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決定物種的存亡?科學家給出答案,大多數物種都受人類幹擾

2020-12-05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據報導,在近日的《植物,人與行星》雜誌上,有科學家指出,人類已經啟動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雖然如今看起來地球仍然是比較平靜的,但是物種滅絕的速度卻明顯加快了,甚至要比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五次生物大滅絕還要快。

大多數物種滅絕前能存續多久?

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其實都不是一下子發生的,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方說大約在6500萬年前,由於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導致統治了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走向了滅絕的命運。

恐龍的消失也不是一下子就發生的,災難發生後,地球的氣候環境發生了變化,棲息地被毀、食物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各個物種的恐龍數量都越來越少,最終在經過上百萬年的掙扎後,伴隨著最後一隻恐龍的消失,恐龍才真正從地球上滅絕。

由此可見,對於生物來說,當它們拉響滅絕的警報,到真正從地球上消失,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比方說如今很多物種都是瀕危多年了,但是它們仍然存在,只要人類仍然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哪怕只剩下最後的一個,仍然代表著它們沒有完全消失。

那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物種在滅絕之前,究竟需要經歷多長的時間呢?讓我們看一組科學家們給出的研究數字。

根據資料顯示,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前,哺乳動物雖然出現的時間比不長,但是對於當時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在滅絕的警鐘敲響後,到正式滅絕,大約還有320萬年左右的存續時間。

而從6500萬年前開始,一直到今天,哺乳動物的平均存續時間,最高僅有200萬年。顯然,哺乳動物滅絕之前的存續時間變得更短了。

那麼,其它物種又是如何呢?研究表示,地球上滅絕前存續時間最長的動物,是無脊椎動物,它們平均存續時間在500萬年-1000萬年之間。

為何現代物種滅絕率明顯提高?

雖然這個數據,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在地球上,還有很多物種是人類尚不知曉的,這些未知的物種人類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自然也就無法預測它們的滅絕事件。

同時,很多物種如今由於人工的幹預,比方說被人類飼養等因素,導致它們存在野外滅絕,但是人工養殖環境中,仍然存在,甚至可能數量仍然很多的情況,所以,這種滅絕前的存續時間,也是很難判斷的。

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現代物種的滅絕率,在人類的幹預下,已經明顯提高了不少,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對比前五次的物種大滅絕,都是自然因素導致的,比方說地球突然進入冰河時期、地質運動導致災難發生等,很多物種都是因為無法適應地球突如其來的變化,而被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法則給淘汰了。

不過,當人類出現後,特別是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後,地球上再次出現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就不再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了,人為因素是「罪魁禍首」。

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進入到科技大爆炸的時代,人口也倍數增加,人類活動範圍不斷加大,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就與日俱增。

原本人類和自然界物種之間清晰的界限被打破,人類開始搶佔自然生物的資源和地盤,如今,鳥類和哺乳動物滅絕的速度,因為人類的幹預提高了上百倍,而在此前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就曾經表示,2050年前後,至少四分之一的物種可能都會從地球上消失,或者進入到瀕危的境地。

而且,在人類出現後,新物種出現的速度也越來越慢了,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種都是不斷演化的結果,比方說恐龍大滅絕之後,原本數量不多、物種不多的哺乳動物快速崛起,演化出5000多個物種(已知哺乳動物物種)。

不過,在人類出現後,由於物種不斷非自然因素死亡,這就導致它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成新的物種,所以,時間久了,地球上的物種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自然滅絕的物種越多,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就越少了。

如今,因為人類的影響,地球的生態系統已經越來越脆弱,如果人類不開始採取手段保護,最後也會殃及自己,你說呢?

