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張學良、楊虎城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變,扣留了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當時楊虎城的是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許多史料更多記載了張學良的故事。但海峽兩岸不少學者認為,在這場震驚中外的事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楊虎城。
鳳凰衛視11月23日《我的中國心》,以下為文字實錄:
曾子墨:2013年11月26日,是楊虎城將軍誕辰120周年,眾所周知的是,張學良、楊虎城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變,扣留了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當時楊虎城的是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許多史料更多記載了張學良的故事。但海峽兩岸不少學者認為,在這場震驚中外的事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楊虎城。
米鶴都(歷史學者):基本上每天要一個多小時,兩個小時,要聽人讀報,然後給他講,講的過程中他一般都聽,但是他有時候不明白的問題,或者說他有進一步想了解的問題,他就要提問了。那提問,你讀報這個人還不能說是我只知報紙上講的一二三,我還能答出四五六來。他個人的記憶力非常強,而且理解能力很強,他能從很紛繁複雜的現象當中,找出那些主要的東西,這個可能是他對中國政治的了解,對世界政局的了解。
解說:1926年,北伐戰爭打響,擁護孫中山的陝西國民軍成為軍閥吳佩孚的心頭大患,他委任劉鎮華為「陝甘剿匪總司令」,組織十萬「鎮嵩軍」消滅陝西的國民軍。此時,駐守西安的是原國民革命軍二軍第十師,師長李虎臣。楊虎城的部隊則駐紮在距西安三十公裡外的三原縣。
楊瀚(楊虎城之孫):李虎臣就給楊虎城打電話,他們兩個人都叫虎臣,陝西人有個特點叫「對點」,「對點」就是名字相同的人,互相稱「對點」。那個人就說,「對點」你來不來?你來我就守,你不來我就走,就逼楊虎來下這個決心。
姬乃軍(西安事變紀念館研究員):楊虎城大概當時的話有個5000多人吧,進入西安的部隊,李虎臣的部隊有3000多人,然後還有一個衛定一,他的部隊大概有2000多人,就是守城的部隊的話一共有一萬多人。而當時進攻西安的鎮嵩軍,就有10萬多人。
解說:為支援北伐,配合全國革命形勢,楊虎城毅然決定率部五千人,開進西安城,支援李虎臣。
楊瀚:進了西安以後,很快劉鎮華近十萬人就把西安包圍住了,然後圍繞西安守城中間發生了有幾次保衛戰,城牆被突破了,楊虎城身先士卒,親自帶著部隊上去,親自在前線打,打退了。然後劉鎮華又挖地道,西安那個城牆又高,又有護城河,又挖地道準備爆破。但是由於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告訴他們對方挖地道了,所以他們就採取了措施來監聽,發現暗道,然後採取反措施。然後反對投降,中間李虎臣曾經動搖過,而且那邊派人來誘降,楊虎城把那個代表給打跑,就使得李虎臣守城的信心更堅定下來。
解說:但是困在城中有十萬西安百姓,八九萬難民,再加上一萬軍人,二十萬人的糧食岌岌可危。
姬乃軍:就在守城期間,楊虎城的部隊甚至就到了和老百姓一塊吃油渣,有的甚至把自己的騾子,就是戰馬都宰殺了,讓這些騾子肉和馬肉來給大家充飢。
楊瀚:挖老鼠洞,把老鼠洞都挖了,把戰馬都殺光了,然後幹的變稀的,稀的變有一頓無一頓了,成了這麼一種,這樣大批的人都餓死。作為楊虎城本身也是,他因為在榆林的時候得過傷寒,身體就很弱,好幾次戰鬥中上城牆,都是被人架上去的,就這樣他堅持巡視,來鼓舞士氣。
米鶴都:城裡有人就要求投降,當時他就把主降派殺了,而且他發誓就說,如果說西安城破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在鐘樓前自殺,以謝民眾。而且他的老母那時候還在蒲城,實際上北洋軍閥要想抓她也非常容易,他就向他的部下嚴令,不準任何人向他提及他母親的消息,因為他怕這會動搖他的決心,動搖整個,以致動搖軍心。
解說:經歷八個月的艱苦守城,1926年11月28日,馮玉祥、于右任率國民軍打到西安。此時,西安城內彈盡糧絕,樹皮草根都被老百姓剝食一光,餓死的人數以萬計,白骨累累。
姬乃軍:當馮玉祥的部隊進入西安城以後的話,守城的部隊有很多人在歡迎國民軍聯軍的時候,已經都站不起來了,他們是靠在地下,所以當時有一首歌謠就是,遲開五天餓死半城,遲開十天餓死全城,西安圍城鬥爭前後死的大概將近有七八萬人。
解說:「二虎守西安」,拖住北洋軍閥十萬大軍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在歡迎馮玉祥進入陝西的歡天喜地中,楊虎城率部隊悄然撤退,隱居起來,此中有他對西安百姓的愧疚。在埋葬死難群眾屍骨的革命公園,楊虎城送去一幅對聯,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滿三秦,怨滿三秦。
