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新定義光感知,或是手機新方向

2021-01-13 OFweek維科網

移動通信技術的每一次迭代,都伴隨著手機市場的新一輪洗牌。

這樣的觀點曾在2019年末頗為流行,以至於所有的手機廠商都開始謹小慎微,生怕錯過5G的浪潮,進而淪為時代的淘汰品。

然而最終的結果似乎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按照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相關數據,2020年前11個月國內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為2.81億部,同比下降21.5%,其中國產品牌的出貨量為2.49億部,同比下降23.6%。

儘管在11月的出貨量中,5G手機已經佔到同期的68.1%,卻也無法掩蓋一個基本事實:在5G手機全面普及的2020年,行業並未等到新一輪的換機潮。可能有外部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但低迷的市場需求已經是一種常態。

可以找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運營商的5G基站部署過於緩慢,尚未越過用戶換機需求的臨界點;再比如缺少和5G匹配的殺手級應用,僅僅是有事沒事測個速的場景,恐怕難以撬開消費者的腰包……

諸如此類的解釋不乏合理性,可回到智慧型手機行業本身而言,除了5G這樣的外部刺激,想要在銷量上再次翻越山丘,還需要用戶體驗上的「內循環」。

01 等待一場「化學反應」

想要揭開手機市場銷量持續低迷的原因,數字折射出的僅僅是表象,隱藏在表象下的深層次原因,恰恰是智慧型手機行業陷入的創新怪圈。

回顧智慧型手機過去10年的演變歷程,看似眼花繚亂的創新背後,無外乎兩條路徑:

一是硬體參數上的升級。智慧型手機的屏佔比越來越高、處理器越來越強勁、攝像頭的數量越來越多……以至於一些手機廠商將堆砌硬體和創新畫上了等號,十年進化的本質都是在硬體上不斷做加法。

二是應用生態的中心化。相較於2010年時相對散亂的應用生態,主流手機廠商們已經構建了一整套中心化的應用生態,並逐漸從智慧型手機延伸到了VR、智能家居等場景,甚至開始在內容上布局。

魔幻的一幕也在於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兩條路徑幾乎是平行推進的,服務和硬體的匹配大多集中在「物理升級」,鮮有打通硬體底層的「化學反應」。或許也為智慧型手機下一步的顛覆性創新提供了方向,即進行一場全面融合硬體和服務的「化學反應」,而最可能的破局點就是光感知系統。

按照艾瑞諮詢在《2020中國人工智慧手機白皮書》中給出的數據:智慧型手機的光感知系統主要由晶片、屏幕、算法和攝像頭構成,目前光感知系統在智慧型手機關鍵部件中的價值佔比高達46.6%。同時NPU陸續被集成在智慧型手機的SoC中,多核GPU逐漸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準配置,光感知系統的軟硬體協同已經是智慧型手機走出僵局的增量因素。

嗅覺敏銳的智慧型手機廠商儼然洞察到了這樣的趨勢,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近兩年的旗艦新機發布會上,「拍照」環節所佔的篇幅正在持續增長。

性能、工藝、設計等原本佔據了過半時長的環節,被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一筆帶過,取而代之的是手機的拍照能力,從相機的參數介紹,到美顏算法的優化,再到邀請著名攝影師現身說法,幾乎霸佔了整場發布會的三分之一時長。諸如光學防抖、潛望式鏡頭、超級夜拍等功能,也漸漸取代性能和設計成了智慧型手機的核心賣點。

然而光感知系統當前的局限性也是不爭的事實,傳統的調校只是將光學系統、感知系統和計算系統進行簡單的參數調整。比如攝像頭和處理器的交流是通過固定的參數進行的,根據光圈大小的參數優化算法來提升手機的夜拍能力,距離光學系統、感知系統和計算系統協同進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02 他們正在提前布局

如果說5G對手機行業的刺激是革命性的,人工智慧所帶來的影響則是漸進的過程,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左右著行業進化的節奏。

目前AI對光感知系統的賦能主要集中在生物識別和計算攝影兩個領域,比如結合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等技術,配合手機的光學系統和傳感系統,通過圖像識別、融合、增強、分割等方式,優化手機的拍攝和成像能力,以「軟硬結合」的方式打破手機在光學處理與成像方面的局限性。

確切地說,一場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主導的光感知協同進化正在進行中,並且已經成為整個智慧型手機產業鏈的共識。

