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GE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的啟示

2020-12-03 中國航空..

 

縱觀全球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歷程,百年老店的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作為參與者之一,書寫了許多濃墨重彩的篇章。1942年,GE成功造出美國第一臺噴氣式航空發動機I-A,助力美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機XP-59飛上藍天,美國由此進入噴氣時代。儘管在此之前英國和德國已先後研製出自己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並實現噴氣飛行,但隨著美國航空動力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美國作為「後起之秀」一步步實現趕超,成為當今世界航空工業的霸主。這其中,GE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成功與失敗都在詮釋和印證:動力先行是航空產業發展的關鍵。

下好一招先手棋

20世紀60年代末,為了應對蘇聯米格-23和米格-25等先進飛機裝備的威脅,F-14、F-15等全球聞名的戰機應運而生,但是飛機和發動機研製、交付和使用的全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作為戰機動力之一的F100發動機由於研製周期太短、驗證不充分,後期故障頻發,一度讓美國軍方傷透了腦筋。美國軍方總結的寶貴經驗其中之一便是——發動機的研製比飛機要難得多,需要的研製開發周期比飛機要長得多。這也早已成為全球飛機與發動機生產製造廠商的共識——誰能「動力先行」,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

1962年,波音聯合GE向美國空軍建議,研製能夠運送坦克等大型武器裝備的運輸機,能較大程度地提高美軍的戰略轉移能力,並指出當時C-141運輸機動力不足,需要開發劃時代的新型發動機。美國軍方對未來裝備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研究後,開啟了C-5A「銀河」大型軍用運輸機項目,並明確要求「動力先行」。

GE公司在GE1核心機的基礎上設計了新一代TF39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TF39凝聚了GE公司十幾年的研究精華,以及眾多開創和突破性尖端科技。得益於GE公司始終堅持的部件研製試驗和不斷持續優化,使發動機每個部件的效率都達到極致。美國軍方在沒有選定飛機製造商之前就宣布,GE公司的TF39獲得了C-5A的訂單,並要求GE與三家飛機製造商波音、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分別籤署合作協議,最終洛克希德在競爭中勝出,承擔C-5A的研製重任。

由於研製時間充分,以及前期技術積累深厚,TF39發動機共完成了17700小時的整機試驗,12萬小時的部件和系統試驗,於1968年順利通過美國空軍鑑定定型後開始批產。1970年,以4臺TF39為動力的C-5A運輸機如期開始裝備部隊。

C-5A大型軍用運輸機和TF39先進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成功研製,不僅為部隊遠距離投放大型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提供了高效、快捷、大容積的空中運輸通道,也為後來大型民用客機和大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研究與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寫命運之役

動力先行不只是軍方的經驗和要求,競爭激烈的民用市場上,機會稍縱即逝,如果發動機不能按時交付,或者產品性能不能滿足客戶需求,都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1967年10月,美國民航當局解除了對機票價格的管制,航空公司開始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飛機的裡程運營成本,提高其競爭性和盈利性,加上當時FAA適航取證要求飛機在跑道上滑跑的關鍵位置,一臺發動機意外失效,飛機必須靠剩餘的發動機安全起飛。三發250座級大型寬體客機的構想受到美國各大航空公司的歡迎。道格拉斯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分別推出了DC-10和L-1011三發250座級寬體飛機的設計方案,分別由GE和羅羅公司提供動力。

GE公司初始設計的CF6-6發動機已經適合DC-10和L-1011的設計要求,但是GE根據多年的經驗,認為在飛機設計和研製過程中,隨著航空公司用戶要求的飛機航程越來越遠、飛行速度越來越快、運載能力越來越強,飛機對發動機推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在設計階段就留有一定的增推空間,但是仍無法滿足客戶要求,於是又在CF6-6的基礎上推出了CF6-50發動機。1970年8月,DC-10飛機進行了首飛。而事實上,在此之前,GE公司的飛行試驗團隊已經將CF6-50安裝在自己的B-52飛行試驗平臺上進行過多次飛行試驗測試。

而另一邊,羅羅公司的RB211發動機陷入了技術「沼澤」。1970年12月,RB211發動機風扇的一攬子技術問題仍得不到有效解決,直接影響了L-1011飛機的研製、取證、製造、交付等進程,洛克希德公司和訂購了L-1011飛機的航空公司都開始向羅羅公司索要高額賠償金。大量資金被吞噬,羅羅公司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英國政府全面接管羅羅公司的債務,並對其進行了重組。儘管最終RB211發動機走出了泥潭,和L-1011飛機一起在技術上獲得了成功,但是由於發動機交付時間比預期推遲了6年,L-1011飛機的市場早已被吞食乾淨。洛克希德公司因為銷售不暢未能收回成本,宣告停止了自身的商用飛機業務。

