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在近日的《植物,人與行星》雜誌上,有科學家指出,人類已經啟動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雖然如今看起來地球仍然是比較平靜的,但是物種滅絕的速度卻明顯加快了,甚至要比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五次生物大滅絕還要快。
大多數物種滅絕前能存續多久?
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其實都不是一下子發生的,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方說大約在6500萬年前,由於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導致統治了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走向了滅絕的命運。
恐龍的消失也不是一下子就發生的,災難發生後,地球的氣候環境發生了變化,棲息地被毀、食物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各個物種的恐龍數量都越來越少,最終在經過上百萬年的掙扎後,伴隨著最後一隻恐龍的消失,恐龍才真正從地球上滅絕。
由此可見,對於生物來說,當它們拉響滅絕的警報,到真正從地球上消失,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比方說如今很多物種都是瀕危多年了,但是它們仍然存在,只要人類仍然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哪怕只剩下最後的一個,仍然代表著它們沒有完全消失。
那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物種在滅絕之前,究竟需要經歷多長的時間呢?讓我們看一組科學家們給出的研究數字。
根據資料顯示,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前,哺乳動物雖然出現的時間比不長,但是對於當時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在滅絕的警鐘敲響後,到正式滅絕,大約還有320萬年左右的存續時間。
而從6500萬年前開始,一直到今天,哺乳動物的平均存續時間,最高僅有200萬年。顯然,哺乳動物滅絕之前的存續時間變得更短了。
那麼,其它物種又是如何呢?研究表示,地球上滅絕前存續時間最長的動物,是無脊椎動物,它們平均存續時間在500萬年-1000萬年之間。
為何現代物種滅絕率明顯提高?
雖然這個數據,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在地球上,還有很多物種是人類尚不知曉的,這些未知的物種人類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自然也就無法預測它們的滅絕事件。
同時,很多物種如今由於人工的幹預,比方說被人類飼養等因素,導致它們存在野外滅絕,但是人工養殖環境中,仍然存在,甚至可能數量仍然很多的情況,所以,這種滅絕前的存續時間,也是很難判斷的。
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現代物種的滅絕率,在人類的幹預下,已經明顯提高了不少,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對比前五次的物種大滅絕,都是自然因素導致的,比方說地球突然進入冰河時期、地質運動導致災難發生等,很多物種都是因為無法適應地球突如其來的變化,而被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法則給淘汰了。
不過,當人類出現後,特別是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後,地球上再次出現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就不再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了,人為因素是「罪魁禍首」。
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進入到科技大爆炸的時代,人口也倍數增加,人類活動範圍不斷加大,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就與日俱增。
原本人類和自然界物種之間清晰的界限被打破,人類開始搶佔自然生物的資源和地盤,如今,鳥類和哺乳動物滅絕的速度,因為人類的幹預提高了上百倍,而在此前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就曾經表示,2050年前後,至少四分之一的物種可能都會從地球上消失,或者進入到瀕危的境地。
而且,在人類出現後,新物種出現的速度也越來越慢了,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種都是不斷演化的結果,比方說恐龍大滅絕之後,原本數量不多、物種不多的哺乳動物快速崛起,演化出5000多個物種(已知哺乳動物物種)。
不過,在人類出現後,由於物種不斷非自然因素死亡,這就導致它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成新的物種,所以,時間久了,地球上的物種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自然滅絕的物種越多,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就越少了。
如今,因為人類的影響,地球的生態系統已經越來越脆弱,如果人類不開始採取手段保護,最後也會殃及自己,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