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兔子不吃窩邊草」這句俗話來形容男女關係的捨近求遠,畢竟相處久了太過熟悉,男女雙方可能覺得做朋友比做戀人更合適,因此很多時候這句話成了隱形的「擋箭牌」,讓很多人逐漸陷入情場怪圈,甚至很多人因此錯過一生所愛。
可是這句話的後半句意思卻大相逕庭,即「窩邊有草何必滿山跑」,從字面意思很容易看出,既然身邊的一切都非常便利容易,又何必苦苦追尋得不到的東西呢?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卻來源於晚清徽商代表人物之一胡雪巖。
胡雪巖名聲之大不僅僅是因為他過人的商業才能,同時他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曾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官居二品,鼎盛時期被稱為「活財神」,其開創的「胡慶餘堂」藥號傳承至今。雖然當時的胡雪巖腰纏萬貫,本性卻不像一些封建大地主一樣貪婪自私,他思想開明,除了利用海關收入做擔保幫助清政府舉借外債。功成名就後還參與了很多慈善事業,為杭州百姓開設錢塘江義渡,多次向全國重災區捐款賑災。如此樂善好施的胡雪巖,自然會有落難的朋友前去投靠他,其中有位朋友因為自己逃難不想連累妻兒,便將他們託付給胡雪巖,可是男人在這方面畢竟心眼都小,胡也看出了他的擔心,便告訴他「兔子不吃窩邊草」,朋友聽完這句話,懸著的心也總算放下了,安心離去。
可世事難料,這位朋友最終杳無音訊,胡雪巖也將他的妻子納為了自己的小妾。筆者認為,雖然胡幫朋友解決後顧之憂的行為值得讚賞,但畢竟朋友妻不可欺,納友妻為小妾一事漸漸被很多人知道,民間便開始流傳出「窩邊有草何必滿山跑」這句話用來調侃胡,此事也成為了胡的笑柄。曾經名震一時的紅頂商人,盡也會做出背信棄義之事,可見任何歷史人物都要客觀地看待。
另一個故事則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據說這個年代女子地位還是比較高的。不同於封建王朝後期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扮男裝求學之事也時有發生。作為故事的女主祝英臺當時也只有十四歲,如花似玉的年紀卻聰慧懂事,說服了父母去了杭州遊學,並邂逅了一生所愛梁山伯。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梁山伯是個有點木訥的書生,和祝英臺同窗共枕三年,也沒發現祝是個女兒身,兩人結為異性兄弟,朝夕陪伴,共同鑽研苦讀,祝英臺漸漸情竇初開,雖然有著愛慕之心,卻一直克制著自己。
而梁山伯卻一直以為這是正常的兄弟之情,並未有所察覺。直到祝英臺的母親生病,祝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家,悲劇也就此發生。回到家鄉的祝英臺不久便被許配給門當戶對的馬文才,這時梁山伯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古代的婚約可不是輕易就能解除的,即使兩人互訴衷腸,表明真心。奈何天不遂人願,雖然祝英臺一再採取拖延戰術等著梁山伯功成名就,可是最後換來的卻是梁山伯的鬱鬱而終。祝萬念俱灰,終於答應履行婚約嫁給馬文才,實則已經做好了出嫁那天以身殉情的打算。
也許這段悽美的愛情感動了上天,祝英臺在邵家渡祭拜梁山伯的時候,梁的墳墓突然裂開一條縫隙,祝也就此跳下與梁合葬。後來邵家渡時常有蝴蝶雙飛,後世逐漸流傳出化蝶的傳說。
由此可見,兩個人相處久了,抬頭不見低頭見,逐漸就會被對方的習性相互吸引,產生感情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兔子也許真的不吃窩邊草,但是如果身邊遇到合適的人,我們還是可以考慮的,幸福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可以遠在天邊讓你苦苦追尋,也可以近在眼前需要你用心去發現去珍惜。很多人可能認為太過熟悉的兩個人沒有什麼新鮮感,殊不知在愛情裡重要的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細水長流,最後筆者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眼前人,人生不留遺憾。