 

科技創新的先遣隊

然而,動力先行,絕不是簡單的「一念成行」。航空發動機領域幾十年的實踐經驗證明,企業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聚集數以萬計的各相關專業精英,經過精心的組織策劃和數十年堅持不懈的奮力拼搏,才有可能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力、被客戶所鍾愛的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研製涉及到產品設計、製造、工藝、材料、試驗驗證等多個技術領域,只有打好技術基礎,才能研製出高性能的產品,從而在航空發動機高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為未來業務的需求做好技術準備,當市場出現需求時即一切就位。」這是GE始終踐行的理念。GE通常要花10—20年的時間進行飛機發動機高新技術的預先研究和開發,以掌握先進技術,積累經驗,規避風險,從而得到性能先進、經濟性良好的發動機型號設計方案。

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GE就在渦輪噴氣發動機事業部設立了發動機設計、材料、工藝、能源等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分部,科技創新成為GE公司噴氣發動機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20世紀60年代,GE伊文代爾材料實驗室開發出Rene鎳基合金,起初被用於J79發動機,後來被廣泛應用於GE4、TF39、CF6、F101、T700等型號發動機,對提高發動機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20世紀70年代,GE全面開展了發動機和飛發一體化各個領域技術的研究、開發、設計、試驗工作,這些先進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甚至進入21世紀後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並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GE公司藉助於美國政府資助的一系列航空發動機高科技發展計劃,不斷開發發動機高新科技,並應用於新型發動機產品的研製和對現有產品性能的改進與完善。獲裝波音777飛機的GE90發動機在設計過程中就大量採用了美國飛機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計劃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GE在飛機發動機科研和高新技術開發方面的高額投入,成為其產品在市場上立足並取勝的先決條件。

GE航空集團每年都拿出約佔其營業額10%—15%的經費,數額高達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用於飛機發動機先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其中,20%用於基礎科學,即與航空發動機直接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與開發,如新材料、新工藝、新的計算分析程序和軟體、燃燒基礎理論、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檢測技術等。30%用於應用技術,即發動機高新科技的工程應用、加工製造以及質量監控;50%用於產品開發,即發動機及相關部件和系統的設計、工藝、工程製造、試驗、適航取證、售後服務等。

動力先行,人才也要跟得上腳步。GE能夠設計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離不開其擁有一支完備而出色的項目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隊伍。GE的全球研發中心總部和分部吸引著世界上出色的科技專業人才,總部2000人5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GE的傳奇總裁韋爾奇在自傳中寫到,GE飛機發動機集團就像一家卓越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的職業培訓中心。這些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同甘共苦,研究、開發、製造出性能卓越的飛機發動機,以理性的價格賣給客戶,為GE公司創造巨額的銷售產值和合理的利潤,也讓所有參與者和合作者都從中受益。

跟隨GE的時間軸看向各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發展,即使工業基礎強大如德國寶馬公司,也曾經由於在現代航空發動機行業缺少「懂行」的人才隊伍,白交了數十億美元給羅羅公司而無所斬獲。印度更是早在20年前就開始了其卡韋瑞發動機研製,也因為缺乏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實際經驗的項目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到頭來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數事例證明,發動機技術是買不來的,也無法靠「引進、仿造」獲得,沒有任何捷徑,動力要先行,預研必須先行,人才更要先行。

 

縱觀全球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歷程,百年老店的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作為參與者之一,書寫了許多濃墨重彩的篇章。1942年,GE成功造出美國第一臺噴氣式航空發動機I-A,助力美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機XP-59飛上藍天,美國由此進入噴氣時代。儘管在此之前英國和德國已先後研製出自己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並實現噴氣飛行,但隨著美國航空動力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美國作為「後起之秀」一步步實現趕超,成為當今世界航空工業的霸主。這其中,GE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成功與失敗都在詮釋和印證:動力先行是航空產業發展的關鍵。

下好一招先手棋

20世紀60年代末,為了應對蘇聯米格-23和米格-25等先進飛機裝備的威脅,F-14、F-15等全球聞名的戰機應運而生,但是飛機和發動機研製、交付和使用的全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作為戰機動力之一的F100發動機由於研製周期太短、驗證不充分,後期故障頻發,一度讓美國軍方傷透了腦筋。美國軍方總結的寶貴經驗其中之一便是——發動機的研製比飛機要難得多,需要的研製開發周期比飛機要長得多。這也早已成為全球飛機與發動機生產製造廠商的共識——誰能「動力先行」,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

