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結束,大學校園迎來新一批學生。大學生活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人生的全新階段。邁入校門前的興奮、忐忑,如何疏導為擁抱新生活的動力和勇氣?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高校有哪些獨特的迎新文化?形式各異的迎新活動,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飽含四海皆有的人文關懷。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爐。對即將走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入學儀式意味著人生將從此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鍛造過程。
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文化傳播場所,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會有不同之處。校園文化因傳統、地域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豐富多彩。對獨特校園文化的追求和培育,總會讓一些學校走在前面。本報記者採寫的這幾所大學的新生入校活動,就讓我們由此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大學的校園文化。
英國的牛津大學更重視以一種尊重傳統的方式來迎接新生,讓新生在入校之初就會產生名校的榮譽感。而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給家長上心理諮詢課,讓家長和學生一起,伴隨著其獨特的校園文化而「共同成長」。日本大學開學儀式上各學生社團拼搶新生,則讓人們看到了日本大學中社團活動激烈競爭的一面……正是因為這些鮮明突出的文化特點,構成了一所大學校園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其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創造一種親近感和歸屬感,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用自己堅實的努力和創新去實現人生的目標。
大學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從走進校門到幾年後身穿學位服參加畢業慶典,每一位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適應者,也會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營造者。適應不同的校園文化,對新生來說是入校後必須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但從大學教育作為「從學校到社會的最後一座橋梁」的職能來看,能否更主動、更積極地融入校園文化,為其增光添彩,可能才是挑戰的關鍵所在。
曾經擔任過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亨利·羅索夫斯基在《美國校園文化》一書中這樣寫道,「你已經決定要進哈佛,作為一名新生,在一個10月下午,你漫步在查爾斯河畔。你的左手被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握著,她正向你講解宇宙起源方面的最新理論。你的右臂擁著我們一位和藹可親的英語教授的肩膀,他曾獲三次普立茲獎……好了,醒過來吧!這絕不是一幅真實的圖畫。」
像哈佛這樣的名校,一定會帶給新生值得誇耀的榮譽感,但進入名校,絕非意味著就此可以輕鬆地與那些世界級大師同行。羅索夫斯基還說過,每一位新生進校時,都會聽校長像某種汽車的經銷商一樣在迎新儀式上發表類似的演講:「感謝你選擇了我們品牌的汽車,我們相信你會為買了它而高興」。但對新生們而言,總是在激動的儀式過後,才是真正了解「這部汽車」的開始。
對那些遊學海外的學子來說,融入新環境需要面對雙重「文化震蕩」的心理考驗。一是從家庭氛圍進入大學氛圍,二是從故鄉到異國。學會獨立生活,保持積極向上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對於平穩而較快地度過震蕩期尤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的學習與跨文化交流溝通日益緊密聯繫。優秀的學生既是本土的也是國際的。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生存、成長能力,決定著知識接受的厚度和人生道路的寬度。儘快適應不同文化環境,提高包括語言在內的交往能力,還需要更主動地與所在國同學交流,積極參加校園活動,結識更多異國學友。知識汲取的樂趣來自於書本,也來自於見識,最能培育成長的養分,往往會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產生。
英國:尊重傳統 創新形式
大學的新生在入學之前,都有一周時間專門用來熟悉校園生活,這一周被稱為「第零周」或「新生周」。
