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獲獎者絕對沒想到,他的發現百年後竟然可以馴化全人類……

2020-12-04 超級數學建模

獸人永不為奴

除非包吃包住

汪!神獸巴普洛夫的狗閃亮登場!

話說19世紀,醫學還很落後,比著現在至少差個五萬四千裡。現在的小毛病,那時的醫生可能還不知道該怎麼辦。

為了多救人,科學家必須先搞明白是人的哪個部件出了問題。

巴普洛夫和他的狗

巴普洛夫是一名俄羅斯生理學家。他研究的領域是人的消化系統,主攻人的胃。為了有準確的實驗結果,他需要長期密切觀察實驗對象做研究。

但這可苦了巴普洛夫,他要到哪裡才能找到一群24小時隨叫隨到、一年365天天天見面的實驗對象?而且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實驗會用多長時間。

要是50年還出不來結果.......不敢想!不敢想!

但是活人不能讓尿憋死,他扭頭看見了正大口吃東西還一臉幸福的狗。計上心頭,嘿嘿,反正都是養狗,放到實驗室養一樣,還能為科研做貢獻,多有意義的狗生啊!

還別說,巴普洛夫對這群狗相當滿意,不用給工資,還不會鬧脾氣,只管餵飽就行了,簡直是完美的實驗對象!

剛開始,巴甫洛夫一心一意研究狗的胃,為了實驗,他專門為狗們編了很多生活劇本。每天,他就拿著自己的小本本跟在狗屁股後面,把它們流了多少胃液記下來。

沒過多久,巴甫洛夫發現狗還沒吃到東西前就開始流口水。完全沒有道理啊,課本上明明不是這樣寫的!他把這個階段的口水叫作「靈魂分泌液」。

巴普洛夫覺得這太神奇了,必須要弄清楚怎麼回事。

就這樣,他改變了研究重點,於是就有了現在著名的「條件作用研究」。

巴普洛夫的實驗

這個實驗一共分為四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他把食物放到狗面前,但是不讓它吃,狗的口水忍不住往外流。

到了第二個階段,巴普洛夫只拿了一個鈴鐺去找狗,他在狗面前來搖出聲音,狗聽到鈴聲後都懶得看他,更別說分泌口水了。

在前面這兩個階段,有吃有喝的狗表現的很正常。

但是一切正常還有什麼可研究的?

於是在第三個階段,巴普洛夫升級了劇本。每次在狗吃飯前,他總要先在狗面前搖鈴鐺,狗聽到音樂後就會看到食物,口水又沒出息地流出來了。

就這樣,以後狗在每次吃飯前都會先聽見鈴聲。

過了一陣子,實驗進入最後一個階段,也是這個實驗最神奇的地方。

巴普洛夫樂呵呵蹲在狗面前搖鈴鐺,但是當狗聽到音樂後,他竟然沒有按規矩端出食物。狗怒了,口水卻沒出息地流出來了。

實驗進行到這一步,巴普洛夫通過對比狗在訓練前後的反應,他的大腦中緊跟著浮現四個從未出現過的概念。

訓練前,狗對食物沒有任何抵抗力,一看到食物就會有流口水的反應,這就是無條件刺激。

①無條件刺激:任何能引起有機體自然反射的刺激。

而狗看到食物就不受控制地流口水,這個反應就是無條件反應。

②無條件反應:受到無條件刺激後有機體出現的反應。

如果這時候在它面前搖鈴鐺,狗不會流口水。

在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狗已經習慣了鈴聲與食物一起出現。當他再聽到鈴聲後,腦子裡想到的是食物,口水不由自主就流出來了。

這個時候,真正讓狗流出口水的刺激仍舊是食物,但是由於鈴聲在它的記憶中已經與食物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所以鈴聲對狗來說也就具備了「食物的能力」,從而對狗形成了條件刺激。

③「條件刺激」:原來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通過一個學習過程,就是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同時給予,使他們彼此建立起聯繫,從而在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之間建立起的聯繫。

此時,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個反應就是條件反應。

④「條件反應」: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巴普洛夫的狗」一出現就轟動了世界,最終巴普洛夫憑藉它和一系列消化實驗,在190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了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人人都是巴普洛夫的狗

事實上,「巴普洛夫的狗」離我們一點也不遠,甚至可以說,我們人人都是「巴普洛夫的狗」。

這當然不是說人是狗。

舉個例子,很多事物正在把我們馴化成「巴普洛夫的狗」,最可怕就是那洗腦廣告。

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這些廣告一直在重複單調的廣告語?別急著說沒有,你聽:

我要D泡,我要D泡,我要D泡,我要D泡,喝D果奶,把健康抱抱......

