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表明:黑洞「事件視界」外必須至少存在一個光環

2020-08-14 博科園

黑洞是最神秘和最迷人的宇宙學現象之一,黑洞是空間中具有如此強烈引力場的區域,無論是物質還是輻射光都無法逃脫,當然黑洞也同樣是一顆天體。在過去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天體物理學家收集了第一批關於黑洞周圍強大引力的觀測資料。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的合作,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這些黑洞天體周圍的引力波。

與此同時,事件視界望遠鏡研究小組捕捉到了第一張黑洞陰影的圖像。雖然這兩個觀測都非常有希望和引人入勝,但它們都不太可能揭示事件視界,事件視界是定義黑洞周圍空間中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的特定區域邊界。儘管如此,它們應該包含一個指向恰好在視界之外鄰近區域的特徵,在那裡,光傳播路徑被強烈地彎曲,以至於它的路徑關閉了自己,形成了被稱為光環的圓形軌道。

黑洞的光環

而研究這些光環最終,可以豐富我們目前對黑洞及其性質的理解。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得到回答,科學家對黑洞和黑洞周圍的光環還遠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和葡萄牙阿韋羅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引入了一個定理,可以預測靜止黑洞周圍的光環。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新研究定理表明:一般來說,靜止黑洞都必須至少有一個光環。

開展這項研究的兩位研究人員佩德羅·庫尼亞(Pedro Cunha)和卡洛斯·赫代羅(Carlos Herdeiro)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黑洞光環的特性可以編碼許多相關黑洞信息。通過測量這些性質,可以直接了解黑洞附近難以捉摸、但相當未知非常強大的引力區域。目前還不清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這種極端條件下是否仍能很好地描述引力定律。因此,一個關鍵問題是:在任何引力理論中,任何黑洞模型都需要有光環嗎?

根據廣義相對論,黑洞在平衡態和空空間中的性質受到很大限制。過去的宇宙學觀測表明,這些經典黑洞都有光環軌道,這可能意味著任何可以想像到的黑洞也會有這些軌道。通過新研究,庫尼亞和赫代羅試圖研究外推光環軌道概念的可能性,並將其應用於具有一般物質含量的黑洞,或應用於另一種引力理論(即,不是廣義相對論)。新定理為一般靜止黑洞必須至少有一個光環軌道的預測,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研究的創新論點

研究引入了一種普遍、在數學上有創新的論點,確立了一個平衡黑洞作為規則,在每個旋轉意義上確實必須至少有一個標準光環。要分析輕環,通常要考慮給定引力理論的解族,如廣義相對論,或某種特定的修正引力模型。然而,這裡的論證是拓撲性質的。拓撲學是一個特定的數學領域,它專注於研究當對象經歷變形或形狀和大小的其他更改時不受影響的幾何特性。

拓撲學研究的關鍵思想是,有些問題不受對象的確切形狀和大小影響,而是受這些對象相互變形的方式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球體和一個甜甜圈有不同數量的洞,並且在拓撲上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球體和立方體儘管具有不同的幾何形狀,但具有相同的拓撲。Cunha和Herdeiro將基於拓撲的構造,應用到是否存在圍繞黑洞的光環軌道問題上。

定理沒有使用特定引力理論提供的運動方程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簡單地研究了時空在黑洞附近和遠離黑洞時的行為。換句話說,研究人員並不假設一個引力定律是正確的,而只是假設正確的引力定律允許黑洞的存在。然後,迫使時空結構服從一些規律性要求,黑洞的存在意味著事件視界外一定有一個光環。一個旋轉的黑洞必須至少有兩個光環:一個用於與黑洞旋轉方向相同的光繞著黑洞旋轉,另一個用於光以相反的方向繞著黑洞旋轉。

新定律的預測

新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黑洞周圍光環的基礎。主要優勢是它的普遍性,因為它不遵循任何具體的引力理論,因此即使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這種情況下不適用或不準確,它也是有效的。預測黑洞總是有光環,它們總是在事件視界之外,這會產生重要的後果。例如,它意味著黑洞的輪廓,也就是所謂的黑洞陰影,通常比人們預期的黑洞本身更大,因此,陰影應該總是黑洞的放大。

