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識:了解閃電的形成,如何防止雷擊關鍵時刻可救命

2020-12-05 胡拆亂想

到了夏天雷雨多發,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有人被雷擊的新聞.閃電是如何形成的?夏天我們該如何防雷?這個避雷針到底是幹嘛用的?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話題,首先,我們從一個現象靜電感應說起!

靜電感應是,一個帶電體可以吸引一個輕小的不帶電體,為什麼帶電體可以吸引不帶電體!你看假如有一個帶正電的小球,旁邊有一個不帶電的導體棒

它是導體,但它本身不帶電,導體的特點是它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荷,比如說一個金屬導體,它內部有很多的自由電子可以來回移動,那麼在左側的正電荷作用下,這些自由電子因為帶負電受到吸引力就會聚一再左側而那個跟他同號得正電荷呢就會聚集在右側。事實上是因為右側缺少了電子就會帶正電,這樣正負電荷就分開了,這種現象我們就稱之為感應。在這個時候呢正負電荷會相互吸引。這就是為什麼帶電體也可以吸引不帶電的物體。

那麼明白了靜電感應現象之後,我們還要知道這個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電荷的分布,電荷在導體上分布一共兩句話,那第一句話,就是電荷分布在什麼地方,分布在這個導體的外表面。這些事都是可以經過物理規律證明的。那麼第二個,就是尖銳的地方分布的電荷多,就容易形成所謂的尖端放電現象

這個咱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尖端放電,比如,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形狀的導體,這個形狀是有一方是尖端,有凹陷端的不規則形狀一個導體,這個導體帶上電荷,那么正電荷會如何分布呢?這個尖端的這個地方正電荷是最密集的,其他地方正電荷就少了一些,而這個凹陷的地方基本上就沒有正電荷,那么正電荷密集的地方會形成很強的電場,電場強它就容易擊穿空氣形成放電現象。因此,我們放電的時候總是在尖銳處進行,這就叫所謂的尖端放電現象。

尖端放電現象

利用這個現象,人們造成一個起電機叫範德格拉夫起電機,這範德格拉夫起電機大家可能沒聽說過,但是這個現象你可能電視上見過,就是有一個人站在一個球的旁邊手摸這個球,結果一摸這個球,頭髮就立起來了,就這麼一個現象。

範德格拉夫起電機現象

這個現象其實就是所謂的範德格拉夫起電機的現象,這個球上面帶有一定量電荷,而且這個電壓非常高,可能有幾十萬伏甚至上百萬伏,站在絕緣墊上面,那麼你手一摸球,有一些電荷就跑到你身上去了,這樣你的頭髮就立起來了,說那為什麼又沒電死?因為人被不被電死是看電流的,雖然這有一些電荷跑到你身上去,但跑過的電荷非常非常少,此時你電壓很高,但是你沒有與其他人連通,所以你還是不會觸電。這時候旁邊如果有一個人站在一個普通地面上一摸你,那你們倆就全電死了。那麼這個範德格拉夫起電機它的基本原理。因為它只分布在外表面,所以這個電荷就源源不斷的跑到這個金屬球的外表面了。可以造出幾百萬伏的高壓來,這就是所謂的範德格拉夫原理。

好了,我們現在講完了這兩件事,就可以研究一下閃電了,為了研究閃電或者叫雷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先來說一說烏雲,大家知道烏云為什麼是黑色的嗎?其實烏雲跟普通的雲沒有太大的區別,它也是小冰晶小水滴聚合物,但是烏雲比較厚裡邊的水也比較多,所以造成了陽光沒有辦法射透烏雲,所以這個烏雲看起來就是黑的。

這個烏雲在摩擦的過程之中會產生電荷,這個具體原理呢人們還沒有搞太清楚,反正大概就是在冰晶水滴會相互摩擦碰撞的過程中會產生電荷,比如說本來是電中性的,結果下表面帶上負電了,上表面帶上正電了,這個時候烏雲就帶上電了,帶上電了之後它就要放電,有可能這個正電荷會跑到底下來,跑到底下來形成所謂的雲內放電,雲在裡邊,在刷刷閃電,這叫雲內放電。也有可能另外一團烏雲過來了,這個時候兩團烏雲之間形成了放電,這種叫雲間放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跟大地之間的放電。

