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共享地球

2021-01-15 知新了了

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曾希望我們把地球的一半留給野生動物,這也算是我們為避免第一次人為的大規模滅絕所做出的一部分努力。

地球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大小並不是一切。地球上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衰落,由於人類的肆意侵蝕,這個世界上無數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即將耗盡。

棲息地的喪失,目前是地球上野生動物面臨的頭號威脅,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上85%物種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棲息地的喪失會有多種形式,從徹底的森林砍伐和碎片化,到不那麼明顯的汙染和氣候變化影響。我們知道,每個物種都需要一定數量(和類型)的棲息地來尋找食物、住所和配偶,但對越來越多的動物來說,它們祖先發現這些東西的地方現在已經被人類侵佔了。

隨著棲息地的縮小和分裂,動物也變得更容易受到近親繁殖、疾病或與人發生衝突等次生危險的傷害。因此,儘管地球上有大量的物理空間,但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卻發現自己被逼到了一個角落。科學家們現在普遍認為,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大規模物種滅絕的早期階段,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歷史「背景」速度的數百倍,這主要是由於生態「地產」的短缺。地球以前曾經歷過幾次大滅絕,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在人類的幫助下將發生的滅絕。

事實上,與氣候變化一樣,物種大滅絕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它威脅著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從標誌性的犀牛、獅子和熊貓,到鮮為人知的兩棲動物、貝類和鳴禽。雖然,雖然拯救這些動物需要當地的大量努力,但我們也將採取比過去更大、更有野心的方法。

根據許多科學家和環保人士的說法,人類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策略,其實非常簡單,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為了避免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損失,人類需要留出地球表面一半的面積給野生動物。也許,你會認為這種解決方案就是一個巨大的犧牲,但仔細想像,這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好事:一個物種得到了地球的一半,而所有其他物種必須分享另一半。

半個地球總比沒有好

這一想法其實已經存在多年,體現在野生基金會的「自然需要一半」活動等項目中,但最近它卻獲得了更多的吸引力。2016年,著名生物學家E.O.威爾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半個地球:我們星球的生命之戰》的書,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具說服力的論據之一。

威爾遜在書的序言中寫道:「當前的環保運動無法堅持下去,因為這是一個過程。它的目標是最瀕危的棲息地和物種,並從那裡開始努力。它知道保護窗口正在迅速關閉,它正努力增加越來越多的受保護空間,儘可能多地節省時間和機會。」

「半地球是不同的,」他補充道。「這是一個目標。人們理解並偏愛目標。他們需要的是勝利,而不僅僅是取得進展的消息。渴望結果是人的天性,通過實現結果,他們的焦慮和恐懼就會煙消雲散。如果敵人仍在門口,如果破產仍有可能,如果更多的癌症檢測結果可能呈陽性,我們仍會感到恐懼。我們更傾向於選擇大的目標,這些目標雖然困難,但卻有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帶來普遍的好處。代表所有生命與逆境抗爭是人類最高尚的品質。」

根據2019年的一項調查,威爾遜的想法似乎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廣泛共鳴。這項調查由國家地理協會和益普索聯合進行,調查了12個國家的1.2萬名成年人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看法。調查發現,許多人低估了問題的範圍,但也發現了對大規模棲息地加以保護以防止物種滅絕的廣泛支持。平均而言,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地球上一半以上的陸地和海洋應該受到保護。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的數據,如今,受保護地區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5%,海洋面積的3%。將這一比例提高到50%並非易事,但也不是遙不可及的。為了驗證這一點,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研究人員最近繪製了一份「全球人類影響分類地圖」(categorical map of global human influence),列出了全球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地區。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地球上56%的陸地表面(不包括永久性冰雪)對人類的影響很小。

「這對地球來說是個好消息,」科學家對此表示。「這裡的發現表明,大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仍然相對較少受到人類的影響,這為擴大全球保護區網絡,為物種建立更大、更緊密的棲息地提供了可能性。」

森林缺樹

當然,並沒有人建議人類要搬到一個半球,而所有其他動物要搬到另一個半球。這兩個部分會穿插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會重疊。半地球的概念嚴重依賴於野生動物走廊,而不僅僅是幫助動物穿越高速公路的隧道和橋梁(儘管這些也很重要)。在保護生態學中,「野生動物走廊」也指連接兩個物種種群的較大範圍的棲息地,從而使棲息地網絡更加廣闊,有更多的住所、食物和遺傳多樣性。

在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被道路、農場和城市等分隔開之前,這樣的網絡曾是常態。如今,動物與同類之間的隔離越來越嚴重,使得它們別無選擇,只能與同類交配,或者冒著生命危險,在文明世界中穿行。