相關焦點

  • 大多數物種在滅絕前會持續多久,人類第一個滅絕的物種是什麼?
    由於棲息地的破壞,氣候變化,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植物和動物正在從地球上消失的速度比歷史上所有,但也許其他五個點都快。一些專家說,我們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但是,即使在地球歷史的瓶靜時期,答案也因你所尋找的物種類型而異。根據《人類與地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哺乳動物的平均物種存在100萬到200萬年。 然而,這一平均值並不是所有的地質時期和所有哺乳動物都保持。
  • 現代人類參與跨物種交配被科學家證實
    (左邊為尼安德特人模擬復原圖,右邊為現代智人)在DNA測序技術未進入遺傳學之前,我們普遍認為跨物種之戀會無果而終。大多數知識會告訴我們,人類的進化過程是一個直線,從最開始的爬行猿類,到最終的現代直立智人,我們與尼安德特人是不同的物種,不可能產生後代。
  • 一個神奇物種,既能生仔又能生蛋,科學家:人類正見證物種進化
    但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發現了一種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物種,它既能卵生也能胎生,據研究雪梨大學的科學團隊認為,我們正在見證這個神奇物種的進化!一個正在處在生殖進化中的物種《分子生物學》期刊在四月份刊發的一篇論文中,介紹了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科學家的一個驚人發現,一隻來自新南威爾斯北部的三趾石龍子,產下了兩個蛋和一隻胎生版的小
  • 只有人類會導致物種滅絕嗎?並非如此,這些物種自身容易滅絕
    一旦物種滅絕之後,就永遠沒有在地球舞臺上亮相的機會了。雖然地球生物史只有幾億年,但是在這段期間內地球上就已經發生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幾乎每次事件都會導致地球上80%的物種消失。滅絕事件過去一段時間後又會有一批新物種出現,地球所有的物種似乎都在經歷著這樣一個輪迴,以至於有說法認為人類未來或許會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我們還用渡渡鳥來減輕我們自己的內疚:這個生物肥胖、懶惰、愚蠢——就像流行的故事說的那樣,這些特徵決定了它不可避免的命運。但事實上,我們大錯特錯,英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的古生物學家兼助理研究員朱利安·休謨(Julian Hume)說。他研究滅絕物種的化石,並用他職業生涯的一部分時間去糾正渡渡鳥的壞名聲。
  • 第一個因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這種快速滅絕的時間尺度在過去的數百萬年裡都沒有出現過。Smith說:「你見到的都是和人類有關的,很驚人。」 早期滅絕的物種中如果有一些還活在當今的地球上,看似會像是奇幻野獸。比如說,「有一種和犰狳很像的動物,叫雕齒獸,體型跟大眾的巴士差不多,」Simth告訴Live Science說。
  • 物種壽命由何決定?端粒縮短速度是決定因素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是什麼決定了每個物種的壽命?外媒稱,西班牙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每個物種生命的長度與其端粒縮短的速度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聯繫。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嗎,物種的滅絕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
    這次物種滅絕是人為事故今天的滅絕原因與史前不同,主要是因為有一位明星演員:人類。雖然滅絕確實很早以前就開始了,目前98%的物種已經不復存在,但滅絕的速度已經大大加快。生態學家估計,在過去的50年裡,成千上萬的物種已經滅絕。他們預測,如果保持這一速度,現存物種的一半將在本世紀滅絕。目前,面臨危險的物種比任何時候都多。
  • 大猩猩和人類能生孩子嗎?美女科學家投身科學,得到了答案
    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所以有人問,人類和大猩猩能生出後代嗎?黑猩猩是人類已知基因最相似的動物,相似度高達98.5%,Rh陽性血型可以互換使用。在遠古時代,他們有著相同的祖先,因為外界的幹擾,兩個物種向兩個方向演變,才會有今天的差距。
  • 大猩猩和人類能生孩子嗎?美女科學家獻身科學得到答案
    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所以有人問,人類和大猩猩能生育後代嗎?黑猩猩是已知與人類基因最接近的動物,相似度達到98.5%。Rh陽性血型可互換使用。在古代,他們有著相同的祖先。由於外界的幹擾,兩個物種向兩個方向進化,才有了今天的落差。當然,猩猩和恆河猴也與人類非常接近。它們的模仿能力很強,物種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社會群體也有複雜的層次。
  • 為何在已知的物種裡,只有人類進化出了高等級的現代文明?
    從目前的已知的類人物種裡面,我們能發現一些智力進化比較高的動物會使用工具,但不會製造工具,他們只是隨手撿起一根木棍、一塊石頭並使用而已。但是人類早就學會了「打制石器」,即使沒有符合要求的器物,人類會利用已知條件來製造。