1962年,波音聯合GE向美國空軍建議,研製能夠運送坦克等大型武器裝備的運輸機,能較大程度地提高美軍的戰略轉移能力,並指出當時C-141運輸機動力不足,需要開發劃時代的新型發動機。美國軍方對未來裝備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研究後,開啟了C-5A「銀河」大型軍用運輸機項目,並明確要求「動力先行」。

GE公司在GE1核心機的基礎上設計了新一代TF39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TF39凝聚了GE公司十幾年的研究精華,以及眾多開創和突破性尖端科技。得益於GE公司始終堅持的部件研製試驗和不斷持續優化,使發動機每個部件的效率都達到極致。美國軍方在沒有選定飛機製造商之前就宣布,GE公司的TF39獲得了C-5A的訂單,並要求GE與三家飛機製造商波音、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分別籤署合作協議,最終洛克希德在競爭中勝出,承擔C-5A的研製重任。

由於研製時間充分,以及前期技術積累深厚,TF39發動機共完成了17700小時的整機試驗,12萬小時的部件和系統試驗,於1968年順利通過美國空軍鑑定定型後開始批產。1970年,以4臺TF39為動力的C-5A運輸機如期開始裝備部隊。

C-5A大型軍用運輸機和TF39先進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成功研製,不僅為部隊遠距離投放大型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提供了高效、快捷、大容積的空中運輸通道,也為後來大型民用客機和大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研究與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寫命運之役

動力先行不只是軍方的經驗和要求,競爭激烈的民用市場上,機會稍縱即逝,如果發動機不能按時交付,或者產品性能不能滿足客戶需求,都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1967年10月,美國民航當局解除了對機票價格的管制,航空公司開始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飛機的裡程運營成本,提高其競爭性和盈利性,加上當時FAA適航取證要求飛機在跑道上滑跑的關鍵位置,一臺發動機意外失效,飛機必須靠剩餘的發動機安全起飛。三發250座級大型寬體客機的構想受到美國各大航空公司的歡迎。道格拉斯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分別推出了DC-10和L-1011三發250座級寬體飛機的設計方案,分別由GE和羅羅公司提供動力。

GE公司初始設計的CF6-6發動機已經適合DC-10和L-1011的設計要求,但是GE根據多年的經驗,認為在飛機設計和研製過程中,隨著航空公司用戶要求的飛機航程越來越遠、飛行速度越來越快、運載能力越來越強,飛機對發動機推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在設計階段就留有一定的增推空間,但是仍無法滿足客戶要求,於是又在CF6-6的基礎上推出了CF6-50發動機。1970年8月,DC-10飛機進行了首飛。而事實上,在此之前,GE公司的飛行試驗團隊已經將CF6-50安裝在自己的B-52飛行試驗平臺上進行過多次飛行試驗測試。

而另一邊,羅羅公司的RB211發動機陷入了技術「沼澤」。1970年12月,RB211發動機風扇的一攬子技術問題仍得不到有效解決,直接影響了L-1011飛機的研製、取證、製造、交付等進程,洛克希德公司和訂購了L-1011飛機的航空公司都開始向羅羅公司索要高額賠償金。大量資金被吞噬,羅羅公司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英國政府全面接管羅羅公司的債務,並對其進行了重組。儘管最終RB211發動機走出了泥潭,和L-1011飛機一起在技術上獲得了成功,但是由於發動機交付時間比預期推遲了6年,L-1011飛機的市場早已被吞食乾淨。洛克希德公司因為銷售不暢未能收回成本,宣告停止了自身的商用飛機業務。

 

科技創新的先遣隊

然而,動力先行,絕不是簡單的「一念成行」。航空發動機領域幾十年的實踐經驗證明,企業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聚集數以萬計的各相關專業精英,經過精心的組織策劃和數十年堅持不懈的奮力拼搏,才有可能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力、被客戶所鍾愛的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研製涉及到產品設計、製造、工藝、材料、試驗驗證等多個技術領域,只有打好技術基礎,才能研製出高性能的產品,從而在航空發動機高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為未來業務的需求做好技術準備,當市場出現需求時即一切就位。」這是GE始終踐行的理念。GE通常要花10—20年的時間進行飛機發動機高新技術的預先研究和開發,以掌握先進技術,積累經驗,規避風險,從而得到性能先進、經濟性良好的發動機型號設計方案。