例如,美國東南部約60%的地區曾經是長葉松林,從今天的維吉尼亞到德克薩斯,面積達9000萬英畝。經過300年來木材、農業和城市發展的土地變化,該地區標誌性的生態系統只剩下不到3%。許多生物多樣性仍然存在於其殘存的小塊土地上(包括每平方公裡多達140種植物)。但是,像佛羅裡達美洲豹和黑熊這樣的大型動物,在試圖臨時搭建自己的野生動物走廊時經常會被公路交通殺死。

要知道,生態系統是緊密的相互交織在一起,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引發可怕的連鎖反應。100年前,一種入侵的亞洲真菌把美洲慄樹逼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科學家指出,導致這種狀況是因為七種以其植被為食的毛蟲種類消失了,最後一種旅鴿也滅絕了。同樣,現代帝王蝶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與乳草的衰落有關,乳草是帝王蝶幼蟲賴以生存的食物。

在半地球上,人類社會不會從非人類社會中分離出來 —— 我們仍然生活在乳草和帝王蝶中間,有時甚至生活在熊、豹、獅子和大象中間。然而,不同的是,野生動物也會有一個安全、穩定的家,偶爾會徘徊在我們中間,而不是因為沒有選擇而被迫來到我們中間。這種重疊很重要,因為人類也是動物,我們和其他物種一樣依賴生態系統。

「作為一個整體,生物多樣性形成了一個保護罩,保護著組成它的每一個物種,包括我們自己,」科學家解釋道。「隨著越來越多的物種消失或瀕臨滅絕,倖存者的滅絕速度也加快了。」

另一半如何生活

雖然,我們需要從更大的角度來考慮棲息地的保護,但保護大片的荒野仍然是一項地方性的鬥爭。如果我們留出足夠的半院子、半城鎮、半國家和半地區給大自然,那么半地球就應該開始自我照顧了。

野生動物基金會解釋說:「過去20年的許多評估已經確定,大自然至少需要保護一個特定生態區的一半,並需要與其他這樣的地區相互聯繫,以維持其全面的生命維持、生態和進化過程,以及生活在那裡的物種的長期生存,並確保系統的彈性。」

因此,半地球與今天的地球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正如威爾遜最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所說,我們已經在做許多正確的事情。我們仍然有一些大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其他的仍然可以恢復。我們只需要保護儘可能多的荒野地區,儘可能地填補空白,不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威爾遜表示:「我有信心我們可以把陸地和海洋的覆蓋率從10%提高到50%。可能是仍然存在的巨大的自然保護區,比如在蒙古的阿爾泰山脈,在泰加,剛果的主要荒野地區,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亞馬遜河 —— 這些都可以成為不可侵犯的自然保護區。它們可以被拼接起來。同樣地,對於較小的保護區,一直到只有10公頃的土地,都可以被授予某個地方的自然保護區。

這種拼湊起來的策略已經在許多地方奏效了。最近,野生動物走廊項目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保護策略,比如,如印度和尼泊爾的Terai Arc景觀、中南美洲的捷豹走廊倡議、北美的黃石公園到育空動脈。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也在努力重建長葉松森林,包括自然保護協會、諾庫斯種植園、佛羅裡達野生動物走廊探險隊等。

事實上,正如威爾遜在《半個地球》中指出的那樣,我們迄今為止的保護工作可能已經使物種滅絕率降低了20%。人類已經證明保護是可行的,我們只是做得太少了。由於古老的森林正在被砍伐,以給我們帶來牛肉、棕櫚油和其他產品,擴大保護的關鍵是集約化:隨著每個人縮小自己的生態足跡,我們物種對空間的需求也在減少。

什麼會迫使我們削減開支?為什麼我們要竭盡全力保護地球上一半的其他物種,而不是像我們不得不做的那樣,讓它們自生自滅呢?實際上,有很多經濟原因,從森林和珊瑚礁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到生態旅遊收入,這些收入可以使大象活著的價值是死大象的76倍。但正如威爾遜所說,這實際上歸結於我們作為社會動物和道德動物的本性,現在正處於我們道德進化的關鍵階段。

只有在道德推理上進行重大轉變,並給予餘生更大的承諾,才能應對這個世紀最大的挑戰。」「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有沒有準備,我們都是生活世界的頭腦和管家。我們自己的最終未來取決於這種理解。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相關焦點

