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評測】11月中旬,Intel發布了新一代品牌旗艦平臺X79,CPU性能和內存性能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它還帶來了新一代的顯卡標準,PCI-E 3.0,理論上,PCI-E 3.0的帶寬是PCI-E 2.0的兩倍,但是由於當時還缺乏PCI-E 3.0標準的設備,因此我們無法進行測試。
今年1月,AMD發布了新一代的單芯卡王HD7970,號稱世界上第一款支持PCI-E 3.0標準的顯卡。終於我們等到了PCI-E 3.0標準的顯卡,因此我們第一時間的想法就是,弄個X79+HD7970平臺,對比主流旗艦Z68+HD7970,看看PCI-E 3.0相對PCI-E2.0性能提升到底有多少,於是我們就有了今天的評測。
雙卡性能提升4倍?第三代PCI-E性能揭秘
科普時間:PCI-E技術規範介紹
PCI Express商標
PCI-E/PCIe全稱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可以翻譯為「快速外圍組件互連」,是PCI-SIG組織設計來取代PCI、AGP和伺服器的PCI-X接口的擴展卡接口標準。
PCIe與PCI工作模式對比
PCIe採用了目前業內流行的點對點、串行連接,比起PCI等早期的計算機總線的共享、並行架構,優勢在於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專用連接,不需要向整個總線請求帶寬,而且可以把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頻率,達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帶寬。
四種常見PCIe規格
理論上,PCIe接口可以靈活使用1~32條通道,一條通道簡寫為x1,四條通道簡寫為x4,以此類推。按PCIe標準,PCIe插槽一共有5種:x1,x4,x8,x16和x32,通道越多的插槽,物理尺寸越大。而在實際主板設計應用上,最常見的是理論速度為x1、x8和x16的三種插槽,搭配採用物理外觀是x1或x16的兩種插槽。
低速的PCIe x1設備可以插到高速的PCIe x4/x8/x16插槽上直接使用,速度為x1.而高速的PCIe x16設備理論上也可以插到低速的x4/x8插槽上,前提是設備物理上可以插入(比如理論x8速的插槽實際採用了物理x16速的模具),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插入了,設備的速度也會受到限制,從x16速降速為x4/x8速。
X79架構圖:PCI-E的應用
從實際的主板設計應用出發,PCI-E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用於連接顯卡等高速設備的PCI-E通道,以及用於連接獨立音效卡等低速外圍的PCI-E通道。前者由主板的北橋晶片或者CPU整合的PCI-E控制器提供,數量一般大於16條,高端平臺更可能達40條,而後者由主板的南橋或者單晶片(HUB晶片)提供,數量一般都不超過8條,而且支持標準往往落後於北橋/CPU的PCI-E通道。
PCI-E等接口與常見外圍設備理論帶寬一覽 | |
接口/設備名稱 | 帶寬(MB/s) |
PCI 33MHz | 66MHz | 133 | 264 |
PCI-X 133MHz | 533MHz | 1060 | 4260 |
AGP 3.0(AGP 8x) | 2133 |
PCI-E 1.x x1 (每向) | 250 |
PCI-E 2.0 x1|x16(每向) | 500 | 8000 |
PCI-E 3.0 x1|x16(每向) | 1000 | 16000 |
IDE ATA100 | ATA133 | 100 | 133 |
SATA 2.0 | 3.0 | 375 | 750 |
Firewire 400 | 800(1394a | 1394b) | 50 | 100 |
USB 2.0 | 3.0 | 60 | 600 |
千兆網絡 | 125 |
上面是我們總結的PCI-E接口與常見外圍設備理論帶寬一覽。對比可見,目前主流的PCI-E 2.0相對於以往的PCI和AGP來說都有明顯的改進,在16條通道的x16模式下,其帶寬可以完美超越以往的PCI/PCI-X和AGP接口。
然而PCI-E 2.0對於目前的應用來說還不夠快,桌面PC一般用南橋PCI-E連接外圍設備,數量一般就8條,很多外圍設備如USB3.0晶片、SATA3.0晶片都是通過1條PCI-E 2.0通道連接的,也就是說每向帶寬是500MB/s,比SATA3.0理論帶寬750MB/s和USB3.0理論帶寬600MB/s要低,因此可能會形成瓶頸。
PCI-E 3.0
