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針對晚奧陶世大滅絕事件的研究揭示,正是海洋中氧氣的缺乏,導致了這一場發生在大約4.44億年前的災難。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曾出現過5次著名的大滅絕事件。近日,一項針對晚奧陶世大滅絕事件的研究揭示,正是海洋中氧氣的缺乏,導致了這一場發生在大約4.44億年前的災難。
不僅如此,該研究還進一步表明,該事件中的缺氧條件持續了300多萬年,遠遠長於其它類似的生物多樣性破壞時期。
這項於4月1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外,還對現代環境保護有良好的借鑑意義。
數據顯示,全球氣候變化正使得公海和沿海水域中的氧氣濃度下降,很可能會給許多物種帶來厄運。
「我們的研究排除了滅絕事件中有關缺氧強度和範圍的眾多不確定性。」論文第一作者、史丹福大學地球、能源和環境科學學院的地質科學助理教授Richard George說,「而且這一發現並不局限於滅絕事件本身。」
在大約4.5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地球環境與現在,甚至是恐龍時代均大不相同。當時,絕大多數生命只生活在海洋中,而植物才剛開始出現在陸地上。現代大陸大部分擠在一起,形成了岡瓦納超級大陸。由於全球變冷,岡瓦納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被冰川所覆蓋,物種滅絕的初步跡象開始顯現。
在大約4.44億年前,物種大滅絕事件的第二階段顯現。直至晚奧陶紀事件最終結束時,約有85%的海洋物種最終在化石記錄中消失。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了這一物種滅絕事件的第二階段。
此前曾有研究通過分析古代沉積物中的鈾和鉬等金屬同位素(這些金屬同位素在缺氧和富氧條件下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推斷出了古代海洋中的氧含量。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結合已發表的金屬同位素數據,以及來自利比亞穆爾扎克盆地的黑色頁巖樣本的新數據,構建了一個新模型。
該模型將31個與金屬有關的不同變量考慮在內,涵蓋了從陸地上滲出並通過河流流入海洋,最終沉入海底的鈾和鉬的數量。
利用新模型,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任何合理的情況下,晚奧陶紀的地球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區,曾經歷嚴重且長期的缺氧情況。
「多虧了這個模型,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一個漫長而深遠的全球缺氧事件與晚奧陶紀的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有關。」研究人員說,「對大多數海洋生物來說,當時確實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艱難時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譯 |Max
◎審稿 |alone
◎責編 |雷鑫宇
◎期刊來源|《自然通訊》
◎期刊編號|2041-1723
https://phys.org/news/2020-04-bad-alive-links-ocean-deoxygenation.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