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UBS與您的第60次美好分享
用戶體驗指標的刻畫和評估是用戶行為研究工作職責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在實際研究中,「用戶體驗」往往是一個抽象而複雜的概念,難以被直接且單一的測量。並且,各個影響因素(變量)之間的關係往往也不是單向或一元的。為了弄清促進用戶體驗提升及產品各項指標增長的影響機制,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介紹結構方程模型的概念及應用,供大家嘗試探索。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一般線性模型的擴展,並非單指某一種特定的統計方法,而是一套用以分析共變結構的技術整合。SEM將因素分析和路徑分析有機結合,相較於傳統的回歸分析方法,它具有能處理多個因變量、考慮測量誤差影響等優勢,更適合用於解決實際業務中受多因素影響的用戶體驗問題。
2 結構方程模型組成及應用
結構方程模型由兩部分組成,即測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和結構模型(Structural Model)。本文將主要介紹以上兩個模型的概念及其應用。
在實際研究中,並非所有的概念都是可以被直接觀察和測量的。比如我們在調研愛採購賣家的體驗時,這裡的賣家體驗其實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賣家對平臺所有可觀測量化指標的綜合反映,這些指標可能會包括賣家通過平臺獲得的詢盤量、訂單量、主要權益的滿意度、接收到服務速度和質量等等。在SEM中,如用戶體驗這些抽象且無法直接測量的概念,被稱作「潛變量(Latent Variable)」,而那些能被直接觀測的變量,如詢盤量,則稱為「觀察變量(Observed Variable)」或「外顯變量(Manifest Variable)」。我們了解越多賣家對平臺有效觀察變量的反饋,對賣家體驗的刻畫就越真實可靠。基於對測量模型的驗證,我們發現賣家對平臺的綜合體驗,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釋為賣家對平臺的效果體驗,權益體驗和服務體驗(滿意度)的集合。需要注意的是,觀測變量並非能完全解釋潛變量,在整體測量模型中同時存在無法解釋的誤差(也稱殘差),誤差大小及分布的影響是實際施測中同樣需要考慮的部分。
下圖所示為愛採購賣家體驗測量模型,描述每個觀測變量與潛變量關係的模型就是測量模型,通過構建測量模型,我們可以檢驗每個觀察變量(如訂單量)與相對應的潛變量(效果體驗)之間的關係是否符合研究者所設計的理論關係,即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
2.2 結構模型
與檢驗觀測變量和潛變量之間關係的測量模型不同,結構模型主要用於檢驗潛變量間的關係。如果單獨看待結構模型,就是傳統的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旨在解釋變量間的因果或預測關係。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過去研究中常用的相關分析或一元/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很難解釋變量間的因果關係,比如在研究愛採購賣家續費意願時,僅通過相關分析,很難判斷是體驗影響續費意願,還是續費意願影響體驗。而單純的使用多元回歸分析,我們只能發現各體驗維度指標對續費意願的獨立影響,而忽視了各體驗指標間的相互作用。
當我們試圖深入探索各體驗指標之間的關係時,中介效應及調節效應分析為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了可能性,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並非某種統計方法,而是分析變量間相互作用時常用到的關係描述。
2.2.1 中介效應
當X影響Y,並且X是通過一個中間變量M對Y產生影響時,則M就是中介變量(Mediator),M起的就是中介作用(Mediation Effects)。比如假設新熱內容的日均分發量(X)會影響用戶的Feed推薦滿意度(M),進而影響用戶Feed使用時長(Y),此時Feed推薦滿意度就是這一路徑中的中介變量。
如果X與Y有關係,但是X與Y的關係受第三個變量Z的影響,那麼Z就是調節變量(Moderator),Z起的就是調節作用(Moderation Effects)。比如假設用戶對Feed推薦滿意度(X)會影響其Feed使用時長(Y),同時這種影響關係會受到是否同時使用競品(Z)的幹擾,如Feed推薦滿意度對同時使用競品的用戶Feed使用時長的影響力與不同時使用競品的用戶的影響力存在明顯差異,這時競品使用經驗就在其中起到調節作用。
通過構建結構模型,我們能更全面清晰地反映出潛變量間的關係,除了直接的因果關係外,我們還會發現更多間接因果關係或其他非因果關係。如我們在研究愛採購賣家的續費意願時,結合定性資料和前期調研,對整體續費模型做出假設,並通過SEM進行驗證和修訂,最終確定了影響賣家續費意願的結構模型,如下圖所示:
1)其中效果體驗對續費意願具有最強的直接效應,同時在權益體驗和服務體驗影響續費意願的路徑中發揮中介作用,是影響續費意願的關鍵;2)服務體驗除了直接影響賣家續費意願外,同時能通過影響效果體驗和權益體驗進而影響續費意願,我們認為是提升續費的落點;總結上文,應用SEM方法能幫助我們在業務分析中通過可觀測的外顯變量驗證潛在的構想概念,以釐清目標結構。同時能幫助我們驗證各影響因素間複雜的相互關係,深入探索業務目標的影響機制。
但同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SEM更多用於驗證性的分析。因此在實際研究中,需要我們先結合業務分析、定性研究、理論總結等方法設定初始的理論模型,再加以驗證。簡而言之,假設先行,可以先把概念之間的影響路徑畫出來,再轉變為統計模型進行修正;2)SEM一般要求比較大的樣本量。由於SEM所處理的變量數目較多,變量間的關係較為複雜,樣本規模的大小會影響整體分析的穩定性和適用性。一般而言樣本量需要超過200,當涉及潛變量較多時,可根據題目量的10倍設置樣本量;3)分析數據時直接使用原始數據。由於SEM的數學及統計學基礎建立在方差和協方差分析中,使用SEM時應直接使用原始數據或樣本的協方差矩陣,而非標準化數據或相關矩陣,以避免產生錯誤的參數估計或誤差。最後,由於篇幅限制,本文僅對SEM的方法和應用進行了初步介紹,對於SEM更多的方法應用和具體操作感興趣的同學可參考以下書目詳細瀏覽學習。
《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侯傑泰,溫仲麟,成子娟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