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一種計算機體層成像技術,與X線成像技術相比,CT技術呈現出來的影像學圖像更加清晰,對於人體組織結構的分辨能力也會越高,極大地提升了當代醫學影像學診斷的正確率,幫助醫生更好的判斷病人的病情。
成像原理:
CT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使用X線對人體進行掃描,再將這些探測器接收到的信號轉換成黑白灰質圖像,醫生根據圖像上不同部位的顯影情況,來判斷病人該部位的病變情況。
通常來說,骨骼密度較高,CT圖片上就會發白,脂肪密度比較低,CT圖片上就會顏色黑點。
然而,由於X線的穿透性很強,導致很多人在做CT的時候擔心會給自己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
那麼,實際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1.在醫院裡,醫生給病人做CT檢查的時候是不需要在病人身上切開創口的,整個CT檢查的過程非常的迅速和簡便,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掃描完成。
2.做完CT檢查之後,一般來說,患者不會感覺到不舒服的情況,只有極個別的人在檢查完之後,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一般持續幾分鐘之後發熱的感覺就會消失。
3.除此之外,在一部分CT檢查中,患者需要服用碘對比劑,以此來提升CT掃描的精準度,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會對碘對比劑產生過敏的現象。
在24小時之後這些碘對比劑就會被人體排空,不會在人體產生任何的存留。
4.就大多數人擔心的CT輻射劑量的影響來說,CT設備掃描儀在醫院投入使用之前,其放射劑量是經過嚴格的控制的,醫生在給病人拍CT片之前也會反覆確認X線的放射量,然後再對病人進行掃描。
而且近年來隨著CT技術的不斷完善,CT設備所發射出來的輻射劑量也是越來越少的,只有0.05%的人才有可能產生癌症。
CT檢查利弊分析
至於CT檢查的利弊,醫院裡醫生藉此給病人診斷帶來的益處,遠遠要比CT放射帶來的壞處要多得多。
總體來說,CT檢查還是利大於弊。
另一方面,與其他種類的影像學診斷技術相比,CT技術所涵蓋的範圍更廣,不僅能夠檢查中樞神經系統,還可以檢查心血管系統、腹部以及骨骼肌肉系統等等,所以近年來成了臨床上範圍最廣的一種檢查方式。
當然了,如果我們想要得出最準確的診斷,可以結合不同的影像學診斷技巧,例如,磁共振技術、超聲技術等等,以此來更好的確診病人的病情。
綜上所述,雖然CT成像技術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儘量還是要控制一年中做CT成像的頻率,儘量不要超過4-6次每年。
不容忽視的是,每個人對於X射線的敏感程度是不盡相同的,患者要密切地觀察自身做完CT檢查之後的身體變化,如果有不舒服的情況,一定要及時的和醫護人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