  • 敬畏地球上的其他物種,才是人類成熟的標誌
    人類自豪於可以進行自主思考,並可以將人類的意志變為現實,而這種能力源於人類具備思維能力,雖然動物也具備思維能力,但很顯然,動物的思維較人類有質的差距。人類憑藉思維發現了自然運行規律,產生了文化這一人類獨有的體外基因,利用這種方式實現對人類文明的積累和傳承。這一傳承機制使得人類從地球上眾多的物種裡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上的「王者」。
  • 人類真的是地球的原生物種嗎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居住的地球很有可能是高等文明所建造的監獄呢?2017年9月,美國權威生態學家艾利斯博士提出,人類可能並不是地球上的原生物種,而是被流放在這裡的星際囚犯。為此,他依據人類的生理特徵,提出了四個早已存在的疑點:第一,人類會腰痛。
  • 「共享」基因物種跨越之謎
    」你或許見得多了,「共享基因」你聽說過沒有?  從細菌到人類,實際上,自然界中基因的物種間轉移幾乎無處不在。跳躍基因就像一名身手靈活的遊擊隊隊員,能夠在基因組各處移動,有時甚至會插入到其他基因中。所以在過去,它們常常被看作是一無是處的寄生蟲,不需要為宿主貢獻什麼,就可以複製自身並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然而科學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歇,通過這些年的研究,人類終於發現曾被誤認為是「垃圾」的跳躍基因,其實也身兼重任。
  • 地球上的物種超過1萬億,人類只發現了十萬分之一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几個世紀以來,人類始終在致力於發現和描述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和博物學家已經對所有大陸和海洋物種進行了分類,從地殼深處到最高的山脈之巔,從最偏遠的叢林到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都包括在內。
  • 人類不僅與香蕉共享高比例的DNA,我們還與老鼠共享85%的DNA
    在科普電視節目中,您可能聽過一個有趣的小事實,人類和香蕉共享50%(或60%)的DNA。一個人和一個黃色的水果之間有很多區別,首先,人是動物,而香蕉是植物!實際上,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統計數據有一定的科學性。
  • 為何現今的智人會攜帶其他人類物種的基因?
    為了生存下去,人類開始朝著不同方向進行著演化,漸漸地人類演化出了幾個不同的物種。一直到現在,我們一共發現了16個人類物種的骨化石。在這裡給大家糾正一個錯誤。可能受到這張圖的影響,部分人會產生了片面的認知。會誤認為人類的演化過程就是從「南方古猿」變成「能人」,「能人」變成「匠人」,「匠人」變成「直立人」,「直立人」再變成「尼安德特人」,然後尼安德特人再變成我們這種智人。
  • 章魚進入打魚時代,比人類更聰明?章魚真不是地球物種?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章魚是地球上讓科學家們難以研究透徹的物種,在許多方面,章魚與人類很相似,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章魚可能超過了人類,所以很多科學家們逐步懷疑,章魚可能是來自地球的物種,而並非是地球的「本土物種」。
  • 《寄生獸》:人類與其他物種是否可以共存?
    這是我上初中時候偶然看到的一部動漫,是由巖明均連載的科幻恐怖漫畫改編的動漫,先來介紹一下其內容:在地球上突然出現許多神秘孢子,並且誕生了許多怪物侵入人體吃掉人類的大腦,並寄生人體中,所有稱其為「寄生獸」。主人公新泉一也是被寄生的人員之一,但由於其在被入侵時產生抵抗,寄生於他體內的寄生獸「小右」並未吞噬其大腦,而是寄生在其右手,在右手成熟。
  • 人類是不是和所有其他物種都有生殖隔離?
    人類是不是和所有其他物種都存在生殖隔離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此問題的答案十分明確:人類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和任何其他物種都存在嚴格的生殖隔離,沒有絲毫通融。人類並不是突然出現在地球上,在漫長的進化史上也曾經有過一些嫡親兄弟,比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這些「人」都是人類遠祖海德堡人的進化分支,,曾經共存於地球上,天各一方後又在某些地方狹路相逢。
  • 地球究竟是如何誕生?而人類又是如何一步步毀掉它的?
    地球究竟是如何誕生,而人類又是如何一步步毀掉他的呢?故事還要從138億年前講起,當時的宇宙還是一片混沌的狀態,然而,隨著一顆七年的爆炸時間和空間卻瞬間形成了,從此宇宙便進入了複雜的演化階段,46億年前,在一片巨大的分子雲的引力坍縮下,早期太陽系形成而原始地形,你在這混亂,這種誕生噴湧的巖漿四處。
  • 尊重其他物種的存在空間
    人類只是動物界裡的哺乳類之一種,卻往往以「高等智慧生物」自居,而自認有主宰宇宙的權利。其實人類也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進化而來,只因人類進化快速,才取得了領導世界的權利。可令人遺憾的是,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工業革命」之後,由於人類的短視及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恣意濫殺濫伐濫墾,掠奪其他生命的生存權,破壞礦物資源等,導致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周遭環境之間的生態活動,失去了應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樣性的喪失、臭氧層出現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惡化、酸雨肆虐、環境汙染等等。
