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太陽系外部世界,發現球狀星團周圍行星系統最多存活五分之一

2020-12-04 山川異域合作共贏

球狀星團中丟失最多的行星

球狀星團周圍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最多可能存活五分之一。

球狀星團,是天文學名詞,因其外形類似球形而得名。球狀星團由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顆恆星組成,外貌呈球形,越往中心恆星越密集。球狀星團裡的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而它的中心附近則要大數萬倍。同一個球狀星團內的恆星具有相同的演化歷程,運動方向和速度都大致相同,它們很可能是在同時期形成的。它們是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有約100億年的歷史。

球狀星團是由數千顆恆星組成的密集而長壽的星團,目前尚不清楚行星在這種環境中的運行情況。模擬了由800000顆恆星組成的星團,其中一些星團以木星質量的行星圍繞木星繞太陽旋轉的距離開始。然後,天文學家們跟蹤了120億年的恆星及其行星,觀察事物的發展。

根據觀察發現,在最初的十億年中,大多數行星系統都被摧毀了,行星跳到了不同的恆星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還跳入了黑洞,或者從它們的宿主上受到了扭曲。在極少數情況下,行星會永久繞著另一顆恆星旋轉,但大多數都遊蕩,使星團無星遊蕩,甚至完全從星團中彈出。

考慮到所有混亂情況,5%至20%的生存率「還不錯」。

新視野繼續進軍柯伊伯帶

自從「新視野」號飛船通過冥王星並將目光投向Arrokoth(前身為2014年MU 69)以來,其團隊一直在為居伊伯帶其他遙遠的世界拍照。

距離地球40億英裡的已知最遙遠的天體,被正式命名為「Arrokoth」,寓意為「天空」。該天體是人類近距離觀察到的最遙遠的天體,也是人類正在研究的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遺蹟。它屬於柯伊伯帶最原始的天體,距地球41億英裡,直徑不超過20英裡,形狀不規則,顏色偏紅,溫度極低。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初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傑拉德·柯伊伯(GPK)完善了該觀點

儘管這些小型物體在飛船經過時只是模糊的斑點-距離十分之一到1天文單位-科學家仍然能夠了解它們的形狀。該團隊觀察從不同角度看世界時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然後將該信息與基於地球的觀測結果結合起來。這項工作表明,柯伊伯帶天體具有多種形狀,西蒙·波特(西南研究所)及其同事在火奴魯魯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說。

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中計量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單位。以A.U.表示,其數值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64年決定採用1A.U.=1.496x108千米,自1968年使用至1983年底;又於1978年決定改用1A.U.=149,597,870千米,從1984年開始使用。此常數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系由所測的太陽視差計算得出;60年代以後則據雷達天文觀測,由光速和單位距離光行差tA 導出。一般用以計量太陽系中各天體間的距離。