在光感知的產業鏈上遊,舜宇光學在傳統的鏡頭生產外,也在進軍拍攝模組和光學稜鏡等領域,其中在手機拍攝模組的對焦方式上,舜宇光學已經可以實現固定對焦、自動對焦、快速變焦和光學變焦等技術,用於提升手機成像的效率和質量;另一家以3D傳感技術為核心的奧比中光,自主研發了多種3D攝像頭,並已經覆蓋了OPPO、小米、聯想、魅族等手機廠商。

在光感知的產業鏈中遊,曠視提出了用人工智慧重新定義光感知系統的理念,並推出了「利用算法對相機的成像特性進行學習,然後還原景物原有的細節紋理以提升整體畫質」的超畫質技術。基於曠視AI生產力平臺Brain++的能力,超畫質技術在2年時間內已經迭代到3.0版本。根據艾瑞在白皮書中公布的資料,目前相機評測機構DXOMark排行榜上TOP 10的國產手機中,70%已經應用了超畫質技術。

光感知的產業鏈下遊,華為從P30系列開始使用RYYB陣列的CMOS,將傳統傳感器濾光片的綠色像素替換為黃色超級像素,進而提升了約40%的進光量,然後通過ISP硬體和算法端的聯合優化對色彩信息進行加工,大幅提升了手機的夜拍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華為開始對光感知系統的底層架構進行調整,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光和感的協同進化,嘗試將產品重心從硬體遷移到了算法端。

光感知系統目前仍是典型的買方市場,手機廠商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往往是手機廠商確定對光感知系統的詳細要求後,由模組廠根據指定的供應商或標準對零部件進行封裝,再統一交付給手機廠商。

當華為等頭部玩家已經開始探索光感知協同進化,曠視科技、舜宇光學等中上遊企業已經提前進行了布局,大概率可以猜出智慧型手機下一步的進化方向。

03 誰在左右潮水方向

其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低谷也好,高潮也罷,最終左右潮水方向的都是用戶。折射到銷量上的此消彼長,終歸離不開消費者的用腳投票。

借鑑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在《2020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秋季大報告》中給出的數據,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的時間周期裡,頭條系和快手系的用戶使用時長佔比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頭條系從去年的12%增至15.4%,快手系從從去年的4.4%增長到7.2%,而用戶時長增長的籌碼正是兩家 「短視頻+直播」的產品形態。

艾瑞諮詢也曾向外界披露UserTracker平臺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短視頻已經是消費者日常最常用的手機APP,單機單日有效時長的佔比高達31.9%,遠高於在線閱讀和新聞資訊。

根據用戶行為的變化可以做一個反向推導:當用戶將越來越多的時間留給短視頻和直播類應用,意味著拍照已經成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購買因素,智慧型手機廠商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的拍攝能力和使用體驗。

言外之意,智慧型手機光感知系統的升級,剛好切中了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喜好,也是手機市場走出瓶頸期的必然選擇。

至於這樣邏輯是否行得通,還需要一些第三方案例來驗證:

中關村在線在2019年發起了一項針對智慧型手機消費者購買意向的調查,結果顯示拍照的佔比高達29.2%,處理器的佔比只有17.3%,曾經作為主打賣點的外觀設計和屏幕,消費者的關注度已經不足10%;

據《2020中國人工智慧手機白皮書》中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AI拍攝算法在國內安卓手機中的覆蓋率達到91.6%。國內主流手機廠商的高端安卓手機系列中,約有75%應用或與曠視合作了AI算法;

華為P30系列在RYYB陣列和算法調校的基礎上以「夜視儀」進行宣傳,在同質化嚴重的手機市場中「夜景「作為差異化賣點。按照華為官方在2019年進博會上給出的數據,P30系列上市八個月的出貨量超過2000萬部……

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條結論:相比於尚未贏得用戶認同的5G紅利,光感知系統已經是被市場驗證的方向,能否在光感知系統的較量中獲得優勢地位,將直接關係手機廠商在下一階段的產品競爭力。

用一句俗套的話來說,智慧型手機的所有技術都值得用人工智慧重新做一遍,原本獨立優化的光感知系統,倘若可以在算法的助推下走向軟硬一體,在計算攝影的軌道上還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空間。

04 寫在最後

智慧型手機的創新乏力,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

所不同的是,以往在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多半寄希望於爆炸性的新技術,可當5G都未能重寫手機市場現狀的語境下,這條路幾乎已經行不通。

