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5-05 09:59:41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史珂
「五一」小長假期間,成都大熊貓基地大熊貓萌萌噠的表情讓遊客紛紛駐足觀看。 本報記者 衡昌輝 攝
開放包容
崇德尚實
吃苦耐勞
敢為人先
達觀友善
巴適安逸
在世界民族之林,人們說起中國人,總能想到「勤勞、善良」的美好形象。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四川人又擁有哪些地域品格?
在4月29日舉行的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上,「開放包容、崇德尚實,吃苦耐勞、敢為人先,達觀友善、巴適安逸的人文精神」被首次提出,引發學界廣泛關注。專家們不僅點讚四川人文精神的提煉有利於樹立地方形象、意義深遠,更認為這24字人文精神準確傳遞出四川人的品格、品質和品性,是對巴蜀文化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的發掘和提煉,更是新時代四川精神的生動表達。
開放包容 崇德尚實
川人品格的高度概括
「這次大會總結出的24字四川人文精神,是對四川歷史文化和四川人性格的高度概括。一個地域沒有人文精神,就沒有靈魂和旗幟。」提起24字人文精神,省文聯副主席、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明泉高度讚賞。他認為「開放包容,崇德尚實」是川人品格,「吃苦耐勞、敢為人先」是川人品質,「達觀友善、巴適安逸」是川人品性,「這24字人文精神的提出意義深遠,可以讓外界更清晰認識川人的性格,扛起四川人的精神旗幟」。
每一句四川人文精神的提煉,都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概括。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段渝說,地處盆地的四川,往往會被詬病「盆地意識」,事實上從幾千年前的古蜀先民開始,四川人就表現出開放、包容的胸襟。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不僅吸收著中原文化和長江中下遊文化,還在青銅造像、黃金鍛造等方面受到西亞、北非的影響;兩三千年前,古代四川人就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將「蜀布」和「邛杖」賣到大夏(古代阿富汗)。李白雖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名句。但數千年來,四川人並未受困於蜀道艱險。無論是絲綢、漆器還是金銀銅鐵器等,無不暢銷全國、蜚聲海外;在唐代,蜀錦創造出風靡全世界的紋樣「陵陽公樣」,它同樣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中西亞紋飾的特點。
從秦漢開始,四川經歷至少9次重大移民,使四川的開放包容有了歷史基礎。100多年前四川人的「五腔共和」,創造出獨具地方魅力的川劇。上世紀30年代,四川人以包容之姿成為全國大後方、接納大量工廠、學校。今日四川省會成都,同樣是國人眼中最不排外的一座城市。李明泉說:「作為24字四川人文精神的第一句開放包容,的確最能體現四川人的胸懷和境界。」
崇德尚實,同樣彰顯著四川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認為,川人崇德的例子不勝枚舉,「都江堰有二王廟,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崇州有陸遊祠……它們紀念的對象很多都不是四川人,但只要在歷史上作出過貢獻,川人都表現出了對他們的崇敬。這是川人最高貴的品格:只認道德的高度而不問出身。」而巴山蜀水雖然風光峻美,卻也因此生存條件險惡,讓川人漸漸淬鍊出務實的生存智慧和本領。譚平認為,都江堰「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古訓就是川人務實的表現之一,「川人不把李冰當神,這些治水古訓,才是古人留下的最大『乾貨』」。
吃苦耐勞 敢為人先
這是川人最珍貴的品質
從古至今,四川人都表現出吃苦耐勞的珍貴品質。正是成都平原的沃野千裡和四川人的吃苦耐勞,兩千多年前秦國為完成統一大業,才把四川盆地當成後勤保障基地;近三四十年來,又是吃苦耐勞的四川人,成為全國民工潮中一道感人的風景。幾千年來,儘管四川面臨交通上的極大不便,但川人從未向困難低頭和屈服,或積極勇敢走出盆地打拼開創,或留在盆地利用豐富物產進行各種創新創造。嘉陵江畔明月峽裡的古棧道,正是川人為走出盆地吃苦耐勞精神的見證。川人的敢為人先,在歷史上創造了無數第一。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謝元魯說,四川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首創發明和發現都非常多,「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就誕生在北宋時的成都;世界上第一種彩色紙,由唐代女詩人薛濤發明;四川人雖然沒發明造紙術和雕版印刷,卻將這兩項發明發揚光大率先推向市場。如今,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諸多知名博物館,收集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很多來自成都唐代書坊。」四川的敢為人先,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譚平說,四川在全世界最早使用天然氣,兩千多年前就有使用火井的記載;有中國最早的官辦地方學校文翁石室,有中國最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
到了近現代,四川人敢為人先的創新創造精神更表現得淋漓盡致。謝元魯說,「五四運動」時期,郭沫若、巴金都是文壇的先行者,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樣是四川人。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1980年,四川廣漢市向陽鎮在全國第一個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揭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改革的序幕。
四川人在吃苦耐勞中,既埋頭拉車,又抬頭看路。李明泉表示,四川人最可貴的就在於兼顧了吃苦耐勞和敢為人先;既腳踏實地又積極開拓創新,「這就是實幹又聰明的四川人的生動寫照。」
達觀友善 巴適安逸
川人的品性和終極追求
四川人的樂觀、幽默和詼諧,全國聞名,這些都是川人達觀性格的具體展現。從古至今,巴蜀兒女面對人生榮辱和個人得失時,總是表現出特別的豁達和樂觀。李明泉說,李白的父親給他留下大量財富,助他尋求功名。結果李白傲岸的性格,令他在長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對待財富,則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宋代的蘇東坡,雖仕途坎坷卻是樂天派,「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蓑煙雨任平生」等佳句,呈現出樂觀、曠達、灑脫、淡定、超逸、散淡等獨特的個性風格,這些都是四川人生命智慧的表現。時至今日,四川的諧劇、川劇、方言,很多都表現出遇事達觀、對人友善的通透。
四川人的友善,表現在喜歡幫助別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感人肺腑; 「多一個人,多一雙筷子」的俗語,更是川人友善的生動表達。譚平認為,友善是四川人自古以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達觀和友善,是巴蜀文化最重要的特徵。」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一句「祝四川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安逸」的美好祝福,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四川的「安逸」。在四川省文化產業商會會長、金手指文化傳播集團董事長張建華看來,以「巴適安逸」壓軸四川人文精神,堪稱準確把握了四川人特有的幸福生活狀態。「四川,尤其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全國羨慕,就是因為『巴適安逸』。它既包括了對『綠水青山』的自然生態的讚美,也包括了『詩情畫意』的精神層面的滿足,更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哲學的感悟。」謝元魯同樣認為,「巴適安逸」是四川文化的神韻所在,「為什麼很多外地人覺得成都這座城市很休閒,就在於這裡的文化風氣、文化品格非常好。不僅用吃苦耐勞、敢為人先創造美好生活,更有享受生活這種收放自如的態度。事實上,川菜、川酒在全國獨樹一幟,同樣是川人會享受生活創造的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李明泉表示,巴適安逸,表現的就是四川人對美好生活的終極追求。「這是四川獨有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同樣也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創造更巴適安逸的生活方式和條件。」 □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