  • 贈書丨河森堡:人類並不比其他物種高貴
    原標題:贈書丨河森堡:人類並不比其他物種高貴我相信對這個世界稍有了解的朋友們都會同意,在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那個物種取得過像人類這樣的成就,我們深刻而永久地改變了這顆星球的模樣,以至於有學者認為我們已經親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
  • 自然的奧秘,人類是否為外來物種,為何與地球生物顯得格格不入
    隨著我們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期望能夠進入到外太空進行探索生命,探索宇宙是否存在著其他生命。今天我們來說下人類是否是地球的原生物種呢?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擁有語言智慧的物種,儘管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我們卻是顯得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種格格不入。
  • 地球 人類是唯一的物種嘛!46億年的時間尺度上的其它智慧物種
    地球在這46億年的進化歷史中,既然能夠誕生人類這一智慧物種,必然會誕生其它的智慧物種,人類不但不是宇宙的主角,也不可能是地球的主角。對於地球來說,人類不過是一過客,匆匆的過客,不帶走一片雲彩。那麼地球在這46億年的進化史中,為何沒有一種智慧物種衝出地球,走向宇宙文明呢?當然若是走向宇宙文明後,也就不會有人類這一物種出現。
  • 如人類突然消失,什麼物種可能成為「地球霸主」?答案令人很意外
    如果人消失了,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可能會成為地球的下一個霸主,因為它們是除了人類之外可能最強的。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看看人類到底是如何消失,同時如果是因為某種原因消失了,那麼其他生物群體也會消失。如果不出意外,只有人類突然消失了,其他東西還是完全存在,那麼有一種微小的生物可能會下一個霸主——那就是「螞蟻」,這個答案會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驚訝,令很多人很意外。
  • 《地球繼承人》:人類並沒有在毀滅地球
    人們在全球範圍內擴張並建立國際貿易網絡,這使各個大陸重新聚集成為一個虛擬的超級大陸,並將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真菌物種以一種自2億多年前的泛古陸(指假定的古代超大陸)以來再也沒有出現過的方式混合在一起。人類對地球表面的改變也改變了其他所有物種繁衍生息或銷聲匿跡的環境。結果,有些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真菌贏了,有些則輸了。來看看麻雀吧。
  • 人類能穩固地球霸主之位嗎?有這3個物種在,人類地球或將不保!
    人類能穩固地球霸主之位嗎?有這3個物種在,人類地球或將不保!回溯人類統治地球的歷史,已經接近300萬年了。人類在眾多生物中脫穎而出,就連恐龍也不過爾爾。雖然人類沒有恐龍龐大的身軀,靈敏的四肢,卻憑藉獨有的本領意識,成為地球上的主人,迄今為止都沒有誰能撼動人類的地位。人類成功站在食物鏈頂端後,對地球大改造。如今的地球模樣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類這麼厲害,令人不得不讚嘆,那人類是不是永遠都能平安無恙的在地球上存活呢?很顯然是不可能的,任何生物都是從盛走向衰退的過程。
  • 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人類進化成智慧物種?
    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地球上應該產生不止一個和我們人類一樣智力水平的物種。但實際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智慧並不是一種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現象。人類比黑猩猩聰明,黑猩猩比狗聰明,狗比老鼠聰明,老鼠比海星更聰明。與其他物種相比,人類在智慧上是一個極端。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經過幾個世紀在熱帶灌木叢中的搜尋後,這個物種過早地死去了,死在來到這個島上不足100年的人類手中。由於對捕獵的嗜好、棲息地的破壞和入侵物種的釋放,人類破壞了數百萬年的進化,以至於迅速時這種鳥從地球表面上消失。從那時起,渡渡鳥就成為了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典型例子。
  • 人類或是高級文明禁錮在地球上的物種,而UFO就是回訪者
    這個說法是以地球上已知的物種生存條件得出的物種進化,從而產生了類人猿,直至進化出現在的人類。但有些問題始終無法給出標準的答案,如果按照這個說法,人類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那麼類人猿又是從何而來呢?或許在幾千萬年前,曾經有更高級的物種造訪地球,並且留下了人類的「種子」,但當時的地球似乎也並不是適合他們生存,所以來到地球後,他們在這裡投放了一批「生物」,這些生物被我們稱作「類人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