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幹擾科學?衛星太多,電磁輻射殃及射電天文學

2020-10-12 科學網

作者:袁柳

一些公司計劃發射成千上萬的衛星到軌道上,這不僅會帶來光汙染,還會干擾射電天文學的研究環境。(圖片來源

太空中的衛星會影響望遠鏡觀測環境,大量發射衛星的做法已經引起光學天文學家的不滿。如今,射電天文學家也開始擔憂。10月,下一代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平方千米陣(SKA)團隊發布了一項報告,分析了星鏈計劃等向空中發射大量衛星的做法可能產生的影響。

射電望遠鏡的正常運行需要其處在無線電靜區。以SKA為例,其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臺,投入運行時,天文臺方圓十萬平方公裡內將嚴禁使用手機。

但即便如此,望遠鏡仍會受到幹擾。按太空公司SpaceX的星鏈計劃,超過一萬顆衛星得到了發射許可,目前已有上百顆衛星成功發射。這些衛星將在空中組網,為偏遠地區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也會讓太空布滿無線電信號。

這些衛星會導致光電天文學家的望遠鏡視場中出現許多明亮的條紋,也會影響SKA的射電波段,妨礙研究者尋找宇宙中的有機分子。

SKA的報告指出,星鏈計劃中的衛星會佔用10.7-12.1兆赫茲波段,這與SKA南非天文臺的7個觀測波段之一相重合。報告還分析了6400顆衛星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主瓣波束和旁瓣波束。

這些衛星的信號傳輸將導致下行鏈路波段喪失70%的靈敏度,若空中的組網衛星達到10萬個,天文臺將徹底無法使用與衛星重合的波段,也無法探測到胺基酸、甘氨酸等最基本的分子。這一波段還可能被用於探測遙遠星系中的水分子痕跡,這是宇宙學研究中用於探尋暗物質如何加速宇宙膨脹的關鍵標記。

目前,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UNOOSA)已經就SKA發布的報告展開討論,討論內容包括如何避免衛星帶來的光汙染和電磁輻射。一些窄頻帶長期以來受到國際電信聯盟的保護,建立無線電靜區、在偏遠地區架設望遠鏡也是規避手段。

但當衛星飛過望遠鏡上空時,仍然會產生幹擾。射電天文學家希望衛星運營商飛過天文臺上空時能關閉發射機、移到其他頻段或面向遠方。SpaceX也正與射電天文學家溝通,討論實時協調等方案。

參與UNOOSA討論的科學家則希望,未來的低軌衛星設計可以避免向射電望遠鏡和無線電靜區發射波束,旁瓣洩漏也可得到控制。這些建議將於明年由一系列聯合國小組委員會展開進一步討論。

