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狀星團中丟失最多的行星
球狀星團周圍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最多可能存活五分之一。
球狀星團,是天文學名詞,因其外形類似球形而得名。球狀星團由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顆恆星組成,外貌呈球形,越往中心恆星越密集。球狀星團裡的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數十倍,而它的中心附近則要大數萬倍。同一個球狀星團內的恆星具有相同的演化歷程,運動方向和速度都大致相同,它們很可能是在同時期形成的。它們是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有約100億年的歷史。
球狀星團是由數千顆恆星組成的密集而長壽的星團,目前尚不清楚行星在這種環境中的運行情況。模擬了由800000顆恆星組成的星團,其中一些星團以木星質量的行星圍繞木星繞太陽旋轉的距離開始。然後,天文學家們跟蹤了120億年的恆星及其行星,觀察事物的發展。
根據觀察發現,在最初的十億年中,大多數行星系統都被摧毀了,行星跳到了不同的恆星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還跳入了黑洞,或者從它們的宿主上受到了扭曲。在極少數情況下,行星會永久繞著另一顆恆星旋轉,但大多數都遊蕩,使星團無星遊蕩,甚至完全從星團中彈出。
考慮到所有混亂情況,5%至20%的生存率「還不錯」。
新視野繼續進軍柯伊伯帶
自從「新視野」號飛船通過冥王星並將目光投向Arrokoth(前身為2014年MU 69)以來,其團隊一直在為居伊伯帶其他遙遠的世界拍照。
距離地球40億英裡的已知最遙遠的天體,被正式命名為「Arrokoth」,寓意為「天空」。該天體是人類近距離觀察到的最遙遠的天體,也是人類正在研究的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遺蹟。它屬於柯伊伯帶最原始的天體,距地球41億英裡,直徑不超過20英裡,形狀不規則,顏色偏紅,溫度極低。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初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傑拉德·柯伊伯(GPK)完善了該觀點
儘管這些小型物體在飛船經過時只是模糊的斑點-距離十分之一到1天文單位-科學家仍然能夠了解它們的形狀。該團隊觀察從不同角度看世界時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然後將該信息與基於地球的觀測結果結合起來。這項工作表明,柯伊伯帶天體具有多種形狀,西蒙·波特(西南研究所)及其同事在火奴魯魯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說。
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中計量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單位。以A.U.表示,其數值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64年決定採用1A.U.=1.496x108千米,自1968年使用至1983年底;又於1978年決定改用1A.U.=149,597,870千米,從1984年開始使用。此常數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系由所測的太陽視差計算得出;60年代以後則據雷達天文觀測,由光速和單位距離光行差tA 導出。一般用以計量太陽系中各天體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