雲間下方的負電荷離大地近所以負電荷作用強,因此大地上就會感應出正電荷來,這就是靜電感應現象。感應出正電荷來之後,正電荷負電荷之間就會形成電場,這個電場如果比較弱就不會擊穿空氣,所以就不形成放電現象,沒有閃電。但是,烏雲有的時候會比較低,產生電荷比較多電場非常強,它一旦擊穿了空氣,電流形成了就會有閃電,那麼這個閃電的過程就是雲中負電荷往下跑或者說正電荷往上流這麼一個過程,這個負電荷經過一個比較奇怪的軌跡就跑到大地身上去了,這個就是所謂的閃電,閃電最容易劈誰呢?容易劈凸起的物體,因為尖端放電現象。那既然這樣的話我們該怎麼樣去躲避閃電,我們就發明了一個玩意兒叫避雷針

大家知道避雷針是誰發明的嗎?富蘭克林,他也是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命名者。富蘭克林就是在下雨天放風箏的那個人。

富蘭克林

避雷針是怎麼作用的,它有一個很尖銳的金屬棒直插大地,上端頂著雲霄非常高,這樣一來一旦上面有烏雲,烏雲上面有電,它就會感應,而感應的時候這個避雷針的尖端最容易形成感應電荷。於是這個地方場強最強。這樣烏雲就劈避雷針,然後這負電荷就順著避雷針跑大地裡邊去了。所以避雷針的作用其實是引雷的。有人說:「雷雨天我跑到避雷針底下躲一躲」。那是不行的避雷針是引雷的,你容易被劈的

我們在夏天的時候如果要是打雷了,我們最好是避免在空曠的田野上站著,因為你在空曠地點上站著你就相當於一個避雷針,你身上的電荷就比較豐富,就容易產生這個尖端放電現象。有一個原則介紹給大家叫做五秒法則

五秒法則是什麼意思?就是判斷一個閃電對我到底有沒有傷害。閃電在發生的時候它會產生閃光,同時會有這個音爆現象產生聲音,那麼光的速度非常快,它幾乎是一瞬之間就到達了你的眼睛。閃電一發出來你就看見了。但是聲音的速度就比較慢,聲音的速度大概是300多米每秒比較慢。於是你在看到閃電之後開始數秒,如果五秒鐘之後雷聲才出現,那這個閃電就比較安全,為什麼?因為聲速是340米每秒,如果是五秒的話,那麼距離就是1700米,這個是五秒,那麼你就是這個閃電相比來講就比較安全,但是如果你看到閃電了之後不到五秒鐘你就聽到雷聲了,這就說明閃電距離你非常近,這種雷就比較可怕,容易劈到你,所以你趕緊找建築物躲裡邊去。

