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放射治療中的影像引導技術成像原理和應用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李宏奇,王穎傑,劉承利,夏廷毅,空軍總醫院

 

放射治療是重要的腫瘤治療手段,目前已經進入精確放射治療時代。精確放療的最大優勢體現在精確打擊腫瘤,正常組織損傷輕微,但實現這一目標需具備準確發現腫瘤、精準定位腫瘤和精細控制腫瘤動度等條件,這些前提條件都需要通過影像引導技術來實現。因此,影像引導技術是精確放療發展的必要條件和質量保證,它的成像質量、速度和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放療的結果。目前臨床上採用了很多不同模式的影像引導技術,種類繁雜,各有優缺點,深入了解各種影像引導技術的成像原理、技術參數和應用環境,對臨床醫生正確選擇恰當的影像引導方式,最大程度改善精確放療效果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這些技術分為兩大類:單一成像系統和組合成像系統,並結合目前應用的產品來剖析基本原理,歸納技術特徵,闡述臨床應用效果,探索未來發展前景。

 

1.單一成像系統

 

1.1光學影像引導系統

 

光學影像引導的優點在於獲取影像速度快,在治療過程中實時、持續監測患者面部位移等誤差;監測過程中沒有輻射,有利於增加影像引導技術的使用頻率。目前使用的2個產品分別是:AlignRT系統(英國倫敦VisionRT公司)和C-Rad哨兵系統(瑞典烏普薩拉C-RADAB公司),二者在放療過程中通過面部照相和攝影測量法產生患者面部三維模型,同時利用參考點來確定患者與治療室等中心的位置關係。這些系統利用嚴格的身體轉換來實施最小二次方擬合,從而把計劃中的三維模型相對於等中心的空間差異最小化。例如AlignRT系統採用多個立體照相機來獲取三維影像,從而追蹤皮膚表面,並與預設位置相對比,達到亞毫米級的準確性;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移動,超出了預定位置範圍,AlignRT系統可以給放療系統自動發送信號暫停照射。而C-Rad哨兵系統通過一個照相機和雷射系統進行線性掃描來實現這個過程。

 

Wiant等報導AlignRT系統在亞毫米水平可以保證準確性和重複性,特別是乳腺癌放療患者配準方面,能夠顯著縮小計劃靶體積(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外擴邊界。

 

1.2超聲引導系統

 

治療室內的超聲引導系統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應用,最初僅用於前列腺癌,之後逐步用於腹部腫瘤和乳腺癌。超聲引導過程包括在模擬定位時獲取靶區的CT和超聲圖像,據此勾畫靶區並傳輸到治療室。放療前,在治療體位獲取靶區的實時超聲圖像,再利用軟體把實時超聲數據模擬產生靶區輪廓,與之前勾畫的靶區輪廓重疊比對從而調整和配準。超聲引導有很多優點,例如無輻射、無創、時間短(3~5min)、花費少、軟組織顯像清晰等;但對操作者訓練水平和經驗依賴性強,因此,與基準點標記和錐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相比,超聲引導系統的準確性有所下降;而且,採集靶區數據時,超聲探頭需對腹部加壓,可能引起靶區移動;另外勾畫靶區的模擬定位CT系統與超聲系統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困難,位於骨骼後方的器官受到骨骼遮擋,超聲波無法透過,其應用受限。

 

1.3電磁追蹤系統

 

電磁追蹤系統在腫瘤內植入電磁發射器實現了實時追蹤腫瘤的功能,例如瓦裡安公司的Calypso系統,主要包括安裝在治療室內的1個移動式電磁控制臺、1個接收器、3個紅外線光學照相機和1個集散器;安裝在控制室內的無線轉發器和追蹤工作站。Calypso系統可以檢測細微的腫瘤移動,並微調修正擺位誤差,從而避開周圍健康組織直接向腫瘤投照最大放射劑量。Franz等報導採用Calypso系統在前列腺癌定位時,有利於縮小外擴邊界,減輕正常組織毒性。