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GE就在渦輪噴氣發動機事業部設立了發動機設計、材料、工藝、能源等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分部,科技創新成為GE公司噴氣發動機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20世紀60年代,GE伊文代爾材料實驗室開發出Rene鎳基合金,起初被用於J79發動機,後來被廣泛應用於GE4、TF39、CF6、F101、T700等型號發動機,對提高發動機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20世紀70年代,GE全面開展了發動機和飛發一體化各個領域技術的研究、開發、設計、試驗工作,這些先進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甚至進入21世紀後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並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GE公司藉助於美國政府資助的一系列航空發動機高科技發展計劃,不斷開發發動機高新科技,並應用於新型發動機產品的研製和對現有產品性能的改進與完善。獲裝波音777飛機的GE90發動機在設計過程中就大量採用了美國飛機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計劃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GE在飛機發動機科研和高新技術開發方面的高額投入,成為其產品在市場上立足並取勝的先決條件。

GE航空集團每年都拿出約佔其營業額10%—15%的經費,數額高達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用於飛機發動機先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其中,20%用於基礎科學,即與航空發動機直接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與開發,如新材料、新工藝、新的計算分析程序和軟體、燃燒基礎理論、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檢測技術等。30%用於應用技術,即發動機高新科技的工程應用、加工製造以及質量監控;50%用於產品開發,即發動機及相關部件和系統的設計、工藝、工程製造、試驗、適航取證、售後服務等。

動力先行,人才也要跟得上腳步。GE能夠設計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離不開其擁有一支完備而出色的項目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隊伍。GE的全球研發中心總部和分部吸引著世界上出色的科技專業人才,總部2000人5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GE的傳奇總裁韋爾奇在自傳中寫到,GE飛機發動機集團就像一家卓越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的職業培訓中心。這些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同甘共苦,研究、開發、製造出性能卓越的飛機發動機,以理性的價格賣給客戶,為GE公司創造巨額的銷售產值和合理的利潤,也讓所有參與者和合作者都從中受益。

跟隨GE的時間軸看向各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發展,即使工業基礎強大如德國寶馬公司,也曾經由於在現代航空發動機行業缺少「懂行」的人才隊伍,白交了數十億美元給羅羅公司而無所斬獲。印度更是早在20年前就開始了其卡韋瑞發動機研製,也因為缺乏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實際經驗的項目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到頭來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數事例證明,發動機技術是買不來的,也無法靠「引進、仿造」獲得,沒有任何捷徑,動力要先行,預研必須先行,人才更要先行。