恰恰是人工智慧對於光感知系統的漸進式革新,讓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意識到,相較於被動等待爆炸性技術,或許應該向「庖丁解牛」那樣重新拆解智慧型手機的用戶價值,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

相關焦點

  • AI重新定義光感知,可能是智慧型手機的新方向
    或許也為智慧型手機下一步的顛覆性創新提供了方向,即進行一場全面融合硬體和服務的「化學反應」,而最可能的破局點就是光感知系統。按照艾瑞諮詢在《2020中國人工智慧手機白皮書》中給出的數據:智慧型手機的光感知系統主要由晶片、屏幕、算法和攝像頭構成,目前光感知系統在智慧型手機關鍵部件中的價值佔比高達46.6%。
  • 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手機白皮書—AI重新定義光感知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均將以拍攝功能為代表的光感知能力作為競爭焦點,不斷驅動光感知系統升級。  概念解析:1)AI重新定義光感知,強調通過利用AI能力,尤其是發揮AI算法的優勢,突破傳統光感知系統相對流程化、獨立化的運作方式。增強光感知系統的協同性,進而提升性能,豐富功能,增強效果。
  • 「拍攝」成消費者最關注的手機要素 曠視科技提出以AI重新定義光感知
    各大手機廠商正發力手機影像性能,通過自研或與外部算法公司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拍攝體驗。經過在計算攝影領域的持續投入與技術創新,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也正將AI能力融入影像算法,助力提升手機拍攝能力、拍攝功能與使用體驗。
  • 「千克」被重新定義 物理教材將修訂
    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啟用新國際單位制,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將改由基本物理常數重新定義。7個基本單位改由常數定義「2018年11月16日,貌似平淡無奇的一天,人類文明悄然度過了一個關鍵節點。」
  • 「千克」被重新定義 中學物理教材將改寫
    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啟用新國際單位制,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將改由基本物理常數重新定義。7個基本單位改由常數定義「2018年11月16日,貌似平淡無奇的一天,人類文明悄然度過了一個關鍵節點。」
  • 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教科書裡的「千克」將被重新定義
    1967年,秒被重新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相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持續的時間。1983年,「米」被重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所走的距離。千克是最後一個實現常數定義的單位,它將由量子力學裡計算光子能量的普朗克常數來定義。
  • 2020,暢想人工智慧3D感知技術的未來
    那麼,下一個10年,AI+3D將讓機器能夠更深刻地感知和理解我們的三維世界,並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娛樂和工作方式。賦予機器感知三維世界的「眼睛」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3D環境感知能力,這是因為我們能夠用兩隻眼睛來捕捉圖像,通過大腦處理形成立體視覺,從而辨認物體的形狀、他人的動作,感知我們和對方的距離,並輕鬆自然地跟這個三維世界進行交互。
  • Waymo重新定義下一代自動駕駛感知,成本再降一半「GGAI頭條」
    從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蘋果,到電動汽車時代的特斯拉,再到自動駕駛時代的Waymo,都是如此。 在過去幾年裡,數百名Waymo的工程師(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蘋果)重建了該公司的大部分自動駕駛硬體,涉及攝像頭、雷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三種核心感知硬體。
  • 看懂手機拍照的背景虛化:雙攝3D成像再加上AI?
    當代ToF的確有輔助「摳圖」的價值,但其解析度精度堪憂;而且手機上的ToF模組雖然深度檢測範圍要遠大於同樣應用於手機的結構光,但就攝影來看也遠遠不夠。這個時候立體視覺就成為一個明顯更有優勢的方案可被應用到手機拍照的背景虛化效果上——而且其應用也比較早,至少遠比iPhone 7 Plus應用雙攝來做背景虛化模擬更早。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基本單位不再與實物關聯,計量精準度的躍遷更將開啟無限可能,帶來新的認知和機遇、催生新的技術和產業。 5月20日,全球將採用新的國際單位制,「千克」「秒」「米」等7個基本單位全部從實物原器改為常數定義,這是國際單位制自1963年創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其中,全球砝碼量值的源頭——國際千克原器大K也隨之正式卸任。根據新定義,「掌管」千克的是一個以普朗克常數為基礎的公式。