相關焦點

  • 衛星太多,電磁輻射殃及射電天文學
    ,還會干擾射電天文學的研究環境。(圖片來源:ESA-SCIENCE OFFICE)  太空中的衛星會影響望遠鏡觀測環境,大量發射衛星的做法已經引起光學天文學家的不滿。如今,射電天文學家也開始擔憂。  但即便如此,望遠鏡仍會受到幹擾。按太空公司SpaceX的星鏈計劃,超過一萬顆衛星得到了發射許可,目前已有上百顆衛星成功發射。這些衛星將在空中組網,為偏遠地區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也會讓太空布滿無線電信號。  這些衛星會導致光電天文學家的望遠鏡視場中出現許多明亮的條紋,也會影響SKA的射電波段,妨礙研究者尋找宇宙中的有機分子。
  • 衛星太多,幹擾射電天文學研究
    成千上萬的衛星不僅會帶來光汙染,還會干擾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圖片來源:ESA-SCIENCE OFFICE本報訊太空中的衛星會影響望遠鏡觀測環境,大量發射衛星的做法已經引起光學天文學家的不滿。如今,射電天文學家也開始擔憂。
  • 太多衛星進入太空,電磁輻射殃及射電天文學,引發天文學家擔憂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衛星進入太空軌道運行,目前,一些公司還計劃發射成千上萬的衛星到軌道,然而,或許他們不了解的是,太多的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不僅會帶來光汙染,還會嚴重幹擾射電天文學的研究環境。射電望遠鏡的正常運行需要處在一個無線電靜區,而當大量的衛星在空中組網時,會讓太空中布滿無線電信號,嚴重影響射電望遠鏡的射電波段,這也是讓射電天文學家最擔憂的。其中,美國太空公司SpaceX的星鏈計劃造成的影響最大。
  • 在月球上建4G網絡,對射電天文學來說是一個噩夢
    用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話說:「地球上所有射電望遠鏡曾經從太陽系外部獲得的總能量少於撞擊到地面的單個雪花的能量。」現在的總能量可能只相當於幾顆雪花,但是天文學的無線電信號通常要比人造信號小很多。
  •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 天文學家擔心Starlink通信衛星影響射電探測
    南非平方公裡陣列(SKA)的197個射電天文天線將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大小的射電靜音區內,這一區域連手機都被禁止使用,以保護陣列的天象。然而,這種預防措施並不能使這個將於2020年代末完成的望遠鏡免受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在頭頂上的東西的影響:那就是數以萬計的通信衛星從天上直射下來的無線電信號。"天空將充滿這些東西,"SKA總幹事菲爾-戴蒙德說。
  • 超大型陣列:開創性的射電天文學40年
    監督VLA的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歷史表明,從1960年代開始,科學家設想了一個巨大的射電天線陣列,可以補充單碟設施的工作。由於光學原理的原因,幾臺望遠鏡可以串聯工作,並將它們的數據組合起來用作一臺望遠鏡,其收集區域的大小與各個盤子之間的距離大小相同,這是一種稱為幹涉測量的技術。 國會於1972年8月批准為VLA提供資金,並於次年開始建設。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簡介:射電望遠鏡用於觀測太空中的無線電波。自其發明以來,天文學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列舉5例如下:進行小行星成像、雙星脈衝星和毫秒脈衝星的發現、系外行星、水星軌道、21釐米氫線。
  • 軌道衛星使得天文學領域正面臨一個關乎存亡的威脅
    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批准亞馬遜公司的「柯伊伯計劃」(一項將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送入軌道的計劃)時,天文學界集體表示震驚。近地軌道衛星像小星體一樣在夜空中迅速移動,這會干擾天文觀測站拍攝遙遠天體所需進行的長曝光。圍繞地球運行的衛星越多,一顆或多顆衛星幹擾觀測的可能性就越大。
  • 被西方壟斷的天文學,建座「中國天眼」,留住科學人才
    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而第二位需要感謝的科學巨人,就是伽利略。他是觀測天文學之父,也是現代物理學之父,不僅研究了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體,相對論和彈丸運動原理,還創造了一個天文學的神兵利器。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中國天眼...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追逐引力波之光「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
  • 星鏈計劃幹擾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 天文學家準備把馬斯克告到聯合國
    來自《科學》雜誌網站的報導稱,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SKA日前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可能會影響SKA項目的運行。SKA指的是「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是由全球10多個國家聯合出資建造一個全球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總面積可達1平方公裡,SKA因此得名。
  • 洞照片太模糊 把射電望遠鏡搬上天試試!
    日前,荷蘭奈梅亨大學與歐洲航天局等機構的專家提出了新方案:將射電望遠鏡搬上太空,以大幅提高黑洞照片解析度。研究人員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撰文指出,可以在地球軌道上布置2—3個射電望遠鏡,通過太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SVLBI)技術組成事件視界成像儀(EHI)。
  • 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將如何徹底改變天文學
    這些電波肉眼是不可見的,但是可以在距離數百萬和數十億光年遠的地方用射電望遠鏡獲取並轉換成圖像。射電天文學已經使我們得到了一些驚人的天文發現,如脈衝星,系外行星和宇宙微波背景(來自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殘餘信號)。平方公裡陣列將把這個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平方公裡陣列將在南非和西澳大利亞的平原上展開,它將結合多種不同的天線技術,速度將比當今最好的射電天文設施快數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