不要在空曠田野上站著,不要舉一個高的金屬的物體,這樣你會成為避雷針的。

相關焦點

  • 民航科普:飛機如何防雷擊
    雷擊的防護一直是飛行安全防範的重中之重。那麼雷擊對飛機的影響究竟有多少呢?我們又得如何防範雷擊呢?  提前判斷,避讓雷雨區  航空史已有100多年,飛機在防雷方面的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但是避讓雷區一直是最優的選擇。
  • 物理知識大科普——閃電的分類及形成原理
    這種閃電堪稱閃電裡的隱藏小BOSS,出現概率連5%都不到,發生原因是雲團上部的正電荷大量向下移動,能量比一般閃電強10倍。正極閃電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敲黑板)知識點來了!什麼是正極閃電閃電一般有三種,由閃電末端通道(flash channel)的形狀定義。內雲(IC)發生在一朵云云間雲(CC),開始和結束於兩朵不同的雷雲之間,一朵雲帶正電,另一朵雲帶負電,形成正負極放電。雲對地(CG)發生在雲朵和地球之間,也就是能劈死人的天地雷,雲朵帶正電(正極),地球帶負電(負極)。
  • 女子在家被雷擊倒 雷雨天氣如何防止「遭雷劈」?
    ,或者野外高山樹木被劈中……很多人以為在戶外才會遭雷擊,但是近日,廣東一名女子卻在家中廚房被雷擊倒了!比如郊外的大樹、農田旁邊的雜貨房、鐵塔、煙囪都是容易遭受雷擊的地方。比如看到閃電,於是可以在心中開始默數:1、2、3、4……直到聽到雷聲響起。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數了4秒鐘,那麼雷區離我們的距離就是時間4秒,乘以聲音的速度340米/秒,通過這樣的粗略計算,我們就可以簡單地計算出雷區距離我們大概有1500米左右。既然掌握了計算雷區距離的方法,那我們就能通過對比來了解,雷區是正在向我們靠近,還是漸漸遠離我們了。
  • 掌握這幾點,關鍵時刻能救命
    掌握這幾點,關鍵時刻能救命 2021-01-11 0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了防止飛機被雷擊,需要給飛機「充電」嗎?
    如果你在飛機上,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或者看到一道閃光穿過窗戶,你的飛機可能會被閃電擊中。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應儘快著陸,以檢查雷擊對飛機外殼、結構和電子設備的潛在損害。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安全操作,但也會導致航班延誤甚至取消。最近的測試表明,降低雷擊概率的最佳方法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給飛機外部充電。
  • 一個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摩託車部件「鈦尺」了解一下!
    ~一個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摩託車部件「鈦尺」了解一下!鈦尺作用是對人為或外力企圖在短時間內大範圍的轉動方向把的行為予以阻尼,而對正常行駛中的小範圍轉動方向不起作用,高速狀態下防止車頭擺動,高速過彎時,能衰減由於路面不平整而帶給車手的的震動感,增加車輛過彎時候的穩定性,最主要作用就是增加車輛方向穩定,低速狀態下不影響正常轉向操駕,轉向沒有多餘負載感,掉頭過彎依舊靈活。
  • 閃電的形成新定義
    說真的,雖然現在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避雷經驗,但每年仍然有很多雷擊事件,有些雷擊事件還偏偏發生在避雷針密集的矩陣中,可見已經形成的雷電知識還不完善,甚至有的是似是而非。傳統的雷電知識,正負電雲是閃電的罪魁,而雲上下的溫差是是閃電發生的推手,雖然這很能說明閃電的大多數狀況,但是真正具體、細緻入微的去看閃電事件,真的難以讓人信服。
  • 深圳女子家中遭雷擊燒傷面積40%,初步調查:球狀閃電引發
    然而,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深圳寶安西鄉一人在家中遭遇雷擊,導致四肢及面部燒傷面積近40%。社區工作站初步推測,是雷電擊中擋雨棚後引起球狀閃電隨氣流進屋形成衝擊波,才引發事故。雷暴天氣下,連躲在家裡都不安全了嗎?
  • 晴天霹靂之謎被破解 移動雲層造就閃電雷擊
    據美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聲稱他們通過電腦模型最終知道了閃電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逃避孕育它的暴風雲,最終形成了天下的不測風雲。 此理論首次解釋了所有不同類型的閃電的存在,從常規的雲對地閃電到巨大的「噴射閃電」再到晴天霹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傑裡米·羅賽特說:「先前的理論很難解釋為何閃電會逃離雲層。」
  • 高價的閃電熔巖是如何形成
