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8-04-04馬曉宇 飄雲聽風
《中國神話繪本》系列,是剛入手的新書。共十本,按時間順序講述了中國創世紀神話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個故事,有你熟悉的「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還有你可能沒那麼熟悉的「刑天復仇」、「共工撞山」……。看到這套書就決定要買,恰逢當當網有優惠,果斷出手。
家裡的童書幾乎沒地方放了(額,我家很小很小,書放不下很正常),而且姐姐現在幾乎只聽兒童小說,繪本只在哥哥聽的時候會湊熱鬧一起聽,而哥哥還有幾百本的書沒看呢。我問自己為什麼會如此急迫地想買這套書?
想來,第一,手欠,覺得書好就手痒痒,想馬上據為己有,就如某些女人看到漂亮衣服走不動路是一個症狀。說好聽點是收藏癖(說收藏癖是給自己臉上貼金了,我完全達不到那個程度),講直白點就是佔有欲太強——如果不能得到,會日思夜想,甚至食不知味。
第二,從內心深處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忘記自己的根。希望他們知道黃皮膚的中國人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比如獨特的方塊字、九九乘法表、書法、國畫……縱然滄海桑田,這些文化精髓依然歷久彌新,成為我們的精神內核,鍛造了我們獨特的精神氣質,使我們成為與眾不同的存在。
科技的發展,使我們有更多渠道了解世界,了解其他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孩子應該有世界觀,有全球化的視野。不過,在眼光向外看的時候,不要忘記向內求。孩子了解古希臘神話,卻不知我們自己也有一套不同的神話體系,知道蓋亞、宙斯、雅典娜……卻不知少昊、顓頊(音「專需」)、帝嚳(音「酷」)……清楚歐羅巴大陸的傳說,知道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火,卻不知中國的火神叫「祝融」,農神是后稷……這是多麼遺憾啊!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並不是一句口號,只有真正立足於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上,才能創造出世界性的東西,至少是精品。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先生,他的作品主要都是描寫中國鄉土生活,具有獨特魅力,也因此給他帶來世界聲譽。而同樣是中國第一人的曹文軒先生,也是在講中國的故事,獲得了安徒生大獎。雖然沒有獲獎,但已經進入安徒生插畫獎短名單的熊亮先生,作品裡也是濃濃的中國風。
左上:熊亮 左下:莫言 右:曹文軒
我想每一個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張嘴既能講流利的ABC,又對中國經典文化如數家珍,這或許是每個中國父母心中最美的教育圖景了。但是擁有黃皮膚,不等於就能說話普通話;不移民,也不意味著漢字就寫得漂亮;不是年紀大了,中國的文化就掌握的深厚了。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移民家庭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兩種文化中長「夾生」了,變成香蕉人,找不到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不然為什麼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的字都很醜,呵呵,給老祖宗丟臉了。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一切還在於主動了解、學習。
讓孩子感興趣,樂於學習,媒介要選好。我在這裡說的主要是書。要相信孩子是喜歡讀書,喜歡聽故事的。如果Ta不喜歡,可能的一個原因是書沒有選對,故事不吸引Ta。其實,這樣的事情很常見。父母沒經驗,就算是老師,也不見得懂得更多。我就聽鄰居講老師要求他小學五年級的孩子讀四大名著,當時我真想問問那個老師,你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讀過四大名著嗎?《紅樓夢》備受推崇,但書中人物繁多,關係複雜,恐怕不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能夠消化得了的吧。就算小孩子聽話,Ta真的去讀了,恐怕他這輩子都會不想再讀第二遍了。周國平老師曾經說自己在中學階段讀過大部頭的書,結果是很久都不敢碰這類書,直到大學才與世界名著碰上頭。
其實我家已經有一本《中國神話傳說》,我也給姐姐讀過其中的故事,比如《盤古開天闢地》、《曇花一現》、《月下老人》……但這本書主要是我自己看的,並不是所有故事都讀給她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書中基本都是文字,極少配圖,而姐姐這個年齡段還是應該看圖作為補充的。
而這次遇到這套書,雖然不全,但卻是小朋友了解中國神話的好途徑,所以毫不猶豫地出手了。對了,這套書專門配了一張神話人物關係圖,人物關係一目了然,省去了父母的整理工作,甚好!
寫了這麼長,好像專門為這套書做廣告一樣,可是,我是白碼字的,純屬高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