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單鹼基編輯技術創新公司Beam Therapeutics官網消息,當地時間5月14日,該公司已獲得8700萬美元A輪融資,領投者為兩家知名的生物技術風險投資公司F-Prime Capital Partners 和 Arch Venture Partners。
Beam公司備受關注在於它是眼下全球首家利用單鹼基編輯技術開發精準基因藥物的創新公司,在這種新技術下理論上無需損壞DNA的雙螺旋結構,被稱為是「 CRISPR 2.0 」。公司創始人是當今基因編輯界的「大神級人物」——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哈佛大學的David Liu、以及麻省總醫院的Keith Joung。公司CEO則由John Evans擔任,Evans同時也是Arch Venture Partners的創業合伙人之一。
左起:John Evans 、David Liu、 Keith Joung、張鋒Beam公司的核心技術建立在張鋒和David Liu近兩年的科研突破,包括David Liu實驗室開發的多個DNA鹼基編輯平臺(DNA base editor platforms)和張鋒團隊研發的RNA鹼基編輯平臺(RNAbase editor platform)。哈佛大學等已經授予Beam公司全球授權,準許團隊開發並商業化其一系列用於治療人類疾病的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
Evans表示,「鹼基編輯器使得單個鹼基的改變更加高效,並達到前所未有地精準。Beam公司已經整合了鹼基編輯領域的關鍵技術,並致力於將鹼基編輯器作為重大疾病的新治療選擇。」
致力於精準修改單個鹼基構成DNA的基本單元為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這些所謂的鹼基按照A-T、C-G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兩兩配對,搭建起被人熟知的DNA雙螺旋結構。
RNA是以DNA為模板並且遵守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轉錄而形成的一條單鏈,主要功能是幫助實現遺傳信息的表達,充當遺傳信息傳遞的中介、橋梁。在RNA中,胸腺嘧啶(T)由尿嘧啶(U)替代。
而人類基因組中存在著成千上萬種能導致人類疾病的DNA突變,這些疾病包括神經退行性、代謝、血液、視力聽力喪失,以及其他很多遺傳性疾病。
和大多數這些疾病相關的人類DNA突變即包括點突變。所謂的點突變是指由單個鹼基改變引發的突變,可分為轉換和顛換兩類。轉換是指嘌呤與嘌呤之間,或嘧啶和嘧啶之間的替換;顛換則是指嘌呤和嘧啶之間的替換。其中,轉換突變幾乎佔所有疾病相關點突變的三分之二。
基於Cas9酶或Cpf1酶等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插入或敲除多個核苷酸方面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然而,該技術需要打開DNA雙鏈結構,在隨後的雙鏈修復過程中存在著隨機插入或敲除等錯誤編輯的風險。而且,在修改單個鹼基方面,這一技術被認為表現得不夠精確和高效。
相比於CRISPR/Cas9等技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鹼基編輯器是更精準的工具。它可以保證DNA雙鏈不會斷裂,同時高效替換特定鹼基。David Liu曾形容,「CRISPR就像剪刀,而鹼基編輯器就像鉛筆一樣。」
多項核心技術在手公司新聞稿提到,目前已獲得了多項鹼基編輯技術的商業許可。
核心技術正是來源於張鋒和David Liu這兩位創始人的實驗室,此外也從基因編輯公司Editas收購了部分專利。Editas公司實際上也是由張鋒及遺傳學界大牛George M. Church等人於2013年11月聯合創辦,並於2016年1月成為CRISPR基因編輯領域首家發起IPO的公司。
第一個協議對象是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官網也發布了相應的新聞稿,其許可協議主要包括David Liu實驗室開發的兩個鹼基編輯平臺。
2016年4月,《自然》在線發表David Liu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率先發表了可編輯DNA單個鹼基的技術(BE),能夠實現G•C鹼基對轉化成A•T鹼基對。2017年10月,David Liu及其研究團隊再次在《自然》發表了另一種新的編輯器即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能夠在不斷開雙鏈的情況將A•T鹼基對轉變成G•C鹼基對,彌補了此前一年成果中的遺憾。
David Liu也因為上述貢獻被《自然》列為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之一。
第二個協議對象則是Broad研究所。就在David Liu團隊發表ABE鹼基編輯器的同一天,《科學》在線發表了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關於CRISPR新系統「REPAIR」論文,首次成功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於RNA編輯,不再限於編輯DNA。 「REPAIR」可高效地對RNA中的腺嘌呤(A)進行單鹼基編輯,並同時不會使細胞的基因組發生永久性的變化。
張鋒因和其團隊開發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早前也被《自然》雜誌評選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之一。5月1日,麻省理工學院官網顯示,張鋒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第三個則是與Editas達成的協議,使得Beam擁有了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麻省總醫院CRISPR技術的某些智慧財產權以及Editas公司一些技術的智慧財產權。作為回報,Editas獲得了Beam的股份,並將有資格共享未來使用其技術的療法的經濟利益。
當被問及Beam是否會與Editas競爭時,Beam公司CEO John Evans表示,「兩家公司是利用互補的方法針對不同的疾病領域。我們的目標是找到鹼基編輯可作為其最佳治療方案的疾病,同樣傳統的CRISPR技術也定有它最『擅長』的疾病領域。」
另外,針對哈佛大學此番的授權許可,哈佛大學技術發展辦公室商業發展主任 Vivian Berlin表示, 「鹼基編輯是一個強大的技術,可以處理其他基因編輯技術難以處理的大量遺傳病。」
Berlin強調,「我們的目標是看到這種革新技術能發展成能大範圍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商業許可能夠確保調動起外界資源來充分發展和利用這一領域內的技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