雖然它在理論上可能是強大的,就像任何其他適用於真實系統的數學定理一樣,研究人員引入的結構是基於一系列假設。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改變其中的一些假設,並評估新定理的預測是改變還是保持不變。這個定理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在遠離黑洞的地方沒有引力場。然而,在宇宙中,有一個宇宙學常數驅動著宇宙的膨脹。無論距離黑洞有多遠,這都會產生一個微小的引力場。理解這種微小的假設變化是否會改變新定理的結論,這將是非常有趣的。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新發現:黑洞的事件視界確實存在,只要掉進去就從宇宙中消失
    黑洞是宇宙中一種非常奇特的天體,它的引力極其強大,極度扭曲了其周圍的時空,導致任何落入黑洞的東西都是有去無回,包括光在內。正因如此,我們無法看到黑洞。天文學家把黑洞的外邊緣稱為事件視界,處於事件視界之外的觀察者無法知曉黑洞內的信息。
  • 什麼是黑洞事件視界,那裡發生了什麼?
    事件視界是黑洞周圍的一個引力閾值,此刻逃逸速度超過光速。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沒有任何有質量的物質能比光速更快。這意味著黑洞的事件視界是一個一旦越過,便不可能返回的邊界。事件視界這個名詞的含義就是指沒有任何外部觀察者可以了解該邊界內發生的任何事件,即無法觀望的地平線。如果黑洞是一個監獄,犯人只能進入,永不釋放!
  • 黑洞的事件視界得到進一步證實
    如果這個奇點被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下面簡稱視界)包圍,就形成了黑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無論任何東西,一旦越過黑洞的視界,就會被強大的引力吸引而無法逃脫。儘管這個概念被普遍接受,但視界的存在並沒有得到證明。
  • 世間萬物難逃事件視界的「魔爪」,黑洞真的不向外拋射事物?
    黑洞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天文事物,就算許多人不知它究竟是何方神聖,相信也曾聽說過它的鼎鼎大名,它是宇宙中神秘而又極端的存在。說它神秘,是因為難被直接觀察,它本身既不發出光芒,也不發出電磁波。而說它極端,主要是因為它擁有一個特殊區域——事件視界,那裡的引力大到幾乎能困住所有事物,就連光也沒能從黑洞中的事件視界逃出。
  • 事件視界--黑洞不是「洞」
    該勢力範圍被稱作黑洞的半徑或被稱作「事件視界」。「等一下,真的有黑洞嗎?你是如何確認黑洞存在的?」這樣的問題,路如森曾不止一次被問及:「黑洞的名字,乍一聽,黑的洞,那是不是就表明『沒法看見』;如果沒法看見,那怎麼就知道它存在呢?」事實上,在這次「拍照」前,天文學家們已經通過多種間接的證據來證明黑洞的存在。路如森向記者列舉了其中主要的三類代表性證據。
  • 黑洞是什麼?從何而來?什麼是黑洞的「事件視界」?
    黑洞通過引力吸引物質,這些物質一旦被吸引就無法逃脫。我們通常會用一個物體或質量「落入」黑洞這種表達。Y觀看X落入黑洞·Y觀察到X上的理想時鐘變慢,當X達到事件視界時,時間甚至會被凍結。·Y觀察到X的紅移發出的光,在到達事件視界時達到無窮大(因此X變得不可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X上的時鐘。理論物理學真的太迷人了不是嗎?)·從理論上講,X可以感知到明顯的變化,儘管一旦它穿過事件視界,就不可能脫離黑洞的引力了。(即使光線也無法逃離事件視界。)
  • 事件視界望遠鏡陣列即將發布第一批黑洞圖像能揭開哪些秘密?
    黑洞模擬我們即將看到黑洞的第一個特寫圖像,以前我們看到的所謂黑洞圖像都是通過計算機模擬或者手工繪製出來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是一個以觀測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為主要目標的項目,它並不是指某一臺具體的望遠鏡,而是一個射電天文臺陣列。
  • 事件視界連光都無法逃脫,那麼黑洞就真的只吃不吐嗎?
    黑洞可能是整個宇宙中存在的最極端天體,雖然物質或能量的每一個量子都受到引力影響,但無論到哪裡,除了黑洞內部,都有其他力能夠克服引力。黑洞最重要的特徵是存在事件視界,其他類型的天體都沒有。如果黑洞是完全黑的,除了黑洞可能對周圍其他物體產生的引力影響外,根本沒有辦法探測到它們。如果我們有一顆黑洞和一顆恆星在彼此的軌道上運行,就可以簡單地通過觀察恆星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推斷黑洞的存在(和質量的存在)。
  • 黑洞外為什麼會有一圈光環?
    「黑洞」是什麼?首先,它肯定不是一個洞。它其實是廣義相對論中,一種宇宙空間內確實存在的天體,又被稱為「空間斷裂帶」。它的質量非常大,大到它產生的引力足以將光牢牢吸住,使光進入黑洞後都無法反射或散射出去。因此,憑藉人類現有的技術手段無法直接觀測到這一神秘的天體。
  • 事件視界內連光都無法逃脫,那麼黑洞就真的只吃不吐嗎?
    如果我們有一顆黑洞和一顆恆星在彼此的軌道上運行,就可以簡單地通過觀察恆星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推斷黑洞的存在(和質量的存在)。當它在軌道上來回擺動時,可以確定存在的另一個天體參數:這是一個有道理的觀點,但你必須理解的是,黑洞視界之外的空間不一定沒有物質。
  • 「事件視界望遠鏡」拍下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
    黑洞是一種體積極小、質量極大的天體,具有非常強的引力,在它周圍的一定區域內,連光也無法逃逸出去,「事件視界望遠鏡」實際上嘗試觀測的是黑洞的「事件視界」。看到這張照片你會想到什麼呢?亦或這個電暖扇?雖然照片看上去有點像,蜂窩煤、電暖扇、甜甜圈.
