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方程模型(SEM)是一種多變量統計技術,用以驗證變量間的因果關係。它基於兩個統計技術:因子分析和路徑分析。目前,結構方程模型被廣泛地應用於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學科。
SEM通常包括兩類模型: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什麼是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種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有兩者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前者應用於研究者對觀測變量沒有先驗的理論假設;後者則基於預先建立的理論,事先假設因子結構,然後檢驗該結構是否與數據一致。
SEM中的測量模型就是基於驗證性因子分析展開的,其因子也被叫做潛變量。
B).什麼是結構模型?
路徑分析通過分析顯變量之間的假設的因果效應,來測驗一套觀察或呈現變量之間因果關係的理論。當我們試圖找出一群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時(潛變量通常無法被直接測量),我們就需要用到SEM。
路徑分析可以被看做是SEM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在因果模型中,每個變量只有一個觀測指標。
主要有以下四步(我們用Han(1989)的研究為例):
舉例:
* 基於光暈效應,Han做出了一下假設: 當我們不熟悉某個產品時,我們的判斷和態度會受到我們對這個產品原產國形象的影響。
* 然後我們建立結構模型:
一個外生變量 (自變量) - CI
兩個內生變量 (應變量) – BL, BA
* 然後我們再建立測量模型:
Han對下面三個潛變量進行了測量:
CI (1個指標):overall evaluation of products made in the country (e.g. Japanese TV sets)
Beliefs (5個指標):technical advancement, prestige, workmanship, price and serviceability
BA (1個指標):overall evaluation of brands from the country (e.g. Panasonic TV sets)
等構建出理論模型和收集完數據後,我們就要檢驗這個模型與收集的數據之間是否匹配,然後再決定我們是接受還是拒絕這個模型,或者說我們會接受幾個競爭模型中最好的一個。
樣本大小通常應該大於200。
有一些關鍵的指標:
* RMSEA – 檢測整個模型的擬合度,0.8是一般接受的閾值,越小越好。
* Standard load coefficient (λ) – 反映了觀測指標對潛變量的效度,越高越好。
* Standard path coefficient (Υ) – 反映了兩個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著成都,越高越好。
為了提高模型的擬合度,我們需要對模型進行適當修正。
許多軟體程序都提供了修正指標,以指導我們隊模型進行細微地調整。
但我們應當注意,對於模型的修改,尤其是對結構模型的修改,實際上已經改變我們之前預設的理論模型。所以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讓模型去擬合數據,而應當反思是不是我們的理論出了問題。
Mplus – Mu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