你再聽:

並多多,並多多,並得多,省得多......

是誰在唱歌?

一句廣告詞在電視上、公交車上、地鐵站到處循環播放,那感覺就像腦袋裡裝了個他家的大喇叭,像個影子一樣在追著你跑。這就起到了一個強化條件刺激的作用,當你想買類似東西的時候就會下意識想到它。

如果你中毒已深,聽得多了,可能還會突然唱他們的廣告詞。

還有一場更可怕的社會性「巴普洛夫的狗」實驗,那就是雙十一購物節。

以前過雙十一,大家只知道是「光棍節」。

現在的雙十一,鋪天蓋地的宣傳告訴你,它變成了「剁手節」。

除了造節,還有「哦買噶,買它!」,你耳邊有沒有迴蕩起某人的聲音?

在這些一波又一波的營銷下,我們人人都變成了「巴普洛夫的狗」。看見「雙11」就知道要抓住這個機會花錢了,聽見「買它」就會忍不住想要消費一下,手恨不得主動送到刀面前求剁。

身處其中的我們,看似自願,可就像實驗中的「狗」無法選擇拒絕鈴鐺一樣,我們生活的大環境也無法隔絕廣告。它們強行擠入我們的記憶,把我們的反應偽裝成自願,成功把我們變成了「巴普洛夫的狗」。