    閃電熔巖雖然不是鑽石珠寶,但是科研價值非常高,所以也是天價商品。化學成分包括:二氧化矽含量65.17%、三氧化二鋁含量12.93%、氧化鐵含量7.87%,同時還含有氧化鈉、氧化錳、三氧化二磷、氧化鉀、氧化鈣和二氧化鈦等多種物質。
  • 科普小知識:飛機怕雷擊嗎?
    雷雨天氣時,每當看到天空一道閃電劃破天空。即將要乘飛機出門旅行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問題——飛機在飛行時遇到雷雨怎麼辦?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講飛機與雷擊的關係。一、雷電是大氣層充電產生的結果。它將破壞空氣絕緣體並引起雷擊,靜電主要在積雨雲(雷暴雲)中產生,但有時在暴風雪或天氣晴朗時可能會產生雷電,雷電可以分成很多種類:雲間的,雲到雲的,雲到地的等等。不過大多數飛機遭遇雷擊都是雲到地這一種類型的。
  • 掌握科學防雷知識 減少農村雷擊危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上千人因雷擊傷亡,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其中,我國80%以上的雷擊死亡事件都發生在農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農村應該怎樣進行科學防雷?農民朋友應該掌握哪些防雷知識?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研究所所長張義軍為網友詳細解讀農村防雷。
  • 專家告訴你:被雷擊中會死嗎?是什麼感覺?
    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統計,人一生中遭受雷擊的概率約為1/13500。換句話說,雨中閃電13500次,才有一次可能把人擊中,而被直接劈死的人並不多,自2001年到2010年間,美國算是雷雨閃電比較多的國家,每年平均有超過400人被雷擊中,其中平均每年有39人死亡,死亡率也就是10%,餘下90%的人都活了下來。
  • 關於閃電的N個冷知識
    經過森林公安部門偵查後確認,那次火災是由雷擊引發,最終造成31名撲火人員犧牲。而今年6月9日、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也曾因雷擊引發山火。事實上,四川本就是一個雷電多發地區。來自四川省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自五月進入汛期以來,四川各地幾乎每天都有雷電預警信號發出。從2020年5月至9月20日,全省共監測到閃電345266次。
  • 揭陽機場兩飛機先後遭雷擊(盤點各國客機被雷擊中的驚險瞬間)
    【科普知識】即使飛機靠近甚至穿過雷暴區,被雷電擊中後也不會影響正常飛行。這歸功於飛機的特定程序,飛行員可以利用氣象雷達,勘測環境,從而避開風暴最嚴重的區域。基本上雷擊不會對飛機機體造成傷害,即使有也是十分小概率的事情。
  • 這幾個防雷擊常識一定要記住
    夏季雨多雷電也多,如果人身遭到雷擊很多情況下會死亡,所以掌握雷電的防護知識很有必要。01 雷電的形成下雨天,空中的塵埃、冰晶等物質在雲層中翻滾運動的時候,經過一些複雜過程,使這些物質分別帶上了正電荷與負電荷。
  • 當閃電擊中飛機時會發生什麼?
    實際上,在飛行過程中,飛機雷擊事故的發生與飛行高度密切相關。高於3000米的雷擊事故通常是雲內或雲間的閃電造成的,這種閃電事故在數量上佔了多數;低於3000米的閃電事故通常是雲和地之間的閃電造成的,這種閃電能量更大,導致的後果也更為嚴重。波音公司發布了一份關於雷擊對飛機造成什麼影響的詳細解釋。
  • 民航知識:飛機如何防雷擊?
    雷擊的防護一直是飛行安全防範的重中之重。那麼雷擊對飛機的影響究竟有多少呢?我們又得如何防範雷擊呢?提前判斷,避讓雷雨區  航空史已有100多年,飛機在防雷方面的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但是避讓雷區一直是最優的選擇。
  • 孩子脫落的乳牙不能扔,關鍵時刻能「救命」?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可不要小瞧這個幹細胞,這可是被稱為「萬能細胞」,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非常神奇,可以轉化為人體的各種細胞,在關鍵時候是能夠救命的。 因此「孩子脫落的乳牙不能扔,關鍵時刻能救命」這樣的說法就流傳了出來,搞得家長蠢蠢欲動,開始收集孩子的乳牙。
  • 牢記「中風」發生的3個徵兆,提前識別這些異常,關鍵時刻可救命
    所以對於中風,預防勝於治療,及時發現中風的前兆,可以有效防止偏癱發生。中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出「直線上升型」的發病率,所以年齡越大,越有必要預防中風。那麼,中風到來之前,身體會提前釋放出哪些異常徵兆呢?這3個異常表現最明顯,大家需要了解清楚,關鍵時刻或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