牛津大學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超過800年歷史的校園至今保留著很多悠久的傳統,最著名的就是新生入學典禮。牛津大學的新生在初入校園之際,會被要求購買一套名叫Sub Fusc的服裝,包括深色西裝或外套、白色襯衣、黑色皮鞋、學生帽和黑色長袍。其中男生要佩戴白色蝶形領結,女生則是黑色領結。除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需要穿這套服裝之外,考試以及院系的重要活動也需穿著。
開學典禮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那時候的高校學生與所在城鎮居民經常發生衝突,而校方為了保護學生,要求學生統一註冊,便於管理。16世紀時,入學典禮成了牛津大學的一項固定儀式。
新生在開學當日穿著規定的服裝,進入被稱為「牛津聖堂」的謝爾登劇院,聆聽副校長的訓導。作為傳統,副校長一般都會先說一段拉丁文,確認所有新生成為牛津大學的正式一員,並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之後再用英文對新生致歡迎詞。在牛津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周雨楓告訴本報記者,典禮上學生們被教導要向歷代牛津學生一樣探索真理,讓他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學是以一種尊重傳統的方式帶給新生榮譽感。
不同於英格蘭地區,生活在英國北部的蘇格蘭人民性格更加熱情奔放,文化的差異也使這裡的大學迎新活動更加活潑多樣。雖然尚未開學,但本報記者日前在愛丁堡大學學生會拿到了為2013年新生周(9月7日—13日)活動製作的小冊子,足足有79頁,超過700場各類活動赫然在目,包括正式歡迎儀式、新生父母下午茶、新生之夜活動、城市觀光,大大小小的講座、研討會、老生集市、樂隊表演等,幾乎涉及了能想到的一切活動。
愛丁堡大學學生會主席休·默多克得意地告訴本報記者,愛丁堡大學學生會現在專門有一個7人小組負責活動設計,在設計活動時,他們主要考慮的是讓不同信仰、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學生儘可能多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彼此認識和熟悉,並儘可能快地感受和了解地區的文化以及城市的方方面面。活動設計小組每年都會根據參加新生周的新生反饋,來決定是否延續某活動或制定新的活動方案。
去年剛剛參加過新生周活動的中國留學生馬琳琳告訴本報記者,去年的活動手冊也有52頁之多,粗粗瀏覽一遍,有種分身乏術的感覺。她當時每天都參加4到5場活動,日程表非常滿,但還是有很多活動沒時間去。
默多克說,愛丁堡大學的新生周獨具特色的活動是「城市觀光」,每天,老生志願者都會帶領新生,以20人為一組,環城遊覽,並為新生講解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城遊覽不僅包括著名的景點,還包括博物館、城堡、美術館等等,知名的餐館、書店和酒吧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
日本:社團「搶人」 千方百計
大學社團異常活躍,每年4月新生入學之際,大學裡的各個社團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新生,都會使盡渾身解數「搶人」,其激烈程度猶如競選。慶應義塾大學四年級學生松尾一志,從作為新生和老生兩個角度,向記者介紹了日本大學迎新活動最精彩的一幕——社團搶奪新生之戰。
2009年4月,剛邁入慶應大學的松尾享受了新生特權,大二以後,作為老生的松尾每年都要辛苦準備新生歡迎會,以便搶奪更多優秀的學弟學妹加入自己的社團。
松尾回憶道,2009年4月,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期待已久的慶應義塾大學開學典禮。當時,校園裡有500多名學長學姐在等待新生,松尾等大一新生要進入禮堂參加開學典禮,必須穿過學長學姐組成的人群。沒走幾步,學長學姐們就開始散發介紹社團的傳單。進入禮堂時,松尾手上已經拿到了100多張傳單。松尾在入學前即已選好了心儀的社團,看著手中一堆硬塞來的傳單,不由感慨,日本的大學每個社團每年4月都要印刷500到1000張的宣傳單,大多沒用,這不是白白浪費紙張嗎!?
對日本大學的社團來說,向新生發放傳單僅僅是第一步,想拉到優秀學生加入,還需不懈努力。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舉辦聚餐,讓新生免費參加。每個社團活動都會在澀谷和新宿等繁華街區舉行,邀請新生吃飯,一邊吃一邊勸說新生入夥。松尾對新生竟然可以免費參加這種聚餐感到很吃驚。他說,大部分參加聚餐的新生還沒選好自己要參加的社團,也不確定聚餐後是否會加入該社團。即使一些新生已確定了要參加的社團,還是會去參加各社團舉辦的聚餐,這樣基本上4月每天都有免費晚餐。
2010年4月,成為了大二學生的松尾以學長的身份迎接新生。作為辯論部負責人,他從前一年12月就開始為搶奪新生大戰做準備。松尾所在的辯論部為印製500張傳單花費4萬日元,4月為新生舉辦了五六次免費晚餐,又花費了6萬多日元。松尾對記者說,為了搶奪更多優秀新生加入辯論部,前後共花費10萬多日元,還是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