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
蜱蟲是一種寄生性吸血性昆蟲,嗅覺敏感,在幾米之外便可以感知人或者動物的味道,一旦接觸到宿主一般會選擇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將頭埋進人體的皮膚內進行吸血。被蜱蟲叮咬後人會在24到48小時出現不同的炎症反應,甚至某些蜱蟲還會注入麻痺神經的毒素,使人中樞神經受侵害而死亡。被蜱蟲咬傷後,局部皮膚會出現丘疹、水皰以及發熱、全身無力,頭痛、噁心、嘔吐、腹瀉、精神不振、厭食等症狀。「蜱蟲最喜歡寄宿在兒童身上,如不及時為孩子去除蜱蟲,嚴重時可能會發生呼吸衰竭而死亡的情況。」
蜱蟲喜歡棲息在樹林、草地、灌木叢中等,去這些地方時最好能穿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暴露部位,紮緊褲腿袖口領口,可塗抹一些避趨劑。「被蜱蟲叮咬後千萬不要用手強拔蟲體,因為這樣容易導致蜱蟲倒鉤留在皮膚內。可以用酒精塗在蜱蟲的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或死亡,或者在其頭部塗抹厚厚的凡士林,使蟲子窒息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下蜱蟲。或者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蟲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它的頭部自行慢慢地退出來。」取出蟲子後,需要對傷口進行消毒,必要時應儘快前往醫院處理。
除蜱蟲外,很多人外出遊玩後還發現身體暴露部位分散或者成群分布的小紅疙瘩,甚至出現局部水腫、水皰,感覺劇烈瘙癢,有燒灼感或者是疼痛感。這就是常說的蟲咬皮炎,是由於接觸其毒液或蟲體的粉毛後引起的皮膚水腫發炎現象。「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取決於人體對這些蟲子的毒素的反應大小。尤其是小孩子皮膚嬌嫩,接觸蟲子毒素的部位若是在組織疏鬆地方,如眼瞼、唇部等,炎性滲出顯著,可發生高度腫脹。」隱翅蟲、蜜蜂、蜈蚣等尤其要當心。
隱翅蟲
隱翅蟲本身不咬人,但搔抓或拍死壓碎隱翅蟲後,其毒液釋放,在接觸部位會出現點、片狀或條索狀紅斑,伴癢,漸有灼熱疼痛感。隨後,紅斑上可出現密集的丘疹、水皰,後發展為膿皰或呈灰褐色壞死,灼痛明顯。皮疹廣泛時可有發熱、頭疼、噁心、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因此,不要拍打壓碎隱翅蟲,可吹掉或甩掉,皮膚接觸隱翅蟲後應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局部。皮損處可以外抹爐甘石洗劑,如情況嚴重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蜈蚣
蜈蚣是一種有毒腺的動物,若被咬傷,局部可見咬傷瘀點,周圍皮膚可能會出現腫脹,有灼熱、劇痛和刺癢感,甚或伴全身症狀。部分嚴重患者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狀,甚至休克,昏迷,心臟和呼吸麻痺等,可致死亡。
一旦被蜈蚣咬傷,可以立即用肥皂水衝洗,中和其毒液的酸性,再塗上較濃的鹼水或3%的氨水。如果常規處理後還是腫痛難忍,甚至出現頭暈發熱的症狀,必須立即到醫院就診。
蜜蜂
被蜜蜂蜇傷後,大部分人群會出現受傷處的紅腫、疼痛。首先要仔細檢查皮膚裡有無折斷的毒刺,如有毒刺可用鑷子拔出,然後用拔火罐或用吸奶器吸出毒液,切勿用手擠壓,以免更多的毒液擠入皮內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再用肥皂水、食鹽溶液等清洗傷口。
還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全身性水腫,或者是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甚至出現昏迷、休克的情況,若遇到這種情況需要立即到醫院接受治療。
恙蟲
恙蟲生活在溫暖、潮溼的灌木叢、草叢及河岸,喜歡叮咬比較隱秘、潮溼的部位,如腹股溝、肘窩、腋窩等處,被叮咬處一般會產生黑色焦痂。一些患者被叮咬後可能會出現高熱,肺炎、肝炎及心臟和腎臟的損害。
在外遊玩時儘量避免去潮溼的草叢和樹林,外出遊玩回來後要重點清洗腋窩、腰窩等皮膚部位、換洗全身衣物。如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不退,應查找身體上是否有焦痂或者是潰瘍、疤痕樣皮損,一旦發現應警惕恙蟲病,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