 

1.4核磁引導系統

 

核磁共振相對於CBCT而言,軟組織成像對比度高,對於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腹部和盆腔腫瘤以及重要的正常組織是非常有益的。將核磁共振與放療系統無縫整合在同一個平臺,可以同步實現核磁影像引導和放射治療,從而縮小PTV外擴邊界,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靶區劑量和單次照射劑量。但將這兩個獨立的、完全不同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互不相容的作業系統整合在一個狹窄的物理空間內協調運轉,具有很大技術難度。第一臺核磁引導系統是Viewray公司的MRIdian誖放射治療系統。

 

1.5電子射野成像系統

 

直到1990年,由加速器射束產生的射野驗證片還主要通過膠片成像,醫生將射野驗證片與模擬膠片在觀片燈下互相對比,用彩色鉛筆來標示體位變化。後來,電子射野成像系統(Electron Portal Imaging Device System,EPIDs)替代了傳統膠片成像,是目前主流影像引導技術之一。EPIDs使醫生能通過數位化手段對比所有圖像,並且當患者躺在治療床上時,仍能夠實時調整患者體位。Li等報導EPIDs在射野中心的幾何準確性達到1~2mm。

 

EPIDs基本原理是基於間接檢測有源矩陣平面平板成像系統(Indirect Detection Active Matrix Flat Panel Imagers,AMFPIs)。AMFPI系統分為3層,最上層是金屬板,中間層是磷光體,第三層是由成對的光電二極體和薄膜電晶體組成的矩陣探測器。入射光子經過最上層金屬板時被轉換成電子,同時低能散射線被吸收掉,電子經過磷光體時被轉換成可見的光子,最後可見的光子被探測器陣列接收,從而成像。因此,EPIDs探測的是兆伏級射線(Mega voltage Ray,MVray)。兆伏級(Mega volt,MV)EPIDs優點包括可直接參考膠片成像的臨床應用經驗,直接使用加速器射束成像,在放療過程中實時成像等;但與千伏級(kilo voltage,KV)圖像相比,其圖像對比度差,獲取MV圖像所需照射劑量顯著高於獲取KV圖像所需劑量(與KV-CBCT相似)。

 

1.6CBCT引導系

 

統CBCT引導系統把CBCT直接安裝在加速器上,結合可伸縮的常規X射線管和非晶矽X射線探測器實現影像引導。獲取圖像後,根據骨性解剖結構或軟組織密度差異配準圖像,配準後通過遙控治療床矯正平移和旋轉誤差。CBCT引導的優點包括獲取容積數據速度快,數據量豐富,並且與很多解剖位置、體位、擺位設施都能互相兼容。另外,CBCT提供了三維體積和解剖數據,可以評估平移和旋轉擺位誤差,對於確定靶區和多方位對比是有益的。但CBCT的中心射束和邊緣射束的檢測值有差異,需要校正;而且,在掃描過程中需要通過治療床移動患者,可能造成擺位誤差。根據CT種類分為KV-CBCT和MV-CBCT。KV-CBCT通過提高平板探測器的幀頻、降低散射線幹擾,增強解剖結構清晰度,圖像質量顯著改善,降低了成像所需劑量。KV-CBCT的缺點是,當體內存在骨骼固定鋼板、人造關節假體等緻密金屬物體時,由於KV級X射線光子衰減,會產生條形偽影。

 

MV-CBCT的優點在於不會產生條形偽影,其缺點在於康普頓效應導致其圖像對比度低於KV-CBCT,並且對於前列腺、胰腺、肝臟等對比度低的器官,需更高的成像劑量(約10cGy)。

 

1.7扇形束CT引導系統

 