相關焦點

  • 網絡研討會:增材製造啟航—GE航空通往批量生產的道路
    GE9X 發動機由兩部 GE9X 發動機所驅動的波音 777X每部發動機具有約300 個增材製造零部件,由GE航空和 Avio Aero生產。GE航空的增材之旅始於將近十年前, 從CFM LEAP 發動機上的燃油噴嘴進行了重新設計開始,一直到2015 年獲得 FAA 認證。
  • 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發展歷程及產業特點解讀
    航空發動機具有研製周期長,技術難度大,耗費資金多等特點,當今世界能夠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並形成產業規模的也僅僅只有中、美、俄、英、法等五國,其中軍用航空發動機被美、俄、英主導。本文詳細解讀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及產業特點。
  • 四川大力發展航空與燃機產業 航空第四城成都再起飛
    ——成都航空航天產業「井噴」式發展觀察  今年年初,「中國3D航空小鎮」在彭州市麗春鎮啟動建設;  7月31日,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首架機機頭部段在成都下線;  8月1日,中國商飛首個公司級地區發展平臺在雙流縣掛牌成立;  8月8日,成都航空四站科技集團公司、四川宇翔通用航空公司與金堂籤訂通用航空機場項目建設投資協議
  • 航空傳奇:GE航空百年華誕
    飛行是人類久遠的夢想,而發動機則是飛行所依賴的動力。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就利用當時先進的活塞式發動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載人飛行,開創了人類在藍天上自由翱翔的新紀元。GE航空集團是現代航空發動機高新科技的開拓者,為世界航空發動機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全球軍用航空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中國航空發動機...
    2019年全球軍用航空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中國航空發動機市場或有表現  2020-01-23 11:12:38
  • 2020-2026年中國航空發動機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航空發動機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可以幫助投資者準確把握航空發動機行業的市場現狀,為投資者進行投資作出航空發動機行業前景預判,挖掘航空發動機行業投資價值,同時提出航空發動機行業投資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建議。
  • 2020年中國小推力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
    小推力航空發動機的定義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分類規則,推力小於26.7kN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為小型發動機,推力小於30kN的軍用航空發動機被普遍認為是小推力發動機。本文將小推力航空發動機的定義為推力小30kN的渦噴/渦扇發動機。
  • 成都培育航空航天產業集群
    11月2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在上海正式下線,而大飛機的機頭及部分航電系統,是由來自成都的中航工業成飛公司、中航電科兩家單位研製生產;10月22日,在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通用航空發展高峰論壇上,全市唯一頗具規模的通用航空產業園將於11月在金堂動工開建;9月16日,波音公司在北京宣布:授予中航工業成飛民機787-10方向舵生產合同,而從2008年開始該公司就成為787
  • 從航空發動機看航空動力的當下發展熱點及發展歷程
    內燃機的發展開闢了航空動力的「活塞時代」。在上世紀中葉,噴氣式發動機出現,它利用燃料燃燒氣體排出過程中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作功,並成為現代航空器的主流動力裝置。、產品和專業這三個要素相結合,去勾勒航空動力的發展簡史。
  • 【行業新聞】2020年中國小推力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
    導讀:2020年中國小推力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在非航空領域中應用的航空發動機大都指的是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像渦噴發動機、渦扇發動機、渦槳發動機、渦軸發動機等。
  • 大比拼:世界航空發動機製造商哪家強
    ,標誌著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將形成全新格局,對中國航空工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飛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被譽為高端製造業領域的「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具有研製難度高、技術含量高、產業回報高的特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科技工業基礎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那麼,世界知名的航空發動機製造商有哪幾家?
  • 一文了解2020年中國航空發動機維修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按照發動機維修將佔飛機維修的需求的44%測算,中國未來10年發動機維修需求為482億美元。航空發動機的維修成本構成航空發動機維修(MRO)是指定期和不定期對航空發動機進行的檢查、保養和修理工作。航空發動機維修中用來拆解、檢查、修理、組裝以及測試所產生的人工費用僅佔總費用的15%,剩餘部分均由航材產生。
  • 圖說:GE航空發動機測試平臺的最後一次飛行
    2018年11月18日,GE航空集團的第二代推進系統測試平臺B747-121(註冊號N747GE)完成了最後一次飛行:從加利福尼亞州的維克託維爾飛抵亞利桑那州的皮馬航空航天博物館,這裡就是這位「空中女皇」的最後歸宿。
  • GE航空尋求替代燃油用於噴氣發動機測試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鄧瑾 報導:近日,GE航空集團與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The D』Arcinoff 集團公司(DG)籤署了採購纖維合成生物燃油的協議,用於GE噴氣發動機的生產和研發測試。根據這項為期10年的協議,GE承諾每年至少購買50萬加侖的低排放航空燃油,用於在美國俄亥俄州Peebles的發動機測試中心。
  • 中國航空發動機公司成立 瞄準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
    作為實施航空發動機專項的責任主體,中國航發對走出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充滿信心:「實現航空發動機從測繪仿製到自主創新的戰略轉變,實現我國由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的戰略轉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 中國航空發動機弱在哪兒
    目前,世界多國爭相發展第五代戰機,在第五代戰機的「4S」標準中,「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都主要是由航空發動機的性能決定的。另外在「隱身能力」方面,發動機進氣道的雷達反射量約佔飛機雷達總反射量的1/4,飛機的紅外特性更是與航空發動機密切相關。    中國的航空工業經過6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情況探討
    打開APP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情況探討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0 10:32:24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務院作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原點,也是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起點。
  • 航空發動機成為焦點,中國做不到嗎?GE:這純粹是胡扯!
    航空技術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不僅因為其特殊的地位,也因為對航空技術的過度需求,航空技術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中國正在加快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發。中國巨大的航空市場也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主要的航空巨頭對自己的利益有更仔細的考慮。
  • 中航發動機陳銳:鑄就航空發動機的「中國夢」
    「對於中航工業發動機來說,『中國夢』反映為『航空夢』,『動力夢』。」中航工業發動機分黨組書記陳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航空動力發展迎來了歷史機遇,我們要把握好這一機遇,早日突破動力『瓶頸』。
  • 發展通航產業打造「航空運動之都」
    近年來,安陽作為全國通航發展時間長、基礎好的城市之一,安陽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制定相關政策,建設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加快推動全市通航產業的發展,全方位打造「航空運動之都」。河南貫辰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直升機6S店,開展了直升機駕駛員培訓、航空廣告、航空物探等業務。河南中宇通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航空培訓基地。此外,安陽國際航空運動城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17年成功引入中澳通航佳寶發動機和灌熊飛機生產線項目,引入了黑鷹動力傘、天狼滑翔傘、空時水上動力傘、瑞沃動力三角翼、熱氣球和M-平方運動飛機等6家歐美航空運動裝備器材組裝、製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