相關焦點

  • 球狀星團:集中了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分布在銀河系中心
    「星團」是指在宇宙空間中恆星數量超過10顆以上,並且這些恆星之間分布的距離較近,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引力作用的星群,星團也是一種天體系統,是一種比太陽系規模大許多的天體系統。球狀星團中的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几十倍,而球狀星團中心的恆星密度則要大到上千倍,是密集的恆星分布區。目前在銀河系內共發現了大約有150個,其中球狀星團M2、M3、M4、M5、M9、M15是比較著名的球狀星團。
  • 球狀星團是最有可能發現外星人的地兒!
    在年會上,來自哈佛大學-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羅贊-迪斯特凡諾(Rosanne-DiStefano)表示:「球狀星團可能是銀河系中首先發現外星智能生命的地方,同時,根據研究結果,球狀星團也是尋找其它智能文明的絕佳場所。」
  • 色彩斑斕的天體圖 令人矚目球狀星團
    據外媒9月14日消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名為NGC 1805的「球狀」星團。華麗的星團,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這些恆星的大小不一,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天體圖,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哈勃網站解釋,這個星團是一個密集的恆星集合。
  • 遠古球狀星團或是外星智能生命的第一發現地
    漩渦星系M106偽色圖像,結合了韋斯特博克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的中性氫數據(藍色)和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的光學數據(紅色和綠色),黃圈處是科學家觀測到的球狀星團Dailygalaxy網站2016年1月報導稱,根據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羅贊·迪斯特法諾進行的研究,球狀星團可能是銀河系內外星智能生命的第一個發現地。
  • 為什麼太陽系裡「最多」有八顆行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科學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命名方案,如果把太陽系放在所有恆星系統的背景下去考慮,如果科學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系與其他恆星系統的共同之處,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目前人類是如何定義行星的,我們今天就從恆星團、橢圓星雲到恆星系統的形成,尋找恆星系統的共同特點,了解一下為什麼我們的太陽系目前只有8顆行星。
  • 外星生命在哪:銀河系最大球狀星團因太擁擠希望渺茫
    對於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說,它也是一個相對近的觀測目標。半人馬座歐米茄星團的核心有許多恆星,但行星的比例是個謎。因為這種密集的星團在宇宙中相當普遍,它們非常值得尋找可居住的行星。在星團核心的47萬顆恆星中,研究人員根據它們的顏色推斷出它們的年齡和溫度,目標是35萬顆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然後他們計算出每顆恆星的可居住面積。
  • 「星團」就是一團星星嗎?科學家:星團能帶領我們認識銀河系
    疏散星團在銀河系中不是很多,目前發現的只有一千多個,比較出名的像蜂巢星團、畢宿星團、昂宿星團等等。球狀星團球狀星團中的恆星通常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顆,尤其是中心區域,密度非常高,恆星和恆星之間通常距離可能只有一光年
  • 「星團」就是一團星星嗎?科學家:星團能帶領我們認識銀河系
    疏散星團疏散星團一般由最多幾千顆恆星組成,由於恆星數量比較少,密度很低,它們之間僅僅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著,如果周圍遇到其它氣體雲或者什麼擾動,很容易就被瓦解。所以大部分疏散星團的壽命都很短,一般只有幾億年,加上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慢慢地把周圍的分子雲吹散,所以雖然這裡被譽為「恆星的搖籃」,但實際上,最終能形成恆星的材料其實非常有限。疏散星團在銀河系中不是很多,目前發現的只有一千多個,比較出名的像蜂巢星團、畢宿星團、昂宿星團等等。
  • 一球狀星團確診貧「血」,重元素含量下限再次刷新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15101814.htm球狀星團是由數千到數百萬顆密集的恆星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系統。球狀星團與其所在星系中最古老的部分存在高度關聯,因此,測量球狀星團的化學組成有助於理解宇宙早期所含化學元素的圖景。近期,天文學家們在仙女星系(M31)中發現了一個編號為RBC EXT8的大質量球狀星團,其重元素含量極低。該球狀星團中鐵元素的含量僅為太陽的八百分之一,即使與先前已知的貧鐵球狀星團相比,也還是低了三倍。其鎂元素的含量也非常低。
  • 球狀星團可能是星際文明的故鄉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CfA)表示,通過研究球狀星團或密密麻麻的球體可以容納數百萬顆恆星,而該區域的平均面積僅為100光年,可以很好地尋找外星生命。 。CfA天體物理學家Rosanne DiStefano率領科學家小組進行研究並在佛羅裡達州美國天文學會(AAS)第227次會議上介紹了他們的發現,他解釋說,球狀星團很可能是「發現智能生命的第一個地方」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銀河系中大約有150個球狀星團,其中大多數繞星系軌道運行,許多可追溯到大約10億年前的銀河系誕生。