扇形束CT引導系統優點是CT機架安裝在一個軌道上,可移動CT去覆蓋患者,而不是像傳統CT那樣把患者移動到掃描系統中。通過把治療床旋轉到不同角度對著CT掃描系統,軌道上的CT掃描系統可以沿著床的方向直線移動並獲取患者三維CT圖像,而患者始終保持著固定好的治療體位,有利於減小擺位誤差。而且,扇形束KVCT可以產生診斷級質量的CT圖像,用來與原始治療計劃中的CT圖像配準比對,改善了軟組織靶區定位準確性,降低了判斷圖像配準時操作人員之間的差異。但扇形束CT成像系統和放療設備分別使用獨立的機架,患者的移動、治療床讀數和控制的精確程度等都會造成擺位的不確定性。扇形束MVCT操作簡便,患者輻射劑量低,通常每次1~3cGy,可以每天獲取MVCT圖像;MVCT還可用於監測放療過程中患者解剖結構變化,測量靶區和正常組織劑量。

 

2.組合成像系統

 

2.1光學影像和X射線正交影像引導系統

 

該系統將光學定位和KV級X射線成像相結合的方法定位患者,並在線矯正體位誤差。例如,德國BrainLABAG公司的ExacTracX射線六維立體定向引導系統(ExacTracX-ray),包括2個子系統:①一套用於初始擺位的光學定位系統(ExacTrac),可以監測患者的呼吸,並為加速器的跟蹤和門控治療系統提供信號,其準確性達到亞毫米級;②一套根據內部解剖結構或植入的基準點標記來進行位置驗證或調整的六維KV級X射線成像系統。ExacTracX-ray系統最初僅用於腦和脊髓病變的無框架立體定向治療,目前也用於肺、肝、頭頸部以及婦產科領域。Infusino等報導採用ExacTracX-ray系統在所有方向上的擺位誤差均小於2mm。

 

另一種技術是瓦裡安公司的NovalisTx,它把ExacTrac的光學引導和X射線定位系統與在線影像引導系統結合,全部安裝在同一臺直線加速器上,從而改善治療前的軟組織容積成像,促進固定目標和移動靶區的定位。

 

2.2二維KV級X射線立體影像引導系統

 

該技術包括實時腫瘤跟蹤系統、賽博刀和VERO等。實時腫瘤跟蹤系統(Real-time Tumor Tracking Radio therapy System,RTRT,北海道大學醫學院和三菱電子公司研製)包括4個X射線照相系統,每個系統都配備一個具有固定準直器的X線球管、圖像增強器和高壓X線發生器,它通過在腫瘤內植入基準點標記來實時跟蹤腫瘤,並根據獲取的信息來控制直線加速器,這個直線加速器受到門控調節,只有當標記點的實際位置相對於等中心處於一個可接受的範圍時,才能照射腫瘤。

 

RTRT最早被用於肺癌和肝癌,對於肺癌,實時跟蹤可以把照射束開放時的腫瘤動度降低到5mm以下。賽博刀機器人放射外科系統,包括1個安裝在機器人機械手臂上的緊湊型X射線直線加速器。機械手臂引導射線到2個正交X射線成像系統射線束的交叉點,通過整合2個角度圖像來為治療過程提供影像引導。VERO系統有2個X線球管和平板探測器,通過初始的治療床運動和一對側位X線片來對齊患者。治療床的平移可以調整計劃等中心和機器等中心的粗對準,而且,能夠三維矯正擺位誤差。在初始擺位以後,機載成像子系統激活來對圖像配準進行微調,利用一對側位X線片通過觀察骨性標誌評價平移、旋轉、傾斜和偏移方面的擺位誤差,並補償器官運動。

 

3.小結

 

目前,放射治療已進入精確放療時代,由於精確放療單次劑量高、治療分次少,要求更加精細地控制定位精度和靶區動度。在此推動下,影像引導技術從光學發展為電子成像,從平面發展為立體成像,從靜態發展為動態成像,從輻射發展為無輻射成像,從單一模式發展為複合模式成像;成像階段從治療前成像發展為治療全程實時成像。未來,影像引導技術必然向成像質量更高、速度更快、輻射更低、準確性更高的方向發展,為精確放療精準導航,進一步改善放射治療效果,降低正常組織損傷。

 

