就能武,精通百家經籍,在襁褓時,馬祖見到就說:「此兒骨相不凡,自市風塵物處。他時遇盧則居,見鍾則扣,留心記取。」
曾在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後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與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裡的賓客。
他道號純陽子,在棄官出走之前廣施恩惠,將萬貫家產散發給貧民,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中國民間傳說他在修煉過程中,巧遇仙人鍾離權,拜之為師。修仙成功之後,下山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
他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在飛升之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於是將「祠」改成了「觀」。
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呂洞賓祖師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於是隨後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
後來呂洞賓祖師遊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六十四歲時,遊長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 」呂洞賓祖師凡心未已,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祖師。到了晚上,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
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瞭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鍾離權的飯還沒熟,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 」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和鍾離權學道,並經「十試」的考驗,鍾離權授他道法。
民間稱他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道家則稱他為「妙道天尊」,為民間信仰中的八仙之一。孚佑帝君呂洞賓祖師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元時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是為「孚佑帝君」之由來。
五代以後,時局大亂,人民飽受流徙之苦,他經常現身於世,拯救貧苦百姓。他的劍術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對北宋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道教全真教奉其為北五祖之一,世稱「呂祖」、「純陽祖師」。
《宋史.陳摶傳》記載:「呂洞賓祖師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快,傾刻數百裡,以為神仙,皆數來磚齋中,人鹹異之。」呂洞賓興趣廣泛,虛心好學,廣參賢達,博覽群書,融匯貫通,勤於筆耕,留下豐富的著作。他不僅是道教祖師,而且是個詩人,所以受到後人廣泛的敬仰。與少陽帝君、正陽帝君、大道帝君、輔極帝君同列道教五祖之一,奉祀呂洞賓的呂祖廟、呂祖閣卻成千上萬遍布各地,歷史最為悠久的呂祖仙師廟,是建於元朝時山西芮城永樂宮的純陽殿。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在山西芮城縣城北三公裡的龍泉村東側。據道書記載,這裡是呂洞賓的誕生地。呂洞賓死後,鄉裡人將其故居改為呂公祠。到了金末,隨著呂洞賓神話故事的傳流,信奉者越來越眾,祠堂增修門廡,擴充成道觀。到了元代,道教極受朝廷寵信,祖師呂洞賓家喻戶曉,於是升觀為宮,從此成為四海聞名的道教聖地。
農曆四月十四日為呂祖先師誕辰。萬教中內道獨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胡定乾坤。
呂祖孚佑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鵠溪頭留聖跡⑽,玉清殿內煉丹砂。存芝象於丹崖,顯仙蹤於玄洞。闡法門之香火,為後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靈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
五文昌第五位文衡帝君(關聖帝君)
文衡帝君關公,又稱關聖帝君,三國時代的知名將領,喜讀《左氏春秋》,以其忠義參天,受到儒家學子的信奉。民間信仰中,關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裡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故被尊為「五文昌」之一。道教尊為九州社令烈雷義勇武安關聖大帝、酆都朗靈大將關羽、大威德大忿怒大勇敢大化身統天御地馘魔大將關聖大帝、轟雷攝正青靈上衛上將關聖大帝、三界都總兵馬招兵大使統天御地誅神殺鬼關元帥高證妙果天尊、雷部斬邪使興風撥雲上將馘魔大將護國都統軍平章政事崇寧真君關聖帝君等,面紅紫色,紅袍,金甲,長髯,手執大刀。
關聖帝君,即在中國道教尊崇和民間信仰的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
關聖帝君,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雲長,河東解良人,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有「武財神」、「武聖人」 、「關聖帝君」之尊,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關公文化體現了忠誠、信義、仁智、勇武的精神,這四種精神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倫理、道德和理想。
民間宗教信仰自漢朝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如媽祖屬於道教,孔子屬於儒教,觀音屬於佛教,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帝聖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很多商賈都會去洛陽的關帝閣專門請關公),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於道教中,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民間則俗稱恩主公。
