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養殖行業,該為疫情爆發買單嗎?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1日消息,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全世界的不斷爆發與擴散,關於病毒的起源也流傳出許多不同的版本,而且在某些險惡用心人員的誤導下,許多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將其歸咎於中國人。當然,這種毫無根據的潑髒水行為最終也不過是「打臉」而已。

被封鎖的武漢海鮮市場。

事實上,作為Covid-19病毒的受害者,我們同樣想要了解引起當前疫情的病毒從何而來?病毒是如何進入武漢海鮮市場並最終傳播給人類的?畢竟,只有「知其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宿主—中間宿主—人類

科學家之前認為,Covid-19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美國加州拉霍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傳染病專家克裡斯蒂安▪G▪安徒生對其基因序列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在實驗室或其它研究項目中製造的。這是真的嗎?

研究人員對蝙蝠進行病毒樣本採樣。

然而,安徒生接下來的研究馬上就推翻了自己的結論,這種病毒最初的動物宿主是蝙蝠。他的團隊最終證明Covid-19的序列與其它感染蝙蝠的冠狀病毒相似。然而,這也只是再次證實中國科學家的研究結論而已。

科學家認為,由於其它蝙蝠冠狀病毒都是通過中間的動物宿主傳染給人類的,因此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也以同樣的方式傳染給人類的。那麼誰才是中間宿主?有專家猜測,這種動物可能是穿山甲。雖然這一猜測並未得到最終證明,但是一些研究團隊已經發現Covid-19和其它感染穿山甲的冠狀病毒之間的序列存在相似性。

如果這確實是病毒傳播到人類的途徑,那麼就存在兩個關鍵過程:一個是我們和中間宿主之間的傳播,另一個是中間宿主和蝙蝠之間的傳播。到目前為止,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類和中間宿主之間的傳播上,因而指責的矛頭指向了海鮮市場和人們吃野味的陋習,但這兩個過程都是引發大流行的必要條件。

被視為新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有鱗哺乳動物——穿山甲。

蝙蝠向野生或半野生中間宿主傳播病毒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農業生態和經濟研究機構的進化生物學家羅布•華萊士認為,這次疫情爆發的原因可以追究到人類與生態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類與生態之間的互動導致病毒從宿主傳播給中間宿主,最終傳播給人類。有人將其歸咎於中國養殖的工業化轉變,家禽無辜背了黑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實現了食品生產體系的工業化轉變。隨著工業化農業佔用越來越多的土地,部分小規模的農民最終轉移向更加無法耕種的荒野或者更靠近森林邊緣的地方,也就是蝙蝠和病毒潛伏的地方。與之接觸的密度和頻率增加了,因此病毒傳播的風險就增加了。

一家養殖場的內景。

在最近幾十年裡,不斷增長的人口開始向原始生態系統推進,導致了人畜共患疾病數量的增加。事實上,伊波拉病毒和愛滋病病毒都有這樣的記錄。但在這種轉變的背後還有另一種轉變,那就是食物的生產方式。農業綜合企業的現代化模式也促成了人畜共患病的出現。

工業化養殖與病毒的強化、傳播

我們以流感為例,這是一種被認為具有高流行潛力的疾病,在過去500年裡已經造成了大約15次大流行,讓人類死傷無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空間流行病學家馬呂斯•吉爾伯特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出現與工業化家禽養殖系統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繫。」

其原因就包括雞、鴨等家禽在工廠化農場內的生存密度以及它們在同一家農場內繁殖帶來的基因相似性。如果一種病毒被引入到這樣一個群體中,它可以迅速傳播,而且不會遭遇任何阻止其傳播的基因變異。而且諸多實驗和觀察都表明,這個過程會導致病毒的毒性增強。如果它擴散到人類當中,我們就會有大麻煩。

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吉爾伯特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非致病性禽流感毒株會在養殖場內變得更加危險。他們發現其中大多數發生在工業化家禽養殖系統中,而且更頻繁地發生在發達國家。換句話說,與中國相比,歐洲、澳大利亞和美國出現危險病毒的機率更高。