  • 科學家拆解黑洞陰影周圍的甜甜圈光環,由無數薄光子環組成
    去年4月,我們第一次瞥見了宇宙中不可見的黑洞,看著這個位於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被一個明亮環島包圍,像一個甜甜圈,然而那張照片中,我們只知道環的直徑,不清楚環的「厚度」和更詳細的子結構。現在科學家發布了新的計算結果,表明光環由一系列子環組成,看起來就像電影畫面。
  • 黑洞的事件視界:光子、引力、義大利麵化,以及想像力的界限
    當某物接近事件視界時,觀察者會看到某物的圖像變紅並變暗,這是因為引力扭曲了來自該物品的光線。在事件視界,這個圖像最終會淡化為無形,也就是說某物隱形了。在事件視界中,人們會發現黑洞的奇點,之前的研究表明,某物如果進入黑洞,組成它的物質會坍縮到無限密集的程度。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 黑洞照片具體拍攝手法 事件視界望遠鏡是什麼
    事實上,黑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黑洞的中心是一個奇點,它的周圍存在大量氣體,據黑洞研究專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教授介紹,由於黑洞的強大引力,氣體會朝黑洞下落。而當這些氣體被加熱到數十億度高溫時,便會發出強烈的輻射。
  • 黑洞的周圍有無數的光環。下面說說我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經過科學家們漫長而艱辛的工作,圍繞著這個球體,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的正像照,一個在5500萬光年外的被稱為M87*的特大質量的怪物。那張壯麗的、金黃的且模糊的圖像印證了科學家們關於黑洞的許多觀點。黑洞的引力強大到讓人難以想像。黑洞不僅巨大,就連光的速度都無法成功逃離它們的引力,而且彎曲周圍光通過的軌道,從而越過事件視界。如果一個經過的光量子太過靠近了,它就會被困在黑洞周圍的軌道上。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光環」或「光球」,一個完美的光環應該環繞著黑洞,然後在吸積盤的內邊緣裡,但在事件視界之外。
  • 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史無前例的黑洞射流圖像
    如今,了解這些黑洞射流及其形成方式對天體物理學家而言至關重要,而研究黑洞射流的一種流行方法是長基線幹涉法(VLBI)。長基線幹涉法(VLBI)是一種將世界各地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創建更大的望遠鏡,從而提高其分辨遠距離天體的整體解析度。
  • 事件視界望遠鏡即將拍攝墜入黑洞的物質!
    這張位於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圖片登上了世界各地的頭版新聞。項目負責人在美國物理學會4月會議上說,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很快就會製作出第一部關於這種熱氣體在陰影周圍混亂旋轉的影像。EHT不是一個單一的望遠鏡,相反,它是一個由世界各地射電望遠鏡組成的網絡,它們一起對無線電波進行精確定時的記錄,這些記錄可以組合起來,使不同的望遠鏡成為一個整體。
  • 黑洞照片要來了:給黑洞拍照,是要拍一張怎樣的照片呢?
    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的超強引力使得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範圍,該勢力範圍稱作黑洞的半徑或稱作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宇宙中,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們將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類: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 事件視界還是表觀視界--中國數字科技館
    隨後,他基於這場報告的內容,完成了題為《黑洞的信息保存和天氣預報》的文章,並於2014 年1 月22 日在arXiv 發表。正是這篇文章,摒棄了黑洞周圍存在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的概念。所謂事件視界,即指黑洞周圍看不見的邊界。一旦到達這個無形的黑洞邊界,任何事物,哪怕是光,都無法逃逸。它是宇宙中的單行道:只能進,不能出。
  • 知乎牆 | 「地球一樣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是什麼?
    這兩天,大家都被「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刷屏了吧。這張照片呈現出的是一個橙色的光環,環內的中心和環外的區域都是黑色。有驚嘆不已的,有表示有點失望的,有機智的網友各種惡搞的——這是因為物質與輻射經過黑洞時,會坍縮入黑洞內部密度趨於無限的「奇點」(singularity),受引力影響,這些彌散物質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它們的明亮襯託會給黑洞留下一個圓形的暗影,而處於明暗之間的時空區隔界線便是「事件視界」。這張在全球多地同步公布的「大片」,證實了神秘天體黑洞的存在,也使得愛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終得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