  • 哈勃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 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
    據航天局稱,這是一個由成千上萬顆顏色各異的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這些恆星的大小不一,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天體圖,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 「年邁」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圍繞地球運行了幾十年,捕捉到了我們周圍宇宙的驚人觀測結果。雖然它的壽命已接近尾聲,但它仍能拍出令人矚目的圖像,其中最新的一張照片已被NASA重點報導。
  • 哈勃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 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
    據航天局稱,這是一個由成千上萬顆顏色各異的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這些恆星的大小不一,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天體圖,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年邁」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圍繞地球運行了幾十年,捕捉到了我們周圍宇宙的驚人觀測結果。雖然它的壽命已接近尾聲,但它仍能拍出令人矚目的圖像,其中最新的一張照片已被NASA重點報導。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球狀星團,如同雪花一般,相當驚豔
    而我們人類所位於的太陽系,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宇宙結構中比較小的級別,在太陽系之上還有著更大的層次結構。比如說星團,所謂星團,就是指由超過十個以上並有著引力聯繫的恆星所組成的星群。從形態上來看,一般可以把星團劃分為球狀星團和疏散星團兩種形態。其中,疏散星團正如其字面意思那樣,它可能由上百或上千顆恆星所組成,各個恆星之間所受的引力作用較弱,換而言之就是恆星的分布較為疏散。
  • 天文知識——星團和星雲
    我們先說星團,上面的圖片便是著名的昴星團,位於金牛座天區,明亮的恆星,周圍包裹著雲氣。怎麼樣,是不是很漂亮?那麼,什麼是星團呢?星團是多個恆星由於它們的公共質量中心的引力作用而鬆散地聚集在一起的恆星群。星團有三種類型:星協、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
  • 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希文博士領銜的研究組發現了一組特殊的恆星,它們擁有不同尋常的化學成分,其成分中氮的豐度特別高。這些恆星很顯然曾經屬於某個球狀星團,位於銀河系的銀暈結構之中。符合邏輯的結論是:在銀河系歷史的早期曾經存在數量非常龐大的球狀星團,但是這類星團現在幾乎已經被完全消滅了。除此之外,這些新發現恆星的性質表明它們與銀河系的銀暈結構,而不是銀盤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麼被摧毀的球狀星團至少構成了構成銀暈物質的1/4。
  • 華裔小哥新發現球狀星團被撕慘狀
    這次「被撕裂球狀星團」的非凡發現很令人驚訝,因為本次銀河系考古所發現的恆星比其他球狀星團裡的恆星化學成分中金屬元素含量有顯著減少。這些證據有力地表明它原本的天體是該類別中的最後一員,一種和現存球狀星團誕生及演化過程都不一樣的球狀星團。我們的銀河系中有大約150個球狀星團,每一個都是由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球狀集合,在恆星暈中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行。
  • 「貧鐵」星團被發現,整個星團圓圓的,含量是太陽的0.125%
    據報導,前段時間,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距離地球250萬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已知的金屬豐度最低的球狀星團,這個球狀星團位於仙女座星系周圍,它的發現也挑戰了現有的球狀星團形成理論。,早在1665年,德國科學家Abraham Ihle ,就已經發現了天空中最好觀測的球狀星團之一M22球狀星團。
  • 科學家發現球狀星團脈衝星,有望揭示銀河系的演化過程!
    從銀河系,到太陽系,到地球,生命以如此卑微的方式誕生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現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已經通過強大的望遠鏡窺視到了宇宙的冰山一角,並且已經看到並繪製了銀河系的完整圖像,但是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一個宏偉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球狀星團中的脈衝星揭示了銀河系的演化過程。
  • 2020 年外星人十大發現:生命可以在黑洞周圍存活 ...
    儘管這個問題在 2020 年仍沒有獲得解答,但許多發現似乎增加了外星生物存在的可能性。比如,此前就有科學家在太陽系鄰近的比鄰星行星中發現了潛在的生命跡象,以下是 2020 年關於外星人的十大驚人發現:1、外星人從比鄰星向地球人類打電話?
  • 這個球狀星團太缺鐵了
    年齡越大的貧金屬星代表著越早的宇宙演化階段。因此,找到貧金屬星是研究恆星演化史的關鍵。據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距地球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外圍發現了一個迄今金屬豐度最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這一發現刷新了大型球狀星團的理論金屬豐度下限,挑戰了現有的球狀星團形成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