H5N1病毒爆發期間,人們應對疫情。

當然,無法否認的是中國最近幾十年內出現了兩種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和H7N9,而且兩種病毒都能感染人類。但是,中國通過大規模接種H7N9禽流感疫苗,從而結束了H7N9禽流感的人際傳播。雖然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家禽出口國之一,但其家禽產業並非完全由中國人擁有。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總部位於紐約的投資銀行高盛投資就進入了中國的家禽養殖業。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工廠化養殖和新型危險流感之間的聯繫。亞利桑那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麥可•沃羅貝指出,在被帶到工廠化農場之前,家禽是被養殖在戶外的。他認為,工業化養殖可能會增強病毒毒性,但也可能從一開始就能保護家禽不受病毒感染。儘管如此,沃羅貝並不懷疑養殖業以及其它人與動物的相互作用已經塑造了我們的疾病生態。

危險流感病毒可能來源於豬、馬、雞、鴨。

此外,還有研究人員認為,流感很可能是在4000年前鴨子馴養之後首次成為人類的一種疾病。但人類也可能從豬身上感染流感,並將流感傳染給豬,畢竟豬也是與人類共同生存了幾千年的物種。

養殖場內的鴨子

沃羅貝甚至在幾年前提出,鳥類或許不總是人類流感病毒的主要中間宿主。他說,直到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人們可能還從馬身上感染流感。大約是在馬不再作為交通工具時,而且家禽養殖在西半球擴張之後,家禽才成為人類流感的主要中間宿主。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相信這種說法。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病毒學家溫蒂•巴克利說,如果馬曾經是流感的主要中間宿主,那麼大多數鳥類病毒將包含哺乳動物的適應性,但它們沒有。美國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戴維•莫倫斯認為,馬更有可能是暫時性的,而人類流感的主要中間宿主一直是鳥類,尤其是野生鳥類。

但所有人都同意,人類與土地和其它動物物種的交互作用,已經形成了這種宿主與病原體的傳播關係。正如沃羅貝所指出的,今天龐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家禽養殖的規模前所未有。這也是病毒傳播的潛在風險因素。

歐洲和美國是最大的豬流感出口地。

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僅僅局限於家禽。吉爾伯特認為,病毒毒性的增強也發生在豬群中。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PRRS) 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首次被發現,此後在世界各地的豬群中傳播開來。最近在中國檢測到的毒株比早期美國發現的毒株更致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瑪莎•納爾遜及其同事在2015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繪製了豬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歐洲和美國也是最大的豬流感出口地。

不吃或者少吃肉來阻止病毒傳播?

有些純素食者在社交媒體上宣稱,如果我們少吃肉,就不會患上Covid-19。有趣的是,其中一些被主流新聞機構屏蔽,稱其並不完全正確。儘管他們得出的結論過於簡單,但現在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肉類的生產或養殖方式導致了Covid-19的出現,這並不僅僅是在中國。

印度尼西亞多摩虹市市場上出售的肉類。

很明顯,為了防止或至少減緩新的人畜共患病的出現,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全世界的市場都需要更嚴格的監管。但我們也需要了解在這些市場的背後,我們的食品是如何在全球生產的。即使工業化養殖業確實能夠增加病毒的傳播風險,但讓其為病毒的傳播買單,還真的是有點強人所難。