  • 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反射的定義
    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學科的複習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點、中考常考知識點、各科複習方法、考試答題技巧等內容,幫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識脈絡,理清做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反射的定義》,僅供參考!
  • 「千克」的新定義正式生效!安培、摩爾、開爾文的定義同樣改變了
    2011 年第 24 屆國際計量大會的 55 名與會代表一致同意,開啟重新定義千克的工作,採用普朗克常數來作為基準。這項工作由國際阿伏伽德羅協作組織(International Avogadro Coordination)的科學家們完成,他們藉助 X 光計算一個重 1 千克的高純度矽球中矽 28 原子的數量。當千克的定義被重新確立後,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值也就得以確定下來。用來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的高純度矽球差不多是這樣子。
  • 讓手機更有溫度 vivo推新系統OriginOS
    2020年11月18日,vivo在深圳正式發布全新的手機操作界面——OriginOS。新系統以「本原做設計,設計為本原」作為原則,致力於從設計、流暢、便捷等方面提升用戶體驗,主要重構了桌面網格體系和增加了手機對真實世界的反應。
  • 重新定義智能家居 雲圖全場景智能家居到底憑什麼?
    雲圖憑藉全場景智能,正在重新定義智能家居。何以見得?下面從智能家居的產品、體驗和服務等維度對雲圖現象進行剖析解讀。   一、產品進化,雲圖重新定義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行業風口大,大小玩家眾多,市場也經歷過野蠻生長的階段。尤其是在快速擴張、搶佔入口的智能單品發展階段,市面上一些產品偽智能、做工粗糙、品質差、不穩定,大大損害了用戶體驗。
  • 每三億年僅誤差一秒光 晶格鍾或重新定義「秒」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7月10日報導】題:光學時鐘將重新定義時間我們所知道的秒作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法國物理學家已經成功測試了兩臺光晶格鍾,這種鍾每三億年誤差一秒。
  • Tend.ai 可培訓機器人,幫你同時操作多個3D印表機和雷射切割機
    ,那你需要投入全職的工作精力,因為你需要不停地做這些事情:搬運和包裝產品,調整設置以及設備出錯後再按 「ok」 鍵讓設備重新運行,等等。Tend.ai 就是一個可以滿足您這種需求的新公司,它能夠幫助用戶訓練協作性機器人操作機械,而這種機械操作本來是需要重工業服務機器人來完成的。Tend.ai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Mark Silliman 在一次採訪中說道:「有一次,我看到我的一個朋友有 20 臺 3D 印表機,為了讓這些機器保持運轉,他妻子必須每隔三分鐘就跑到機器那裡進行一些相關操作,於是我有了這個想法。
  • 《小小演說家3》被手機衝淡的親情 女孩重新定義化學方程
    上周六(10月26日)17:13分,在中國教育電視臺1頻道播出的《小小演說家》第三季第4期中,徐沈濤《被偷走的快樂》,引發眾人對手機成癮背後是否影響親情關係的思考。楊博佳重新定義化學方程,將父母分開比喻成化學反應中的「分子式破裂」。
  • 這個時代即將由AI定義一切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人們不得不面對生與死的殘酷考驗,新一代人工智慧與網絡信息技術也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人們從來沒有如此切身感知、真切體驗技術的價值。中國的新基建大命題給沮喪、低迷的全球經濟抹上了一層希望的亮色。世界的改變有時是很偶然的因素推動的。
  • 超軟體定義網絡 應用感知網絡概念萌發_DCN ER600-42_網絡設備產業...
    如果想要充分認識到應用感知網絡技術的功能,需要依據條件和用戶需求變化,來建立網絡和應用程式,滿足動態調整和重新調整其功能的變化。  這其中也可能包括修改帶寬消耗、QoS等級、流量配置和網絡通路上多個點的很多其他參數。不過最終,應用感知網絡將不僅是一個合乎要求的網絡特性,如果企業想要應對日益複雜的不同的雲計算和移動環境,屆時AAN將進一步顯現出其必要性。
  • 錘子堅果手機發布會重新定義七點半:到底發生了什麼?
    IT之家訊 8月26日,昨天晚上,錘子科技在上海梅塞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推出旗下首款千元智慧型手機——堅果手機。這款配置平庸的手機因為多了「錘子」和羅永浩的加持而變得備受矚目。雖然這場新品發布會最後還算順利的落下帷幕,但看過發布會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堅果手機發布會不僅晚了40多分鐘開場,幻燈片也是錯誤百出,錘子科技官網和公眾號更是一度癱瘓,甚至有網友吐槽稱錘子堅果手機發布會重新定義了19點30分。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這場新品發布會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