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的影響,野生動物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多數民眾呼籲遠離野生動物,同時,國家也出臺相關政策,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為什麼野生動物不能吃呢?
其實在這次疫情之前,野生動物一直是多數人追捧的一種高端食物。基於此,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偷獵者進入林區,而各地偷獵事件也經常被各大媒體爆出。其實也沒有人會說,農村常見的野雞野兔,也不是保護動物,可以食用,也經常看見一些人售賣或者食用。但是現實中可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在野外生活的動物,他的一個生存環境是我們無法預知的,而且野生動物之間相互也可能傳染,比如一隻果子狸的糞便旁邊,可能會有野雞在覓食,一直蝙蝠的尿液下,也可能有一隻兔子在奔跑。這些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對我們都是未知的,貿然食用野生動物是很愚蠢的行為。
什麼才是馴養動物。
根據生活方式,可以簡單把動物分為野生動物和養殖動物,野生動物也就是獨立生活,生長環境是在大自然之中,自給自足,而養殖動物則是通過人工餵養的方式進行生長。那麼馴養動物是什麼呢?簡單來說,馴養動物是和養殖動物存在包含關係的,馴養動物一定是養殖動物,但養殖動物卻不一定是馴養動物。從野外抓回一隻狍子,然後關著餵上兩年,這難道就可以叫馴養動物嗎?這和馴養了萬年的豬,牛,羊可以相提並論嗎?
查閱動物的進化史可以得知,狗是大約在17000年前被馴化的,豬大約是在10000年前才被關進柵欄,雞則是大約在7000年左右開始吃著免費的糧食。世界上哺乳動物大約有兩萬種,但是被人類馴化的只有僅僅幾十種而已。從森林中捕獲麋鹿,然後圈養起來,這只能叫做養殖動物,從根本上來看,這和野生動物的區別並不大。
從人類的馴養歷史來看,被馴養的動物基本是能夠為人類帶來食物或者能夠為人類帶來方便的。比如豬、羊、魚這些動物,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能夠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再者說狗、貓等這些動物能夠幫助人類生活。其實最重要的,這些動物要性情溫順,甘願被馴化,而且在馴化後能夠繼續繁殖。
動物經過長時間的馴化之後,慢慢地適應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同時,我們對於這些動物的掌控也就越來越多,一旦它得了什麼病,我們會知道這是什麼病,我們也會知道該用什麼藥,知道該打什麼疫苗。這些,都是人類在對動物馴化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被馴養的動物我們有專人對其研究,有專門的獸醫,專門的獸藥,能夠保證端上餐桌的的肉是放心安全的。
檢疫的重要性
去年,只要豬場裡面一頭豬遭受了非洲豬瘟,那麼整個豬場的豬都會被隔離撲殺,雞場遭受了了雞瘟也會是同樣方法。但是,在野生環境中,一隻野雞如果感染了病毒,可能也會被偷獵者帶上餐桌。
目前市面上售賣的肉類,都有著嚴格的檢疫系統,這些食物來源都能夠進行追溯,各個養殖場、基地每年都會接受多次專門檢查。我們經常會看見售賣的豬肉上會有綠色的印章,這就是其中一個檢驗程序,保證市面上流通的豬肉沒有攜帶病毒,沒有變質。而且,如果購買到了變質豬肉時,我們也可以對食品的來源進行追溯問責,有相應的部門積極響應,我們的食品安全有很好的保障。
而野生動物,從不會經過什麼檢疫,諸如果子狸、猹、野豬、蝙蝠等,這些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可能潛伏豬瘟病、犬熱病,還有其他一些甚至叫不出名字的病,這些動物運至市場,順利的走向餐桌,沒有通過一步檢疫。
總而言之,我們把野生動物端上餐桌,中間存在許多檢疫環節的缺失,本已存在著很大的風險,而且這些未馴養的動物,攜帶的疾病我們也知之甚少,至於到底該不該端上餐桌,大家應該都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