最終,無論病毒起源於哪裡,我們眼下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的抗「疫」,等待科學還我們一個清白!而且我們堅信,曙光就在不遠處!(作者/Mr.Qiu)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科技」。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野生動物禁止吃,人工養殖動物也並非絕對安全,我們應該吃什麼?未來也許應該「為綠色買單」
    所以,此次疫情的爆發,很可能就是因為人們非法捕獵、出售、食用這兩種野生動物造成的。據說,蝙蝠和穿山甲都是非法野生動物售賣「黑市」上的常客。雖然這兩種動物都極力讓自己長成了一副與美味無關的樣子,尤其是蝙蝠,身如老鼠、翼似魔鬼,尖牙利齒、面目醜陋,但饒是如此,它們依然沒有抵擋住個別饕餮之徒的口舌之欲。所謂「禍從口出」,莫過於此。
  • 「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旭日幹在致辭中深入分析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推動現代漁業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針對我國當前魚類養殖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結合中國工程院「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工作部署,從技術層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型關鍵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建議和意見,為構建現代魚類養殖技術體系、實現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 現代海洋設施養殖國際學術論壇暨中國水產學會魚類工業化養殖專業...
    現代海洋設施養殖國際學術論壇暨中國水產學會魚類工業化養殖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論壇2018-10-17 15本次大會由中國水產學會魚類工業化養殖專業委員會、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舟山市科學技術局主辦,浙江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國家海洋設施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大會以「創新、綠色、生態、高端」為主題,秉承「建樹國際視野、突出國家觀念、集成系統工程、構築高端產業」的理念,旨在通過學術研討,加強產學研的技術交流和務實合作,夯實工業化養殖基礎,以促進我國工業化魚類養殖大產業的高速發展。
  • 未來水產工業化將如何發展?國內外專家、養殖達人、設備發燒友在...
    各有關單位和專家:  當今世界,工業化、信息化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些要求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漁業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 疫情下爆發式增長的20大行業現狀和前景分析
    這次的疫情會對中國經濟轉型和行業發展方向及前景將會有所改變,甚至是深刻改變。本篇文章將分析,中國在疫情影響下可能爆發的20個行業。20個行業可大體分為醫療篇、辦公篇、娛樂篇、生活篇、科技篇。
  • 第五屆水產工業化養殖技術國際研討會第一輪通知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特種水產工程分會 第五屆水產工業化養殖技術國際研討會 第一輪通知 各位學術界及企業界同仁: 「第五屆水產工業化養殖技術暨封閉循環水養殖技術國際研討會」定於2016會議主題為「水產養殖—走向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本次會議採取大會主題報告與學術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屆時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出席會議並做主題報告,會議期間同時舉行「水產設施與裝備產業聯盟
  • 關於舉辦「第四屆水產工業化養殖技術研討會」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和專家:&nbsp     「第四屆水產工業化養殖技術暨封閉循環水養殖技術國際研討會」定於2014年9月21日至9月23日在天津召開。會議主題為「工業化養殖—變革與創新」,本次會議採取大會主題報告與學術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屆時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出席會議並做主題報告。
  • 京深海鮮市場不再向個人開放 疫情倒逼中國水產行業升級?
    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79場新聞發布會上,首農食品集團副總經理趙國榮宣布。據悉,自9月18日復市以來,該市場原凍品區取消線下交易,全部轉型為線上交易,實行賣家註冊制和買家會員制。
  • 鱘魚養殖遭遇最大危機!疫情下,遭「誤殺」的魚兒如何遊進春天
    鱘魚養殖戶李軍把這段時間的心情形容為「坐過山車」。一周前,他還處於「極其焦慮」的狀態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水產行業管控升級,名列《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鱘魚被一些水產市場禁售,網絡渠道也被封閉,加上交通受阻,存塘的成魚和魚苗都「遊」不出去。
  • 2021春節疫情還會爆發嗎?2021年過年疫情還會繼續嗎