關聖帝君關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聖」。漢後主(260年)追諡關公為「壯繆侯」;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關公為「忠惠公」;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進封關公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年)復封關公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關公,並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關公廟;明憲宗敕令重建關公廟;明神宗萬曆十年(1528年)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後敕賜解州關帝廟為「英烈廟」;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陽關帝廟為關公金身加衣飾,任陸秀夫、張世傑為關公左右丞相,嶽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封關公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雍正元年,加封「靈佑」;清康熙時封「伏魔大帝」;1703年康熙親臨關公故鄉解州拜靈題匾;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 祖父為「裕昌公」,父親為「成忠公」。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前後、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題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顯」二字,鹹豐年間,再加封「精誠」二字,旋又加上「綏靖」二字,亞御書「萬世人極」匾額,同治加封「翊贊」二字,光緒加封「宣德」二字。直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關公全部長達26字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並勒全國府縣建廟,春秋虔誠致祭。
關聖帝君關公因德乃剛乃正乃忠乃義,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聖。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數千年來以武聖人之尊與文聖孔子齊名,倍受海內外炎黃子孫頂禮膜拜。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 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 闢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 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 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 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 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 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 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 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聖帝君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 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於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 ,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
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 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 」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 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 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 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 佑贊宣德關聖大帝」。
關帝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義。高節清廉。協運皇圖。德崇演正。掌道釋儒教之權。管天地人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土壘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壽丹書。持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製群仙群神。高證妙果。無量度人。至靈至勝。至上至尊。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元顯應昭明翊漢靈佑天尊。
志心皈命禮
關聖大天尊。伏魔真上帝。靈著玉泉山。英風常震世。至大與至剛。浩然成正氣。砥柱立綱常。日月揭心事。頭戴九旒冠。衣穿龍袞袍。足攝紫雲履。腰懸白玉絛。人間察善惡。雷部與天曹。生殺惟所令。青龍偃月刃。一念自靈通。不從修證入。非亥亦非牡。太極本無極。元始肇天尊。救苦同太乙。真君古來傳。崇窗推至德。
關帝文化從古至今的存在著,並且將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定為之日,民間這日都會通過收集百家米、吃百家飯、參加放生、上香來向關帝聖君祈福、慶祝關帝壽誕。關帝誕辰當天人們會如同祝盛大節日一樣紀念這一天,以表達對關帝的崇敬,並以祈福求平安、發財。
關聖帝君為我國重要神祇之一,信徒頗眾,全國各地關帝廟數以千計。每逢六月二十四日關帝誕及其他節日,各地都有。關帝廟會,向關聖帝君進香祀奉、頂禮膜拜,官府也是如此。