  • 科學家解密顯示3個人類物種在30萬年前共享非洲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裡斯·斯金格教授手裡拿著這個破碎的希爾頭骨——「海德堡人」1921年,科學家們在尚比亞發現了一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頭骨,這是在非洲發現的第一塊已經滅絕的人類物種的化石。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對它的年齡一無所知,因此很難知道它在人類族譜中的位置。但是,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地質年代學家Rainer Grun說,兩種複雜的年代測定法已經確定這個頭骨大約有29.9萬年的歷史,正負2.5萬年。他是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一些專家推測它有50萬年的歷史。這表明以頭骨為代表的物種不太可能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是智人的直接祖先。
  • 闢謠:物種滅絕都是人類造成的?不要忽略了自然法則
    先說答案:物種滅絕當然不全是人類造成的了,它有人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更有自身因素,而且,整個世界上的生物並不是只有滅絕,也是有新的物種產生的。下面我們就來拆分開來,簡單的來說一下這個幾個問題。但是,在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中,即使是最後一次的白堊紀大滅絕事件都發生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因此,地球上的5次生物大滅絕均與人類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物種滅絕都是人類導致的,這個「鍋」我們不背。而從5次滅絕事件的原因看都是因為氣候變化、環境變化、地殼運動等等自然因素導致的。所以生物滅絕最大的因素就是自然因素。
  • 科學家:月球不願公之於眾的背面,竟隱藏著決定人類存亡的秘密
    科學家猜測,大約42億年前,一顆小行星衝撞了地球,才形成了月球。自此之後,月球一直陪伴在地球的身邊。對於地球來說,月球是至關重要的。若是有一天,月球突然消失於地球的身邊。科學家表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可能絕種。有關於月球的猜測,人類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比如月球是不是不是一顆普通的行星呢?
  • 人類為什麼能成為最優秀、生存力最強的物種?
    與自然界其它動物一樣,最早的「人類」也是從其他物種進化而來,這一點隨著達爾文進化論的廣泛傳播,人類已經達成共識。除了物種的進化,人類在扮演生物圈的角色中還存在內部淘汰機制。自然界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這一法則也被理解為弱肉強食競爭法則。人類作為其中的一環,與其它生物一樣,還要承擔繁衍生息的責任。
  • 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的?到底是誰馴化了誰?是狼選擇了人,還是人選擇了狼?假如要探究那些如今已司空見慣的動植物的歷史,我們往往會被帶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而每一種被馴化的物種如何出現?歷來爭論激烈。再講個故事吧。4萬年前,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在某個格外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原本以搜尋動物殘骸為食的狼群,受飢餓驅使,靠近了人類的營地。
  • 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物種親緣關係更近
    受到強烈幹擾的生態系統中往往生物多樣性較低,幹擾能成為環境因子「過濾器」,使得系統中擁有特定適應性狀的物種得以存在。
  • 人類與所有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答案讓人大吃一驚
    生殖隔離是指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後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後代的隔離機制(物種之間的審美也是最大的障礙之一,國與國之間的審美都略有不同更別說垮物種了)截止科學成果表明,人類確實幾乎和所有生物都存在生殖隔離
  • 神奇的物種,既能下蛋又能生仔,科學家:人類正在見證進化
    我們都知道,新生命的誕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卵生,一種是胎生。鳥類、魚類等多為卵生動物,胎生動物多為哺乳動物,比如鯨、海豚、人類等等。就拿鯊魚來說,鯊魚想要孕育出一個新生命,那麼首先會產生一個卵,這個卵在鯊魚體內成長到一定程度,最後由胎生的方式被生產出來,這就是卵胎生。
  • 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共享地球
    我們知道,每個物種都需要一定數量(和類型)的棲息地來尋找食物、住所和配偶,但對越來越多的動物來說,它們祖先發現這些東西的地方現在已經被人類侵佔了。隨著棲息地的縮小和分裂,動物也變得更容易受到近親繁殖、疾病或與人發生衝突等次生危險的傷害。因此,儘管地球上有大量的物理空間,但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卻發現自己被逼到了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