1930年,楊虎城受命主政陝西,回到離開多年的老家,部隊官兵都歡天喜地,但此時的陝西正經歷災荒,死亡人口超過350萬。這一年于右任的調查報告中,稱陝西的災情300年一遇,據說連于右任家的房子都被災民挖掉。楊虎城一面向中央申請賑災,一面提出了八大政綱,第一件事就是興修水利。
姬乃軍:因為他對陝西非常了解,他說是你要穩定陝西的話,只有穩定關中,所以他要發展關中的水利事業,他就請回了他的同鄉,蒲城同鄉李儀祉先生。請回了李儀祉先生,然後讓李儀祉先生開始主持修建涇惠渠。
解說:李儀祉是當時中國最有名的水利專家之一,楊虎城幾經申請,蔣介石才同意讓李儀祉回陝。十年來,李儀祉一直期待政府能投資水利,直到楊虎城上任,楊為此籌集了50萬大洋。
楊瀚:他一方面朝外面,國際上申請華僑的支援、貸款,這是一方面資金。再一方面,他就把軍費拿出來,作為支持水利工程開工的經費,這樣一年時間就把這個水渠就修好了,而且派大量的部隊去幫助修水渠,就是速度非常快。
解說:楊虎城還親自跟著水利勘探人員一起爬山越嶺,勘測設計路線。15個月,涇惠渠建成發水,灌溉55萬畝農田,有農村老太太請人寫了楊虎城、李儀祉牌位,菩薩一樣供在家中,楊虎城任上的幾項水利工程,讓陝西人受益至今。
被稱為「粗人」的楊虎城,聚集了李儀祉這樣大批知識分子在其麾下,為發展教育,他削減軍費成立教育基金,讓這些知識分子來決定基金使用。
楊瀚:楊虎城是蒲城人,當時縣裡面沒有一個像樣的高中,他就在這辦一個民辦的中學,這是他自己出資,然後集社會一些人的資搞的一所民辦中學。這個學校是一個股東制,專門有理事會,他為了使這個學校能長期發展,專門設了教育基金,然後設了校產,他當時買了一些地,而且投資了一些工廠,作為專門的教育基金。所以最後他雖然被蔣介石關了,這個學校能夠延續跟這些基金運作都有關係。
解說:1934年,楊虎城參加了堯山中學的開學典禮,為了表示對學校的支持,他特別把在西安讀中學的長子楊拯民轉到了這所學校。
1934年4月25日,時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的宋子文到陝西考察,楊虎城親自陪同,這是當時拍攝的一段珍貴影像。此時的陝西在楊虎城的主導下,大力植樹造林,修建了鐵路、公路,有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兒童電影院,陝西圖書館,設立了醫院。宋子文還特別視察了改變陝西經濟的水利工程,楊虎城以微薄的財力,細緻地為發展陝西奠定基礎。但三年之後,蔣介石在毫無預先通告的情況下,解除了楊虎城陝西省主席的職務。
撤掉楊虎城省主席職務,蔣介石是感到楊虎城日益壯大的威脅,這是1934年楊虎城為自己修建的別墅,名為「止園」,取「止戈為武」之意,表明自己在政治上到此為止,沒有野心,讓蔣介石放心。
這一年的9月18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無聲新聞紀錄片《楊虎城閱兵》,在這次閱兵中,楊虎城公開打出了摒棄內戰,統一意志,以圖救亡的口號。「九·一八」事變後第五天,他就發表《楊虎城泣告全國書》說,虎城分屬軍人,職司衛國,枕戈待旦,志切死綏,痛心外患方深,惟冀同仇敵愾。這是國民黨首位發出抗日要求的高級將領,此後楊虎城數次表達抗日決心,保護愛國學生運動。閱兵之後,楊虎城發表了激昂的抗日演講。
但此時,蔣介石堅決奉行的依然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正在各處積極「剿共」。10月12日,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和張學良一起駕臨西安,這是蔣介石第一次到西安,第三天,他就專程到楊虎城家,看望楊虎城母親孫一蓮。但這在拉攏楊虎城剿共上沒有發揮一點作用,他們在抗日問題上,分歧與矛盾越來越尖銳。
1935年9月13日,張學良受命飛抵西安,東北軍也隨之進駐陝甘,11月1日,蔣介石兼任總司令,張學良兼任副司令的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在西安正式成立。
楊瀚:楊虎城去機場迎接張學良是穿了一身便衣,而且表示得非常謙卑,彎著腰跟張學良握的手,張學良趾高氣揚在那兒,是這麼一種姿態。張學良到了西安以後,也是以一個領導者的身份自居,整天指手劃腳,指示來指示去,所以對楊虎城也是非常不尊重。
姬乃軍:張學良帶領入關的部隊一共是十二萬人,而楊虎城的部隊最盛的時候也只有不到六萬人,所以雙方力量對比的話非常懸殊。楊虎城對張學良肯定是有一種疑懼心理,在下層的軍官和士兵當中,是雙方的摩擦也經常發生,甚至有時候走在街上,兩個部隊的人見了以後,就為了爭路都能互相打起來。十七路軍這些士兵老覺得東北軍來搶自己的飯碗,所以這兩支部隊關係處得一直不太好。
解說:東北軍與十七路軍的矛盾正是蔣介石希望看到的,張、楊兩部不團結,相互牽制便有利於他操控,楊虎城深知,要抗日,手握大軍的張學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了解張學良的真實想法,儘可能與他在政治上合作,楊虎城改變了對張學良敬而遠之的態度。
姬乃軍:楊虎城為了和張學良搞好關係,在張學良9月13號到達西安之後,曾經把綏靖公署的行政黃樓騰出來,就是讓張學良暫住。
《我的中國心》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曾子墨【主持人專區】
首播:周六10:05-10:55
重播:周日21:40-22:3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