現在最新的PCI-E 3.0理論帶寬相對於PCI-E 2.0提升了一倍,每通道單向帶寬達1000MB/s,因此其16通道雙向帶寬可達1000x2x16 = 32000MB/s,非常驚人。因此今年很多主板廠商都開始拿PCI-E 3.0打廣告,想向消費者展示自己的產品在技術標準規格方面一直走在時代前沿。
HD7970:第一款DX11.1顯卡、第一款PCI-E 3.0接口顯卡
然而PCI-E 3.0實際上卻還沒發生什麼作用,主要是硬體支持方面才剛剛開始起步,目前只有LGA 2011接口的高端專用i7或E5系列處理器能夠提供PCI-E 3.0接口,而能用上PCI-E 3.0的主要就是AMD近期推出的高端產品HD7970顯卡。Intel會在下一代平臺的IvyBridge處理器普及PCI-E 3.0標準,但是主板方面還會停留在PCI-E 2.0標準。
PCI-E 3.0理論速度達到了PCI-E 2.0的兩倍,看起來很美好,但是實際上,目前的顯卡是否能100%用上這帶寬的優勢呢?從HD7970的首測中,我們了解到了HD7970單卡用PCI-E 2.0和PCI-E 3.0應該不會有什麼區別,但是這個測試可能太依賴於BIOS設定,它是否準確?此外,如果我們組建雙卡交火,PCI-E 3.0又是否會相對於PCI-E 2.0有提升呢?為了回到上面的問題,我們今天採用了X79和Z68兩個高端平臺進行對比測試。
評測平臺與評測說明: 硬體平臺 CPU Intel i7 3960X(3.3GHz,TB 3.6G/3.9G) 主板 華碩 X79 Deluxe 內存 DDR3-1600 4GB×2 8-8-8-24 硬碟 西數 1TB黑盤 顯卡 AMD 公版HD7970 x 2 軟體平臺 系統軟體 Win7 64位旗艦版 SP1 評測軟體 3DMark Vantage 1.10,P檔
Intel i7 2600K(3.4GHz,TB 3.8G)
技嘉 GA-Z68X-UD7-B3
HD7970專用催化劑 11.12
3DMark 11 1.02,P檔
孤島危機2:DX11,1920x1080,Ultra畫質
戰地3:DX11,1920x1080,Ultra畫質
孤島危機 彈頭:DX10,1920x1080,Enthusiast畫質
使命召喚8:DX9,1920x1080,Native畫質
本次測試我們主要關注HD7970單卡和雙卡在PCI-E 2.0和PCI-E 3.0下的性能是否有明顯區別,以此判斷PCI-E 3.0對於當前的硬體來說意義有多大,那些標稱支持PCI-E 3.0的高價產品又是否值得購買。
測試使用了兩塊公版的HD7970顯卡
關心我們的硬體評測玩家可能會指出,早在HD7970的首測中,我們就已經知道了HD7970單卡在PCI-E 2.0和PCI-E 3.0下不會有什麼區別。但是那個測試是通過調節主板的BIOS切換PCI-E 3.0和PCI-E 2.0兩種標準實現的,而我們並不能確保該BIOS調節是真確有效的。因此本次測試,我們會採用主流6系列主板中的頂級產品Z68+i7 2600K作為對比參考。
雙卡3DMark成績截圖
測試方面,我們會使用3DMark Vantage和3DMark 11兩款軟體作為理論性能測試基準,而實際遊戲測試方面,我們選擇是孤島危機2等四款遊戲,完整覆蓋從DX9到DX11多種主流遊戲繪圖標準。內存、硬碟等方面我們都儘量讓X79和Z68兩個平臺統一起來,但是並不是全部,畢竟X79採用的LGA 2011處理器明顯與Z68採用的LGA 1155處理器硬體規格差距太大,因此我們在對比3DMark系列測試時取的是GPU成績一項,而不是總成績。
HD7970單卡、雙卡理論性能對比測試:
1.3DMark 11測試
3DMark 11是一款基於DirectX 11的3D性能基準測試軟體,款內置了三大測試項目:圖形性能測試、物理性能測試和綜合測試,分別測試顯卡性能、CPU性能和CPU/顯卡的綜合性能。3DMark 11的物理性能測試(CPU性能測試)改用了免費的Bullet物理引擎。我們採用最新的1.02版,改進部分CPU的效能。
3DMark 11成績對比
2.3DMark Vantage測試
3DMark Vantage主要包括了Graphics Test和CPU Test兩個測試部分,它們各自帶有兩個測試場景,其中Graphic Test包括Jane Nash、New Calico,主要針對顯卡的3D圖形渲染性能。而CPU Test就包括AI和Physics兩個部分,分別測試處理器的AI運算和物理加速性能,在現在的遊戲發展中,除了圖形3D性能以外AI和物理運算都是遊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在新的3DMark中對這四項目都進行了測試,無疑更能反映整個平臺的遊戲性能。
3DMark Vantage成績對比
測試小結:從3DMark 11和3DMark Vantage的單卡成績來看,HD7970在採用兩代顯卡標準時的成績差距不到1%,應該屬於測試誤差範圍,因此我們可以基本判斷PCI-E 3.0單卡成績相對PCI-E 2.0不會有提升。而雙卡成績方面,兩項測試分別顯示除了4%和7%的差距,PCI-E 3.0帶來的提升也不是很明顯。
HD7970單卡、雙卡遊戲性能對比測試:
