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銅酸鹽實驗中,觀察到費米口袋,證實了理論預測!

2021-01-09 騰訊網

科學家在五層銅酸鹽實驗中觀察到了費米口袋,證實了理論,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描述了對銅酸鹽Ba2Ca4Cu5O10(FO)2的研究,以對超導電性的了解。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Inna Vishik也在同一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涉及銅酸鹽及其轉變溫度的超導研究背景。銅酸鹽是由它們的陰離子銅配合物定義,它們的超導材料轉變溫度也是最高的。

當然,超導體是能讓電流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通過材料。大多數材料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成為超導材料,如冷卻。因此,當這類材料從常規導體轉變為超導體時,會有一個過渡階段。正如Vishik指出的那樣,先前的研究表明,銅酸鹽具有一些最高的轉變溫度,這使得它們成為誘人的研究目標。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闡明了影響超導電性的因素,但到目前為止,人們仍然不太清楚這一點。

儘管有數百種銅酸鹽可供選擇,但研究人員只研究了幾種銅酸鹽。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研究小組選擇研究一種很少或根本沒有研究的銅酸鹽,即五層銅酸鹽,Ba2Ca4Cu5O10(FO)2。這項工作涉及在莫特絕緣體中摻雜銅酸鹽,這項研究在過去被證明是具有挑戰性的。理論表明,如果在Mott絕緣體上添加少量的載流子,費米口袋應該可以觀察到。研究人員能夠克服其他研究人員由於選擇銅酸鹽而遇到的問題。

它有一個由五個氧化銅平面組成的單元電池,而不是普通的兩個,這樣當口袋變得可見時,就更容易觀察到它們,研究人員看到了其中的兩個,支持了預測他們的理論。銅氧化物材料中的超導電性是通過摻雜一種稱為Mott絕緣體的特殊相關態而出現。然而,研究向Mott絕緣體中添加少量電荷載流子(空穴或電子)時會發生什麼,在實驗上是具有挑戰性的。

研究了不尋常的銅酸鹽Ba2Ca4Cu5O10(FO)2,它在一個單元中有五個氧化銅平面,而大多數銅酸鹽有一個或兩個。在光電子發射和量子振蕩數據中都觀察到了兩個費米口袋,其中最裡面的氧化銅平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Bob Yirka/Phys