好了,本期神獸就到這裡,你還想知道哪些神獸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沒想到,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他
    宣布獲獎後,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樣描述泰勒的研究:理察·泰勒將心理上的現實假設納入到經濟決策分析中。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後果,他展示了這些人格特質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策以及市場成果。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諾貝爾的遺囑中只提到了5大獎勵領域,換句話說就是,他一開始沒打算為經濟學領域設立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獎增設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約翰·巴丁他發明的電晶體,直接引發了一場電子工業革命。如果不是他,我們現在用的手機、電腦,甚至可以說是一切的電子產品,可能還是科幻小說中的一種幻想素材。毫無疑問,他的發明真正改變了世界。
  • 百年諾貝爾物理獎:女性獲獎率僅1.4%,最年輕獲獎者25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誰家?
    25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25歲的他和父親一起獲獎。96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18獲獎的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2018年得獎時,他已經96歲高齡。遺憾的是,2020年9月21日,阿瑟·阿什金在美國新澤西家中去世,終年98歲。
  • 數字解讀諾貝爾文學獎 共110位獲獎者13位女性
    愛麗絲•門羅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用數字解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百年來的歷史:  106次頒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頒發106次,其中,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這7年未頒獎。
  • 史上最牛科學家,一生培養出11位諾貝爾獲獎者
    他是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在他的一生中曾培養出了11位諾貝爾獲獎者。1871年8月30日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納爾遜,祖籍蘇格蘭,家中共有12個兄弟姐妹,生活壓力巨大。盧瑟福也沒讓父母失望,從五歲開始表現得就一直很出色,不僅成績優異,還時常通過政府學校舉辦的各種比賽來贏取獎學金以減輕家庭的負擔。在他10歲那年,母親特意為他挑選了一本叫《物理學入門》的書,也 正是這本書影響了他的一生。書中精彩的物理知識和有趣的實驗,使盧瑟福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巧合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瑟福在劍橋讀書時導師湯姆森的導師。
  •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他可能是史上意想不到的獲獎者……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他可能是史上意想不到的獲獎者……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4 01:59:49
  • 諾貝爾曾留下巨額遺產,獎金118年從未中斷發放,如今還剩多少?
    這個獎項是由瑞典著名化學家,世界「炸藥之父」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所創立,他一生獲得的技術發明專利多達355項。光是這些專利,一年就能給他帶來不菲收入,更別提他還在全球擁有100家公司和工廠。諾貝爾擁有的財富,在當時無疑相當驚人的。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盤點百年化學諾獎有趣的地方
    獎金份額:1/2這次該獎項120年來首次出現兩名獲獎者都是女性的情況,接下來盤點一下百年化學諾獎那些有意思的統計。在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它說:「獎金數額可以在兩件作品之間平均分配,每件作品都應被視為可獲獎。如果獎勵作品是由兩個或三個人製作的,則應共同獎勵。在任何情況下,獎金數額均不得超過三人。」
  • 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家中的烤肉機會自動飛行
    一位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家中的烤肉機會自動飛行。他肚子餓,想吃烤肉時,烤肉機會自動飛到他面前。烤肉機將自動烤好的烤肉放在他面前。他拿起烤肉就可以食用了。他家的本噢牌衣服也會飛。他想穿本噢牌衣服時,本噢牌衣服就會飛來。他只要伸開雙手,衣服就會自動穿上。
  • 專訪諾貝爾獲獎者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是「偶然和意外」
    我意識到,如果我們可以使用GFP作為標記基因,就可以通過發光部分來看到基因被轉化激活的情況。」  其中一個小插曲是,通過運用GFP來觀察活細胞中基因的表達方法時,馬丁·查爾菲團隊用的是從外部實驗室借來的更清晰的顯微鏡。隨後,發展GFP的三號關鍵人物錢永健則帶領他的團隊,改造了綠色螢光蛋白,發現眾多呈現不同顏色的蛋白。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均為女科學家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在化學方面做出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士。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弗裡德裡克·約裡奧(Frédéric Joliot),他與妻子一起榮獲1935年諾貝爾獎時年僅35歲。最年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他於2019年獲獎時已達97歲高齡。古迪納夫也是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諾貝爾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已經花了120年,為啥還沒花完?
    人類在各個行業工作,都希望可以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科學家也不例外。對很多科學家來說,諾貝爾獎就是證明他們價值的最好方式,如果能夠獲此殊榮,不僅代表著全人類對這位科學家的認可,而且還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僅擁有了榮譽,還會獲得一筆高額的獎金。
  • 盤點百年諾貝爾物理獎哪些有意思的數據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如果發現所考慮的作品都不具有第一款所述的重要性,則獎金應保留至第二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該獎項,則應將其金額添加到基金會的受限資金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的諾貝爾獎減少了。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都是女科學家
    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準晶體的發現而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共享和非共享的諾貝爾化學獎根據規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以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獎金將均分。而如果一項成就是由2到3個人共同完成,那麼獎金將聯合授予他們。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截止至2020年,僅一名獲獎者獲得了63項化學獎,兩名獲獎者分享了24項化學獎。三位獲獎者分享了25個化學獎。
  • 試試把這些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寫進高考作文裡
    畢竟,文學自古有絕對經典和相對經典之分,諾獎志在評選那些不會被時光埋沒的絕對看不懂的經典,像村上春樹這樣因為文章內容通俗而不被諾獎賞識的作家,恰恰更適合高中生閱讀。 除了村上,今年的陪跑團還有《權力的遊戲》的作者喬治·到底誰是主角·馬丁,《使女的故事》原作者瑪格麗特·主角竟然不是美女·阿特伍德等精彩程度不亞於獲獎者的陪跑團。 退一步說,多一位作家陪跑,多一份作文素材,不是嗎?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盤點百年文學諾獎鮮為人知的秘密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如果發現所考慮的作品都不具有第一款所述的重要性,則獎金應保留至第二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該獎項,則應將其金額添加到基金會的受限資金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的諾貝爾獎減少了。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僅兩次被兩個人分享。
  • 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向黑洞!第四位女性獲獎者誕生
    獲獎者簡介 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 ),英國數學物理學家與牛津大學數學系W. W. Rouse Ball名譽教授。他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工作擁有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方面的貢獻。
  • 一把可以直接賣廢鐵的金屬剪,沒想到他竟然翻新成這樣...
    點上面藍色字體直觀學機械可長期訂閱我們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誰都沒有想到
  • 《百年孤獨》有何魅力?其中的10句話,開頭第一句就讓人落淚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寫的《百年孤獨》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據說大多數人沒能順利讀完這本書,都是在第一頁就卡住了!翻開書就被眼花繚亂的人名嚇退了,但是讀完的人,卻又把這本書說的特別好。於是硬核老爸就翻翻自己的書房,發現壓箱底的書,就是這本名著《百年孤獨》。
  • 120年全部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獲得者統計:屠呦呦為最高女性獲獎者
    有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學者屠呦呦教授,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年齡最高的,當時獲獎年齡為85歲,因為使用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有倆對夫妻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Carl Cori夫妻(1947年,因為闡述了糖原催化轉化過程而獲獎)及May-Britt Moser夫妻(2014年,因為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