關聖帝君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輔佐劉備匡扶漢室,建立蜀漢政權。其獨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歷來為中華民族所推崇。故去後成為罕有的三教共尊之神:佛教尊稱「僧伽藍摩菩薩」,守護淨土;儒教尊稱「武聖人」,與「文聖」孔子並列;道教尊稱「關聖帝君」,伏魔三界。關公「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數千年以來,關公文化精神倍受推崇,直至今日更是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頂禮膜拜。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關聖帝君誕辰之日,這一天五湖四海共慶關帝誕辰,香火乃一年中最盛之時,關帝感知的最清晰,距離祈福者最近,心願最易傳達過去。
文拜孔子、武拜關公。在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幾乎每家都會供奉關公像。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亦稱「關聖帝君」「關帝」。
據《地祇馘魔關元帥秘法》載,關聖帝君重棗色面,鳳眼,三牙須,長髯一尺八寸,天青結巾,大紅朝服,玉束帶,皂朝靴,執龍頭大刀,有赤兔馬隨。常風喜容,如馘攝怒容。
據《酆都西臺朗靈馘魔關元帥秘法》載,主將酆都大威德統天御地朗靈煞鬼誠魔大將關聖帝君,戴青長結巾,重棗色面,鳳眼,美髯,官綠雁花袍,袒襟露甲,綠吊槨靴,乘赤馬,手提大刀。
據《酆都朗靈關元帥秘法》載,三十代天師虛靖張真君因鹽池被蛟作孽,真君篆符文,行香至東嶽廊下見關羽像,就作用關字,內加六丁,書鐵符投之池內。即時風雲四起,雷電交轟,關元帥斬絞首於池上,封之為崇寧真君,後為酆都帥,此法即斬蛟龍馘魔。
關聖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馘魔上聖,護法正神。昔為虎將之綱維,今作龍神之領袖。馬騎赤圖,刀擁青虹。日月山河長存浩炁,雷霆風雨大震雄心。滿腔忠義,經萬劫而不磨;寸靈澹寂,燭三天而自在。勳總五雷之樞機,澤流群生之覆戴。功德難量,法威莫測。協天大帝,輔道天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九州社令,烈雷義勇武安關聖帝君。
志心皈命禮。
大聖馘魔,糾察三界。鬼神刑臺,提轄使者。三界採探,捕鬼使者。元始一炁,七階降龍伏虎大將軍,崇寧護國真君。雷霆行符,罰惡招討大使。三十六雷總管,酆都刑臺御史。提點三界鬼神,刑獄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總兵馬,招兵大使。統天御地,誅妖殺鬼關聖帝君,高證妙果天尊。
張仙又稱送子張仙。是中國民間供奉的吉祥神,傳說能夠賜給世人兒女後嗣的道教男性神祇,類似於送子娘娘、鬼子母神,此神來源有多種說法:《金臺紀聞》認為張仙是孟昶。後蜀君主孟昶之妻花蕊夫人,為紀念孟昶,故向宋太祖假稱祭拜送子之神「張仙」。金臺紀聞:世所傳「張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續文獻通考》認為張仙是指四川仙人張遠霄,可為人消災避邪且助人得子。《歷代神仙通鑑》則認為張仙還有以彈弓逐打兇神「天狗」,保護世人生兒育女的能力。中國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則認為張仙奉天帝指派為關帝君的屬神。
民間信仰
送子神是主宰並賜佑中國民間生育子嗣、繁衍後代的神靈。舊時,中國民間崇尚 多子多福,重視傳宗接代,把有無子嗣繼承家業看做一個家庭興衰的標誌,因此對送子神靈格外信奉。中國民間除了到天后宮向天后娘娘祈求子嗣外,還創造了為其分勞的泰山娘娘(即碧霞元君,俗稱「侉娘娘」。傳說她是泰山上的女神,為東嶽大帝的女兒,能「滋生萬物」)、子孫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百子娘娘、送生娘娘、催生郎君、送子觀音、張仙等眾多可滿足人們求子保幼願望的神靈形象。
民間傳說
蟆頤觀又叫重瞳觀,因為是重瞳仙翁的道場。重瞳仙翁叫陸修靜,據說是陶淵明的摯友。他的眼睛和西楚霸王項羽一樣,共有四個瞳仁,所以叫「重瞳仙翁」,又叫「四目仙翁」。五代時期,有一位少年叫張遠霄,在山上遇到一位老人,拿著一張竹弓,幾隻鐵彈,要賣給張遠霄,索價卻高得沒有道理。還說彈弓能闢疫病,是個寶貝。張遠霄本是個彈弓發燒友,平時玩彈弓百發百中,出神入化,他相信老人的話並要購買。老人又傳給他度世之法。這時張遠霄才注意老人眼裡有重瞳。多年後,張遠霄路過白鶴山,看到一座四目仙翁的石像,有人對他說:「這是你的師父啊!難道你不記得竹弓、鐵彈了嗎?」前塵歷歷,頓時,張遠霄猛然大悟,遂證仙道。
關於張遠霄初遇四目仙翁的地點,有灌縣青城山、眉山蟆頤山、邛崍白鶴山三種說法。其實張遠霄是後來在白鶴山看到的仙翁石像,《續通考》《有象仙人列傳》都這樣說。蟆頤山既有重瞳古觀,而張遠霄又是眉山人,因此兩人在蟆頤山初次相遇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週遊人間
張遠霄得道成仙后,依然經常週遊人間,這也是道教神仙的普遍性格。據說他只要看到誰家有災氣,就用彈弓發彈擊之,將其驅散,是一位用彈弓為人類造福的正直善良的神仙。很快他的威名便傳遍了人間。
宋朝統一全國,後蜀覆亡,蜀主孟昶深愛的花蕊夫人被擄至宋宮。花蕊夫人國色天香,才思敏捷,冠絕宋皇后宮。但她內心深處,依然眷顧那個風流倜儻的亡國之君孟昶。於是,花蕊夫人經常偷偷地在屋裡懸掛孟昶狩獵時的戎裝畫像,並焚香暗訴衷腸。終於有一次讓宋太祖發現了,問她為何終日默對一個男子的畫像發呆。花蕊夫人騙他說,這是張仙的畫像,你看他不是背著彈弓嗎?蜀人認為向張仙禱告能求子求祿呢。
畫像碑
在張仙的故鄉眉山,有一位博學鴻儒蘇洵,也曾因艱於子嗣而發愁。後來蘇洵到蟆頤山燒香,回來後晚上果然夢見張仙,對他笑笑,向天發了兩枚彈丸。再後來,蘇洵果然得到了蘇軾、蘇轍兩個兒子。張仙對故鄉也真是一往情深,一送就送了兩個大文豪。蘇洵還寫過《題張仙畫像碑》(《全宋文》作《題張仙畫像》)。下面是《題張仙畫像碑》內容實錄:
洵自少豪放,嘗於庚午重九玉局無礙子肆中見畫像,筆法清奇,雲乃張仙也,有禱必應,因解玉環易之。洵尚無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數年乃得軾,又得轍,性皆嗜書。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無礙之言不吾誣也。故識其本末,使異時子孫求讀書種者,於此加敬焉。
《眉山縣誌》還加注說:「張仙,指唐眉山人張遠霄,曾師事陸修靜,後居邛崍崇真觀,觀中有石刻像,相傳有求嗣者,禱之則應,此為蘇洵在慶曆八年(1048)所寫。」
宅址詩
野草閒花不計年,亭亭雙檜欲參天。
讀書卻得騎鯨老,買藥來尋跨鶴仙。
——(宋)李石《題眉山張遠霄宅址》
加奉神祇
倉頡先師:是中國古代人物,相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
至聖先師:即是孔子。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代朝廷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