參考期刊《科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銅酸鹽實驗中,觀察到費米口袋,證實了理論預測
    ​科學家在五層銅酸鹽實驗中觀察到了費米口袋,證實了理論,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描述了對銅酸鹽Ba2Ca4Cu5O10(FO)2的研究,以對超導電性的了解。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Inna Vishik也在同一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涉及銅酸鹽及其轉變溫度的超導研究背景。
  • 物理所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費米口袋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周興江研究組利用超高解析度的真空紫外雷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在對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實驗上不僅直接觀察到費米口袋的存在,而且觀察到費米口袋和費米弧的共存。
  • 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
  • 「霍金輻射」理論是正確的!科學家創造微型黑洞證實
    北京時間6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第一張黑洞照片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之後,科學家開始驗證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研究理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表示,我們現已證實了霍金的同名理論——「霍金輻射」。
  • 費米:最後一位「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
    二、難能可貴的「文武全才」  近代科學前期,一些在理論上作出了劃時代貢獻的大物理學家,往往同時又做過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實驗。例如,眾所周知,伽利略為了找尋力學規律,親自做過斜面實驗和自由落體實驗。而不大為人所知的是,伽利略還通過水麵駐波的觀察,認定音高決定于振動的頻率。他甚至還試圖測定光速。
  • 《科學》首次證明:量子物理學中,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
    自然界許多現象在動態演化中證明了對稱性,這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一個系統的內在機制。然而,在量子物理學中,這些對稱性並不總是能得到。在超冷鋰原子的實驗室實驗中,海德堡大學量子動力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在經典物理學中,理想氣體的能量與施加壓力成正比。
  • 美首次觀察到粲夸克與反粲夸克「混合」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3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宣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粲夸克(charm quark)衰變成其反粒子(反粲夸克)現象。1974年,科學家首次預測了這種名叫「混合」的現象,但至今實驗室未觀察到。科學家們表示,最新實驗不僅有助於回答為什麼宇宙由物質組成這個問題,而且,也有可能找到新粒子存在的證據。
  • 偉大的物理學家往往是理論物理學家,理論物理比實驗物理重要?
    從結構上看,物理學是由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家可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兩大類。在理論方面沒有做出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有成就的是實驗科學家,比如丁肇中、吳健雄。在理論方面有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沒有成就的是理論科學家,比如楊振寧、李政道。
  • 美測出物質第六態黏性 為弦理論實驗室研究提供參照
    結果表明,費米氣體可以被用做「標度模型」,測量超高溫超導體、中子星內的核物質,甚至大爆炸幾微秒後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等物質的屬性,也有望被用來在實驗室測試弦理論。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美國杜克大學物理學家約翰·託馬斯團隊測量了鋰—6原子超冷的費米氣體的黏性。
  • Nature重磅:首次在塊狀化合物中觀察到三重態手性超導性
    在自旋三重態配對中,庫珀對具有有限的角動量和相等的自旋。在手性p波超導體的特定情況下,理論預測了手性狄拉克準粒子在系統特定邊界處的存在。手性自旋三重態對最著名的例子是超流體3He A 相,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一直在固態系統中尋找潛在的自旋三重態超導體。基於鈾的重費米子化合物,如UPt3、UGe2、URhGe和UCoGe,由於磁性和超導性的共存對於實現自旋三重態很有希望。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不對稱梨形原子核
    據《科學現場》在線版及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觀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現出不對稱的梨形。新發現可能導致科學家找到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現象,並有助於解答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對稱性問題。該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9日的《自然》雜誌上。 原子核的形狀,應由它所含核子數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決定。
  • 科學家實驗後,證實理論了正確性
    對於光速相信很多人都理解,並且在印象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了,而說起超越光速的速度,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比如宇宙膨脹的速度,量子糾纏的現象都是超光速現象。但是要知道這些現象科學家只是合理的推測並沒有被證實,那麼有沒有已經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存在呢?
  • 科學家疑似發現平行宇宙,或能證實霍金生前的實驗理論!
    科學家疑似發現平行宇宙,或能證實霍金生前的實驗理論!宇宙到底是怎樣誕生的?最權威,最具有信服性的說法,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宇宙最開始並不是像現在這樣混沌龐大而是一個奇點。人類就像是被困住的寵物一樣,被限制在了地球上,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好奇地球之外是什麼樣子的,宇宙之外又是怎樣的,其實這個問題早就已經有了答案,霍金和他的學生在一次偶然的實驗當中就驗證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宇宙。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理論無法信服。
  • 經典力學的預測也已被實驗證實
    經典力學的預測也已被實驗證實。那麼,剩下一個就是,即便有測不準原理(可能是這些預測都是用平行宇宙的觀測證實的),最後還是由誰決定把測不準原理去掉?我相信是有這種可能的,所以從你的問題我只能猜測這樣的可能性。
  • 科學家界有哪些已經被證實,卻又讓人們難以接受的科學理論?
    而每一個學科中,都有相關的基礎科學理論支持,比如物理學中,有牛頓力學。這些科學理論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可是它們都能夠很快被人們接受。原因就是它們還沒有完全超出人們的認知和想像。可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出現了一些完全超出人們認知的科學理論,這些理論已經得到證實,可是卻讓人們難以接受,那麼有哪些科學理論是如此的呢?下面我們就舉一些例子。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霍金輻射」現象
    近日,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了「霍金輻射」效應。黑洞常常被視作一種密度極大的天體,就連光線都無法從中逃脫。雖然黑洞的名字裡帶了一個「黑」字,但它們並不是全黑的。事實上,它們還會以量子輻射的形式,向外發射極其微弱的粒子。這一現象被命名為「霍金輻射」。傑夫?
  • [趣味物理]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學實驗
    第1頁:第一頁第2頁:第二頁   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科學實驗只是在學校實驗室裡面進行,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對科學家來說,它們卻是最終現實的檢驗,擁有創造或打破關於宇宙的最重要理論的能力。科學實驗不僅僅確認或者駁倒一些理論,它們還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現實甚至是對我們自己的看法。
  • 天文學家認為費米氣泡由銀河中心噴發而成
    為了更好地了解銀河中心(GC)和星際介質(ISM),天文學家們使用WHAM技術集中精力於費米氣泡的研究中,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通過對其的研究會知道幾百萬年前在銀河系中心發生了什麼,從而形成了這些巨大的氣泡。   我們對銀河的研究往往會碰到不同尋常的矛盾,比如濃密的氣體會妨礙我們觀察銀河系的中心,使它難以在可見光下被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