來源:李宏奇,王穎傑,劉承利,夏廷毅.精確放射治療中的影像引導技術成像原理和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8(19):30-3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免疫成像技術、策略及在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免疫成像技術分為兩類:針對內源性免疫細胞生物標誌物的探針及直接和間接的免疫細胞標記法。 報告者基因成像策略適合CAR-Ts治療,因為細胞本來需要從患者身上取出並進行基因編輯,這時就可將探針一併裝配上。最近,Keu等展示了CAR-Ts的基因成像在膠質細胞瘤患者中應用的成果。在這項研究中,使用嵌合抗原受體IL-13的T細胞靶向IL-13陽性腫瘤,並將HSV1-tk作為治療和成像雙效基因。
  • 放射治療技術發展史
    在首先確認患者在模擬定位過程中創建的支撐平臺內的位置是正確的之後,可以通過幾種方式來實現。儘管大多數患者接受更深層次位置的放射治療,但在治療皮膚或淺表惡性腫瘤的情況下可以直接觀察淺表腫瘤的臨床變化。每個射野或光東的平片圖像已經使用幾十年,在這裡,隨著技術的進步,診斷成像已經融合到治療中,使得治療可以基於在患者處於治療位置時獲得的CT掃描。
  • 醫學成像(影像)技術類型及其原理
    醫學成像技術是藉助於某種能量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體內組織或器官的形態、結構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為生物組織研究和臨床診斷提供影像信息的一門科學。X-ray透視和攝影技術作為最早的醫學影像技術,直到今天還是使用最普遍且有相當大的臨床診斷價值的一種醫學診斷方法。X線成像系統檢測的信號是穿透組織後的X線強度,反映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吸收係數的差別,即組織厚度及密度的差異;圖像所顯示的是組織、器官和病變部位的形狀。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
    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 【亨迪放射治療物理學】放射腫瘤醫生可作基礎讀物
    亨迪放射治療物理學原價:148.00現價:111.00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這項研究工作的臨床價值在於,目前臨床上的抗PD-L1治療基本都採用聯合治療的策略,因此可以通過放療或者化療調控腫瘤PD-L1的表達,在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進行抗PD-L1治療,不僅可以使那些對抗PD-L1治療產生響應的患者收到更好的療效,也可以使那些對抗PD-L1治療沒有響應的患者受益,提高響應率和療效。
  • ...藥大學金沙洲醫院 全國首位接受瓦裡安HyperArc高精度放射治療...
    治療前準備瓦裡安HyperArc高精度放射治療技術  HyperArc是Varian Medical Systems的放射治療技術中最新的三維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技術HyperArc技術使用安全影像導航點,治療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能精確獲取腫瘤位置,使投照劑量更集中,可完全覆蓋靶腫瘤,更精確定位腫瘤位置、大小、形狀,給予更多的放療劑量,並在靶區外急劇「下跌」,從而保護更多的周邊健康組織。
  • 科學網—分子影像:精準醫療「加速器」
    這項始於上世紀50年代的技術,原本是內分泌學的一部分,其重點是放射性碘在甲狀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最初,診斷學和治療學幹預的結合,促使核醫學成為醫學上一個成功的診治一體化方法。」Schwaiger說。
  • 新書推薦,經典教程 | 亨迪放射治療物理學(第四版)
    國際16開,平裝,銅版紙印刷320頁,定價:148元Wiley出版公司授權2018年6月出版本書共分為20章,詳細討論了放射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和該領域的最新進展,例如,調強放射治療已成為當今放射治療標準給量方法;實時影像使圖像引導放射治療有了更多應用;數字成像已經替代膠片熒幕成像用於定位和幾何驗證
  • 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分子影像設備在臨床應用中獲進展
    除示蹤染料外,由於近紅外光肉眼不可見,所以必須通過儀器的檢測,來精確定位和切除前哨淋巴結。自動化所科研人員結合螢光染料ICG的特性,在成像方面,採用兩臺相機同時成像的方法,可以在手術過程提供實時的螢光圖像和彩色圖像,為乳腺癌患者早期發現病變並進行精確切除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 醫科達劉建斌:技術創新將破題腫瘤精準放射治療