    2021春節疫情還會爆發嗎?2021年過年疫情還會繼續嗎  目前多國防疫形勢嚴峻,世界衛生組織公布:11月2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57882183例。  那麼今年國內秋冬第二波疫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何時會發生?根據過往的經驗,冬春季有可能是爆發的高峰期。
  • 疫情過後,還能吃牛蛙嗎?
    有人說,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野味成為禍亂之源,全國各地紛紛開展整治行動,與野味相關的餐廳、菜品等被叫停,牛蛙等人工養殖的動物被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列為禁吃名錄,吃貨們從此告別牛蛙。 但從目前行政部門的行動或答覆來看,牛蛙尚不在禁食名錄之列。 廣東省在禁售牛蛙14天後,轉折出現了。
  • 旅順口區工業化萃取銅萃取行業萃取槽
    旅順口區工業化萃取銅萃取行業萃取槽工業化萃取工業化萃取在溼法冶金行業生產中,提取銅、鈾、鎳鈷鄭州天一萃取公司推出的CWL-M系列離心萃取機是針對目前傳統離心萃取機的弊端而開發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產品,專利號為:ZL,同等處理量情況下,該系列離心萃取機功耗只有傳統環隙式機型的10%~30%。同時,該離心萃取機級存留時間短、分相迅速、萃取效率高、節省投資費用和溶劑的回收再生費用。
  • 2021年春節還會封城嗎?疫情還會二次爆發嗎?疫情專家這樣說!
    特別是元旦春節假期將至,屆時人員流動會增加,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就是:2021年春節還會封城嗎?疫情還會二次爆發嗎?為大家整理疫情專家有關2021春節疫情如下:一、2021年春節還會封城嗎?全國大範圍封城概率比較低,但如果有地方出現確診病例,就會封閉當地社區。像近日,黑龍江、遼寧出現了本土確診病例,就發布通知稱,近期廣大市民如無特殊情況,不要前往大連市。
  • 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發,該如何應對疫情二次爆發?
    進入冬季,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發,特別是英國發生了病毒變異,為疫病的防治帶來了更大的不可預見性,近期一些省區新增確診病例,境外輸入病例和本土病例同時新增確診病例,人們比較擔心,談疫病就色變。但是我們國家有成功的預防經驗,現在疫苗已經研製成功進入預防接種階段,我認為不會發生疫情的二次暴發,因此,只要重點防控境外人員的流入,尤其是疫情重點區域人員的入境,現在一些國家已經確診出英國病毒變異的病例,這是比較危險的和比較擔心的。作為個人,在預防上要按照各個地方的要求進行,儘量少外出,不要到人員密集的地方逗留。外出戴口罩,回來勤洗手。
  • 春節將至,疫情還會爆發嗎?在外人員還能回家過年嗎?
    截止至2021年1月5日,疫情中風險地區已上升為48個,高風險地區有1個。另外,面對從國外傳進來的變異病毒,人們又開始提心弔膽了起來。 元旦春節假期將至,屆時人員流動會增加,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就是:今年春節還會爆發大規模的疫情嗎?廣大打工的人們可不可以正常回家過年呢?我們一起來看下專家怎麼說! 2021疫情還會二次爆發嗎?
  • 人工養殖就安全嗎?什麼肉能吃?什麼肉又不該吃
    根據生活方式,可以簡單把動物分為野生動物和養殖動物,野生動物也就是獨立生活,生長環境是在大自然之中,自給自足,而養殖動物則是通過人工餵養的方式進行生長。那麼馴養動物是什麼呢?簡單來說,馴養動物是和養殖動物存在包含關係的,馴養動物一定是養殖動物,但養殖動物卻不一定是馴養動物。從野外抓回一隻狍子,然後關著餵上兩年,這難道就可以叫馴養動物嗎?
  • 2003非典曾給保健行業十年爆發增長,這次疫情也會?
    ,這次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更為迅猛,不足一個月感染人數就飆升到了3000人,當年非典2個月的時候感染人群才破千。3這次疫情對零售行業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一場洗牌在所難免。很多老闆要破產,理性減損,積極應對是上策。
  • 全球都得為美國買單!美國再印4840億美元!央行終於出手了!
    但其實這些雖然都是暴利行業,但利潤卻不是最高的。法國當代經濟學家安德烈·傅頌在其趣味經濟學著作《巧克力經濟學》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印刷一張500歐元的紙幣能夠獲利多少?經過他計算,印刷一張這樣的鈔票能夠獲利60000%,因此他評論稱,印鈔是利潤最高的生意。同時這也是一些國家應對危機最粗暴、最常用同時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 鵪鶉甲魚田雞還能吃嗎?養殖行業呼籲科學劃定禁食名單
    作者:《農財寶典》新牧網唐文豪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拒絕食用野味的呼聲越來越高。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召來並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
  • 行業|新冠疫情會是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催化劑嗎?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推遲婚禮上一線的彭銀華醫生、倒在抗擊疫情一線的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如果時光能夠倒流,這麼多鮮活的生命,還會以這麼壯烈的方式離開我們嗎?武漢封城,全國抗疫,病毒全球蔓延……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新冠疫情會得到更好的控制嗎?未來,AI是否能成為預測、診斷疾病以及疾病數據管理的好幫手?這次新冠疫情又是否能成為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