1.《孤島危機2》測試
《孤島危機2》是第一代孤島危機的正統續作,遊戲採用與一代不同的全新引擎CryENGINE 3所製作,並且第二代將打破一代的PC獨佔,還將登陸主機平臺。那自然就好考慮如何實現PC版畫面不僅不縮水,而且要比前作更好,而且還要兼顧主機平臺的可實施性,這就要拜CryENGINE 3的強大功能所賜了,Crytek承諾他們能做到這點。測試場景為「Out of Ashes」,解析度為1920x1080,Ultra畫質,打開DX11特效。
孤島危機2成績總結
2.戰地3
2011年10月25日,世代DX11年度巨作《戰地3》終於正式發布,作為當前PC軍事題材射擊遊戲的兩大支柱之一,《戰地3》對DX11提供了完美支持,遊戲中細膩的光照/粒子效果、亂真的場景渲染、大面積的物理破壞效果、暢快的射擊感受、精良的槍械手感,讓這款遊戲終於為我們展現了DX11次世代大作的震撼威力。測試採用的是1920x1080的全高清解析度,品質為Ultra。
戰地3成績總結
測試小結:這兩款遊戲都是DX11遊戲,都強調顯卡性能發揮,兩代顯卡標準在兩個遊戲的單卡成績方面都幾乎沒有區別,而雙卡成績方面,孤島危機2的PCI-E 3.0雙卡成績比PCI-E 2.0領先約20%,戰地3這隻有2%左右,這可能是因為CPU性能方面造成了影響。
3.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測試
《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由Infinity Ward製作開發,劇情緊接《使命召喚6:現代戰爭2》以及《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是《使命召喚》系列遊戲的又一款重磅強作,是當今玩家口碑最好的王牌FPS遊戲大作。《現代戰爭3》延續了《使命召喚》系列遊戲的優秀傳統,遊戲更注重操作手感、玩家體驗,而並不苛求硬體性能。測試採用DX9模式,解析度是1920x1080,0AA,品質為Ultra。
使命召喚8成績總結
(註:此測試受CPU性能影響)
4.孤島危機:彈頭測試
孤島危機:彈頭基於CryengineII引擎製作,是「孤島危機」的資料片,至今仍是公認硬體要求最變態的3D遊戲之一,被玩家們戲稱為「顯卡危機」,可見其對顯卡性能要求之高。我們採用FrameBuffer Benchmark工具進行測試,測試採用DX10,解析度是1920x1080,0AA,模式為Enthusiast。
孤島危機:彈頭成績總結
測試小結:兩個平臺在孤島危機:彈頭測試中的測試很相近,PCI-E 3.0雙卡比PCI-E 2.0雙卡領先約5%,而使命召喚8則有點誇張,領先幅度最高竟達40%,不過這應該主要不是GPU的功能,因為使命召喚8考驗CPU多過考驗GPU。為了求證我們還特意把PCI-E 3.0平臺調成PCI-E 2.0模式測試了一下雙卡成績,結果是210fps,說明PCI-E 3.0帶來的實際提升大約4%左右。
PConline評測室總結:
HD 7970的PCI-E 3.0是個坑?
從3DMark理論性能測試和多款遊戲的實際成績來講,HD7970的PCI-E 3.0單卡成績相對PCI-E 2.0單卡沒有提升,大概已經稱為了定論,除非AMD又放出一個神奇的補丁把PCI-E 3.0下的HD7970性能表現提上去。雙卡方面,PCI-E 3.0號稱編碼效率提升20%、帶寬提升100%,實際雙卡性能相對PCI-E 2.0提升大概也就4%~5%,相當微不足道,因此也可以說沒什麼用。總的來說,HD7970顯卡的PCI-E 3.0是個坑。
我可沒說PCI-E 3.0是個坑
當然,筆者的意思並不是否定PCI-E 3.0或具體某款產品,畢竟現在Intel X79平臺和HD7970的PCI-E 3.0都是首創,技術方面可能還有不成熟之處,性能發揮沒有達到預想的水平也是可以原諒的。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在PCI-E 1.x升級到PCI-E 2.0時也是帶寬翻番,怎麼也不見單卡或多卡性能跟著翻番呢?也許,顯卡並不是真正最需要這麼高帶寬的產品。
前面我們提到過,目前最新的桌面級硬碟接口SATA3.0的理論帶寬是750MB/s,略高於一條PCI-E 2.0通道單相帶寬,但是遠不及一條PCI-E 3.0通道單向帶寬,也就是說,PCI-E 3.0可能會成為高速SSD硬碟之類設備的首選接口,而不是SATA3.0.
SATA3.0/USB3.0用單條PCI-E 2.0通道會有瓶頸
另一方面看,第三方SATA3.0晶片和USB3.0晶片目前已經成為主流標配,但實際上他們的理論帶寬(750MB/s和600MB/s)都要比PCI-E x1通道單向帶寬高,也就是說用PCI-E x1通道連接它們實際上是存在瓶頸的。如果以後主板晶片也普及了PCI-E 3.0標準,那麼問題就輕鬆迎刃而解了,因此,其實筆者覺得,南橋/主板晶片的PCI-E 3.0通道實際上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