    不論既往的醫療從業經歷還是如今供職於醫科達,劉建斌心中一直有組令他感到憂慮的數據:在發達國家,有60~7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放療,而我國的平均水平僅在30%左右。從數十年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來看,劉建斌總結,高場強磁共振放療系統這樣最先進的技術將大大提高腫瘤放射的效率。
  • 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影像)詳細介紹
    醫學成像學可以作為一種醫療輔助手段用於診斷和治療,也可以作為一種科研手段用於生命科學的研究中。醫學成像技術分類醫學成像技術根據成像的形式,可以分成以下各項:影像診斷學:影像診斷學是通過特殊手段,展示患者身體內部結構的影像,揭示有無病變及對病變進行定性和/或定量分析,是現代醫學極其重要的一個分支,也是現代醫學中發展最快,取得成就最多的一部分。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 二、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應用領域 1. 腫瘤學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能夠無創傷定量檢測小鼠的皮下瘤模型。相對於生物發光成像技術,活體螢光成像技術檢測時間較快,只需要不到1s的時間,同時不需要注射底物,節約了檢測成本。
  • 這臺全省最高端放療設備,能追蹤並精準定位腫瘤,患者治療時間和...
    「通過光學體表追蹤,可以精確定位腫瘤與體表位置,同時,配合佩戴在患者身上的可視化VR(虛擬實境)眼鏡,引導患者在深吸氣後屏氣狀態下實施放療,確保患者治療狀態下心臟能遠離要治療的腫瘤靶區,使得心臟受到的劑量比以往常規技術小50%以上,有望大幅度降低遠期放射性心肌缺血疾病的發生率。」賈勇士說。34歲的邵女士,前段時間,剛剛接受這種精準放射治療。
  • 陳小元/陳洪敏AM:配位聚合物納米點用於MR/螢光成像引導放射/光動力學治療
    近年來,基於納米藥物的聯合治療在腫瘤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提供了比單一療法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設計由已經批准的顯像劑和治療劑組成的治療藥物是至關重要的。在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人報導了釓(Gd)- 孟加拉玫瑰紅配位聚合物納米點(GRDs),用於成像引導的腫瘤治療。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技術轉型開始時,我們回顧了應用於4種常見癌症類型(肺癌,腦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醫學成像的AI方法的當前證據和未來方向。我們描述了癌症檢測和治療中的臨床問題和局限性,目前的方法如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以及AI如何影響未來的方向。
  • 【新開放書】醫學影像原理與應用,Medical Imag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導讀】一些獨特的醫學成像視角,如前沿的成像方法、數據分析、與神經認知功能更好的相關性,以及疾病監測的詳細示例和總結,可能有助於傳達醫學成像原理和應用的方法學
  • 碘125粒子治療癌症要多少錢
    廣州仁愛姚波教授表示以往的癌症病人都是通過手術或者是放化療來治療癌症的,而這兩種治療方式不僅是副作用大,並且價格也較高,而新技術碘125粒子植入的費用就相對較低。
  • 沃特世質譜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質譜成像是一種前沿質譜技術,由於其技術的新穎性與應用的廣泛性,近期受到了很高關注。該技術應用潛力巨大,它是將質譜檢測與影像技術相結合的新型分子影像研究手段。特點是無需標記、所需時間短、耗費低、不局限於單分子,同時還可以提供組織切片中多化合物空間分布和分子結構信息。
  • 質譜成像: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介紹
    全譜圖分子影像技術  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可用於Xevo G2-XS或SYNAPT G2-Si質譜平臺。如有需要,上述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完全可作為標準ESI-TOF儀器用於除分子成像之外的其它應用。  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可採用的技術包括:  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MALDI)成像  MALDI成像技術利用雷射直接電離法分析化學基質包被樣品中的分子。MALDI成像技術是公認的質譜成像應用標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